56歲村支書帶全村致富:魚竿遠銷東南亞,村民開上奔馳縣城買房

2020-12-28 芒種故事

河北肅寧縣西乾泊村是一個四季少雨、河流乾涸的北方農村。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北方農村卻是全國漁具之鄉,一天要向全國賣出數萬根魚竿,甚至遠銷全球。

全村人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開奔馳車,住縣城裡的大房子,接待無數慕名而來的外國商人。

然而,就在6年前,這個村子的村民賴以生存的方式,還是種梨樹和外出打工,全村見不到幾個年輕人。

這一切的改變,要從西乾泊村現年56歲的村支書陳雷說起。

陳雷展示漁具

全村最不安分的人

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陳雷,到現在仍然保持著當年那種「下海經商熱」的激情。

他個頭中等,身材消瘦,濃眉大眼,戴著一副眼鏡,舉手投足間透露著踏實可信的氣質。在西乾泊村村民眼中,他是一個不安分的人。

1985年,陳雷高中畢業,和村民們一樣,他在家裡種了一段時間梨樹。偶然間,他聽聞消息,在山東批發大蒜倒賣到北京,中間能賺到不少錢。

陳雷「攛掇」村民跟他一起去山東批發大蒜。他和兩個村民一起湊了點路費,帶著賣梨子換的2000多元現金,趕到了山東。

結果,在山東1毛8批發的大蒜,辛苦扛到北京市場上賣時,發現已到處是賣大蒜的小販。不得已,陳雷和老鄉只能按批發價把大蒜賣了出去。算上路上車費,以及大蒜風乾掉了一半的泥土。這第一次「折騰」算是徹底賠了。

那是陳雷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虧錢。

此後,他帶著全家人在北京打拼了10多年,積攢了第一桶金。

1997年,回到西乾泊村後,他又相繼做了圖書批發、開了塑料顆粒廠。

賺到了大錢

2012年,陳雷和兒子陳汝佳一起經營的塑料顆粒廠,生意並不是很好。有一次,兒子意外地發現很多魚竿店的發貨地,大部分是本地的肅寧縣,魚竿的質量還特別好。他也有了開網店賣魚竿的念頭。

陳雷聽了兒子的想法,馬上到縣裡考察了一番。

他發現,彼時,肅寧縣魚竿漁具生產發展得正火熱,貨源充足。不過,漁具廠多以線下銷售為主,靠人背著魚竿樣品,挨個城市找合作,賣貨賒帳是家常便飯,很多廠子因為經常被賒帳,甚至瀕臨倒閉。

敏銳的嗅覺告訴他:電商這事能做。

多年經商讓陳雷養成了「穩準狠」的性格,他和兒子、兒媳合計,關掉了塑料顆粒廠,拿著換來的資金,全家動員,開了全村第一家淘寶店。

萬事開頭難。開店的頭一個月,一個訂單都沒有,恰逢陳雷老婆生病動手術,兒媳婦又生了二胎在家坐月子,陳雷需要照顧做手術的老婆,店裡的事全都壓在兒子一個人身上。

過了一個月,店鋪才迎來了第一筆訂單,全家人喜出望外。慢慢地,一天能賣出幾支魚竿,賺到幾百元。要知道,在2012年,1個壯漢勞力去工地打工,每天賺的不過七八十元,開網店要比打工強多了。

很快,訂單量越來越多,全家老老少少忙得不可開交。多的時候,一天300個訂單,全家上陣,陳雷和老婆打包裝,兒子做運營,兒媳婦做客服。當時快遞單全靠手寫,光是抄寫訂單,兒子兒媳就得從晚上12點寫到凌晨5點,「寫訂單變成了最愁人的事兒。」

最忙的時候,陳雷的孫子、孫女經常沒人管,「沒時間餵奶,孩子總是餓得哇哇大哭。」

一年下來,店鋪銷售額已達500萬,還註冊了自己的商標。

陳雷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而村裡大多數鄉親們仍然過著「土裡刨食」的日子。

2014年秋天,陳雷選上了村支書。

「一個人富不算富,我也想讓鄉親們都能蓋得起新房,開得上轎車,手裡的存款越來越多。」

他和兒子一合計,決定號召鄉親們也一起開網店,賣漁具。

村民不相信怎麼辦

最初,幾乎很少有村民願意相信陳雷。

「在網上賣東西也能賺錢?要是賠了怎麼辦?」,這是當時陳雷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傳統、保守的思維觀念,讓很多村民不敢邁出第一步。

