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虎頭鞋帶動村民致富

2020-12-2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石家莊9月7日電 題:小小虎頭鞋帶動村民致富

  新華社記者範世輝

  圓圓的「虎臉」,神氣的「眼睛」,霸氣而不失可愛的「王」字……如此精美的虎頭鞋出自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張西堡鎮李莊村武香環之手。小小的虎頭鞋遠銷海內外,帶動著當地600多名村民致富奔小康。

  虎頭鞋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製作的童鞋,因鞋頭呈虎頭模樣而得名。在民俗中,繡有百獸之王的虎頭鞋可以護佑孩子健康成長,因此虎頭鞋深受老百姓歡迎。

  武香環與虎頭鞋結緣已有40多年。1978年,武香環回家務農,偶然機會迷上了縫紉機刺繡。受母親影響,她尤其鍾愛繡虎頭鞋。為改變傳統虎頭鞋單一式樣,武香環把老虎的「眼睛」繡成石榴形,「眉毛」改成小公雞,鞋頭添一圈毛茸茸的兔毛,再縫上兩隻逼真的小耳朵。因圖案新穎、用料考究、做工細膩,武香環繡制的虎頭鞋很快出了名,小小虎頭鞋成就了她的「大買賣」。

  不僅十裡八村的鄉親買她的鞋,外地客商也慕名而來。她創新的「鳳頭鞋」,更是獲得第十四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民間藝術品類)優秀獎。

  訂單多了,總是滿足不了客商的需求量。「既然有市場、圖案、材料,而十裡八村有手藝人,為啥不能互相成就呢?」1993年,武香環動員周邊村的婦女、老人和殘疾人加入,很快招募了100多名村民。

  之後,武香環開始逐漸擴大生產,增加縫紉機的數量。2006年後,又連續三年投資20多萬元,添置了3臺電腦繡花機。與之相隨的,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

  「不耽誤農活也能幹家務,還能掙錢。」張西堡鎮大屯村村民段林英說,她自小患小兒麻痺行動不便,武香環主動上門,手把手教她繡活兒。

  如今,小虎頭鞋已成為一個集六七十種花型、年銷售額300多萬元的特色產業,帶動了周邊鄉村600多名村民就業。常年做工的,每年能收入2萬多元;只是農閒抽空乾乾,每年也能掙2000元的零花錢。

