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芸:繡制「虎頭鞋」 傳承老手藝

2021-01-10 文旅中國

偏愛中式服飾,說著夏津方言,張曉芸給人的感覺內斂、質樸,但一做起虎頭鞋,她卻像換了一個人,飛針走線,神採飛揚,動作麻利又幹練。

張曉芸來自山東德州夏津縣。喜歡繡活兒、時常給親戚朋友縫製虎頭鞋的她,2017年在當地創辦了手工藝坊,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既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藝技法,也為「老手藝」贏來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我每月至少推出5款新品」

張曉芸繡制的虎頭鞋

虎頭鞋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在北方地區,民間有為幼童穿虎頭鞋寄寓吉祥平安的習俗。虎頭鞋做工複雜,地道的虎頭鞋全部用手工縫製,從打袼褙、納鞋底、做鞋幫、繡虎臉、掩鞋口,到縫合鞋幫和鞋底,共有十幾道工序,每道工序嚴格、規範,因此,製作周期也長,一雙鞋往往要花五六天工夫才能完工。

「我們這一帶的虎頭鞋鞋底通常為兩層,代表好事成雙;鞋底針腳要四組、每組八針,寓意四平八穩;虎鬚要縫五針,表示五行合一、五福臨門。」張曉芸說,她從十幾歲就跟奶奶學做虎頭鞋,諸如配色、針法等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很有講究。

由於傳統虎頭鞋用以配搭小孩兒的裹腳棉褲,多數是敞口鞋,但如今生活習俗發生了變化,張曉芸也不斷豐富著虎頭鞋的式樣。「老手藝要有新發展,拿過去的樣子適應不了今天的需求,所以,我和團隊定下目標,每月至少推出5款新品。新品在顏色上仍以傳統紅、黃為主色,但有了突破;款式上,面向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張曉芸坦言,如今,其手工藝坊開發的虎頭鞋新款上百款,儘管品種更豐富、美觀,但虎頭鞋的傳統繡法、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及實用價值都沒有變。

張曉芸設計開發的掛飾

除縫製虎頭鞋外,張曉芸還開發了一系列周邊產品,如虎頭帽、虎頭枕、虎頭香包等,其中,虎頭枕等以夏津古桑樹的桑葉作填充原料,驅瘟保健,很受歡迎。

「好政策讓虎頭鞋『如虎添翼』」

張曉芸告訴記者,虎頭鞋「如虎添翼」,得益於各級文旅部門的一系列好政策。

去年8月,夏津縣第三屆文化和旅遊惠民消費季暨第四屆消夏文化節在當地舉辦。張曉芸帶著自己的產品來到展位,現場搶惠民消費券購物的顧客絡繹不絕,僅僅一個上午,她展示的虎頭鞋、虎頭帽等就被搶購一空。布展第二天、第三天,就連她家裡的存貨也被顧客買走,很多人加了她的微信預定產品。「起初,我只想把虎頭鞋做好、把這門手藝傳下去,但參加了消費季,我才真正意識到是政府出錢幫企業做了宣傳、為老百姓省了錢,因此,更有責任去宣傳推廣,讓虎頭鞋擁有一個好的市場前景。」張曉芸說。

張曉芸展出其部分作品

很快,張曉芸又把虎頭鞋帶到了第八屆山東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當時,德州展區設計了文化超市,位置很顯眼,觀眾們更為熱情,我參會5天,每天都賣出200多件(套)。」連張曉芸自己都沒想到,她的大部分產品剛一上架就賣斷了貨,只能連續3次從德州老家補貨。

產品為何如此搶手?張曉芸認為,除作為非遺、民俗本身的影響力外,精美、多樣和實用是其優勢競爭力。為此,她還開發了文創禮盒,將虎頭鞋及周邊飾品搭配成套,融入更多民間元素,讓產品走得更遠。

融入新元素的新作品

依託山東文化和旅遊惠民消費季平臺,截至目前,張曉芸的手工藝坊已核銷使用山東省、市、縣惠民消費券11萬元,銷售虎頭鞋2000多件(套),經營額度達100餘萬元。

「讓更多姐妹們有活幹、有奔頭」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許多文旅企業遭受了衝擊。由於目標客戶定位精準、有著豐富的產品支撐,加之各級文旅部門的一些好政策,張曉芸的手工藝坊並未感受到明顯的壓力。今年以來,其顧客群人數增長近三倍,銷售收入也持續向好。同時,她還藉助「網際網路+」模式,通過微信群、淘寶店等接單、制單,滿足了廣大顧客的個性化需求。

張曉芸在納鞋底

虎頭鞋製作流程複雜,張曉芸通過「派單」方式,將縣城周邊的老人、巧人組織起來共同繡制,同步帶動了閒散勞動力的增收。「我們採取『手工藝坊+散戶』方式,研製出新品後,由工坊的人員下去教,再根據做繡活的人們的特長進行分工,納鞋底好的就只做鞋底,擅長繡花的就專門繡花,這樣一來,產品產量、質量都得到了提升。」張曉芸說。