陳雷想了一個辦法,他讓村民在自己家拿貨,賣出去多少拿多少,賣不出去就還給他,這樣無論賣得好不好,村民都不會虧。

同時,陳雷盤點了村裡有能力開網店的人家,挨個登門遊說。

他還把村裡廢棄的幼兒園教室改成了每周四固定開課的「培訓班」。用鄉政府送來的投影儀,從如何註冊開店,到上傳圖片,再到售後,他和兒子陳汝佳知無不言,一一講給村民們聽。

每次開課,幼兒園60張板凳座無虛席,很多村民只能站著聽,學得熱火朝天。

但即便如此,依然是看熱鬧的人多,真正願意動手幹的人,很少很少。

這時,兒子陳汝佳正好想買輛車,陳雷靈機一動,果斷讓兒子買了一輛奔馳。

他讓兒子開著這輛奔馳車,在村裡轉了幾圈,「讓大夥看看,開網店可以很賺錢。」

這一招真靈,一些村民果然開始蠢蠢欲動。

先富帶後富

衛亞靜是第一批響應陳雷號召的村民之一。

因為只有初中學歷,生孩子前,她一直在北京圖書印刷廠打工,一個月工資不到一千塊,住集體宿舍。這份工作做了3、4年後,衛亞靜結婚生子,她不想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便決定留在老家種梨樹謀生。

種梨樹一年收入僅2萬元,還要備受風吹日曬。「聽了陳書記的遊說,才知道原來開淘寶店可以賺錢,不用出門,在家就能幹,還能順便照顧孩子。」

在這之前,她從來沒見過魚竿,也不懂魚竿。顧客諮詢魚竿的軟硬度、能釣多重的魚、材質是什麼……衛亞靜一問三不知。

不出去打工、也不務農,每天守著電腦,一個月過去了,一分錢都沒賺到,家裡老人開始有意見了。

衛亞靜決定給自己兩個月時間,「兩個月後還不見訂單,該上班就上班。」

為此,她一邊跟著陳雷學習,一邊自己找同行偷師,還專門去河邊纏著釣友詢問,親自到工廠看魚竿的生產過程。

一來二去,她從一個「小白」,變成了漁具達人。

衛亞靜現場直播賣魚竿

第2個月生意果然來了,幾個月後,她和愛人就賺到了2萬塊錢。

現在,衛亞靜不僅有自主魚竿品牌,還自建了工廠,家裡不但買了兩輛車,還在縣城購置了房產。生活今非昔比,她也早已不是那個圍著灶臺和梨樹轉的農婦。

同樣被改變命運的,還有26歲的劉衝。

劉衝的母親在他幾歲時去世,父親一個人養大他和姐姐,自家人住在快要倒塌的土房子裡,朝不保夕。

讀到初中,劉衝便輟學到天津打工,從事電焊工作,作業時火花四濺,烤得皮膚難受,一個月卻只有2000多的工資。

在陳雷的勸說下,劉衝「糊裡糊塗」賣起了魚竿。

如今,賺到錢的劉衝不僅翻新了破房子,還娶了媳婦,家裡有車有房。劉衝說,如果沒開網店,他大概率還在外地打工,「連房子也蓋不了,媳婦兒更娶不到」。

乘風破浪的小村莊

在陳雷的帶動下,短短幾年,西乾泊村全村活躍電商已經做到60多家,佔比達2/3,那些做得好的村民,年銷售額可達2000萬元,西乾泊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淘寶村。

「我想帶領全村人及那些願意改變、渴望成功的人,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鄉村振興事業中去。讓他們也能過上好日子,不需要到處漂泊。」陳雷說。

令人欣喜的改變正在發生。往年,每逢春節,村裡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這些年村裡大學生越來越多,很多畢業生心甘情願留在西乾泊村做魚竿生意。

「做生意比打工賺得多,年輕人自然願意留下來。」陳雷說道。

本地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們,也能謀到新的就業增收機會。衛亞靜就僱傭了鎮上年紀大的阿姨,幫著打包魚竿包裹。

如今,西乾泊村的魚竿賣到了全球各地,還有不少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來西亞專程來向陳雷取經的商家。

實際上,西乾泊村只是肅寧縣電商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依託當地魚竿漁具、民族樂器和針紡服裝等產業優勢,2019年全縣已誕生4個淘寶鎮、15個淘寶村,從業人員2萬多人,年銷售額超百億元,並晉升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2020年,陳雷定下一個小目標——全村電商「先賣一個億」。說到高興處,陳雷突然掏出手機,展示了一張池塘設計圖,「9月份就能完工,村民們就能在魚塘邊,一邊直播一邊賣魚竿了,效果一定比現在好。」