相關焦點

  • 小小桑芽菜 村民「致富菜」
    ●南方日報記者 何帆燕小小「致富菜」 富民又興村說這小小的桑芽菜是河頭村民的「致富菜」並不為過。河頭村坐落在英西峰林走廊腳下,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縱然如此,這裡過去卻一度因為產業基礎薄弱、人口外流嚴重,處於守著金山銀山過苦日子的窘境。
  • 【助農公益視頻】手工月餅酥脆味美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助農公益視頻】手工月餅酥脆味美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09-18 1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瑞金市一八旬老太網上賣鹹鴨蛋 帶動村民致富
    網上賣鹹鴨蛋帶動村民致富的八旬老太  客家新聞網 楊小林
  • 開發區李小敏:「虎頭鞋大媽」的致富路
    李小敏是王快鎮河會社區居民,被稱為「虎頭鞋大媽」的殘疾人,她堅持20年手工製作虎頭鞋,小小的虎頭鞋不僅在當地十裡八鄉成了搶手貨,還銷往北京、上海、烏魯木齊等10餘個省市,讓老手藝走出了村落。日前,李小敏被我區評為「開發區好人」。
  • 散養「 香豬」 村民共致富
    自養殖基地成立以來,村裡的貧困戶都有了固定收入,還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阿胖的致富故事只是京都村村民奔向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如今,京都村有了寬敞、平坦的水泥路,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記者 梁蘭生活艱苦 謀求發展下察隅鎮京都村位於察隅縣西南部,距察隅縣城65公裡,是一個以人為主的村莊。
  • 繪本《小小虎頭鞋》,將虎頭鞋和剪紙藝術相結合的民俗之美
    《小小虎頭鞋》將北方娃娃愛穿的虎頭鞋和北方的傳統剪紙相結合,搬到了繪本裡。虎頭鞋是一種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因為鞋頭是虎頭的樣子,所以被稱為「虎頭鞋」,有些地區也稱之為「貓頭鞋」。虎頭鞋不僅僅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童鞋,也被看作是驅鬼避邪的吉祥物。
  • ...畝仙人掌產業基地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小小仙人掌撐起...
    王五鎮東光村仙人掌基地村民正在為仙人掌鬆土。在鎮政府的引領下,東光村流轉村裡土地約1500畝,通過「貧困戶+村委會+鎮政府+企業」的合作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2018年年底,該村仙人掌產業基地開始種植。「仙人掌是一種很好的中草藥,仙人掌產業是一項健康產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在王五鎮我們共徵地1500畝,目前已種植約300畝。」
  • 忠仁鎮康樂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忠仁鎮康樂村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過程中,充分發揮典型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打造「庭院經濟」致富模式,提高種植水平,有效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在76歲的忠仁鎮康樂村村民祝慶德家中,一進門口,乾淨整潔的院子映入眼帘,祝慶德把他家後院的菜園子分成了兩片,一片種玉米,一片種農家小菜,不僅拓寬了收入渠道,還大大改善了居住環境。
  • 貴州省三穗縣良上鎮小小食用菌 撐起致富傘
    貴州省三穗縣良上鎮小小食用菌 撐起致富傘發布時間:2020-12-2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近日,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良上鎮下寨村食用菌生產基地裡,菌棒整齊擺在木架上,農戶們正忙著搬運、篩選、挑揀、上架。
  • 禹州:創辦家庭農場 帶動村民致富
    小小的葡萄,是這個村的驕傲,也是村內貧困戶脫貧的「功臣」。近日,張得鎮小寨村村民張自科開辦的家庭農場正式開園採摘,在此務工的貧困群眾正在採收成熟的葡萄,並裝箱銷售。張自科今年58歲,鄭州市人,長期從事做市場管理工作工作。2014年來到禹州創辦了這個家庭農場。
  • 張曉芸:繡制「虎頭鞋」 傳承老手藝
    張曉芸繡制的虎頭鞋虎頭鞋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在北方地區,民間有為幼童穿虎頭鞋寄寓吉祥平安的習俗。張曉芸說,她從十幾歲就跟奶奶學做虎頭鞋,諸如配色、針法等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很有講究。由於傳統虎頭鞋用以配搭小孩兒的裹腳棉褲,多數是敞口鞋,但如今生活習俗發生了變化,張曉芸也不斷豐富著虎頭鞋的式樣。「老手藝要有新發展,拿過去的樣子適應不了今天的需求,所以,我和團隊定下目標,每月至少推出5款新品。
  • 盧凱:返鄉養牛致富 帶動鄉親增收
    盧凱是興仁市大山鎮豬槽箐村的創業能手,2016年,在外辦紙廠的他選擇回鄉創業,從此開始了他的養牛事業,5年多來,他不僅成了村裡的養殖大戶,還帶動了鄰裡鄉親共同增收致富。
  • 曾記畔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華:做優特色產業 帶動村民致富
    「這兩天得抓緊把小雜糧加工廠實施方案報上去,這個項目關係到村民的增收致富。」張華告訴記者,曾記畔村歷來有種植小雜糧的傳統,因為土壤和氣候的原因,這裡生產的蕎麥等小雜糧品質優良,但傳統粗放的加工方式並未給農戶帶來好收益。為了進一步提升小雜糧產品的附加值,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增收,同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村裡從自治區農業農村部門爭取到一筆50萬元的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扶持資金。
  • 小小秀珍菇,撐起「致富傘」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通訊員 洪唱 符浩 王長江  11月30日,在淮濱縣固城鄉王營村蕈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場房內,幾位村民在菌棚裡忙碌不停,採摘今年最後一茬秀珍菇。
  • 草坪經紀人姚瑞雪帶村民鋪就綠色致富路
    草坪經紀人姚瑞雪帶村民鋪就綠色致富路如今,鐵嶺縣李千戶鎮康莊村的大地裡,軟軟的草坪好似綠色的地毯,人們正將草坪裁成草卷,再裝入大貨車中。這批草坪出售後,又將為姚瑞雪和草坪種植戶們帶來豐厚的收益。今年52歲的呂桂霞,7年前就跟著姚瑞雪種植草坪,呂桂霞說:「在姚瑞雪的帶動下,俺家現在種了5萬多平草,草坪的管理、種植技術都是跟姚瑞雪學的,現在草坪的效益非常好,它的收益比種植苞米要多好幾倍,這些年遇到什麼技術問題都是姚瑞雪幫忙,她也是隨叫隨到,是她帶動我們村裡很多家庭走上了種草坪致富的道路。」
  • ...故事」小小無花果結出「致富果」丨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村民廖秀彬
    我大概算了一下,進入盛果期後,一棵樹掛果30斤左右,按目前的市價來算,毛收入就能達到30至50萬元,這無花果還真成了增收致富的『金果子』了。我站在果園前,滿面笑容地和妻子算起了豐收帳。看到無花果種植勢頭這麼好,一些村民便開始聯繫我和妻子,向我們諮詢無花果的栽培技術,並希望加入到我們這對夫妻檔的精品水果種植事業中。
  • 動態| 葉城試種3000畝巨菌草,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動態 | 葉城試種3000畝巨菌草,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2020-10-09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羊經」算「羊帳」 麥麥提阿卜杜拉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我深知,躺在扶貧好政策上「等、靠、要」或許能脫貧,但永遠都不能致富,致富還得靠自力更生。  我通過科學養羊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實現增收致富。從那以後,我經常給缺乏養殖經驗的村民介紹「羊經」,給他們一筆一筆算「羊帳」,鼓勵他們也走養羊的這條致富路。如今,我們村20戶村民靠養羊、育肥羊實現了脫貧致富。
  • 普定縣人大代表陳興科:做大做強村級產業 帶領村民齊致富
    「我看到外面其他村發展得這麼好,我們村為什麼會這麼落後,我回來就是想以在外界的生意經驗,帶動村民發展,讓我們村的村民跟著我一起謀福利。」陳興科說。在帶領全村走向致富的道路上,陳興科一直在思考,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快速解決貧困問題,用什麼方法可以讓老百姓持續穩定增收。
  • 邵陽綏寧:小小藍莓果 喜成村民「脫貧致富果」
    村民揮舞鋤頭平整土地。紅網時刻12月9日訊(通訊員 宋三龍 唐芳豔)2019年來,綏寧縣寨市苗族侗族鄉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形式,投入資金150萬元,流轉村民土地近200畝發展藍莓產業,帶動貧困戶165戶500餘人,幫助村民實現租金、佣金雙收入,讓藍莓成為當地村民的「脫貧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