32歲的孫麗華是夏津縣趙坊村人,她因語言障礙不願意出門找工作,就來到張曉芸的手工藝坊當起學徒。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孫麗華學會了繡制虎頭鞋的簡單工序,不僅有了收入,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像一般軟底虎頭鞋三四十元一雙,而『千層底』能賣到100元左右。製作的難易程度不同價格也就不同。」張曉芸介紹,手藝人的收入同樣根據技藝的難易計算,工藝熟練的人一個月至少能拿到3000元收入。

「現在,手工藝坊的人員隊伍越來越壯大,接下來,我更應把虎頭鞋製作技藝傳承好,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讓更多姐妹們有活幹、有奔頭。」張曉芸說。

記者:孫叢叢

責編:勾曉慶

相關焦點

  • 情寄千層底 愛融虎頭鞋
    虎頭鞋是童鞋的一種,手工製作,因鞋的前半部呈虎頭狀而得名,也有的地方叫「貓頭鞋」。穿虎頭鞋是一種民間習俗,流行於全國。以往,從農村到城市,從內地到邊疆,哪家添個寶寶,都會有親人送上虎頭鞋,也是慶祝小孩滿月時的必備禮物。  被稱為「獸中之王」 的老虎,在國人心中是吉祥物。
  • 小小虎頭鞋帶動村民致富
    新華社石家莊9月7日電 題:小小虎頭鞋帶動村民致富  新華社記者範世輝  圓圓的「虎臉」,神氣的「眼睛」,霸氣而不失可愛的「王」字……如此精美的虎頭鞋出自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張西堡鎮李莊村武香環之手。
  • 虎頭鞋
    最大的亮點就是鞋,如冬天虎頭靴,虎頭單鞋,貓頭靴,貓頭單鞋,豬頭鞋等。這鞋穿了可以僻邪驅魔,保佑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中國這種文化習俗,從古到今保持了幾千年。特別是在廣闊的農村。她家裡孩子多,加上自己是女孩,父母不讓出去,也不讓上學,就在家學做家務,學針線活,然後早早找個人家嫁出去。 她心靈手巧,一看就會。加上母親的耐心指導和精心傳授,很快就掌握了基本技能。
  • 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劉蘭芳:巧手繡出幸福新生活
    作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20年來,劉蘭芳不僅建起了慶陽香包繡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領多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生活困難的留守婦女走出貧困,讓更多人了解了慶陽香包、傳承了香包文化,還探索出了一條慶陽香包市場化的發展之路。 自幼,劉蘭芳就對香包刺繡情有獨鍾,對於配色、針法、描摹花樣等刺繡技藝有著獨到的領悟力。「在慶陽村莊裡,刺繡的風氣很濃。
  • 即墨區特色手工藝製品——「虎頭帽、虎頭鞋」的文化傳承
    以前膠東地區老輩人很講究,要為剛出生的孩子準備虎頭帽、虎頭鞋、虎枕頭、虎掛飾等,等孩子過了「百歲」就可以用了。虎頭帽起源悠久,西安市文物研究中心收藏的一件唐代虎頭帽襁褓陶俑(高10釐米,紅陶質),是目前中國所見嬰孩頭戴虎頭帽最早的實物例證。
  • 漯河七旬老人鍾情做虎頭鞋「誰想學這門手藝,我教」
    郭翠榮展示縫製的虎頭鞋。圓圓的虎頭、神氣的眼睛……你還記得兒時的虎頭鞋嗎?當它在一代人的記憶中漸行漸遠時,76歲的郭翠榮卻堅持手工縫製虎頭鞋,希望能把這項手藝傳下去。如今,郭翠榮和大兒子在一起生活,閒不住的她仍然堅持縫製虎頭鞋。「現在做一雙虎頭鞋得五六天,納鞋底最煩瑣。」郭翠榮說,雖然縫製虎頭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每雙鞋都包含了長輩對下一代滿滿的愛,每當看見小孩穿上她縫製的虎頭鞋,她格外有成就感。
  • 編劇張曉芸王宇民新作《當我遇見你》殺青
    《當我遇見你》根據作家編劇張曉芸暢銷長篇小說《蘋果遇上梨》改編,著名導演龐好擔綱導演,資深編劇張曉芸、王宇民擔綱編劇。《當我遇見你》被編劇譽為都市暖心大劇,講述的是一群小人物大英雄的正能量故事,該劇糾結震撼又溫暖人心,商業性與導向性並存,並做到了無縫銜接,很好將愛情、親情、友情完美體現。
  • 象牙雕刻傳承人張民輝:傳承老手藝,創作新「爆款」
    創作一直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嚴格、嚴謹地傳承好古老的牙雕技藝、技法,從每一個細節入手,從傳統牙雕的文化與藝術內涵入手,確保牙雕藝術傳承不斷,牢牢把握住老手藝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條腿,是引入新技術、新理念,創作更多當代人喜歡的,現代市場樂於接受的新品,特別是結合嶺南豐富的文化資源開發的衍生品、文創產品等。
  • 客家紀錄片《匠村》發布 傳承老手藝牽掛那一抹鄉愁