他像一個陀螺,在帶全村人賺錢這件事上永不停歇。

相關焦點

  • 龍登彪:讓全村人都種上「致富樹」
    ,叩開致富之門。   1996年年底,在外務工年僅21歲的龍登彪回到家鄉。他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於是把打工錢全部拿了出來,並邀約村民唐政權和龍連學,共籌集資金1萬餘元,發動群眾修路。「剛開始,村民們都不抱希望,但我們依然幹得火熱,許多村民看到我們的勁頭,也紛紛參加進來了。」
  • 新疆「微博村支書」登北大講臺 全村免費wifi覆蓋
    新疆50後「微博村支書」登上北大講臺   全村免費wifi覆蓋,村民幾乎人人開通微博微信;共有約5萬微博粉絲,幫助村民在微博上賣羊羔  走進新疆塔翁哈木爾村(簡稱塔村)的黨支部,最先看到的是一個一人高的二維碼,上面寫著:小營盤鎮塔翁哈木爾村微信。
  • 村支書的「致富經」——記隆德縣沙塘鎮街道村支書許小龍
    7月3日,記者來到隆德縣沙塘鎮街道村,接受採訪的是一位中等身材、面容黝黑的致富帶頭人,也是被老百姓稱為「致富書記」的街道村黨支部書記許小龍。許小龍1990年高中畢業後先後去浙江杭州和寧夏靈武等地務工,10年間,通過在工廠務工和承包建築工程,他攢下了一些積蓄。
  • 外出創業致富後 湖北千萬富翁回鄉任村支書
    畢竟,村支書的月收入最多也就五六千元。與經商當老闆相比,相差甚遠。在宜昌、十堰等地,一批外出創業致富的黨員回到家鄉,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從年少時離開到富後歸來,他們在尋找什麼?父親去世得早,母親帶著他們兄弟姐妹守著幾畝薄田,窮得揭不開鍋。2001年,23歲的他背上行囊,離開家鄉竹谿縣兵營鎮麻灣村,去河南建築工地打工。同樣是出山,宜都市五眼泉鎮弭水橋村的劉大衛選擇的是另外一條路。1987年,18歲的他報名參軍。他說:「留在村裡,似乎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 勞模精神耀五溪|織出侗鄉致富路——記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粟田梅
    粟田梅,12歲開始隨母研習侗錦,15歲已能獨立完成整經、穿扣等系列編織技藝,16歲掌握複雜的「八十八紗」紡織技術。在粟田梅靈巧的手指間,可以流淌出具有濃鬱侗族文化特色的蘆笙、鼓樓、風雨橋等圖案。憑藉精湛的侗錦紡織技藝,粟田梅2009年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2011年粟田梅當選村支書以來,已連任三屆。
  • 新疆軍區某裝甲團的扶貧故事: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組建30多年來,部隊官兵始終踐行黨的宗旨,與兩個村的群眾團結互助、攜手共建,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該團官兵與駐地兩個村村民共同舉行升旗儀式。黨支部成了全村「主心骨」兩個村子遠離縣城、信息閉塞,村民文化水平低、村容村貌差,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既然駐紮在這裡,幫扶村民發家致富、促進村子健康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該團黨委安排兩個營黨委與卡子灣村、寧家河村黨支部結成幫扶對子。
  • 葉建軍:帶著正峰澗村民走產業致富路
    正峰澗村民對他的到來充滿了期待,多年的貧困使得正峰澗各項工作停滯不前,貧困如影隨形。面對困境中的正峰澗,如何開篇?機關出身的葉建軍很有自己的「一套」,他把幫扶的切入點首先聚焦在建強村級黨組織、發揮支部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上,他堅持抓黨建促脫貧,創新開展農村黨組織「1+6」創建活動。
  • 女村支書牽線,貧困戶過上了好日子,特意打電話...
    2017年,原漆家村村支書李桂香被選為茶山村村支書後,就決定先把這條路拓寬一些。「這是村民和貧困戶們都特別關心的一件大事,應該先讓大家從基礎設施上感受到新村支兩委的不一樣,從而贏得村民的信任,更好地開展扶貧工作。」12月14日,在茶山村村部,52歲的李桂香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她對這條路的不便也深有體會。
  • 曾記畔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華:做優特色產業 帶動村民致富
    進入村部大院,曾記畔村村支書朱玉國笑呵呵地迎上來,聽說記者前來採訪駐村第一書記張華,他立馬豎起了大拇指:「小夥子工作作風非常紮實,給老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曾記畔村村部。張華在修改完善小雜糧加工廠實施方案。
