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愛中式服飾,說著夏津方言,張曉芸給人的感覺內斂、質樸,但一做起虎頭鞋,她卻像換了一個人,飛針走線,神採飛揚,動作麻利又幹練。
張曉芸來自山東德州夏津縣。喜歡繡活兒、時常給親戚朋友縫製虎頭鞋的她,2017年在當地創辦了手工藝坊,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既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藝技法,也為「老手藝」贏來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我每月至少推出5款新品」
虎頭鞋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在北方地區,民間有為幼童穿虎頭鞋寄寓吉祥平安的習俗。虎頭鞋做工複雜,地道的虎頭鞋全部用手工縫製,從打袼褙、納鞋底、做鞋幫、繡虎臉、掩鞋口,到縫合鞋幫和鞋底,共有十幾道工序,每道工序嚴格、規範,因此,製作周期也長,一雙鞋往往要花五六天工夫才能完工。
「我們這一帶的虎頭鞋鞋底通常為兩層,代表好事成雙;鞋底針腳要四組、每組八針,寓意四平八穩;虎鬚要縫五針,表示五行合一、五福臨門。」張曉芸說,她從十幾歲就跟奶奶學做虎頭鞋,諸如配色、針法等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很有講究。
由於傳統虎頭鞋用以配搭小孩兒的裹腳棉褲,多數是敞口鞋,但如今生活習俗發生了變化,張曉芸也不斷豐富著虎頭鞋的式樣。「老手藝要有新發展,拿過去的樣子適應不了今天的需求,所以,我和團隊定下目標,每月至少推出5款新品。新品在顏色上仍以傳統紅、黃為主色,但有了突破;款式上,面向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張曉芸坦言,如今,其手工藝坊開發的虎頭鞋新款上百款,儘管品種更豐富、美觀,但虎頭鞋的傳統繡法、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及實用價值都沒有變。
除縫製虎頭鞋外,張曉芸還開發了一系列周邊產品,如虎頭帽、虎頭枕、虎頭香包等,其中,虎頭枕等以夏津古桑樹的桑葉作填充原料,驅瘟保健,很受歡迎。
「好政策讓虎頭鞋『如虎添翼』」
張曉芸告訴記者,虎頭鞋「如虎添翼」,得益於各級文旅部門的一系列好政策。
去年8月,夏津縣第三屆文化和旅遊惠民消費季暨第四屆消夏文化節在當地舉辦。張曉芸帶著自己的產品來到展位,現場搶惠民消費券購物的顧客絡繹不絕,僅僅一個上午,她展示的虎頭鞋、虎頭帽等就被搶購一空。布展第二天、第三天,就連她家裡的存貨也被顧客買走,很多人加了她的微信預定產品。「起初,我只想把虎頭鞋做好、把這門手藝傳下去,但參加了消費季,我才真正意識到是政府出錢幫企業做了宣傳、為老百姓省了錢,因此,更有責任去宣傳推廣,讓虎頭鞋擁有一個好的市場前景。」張曉芸說。
很快,張曉芸又把虎頭鞋帶到了第八屆山東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當時,德州展區設計了文化超市,位置很顯眼,觀眾們更為熱情,我參會5天,每天都賣出200多件(套)。」連張曉芸自己都沒想到,她的大部分產品剛一上架就賣斷了貨,只能連續3次從德州老家補貨。
產品為何如此搶手?張曉芸認為,除作為非遺、民俗本身的影響力外,精美、多樣和實用是其優勢競爭力。為此,她還開發了文創禮盒,將虎頭鞋及周邊飾品搭配成套,融入更多民間元素,讓產品走得更遠。
依託山東文化和旅遊惠民消費季平臺,截至目前,張曉芸的手工藝坊已核銷使用山東省、市、縣惠民消費券11萬元,銷售虎頭鞋2000多件(套),經營額度達100餘萬元。
「讓更多姐妹們有活幹、有奔頭」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許多文旅企業遭受了衝擊。由於目標客戶定位精準、有著豐富的產品支撐,加之各級文旅部門的一些好政策,張曉芸的手工藝坊並未感受到明顯的壓力。今年以來,其顧客群人數增長近三倍,銷售收入也持續向好。同時,她還藉助「網際網路+」模式,通過微信群、淘寶店等接單、制單,滿足了廣大顧客的個性化需求。
虎頭鞋製作流程複雜,張曉芸通過「派單」方式,將縣城周邊的老人、巧人組織起來共同繡制,同步帶動了閒散勞動力的增收。「我們採取『手工藝坊+散戶』方式,研製出新品後,由工坊的人員下去教,再根據做繡活的人們的特長進行分工,納鞋底好的就只做鞋底,擅長繡花的就專門繡花,這樣一來,產品產量、質量都得到了提升。」張曉芸說。
32歲的孫麗華是夏津縣趙坊村人,她因語言障礙不願意出門找工作,就來到張曉芸的手工藝坊當起學徒。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孫麗華學會了繡制虎頭鞋的簡單工序,不僅有了收入,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像一般軟底虎頭鞋三四十元一雙,而『千層底』能賣到100元左右。製作的難易程度不同價格也就不同。」張曉芸介紹,手藝人的收入同樣根據技藝的難易計算,工藝熟練的人一個月至少能拿到3000元收入。
「現在,手工藝坊的人員隊伍越來越壯大,接下來,我更應把虎頭鞋製作技藝傳承好,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讓更多姐妹們有活幹、有奔頭。」張曉芸說。
記者:孫叢叢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