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羊經」算「羊帳」 麥麥提阿卜杜拉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2020-12-24 天山網

  講述人:墨玉縣烏爾其鄉託格拉克阿勒迪村養殖大戶 麥麥提阿卜杜拉·吾吉阿卜杜拉

  整理:墨玉縣融媒體中心 劉紹斌

  我出生在墨玉縣烏爾其鄉託格拉克阿勒迪村一戶貧困家庭,十幾歲外出打工,但一年也攢不下幾個錢,日子過得緊巴巴。

  在外打工時,我總忘不了家鄉味道鮮美的羊肉。我就想何不回到家鄉養羊,發展養殖業?

  2018年,「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給我發放了10隻扶貧羊,讓我發展養殖。為了養好這10隻羊,我向村裡的有經驗的養殖戶、鄉裡的畜牧技術員請教,買養殖方面的書籍自學,工作隊還派我到農牧民技術學校學習養殖技術。看到我對養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工作隊與村「兩委」鼓勵我擴大養殖規模,還為我申請了3萬元貸款,買了30隻羊羔。

  大家這麼幫我,我再幹不出樣子就說不過去了。我下定決心要學好養殖技術把羊養好,我不怕苦,每天放羊割草、餵羊掃圈,從清晨忙到天黑。

  經過兩年的努力,我家的羊達到60多隻,從留種繁殖,到售賣商品羊、綿羊絨,我的養殖路實現了良性循環,養殖效益也越來越好,年收入達到3萬元。本地很多收購商都到我這兒來買羊,還誇我養的羊膘肥體壯,肉質好。現在,我每個季度能創收1萬元。

  我深知,躺在扶貧好政策上「等、靠、要」或許能脫貧,但永遠都不能致富,致富還得靠自力更生。

  我通過科學養羊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實現增收致富。從那以後,我經常給缺乏養殖經驗的村民介紹「羊經」,給他們一筆一筆算「羊帳」,鼓勵他們也走養羊的這條致富路。如今,我們村20戶村民靠養羊、育肥羊實現了脫貧致富。

  不僅如此,因為我的科學養殖經驗豐富、技術過硬,很多村民把羊託養在我這裡,每年,我給託養的村民分紅1000元。接下來,我希望在工作隊和村「兩委」的支持下,探索「農戶+協會+市場」的路子,將全村的養殖戶組織起來,學習科學的養殖技術,做到科學飼養、科學管理,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我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有了扶貧政策,我才有了敢闖敢拼的底氣。如今,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我還要多學科學養殖技術,把養殖知識學精學透,把養殖業發展好,同時盡我所能帶動周邊群眾走上產業發展之路,一起致富奔小康。