  • 陽新楓林五合村:窮山村的「致富經」
    深秋時日,紅黃相間的葉子給山林抹上亮色,雲霧散去,連綿起伏的群山盡收眼底。  「這是我們村離天最近的地方,他們管這條路叫『天路』。」站在海拔740多米的橫嶺山上,望著眼前蜿蜒如龍的盤山公路,華允新布滿皺紋的臉上笑出幾道褶子。  10月14日清晨,地處鄂贛邊界的陽新縣楓林鎮五合村在村民的勞作中緩緩醒來。
  • 小肩膀挑起「脫貧擔」 ——記六枝特區梭戛鄉樂群村支書胡吉華
    時光飛逝,轉眼間19年過去了,胡吉華從一名老師到村文書,再到村支書,他帶領著全村人走上脫貧致富的小康道路,實現了對家鄉的諾言。  感同身受帶領特殊群眾謀幸福  胡吉華患有先天性脊柱彎曲,多年來,許多酸、甜、苦、辣,也曾有過種種困難,也遇到許多關心和優待。
  • 曲陽這個村,上新聞了!看怎麼發展致富奔小康?
    郭英焜 攝站在村西「蝌蚪坡」山頂觀景臺向四周遠眺,大大小小山坡上一排排藍色多晶矽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正源源不斷地為國家電網輸送著「血液」。「光伏在全村佔地850畝,涉及230戶村民。」村黨支部書記王志鎖說,「荒山每畝每年補償150元,耕地每畝每年補償880元,一共補償25年。
  • 「我的扶貧故事」鐵索橋上留印跡丨貞豐縣平街鄉花江村原支書梁紹宇
    從村委會到縣城,有50公裡路程,而且大部分道路都在大山夾縫中穿梭。村民們除了種植傳統的玉米、小麥和油菜「三大坨」外,一直沒發展起高效益農業。面對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作為村支書,我暗自思忖:「無論多難,一定要帶領鄉親們致富!」於是我決定從抓制約全村發展的「瓶頸」——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奠定發展基礎,改變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 小小虎頭鞋帶動村民致富
    新華社石家莊9月7日電 題:小小虎頭鞋帶動村民致富  新華社記者範世輝  圓圓的「虎臉」,神氣的「眼睛」,霸氣而不失可愛的「王」字……如此精美的虎頭鞋出自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張西堡鎮李莊村武香環之手。
  • 村支書酒後駕車撞人家羊群,放羊大爺被摁地上連扇5耳光
    雙方爭執後,村支書上車衝向王溫德的羊群,撞倒了5隻羊。王溫德繼續趕著羊群往家走時,王恩傑又追上他。「當時王恩傑追上我,折斷了放羊鞭,雙手掐著我的脖子把我摁在地上,打了我5個耳光。」王溫德說,當時他的嘴巴和鼻子都出血了,回家後身體越來越不舒服,隨後家人撥打120,將他送到醫院。
  • 散養「 香豬」 村民共致富
    自養殖基地成立以來,村裡的貧困戶都有了固定收入,還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阿胖的致富故事只是京都村村民奔向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如今,京都村有了寬敞、平坦的水泥路,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記者 梁蘭生活艱苦 謀求發展下察隅鎮京都村位於察隅縣西南部,距察隅縣城65公裡,是一個以人為主的村莊。
  • 89後「娃娃書記」的硬核青春:從「致富人」到「帶頭人」
    ,2017年,腰包漸漸鼓起來了的李卓建一直沒有忘記養育他那片熱土,毅然放下手頭規模初成的產業回到了村上,為村民們帶去希望。恰逢村兩委換屆選舉,本來只抱著試一試念頭的他卻意外的高票當選為村支書,在隨後的黨員大會上,50餘名在家黨員和村民代表悉數到場,看著大家希冀的眼神,他心裡想:「我得做點什麼」。
  • 村支書用腳「接待」村民,缺失「民本意識」
    據了解,村民反映的問題事關切身利益,求助於村支書,誠然,村支記也不是萬能的,由於權力受到限制,村民反映的問題也未必能夠及時解決,也可能存在村民因為切身利益問題得不到解決,出現情緒激動現象,或許也有可能說了難聽的話,但所有這些均不是村支書用腳「接待」村民的理由。
  • 「大團蜜露桃」開摘忙 合作社模式助銷帶村民奔小康
    當記者一早趕到上海浦東新區大團鎮轄區,這裡的桃農已經開始忙碌著採摘桃樹上套袋的水蜜桃。據介紹,申鳳合作社桃農們在天微微亮就開始下地採桃了,為了確保桃子新鮮,即刻套袋裝盒運往市區或者送貨到快遞中心點,爭取以最快速度最短時間到達市民家中。「這是我們村今年第一批新鮮的水蜜桃。」今年52歲的桃農劉阿姨告訴記者,儘管由於近期連續降雨,水蜜桃的產量受到了很大影響,但是水蜜桃的質量還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