    客家紀錄片《匠村》發布 傳承老手藝牽掛那一抹鄉愁 2020年01月13日 09:2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紀錄片《匠村》以福建龍巖芷溪花燈為主線,通過拍攝芷溪村的5位手藝人的匠心製作過程,探尋閩西客家人為傳承老手藝所做的努力。短短30分鐘濃縮了拍攝團隊一年多的成果,引起了在場200多名觀眾的共鳴,牽掛起心中那一抹鄉愁。  「我現在看了全部過程,真的是太激動了,希望能把老手藝一直流傳下去。」在觀眾席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芷溪花燈工藝製作傳承人黃世平首次看完紀錄片。
  • 駁張曉芸關於瓊瑤訴於正案四大看法
    作者張曉芸是日前籤署支持瓊瑤訴於正之「聯署聲明」的編劇之一,她自稱「綜合此案已經公布的庭審記錄分析,目前針對幾個焦點問題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然而,認真拜讀張曉芸的這篇文章,發現該文罔顧涉案相關事實和庭審情況,曲解相關法律規範和一般法律常識,依法依理依事實都真正是「站不住腳的」。即使如張曉芸老師是著名作家編劇,但其究竟掌握了多少著作權法知識?
  • 專訪張曉芸:細節創新打破創作瓶頸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著名作家、編劇張曉芸進行了獨家專訪,張曉芸正在擔任一部由自己編劇的新劇的製片人,對於編劇的轉型,她坦言「提升話語權是最主要的因素」。    張曉芸:精品劇應與時俱進 細節創新打破創作瓶頸
  • 那些逐漸失傳的民間手藝活
    這些手藝慢慢的,不再有人願意花時間和心血去學習和傳承了。下面和小編一起再次重溫一下,這些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民間手藝活。 瓷胎竹編這個也許在小時候的農村很常見,爺爺奶奶們的菜籃子、筐等很多都是用主編的。然而這種瓷胎竹編要比它們更特別一些。瓷胎竹編工藝品是成都地區的地方獨特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葉,當時主要用做貢品。它是用瓷器、漆器作為底胎,讓竹絲依附其上,成為一個「託兒」。
  • 繪本《小小虎頭鞋》,將虎頭鞋和剪紙藝術相結合的民俗之美
    《小小虎頭鞋》將北方娃娃愛穿的虎頭鞋和北方的傳統剪紙相結合,搬到了繪本裡。虎頭鞋是一種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因為鞋頭是虎頭的樣子,所以被稱為「虎頭鞋」,有些地區也稱之為「貓頭鞋」。虎頭鞋不僅僅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童鞋,也被看作是驅鬼避邪的吉祥物。
  • 農曆中國|十一月十四 · 虎頭鞋
    越是虎頭虎腦越是生龍活虎過去,在寒冬時節,婦女們總會趁著農閒,為家人縫製新衣新褲新鞋,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寶寶穿的虎頭鞋虎頭鞋,因其鞋面呈虎頭模樣而名之。有的地方又稱其為貓頭鞋。虎,乃百獸之王,在人們眼中它就是能驅鬼闢邪的吉祥物。
  • 【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2020-12-17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老手藝 「剪」出新生活
    他跟隨多位老師學手藝,在學習和探索過程中吸收各家之所長,不斷研究與實踐。與此同時,單溫克還嘗試用剪紙來展現越來越美好的生活。單溫克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喜歡這門藝術。在鹿城區老年大學,學生們向記者講述著學剪紙的原因:「退休了,有更多閒暇時間,學一門技能可以把家裡裝扮得美美的。」
  • 當代「織女」培訓2000多位貧困女性傳承老手藝 傈僳族媽媽接到百萬...
    那曲牧女聯合合作舍裡在織布的媽媽 (周崗峰 攝) 鄭芬蘭是一名背包客,也是一個8歲開始學織布的手藝人。2003年的一次徒步中,她偶然從一位布依族老人那裡獲贈了一把木梭,並由此開啟了近20年的尋梭之旅。
  • 《了不起的匠人》 默默傳承百年手藝
    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他們還在傳承。」這是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出的一聲讚嘆,褒獎的對象是《了不起的匠人》系列微紀錄片。日前,《了不起的匠人》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薦為2016年第二批優秀國產紀錄片,這是首次由視頻網站出品的節目獲得的榮譽。《了不起的匠人》是一部治癒系微紀錄片,由優酷和湖南知了青年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知了!
  • 傳承老手藝過上好日子
    「我不想讓折粉的手藝失傳,想帶動村民把折粉做成產業,讓家家戶戶參與進來,憑藉老手藝過上好日子。」鄒小平說起辦米粉廠的初衷。鄒小平的建議得到陳瘦生的支持,也得到了其他村民的積極響應,辦廠的事很快進入籌備環節。帶陂村委會幹部得知鄒小平幾個人的想法,當即將一間閒置的倉庫給他們做廠房。經過近一年的籌備,2016年夏天,帶陂折粉暫停多年後,重新啟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