相關焦點

  • 「上門女婿」當「領頭雁」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上門女婿」當「領頭雁」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2020-08-03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種植「寶葫蘆」補強炒貨鏈 致富能手韓洪英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鄒莊鎮韓家村人韓洪英曾經也是幹炒隊伍中的一員,但不一樣的思路卻讓她另闢蹊徑,從賣終端炒貨到種植瓜蔞,走出一條炒貨「補鏈」致富路。/ 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近日,在八義集鎮順河村,700畝的瓜蔞迎來收穫季。
  • 普陽鋼鐵:立足主業,帶領眾鄉鄰共同致富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致富的武安人民以煉鐵、煉鋼技術而享譽海內外。這其中,以郭恩元為首的河北普陽鋼鐵有限公司的技術最為先進,在冶金行業的影響最大、貢獻最大而被全國人民熟知。作為武安市工業企業,煉鋼巨子的郭恩元老先生更以致富不忘家鄉,把「共創造、同分享」作為「普陽鋼鐵」的核心理念來發展,把「回報社會、同分享、共致富」作為一個成功企業家的畢生追求而被武安人民廣泛傳揚。
  • 「昆明好支書」周明恩: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擔任村幹部20年來,周明恩帶頭學習提升,引導群眾轉變觀念,激發脫貧群眾內生動力,帶領廣大村民脫貧致富。 始終將政治理論學習放在第一位 周明恩帶頭將學習融入日常生活,經常教育黨員要利用「學習強國」「雲嶺先鋒」「掌上黨校」等新媒體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自學掌握計算機辦公軟體,主動報名參加村幹部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提升行動。
  • 普定縣人大代表陳興科:做大做強村級產業 帶領村民齊致富
    今年48歲的陳興科,是普定縣玉秀街道巖上社區主任,也是普定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一直以來,陳興科肩挑社區重擔,以身作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群眾發家致富,使巖上社區面貌煥然一新,深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 蔬菜大王陳明利:帶領村民致富拔"窮根"
    這位將44萬元分紅資金分給社員而沒有給家人留一分錢的扶貧一線帶頭人,帶著臨終前的「我沒有種夠地,再讓我多活五年多好」的遺言,戀戀不捨地離開了他的土地和共同為蔬菜種植拼搏的社員們。  帶頭致富:  讓村民在自已家地裡試種蔬菜,自費請專家為大家講課  曹家莊村自古有種植蔬菜的歷史,村民起早貪黑把大把時間留給了菜地,但產量上不去,成本降不下來,全村人年均收入不過幾百元。
  • 十堰八旬老人夏榮鎬:紮根深山20載 帶領村民種梭羅致富
    今年80歲的竹谿縣豐溪鎮退休老人夏榮鎬,近20年來心繫山區貧困百姓,以身示範種植梭羅樹,帶動當地村民致富,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事業貢獻光和熱。2001年,夏榮鎬看到當地村民肩挑背馱,為生活奔波的身影時,腦海裡冒出一個想法:要自己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當時不少村民家門前種有野生梭羅樹,果實形如野生板慄,獼猴喜歡食用,故又名「猴板慄」,果實可食用、可入藥。憑藉著他對豐溪的了解,他認為豐溪地域廣袤、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又素有「高山藥谷」之稱,發展梭羅樹很有前景。
  • 青蛙特色養殖畝產9萬元 湘鄉市月山鎮白龍村張家三兄弟帶領村民致富
    2016年五村合一後,扶貧隊伍不撤、扶貧力度不減、扶貧政策不變,駐村工作隊與新的支村兩委成員同心協力,帶領村民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2016年11月,原褒坪村村民張鶴高等三兄弟,在「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政策鼓舞下,投資40餘萬元,流轉了當地20多畝耕地修建蛙池,成立「張氏黑斑蛙養殖專業合作社」。
  • 宣威大橋村:「合作社」帶領村民走出致富新路子
    合作社成立以來,我們村的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村民們把自家土地租給合作社,又在合作社打工,獲得土地流轉費和打工收入。種養結合模式,將貧困戶『綁』在產業鏈上,大橋村走出了一條合作社帶領村民致富的新路子。」朱紅梅
  • 創辦電商農場帶領村民致富 肥東「90後」小夥鄉村創業成網紅
    他叫梁煜,現任安徽潤康莊園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19年通過電商平臺網銷「皖園農場」牌土雞、土雞蛋等農產品超過100萬元,帶動3個村民養殖土雞年收入累計23萬元,幫扶20戶農戶銷售土豬、山羊、龍蝦等累計超過40萬元,成為村民們口中的「網紅」新農人。
  • 關嶺自治縣崗烏鎮谷目村支書龍玉恆:帶領村民讓綠水青山成了『綠色...
    受石漠化影響,種植玉米是谷目村村民長期以來單一的經濟收入來源,經濟效益低,全村百分之七十的土地撂荒,許多村民選擇外出打工,龍玉恆就是其中的一位。經過在外打拼十餘載,龍玉恆實現了年收入近20萬元,正在他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一個電話改變了他的計劃。
  • 廣東非遺援藏讓老手藝活起來 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前言:為深度挖掘林芝市非遺傳統文化理念和工藝潛力,更好配合林芝土特產品傳統手工藝文創設計生產項目工作的開展,廣東省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下稱「南方文交所」)受廣東省第九批援藏隊和西藏林芝市旅遊發展局邀請,特組織林芝非遺細分領域培訓交流活動,系統體驗林芝非遺資源,講好林芝非遺故事,推進林芝市非遺文化產業發展。
  • 忠仁鎮康樂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忠仁鎮康樂村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過程中,充分發揮典型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打造「庭院經濟」致富模式,提高種植水平,有效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在76歲的忠仁鎮康樂村村民祝慶德家中,一進門口,乾淨整潔的院子映入眼帘,祝慶德把他家後院的菜園子分成了兩片,一片種玉米,一片種農家小菜,不僅拓寬了收入渠道,還大大改善了居住環境。
  • 忠仁鎮:小產業帶領村民踏上了致富的快車道
    在夏季,穿行在忠仁鎮的各個村莊,駐足在道路兩旁的鮮花叢中,乾淨寬闊的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戶,精美別致功能齊全的健身休閒廣場把村莊裝點得格外美麗,藍天白雲下村民在小廣場休閒放鬆,一派和諧美麗景象……忠仁鎮各村村民在忠仁鎮鎮黨委政府帶領下踏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 葉建軍:帶著正峰澗村民走產業致富路
    陽高縣正峰澗村的村民,最近一段時間一直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中,駐村第一書記葉建軍,為村裡申請集中連片發展500畝穀子產業項目,化肥、地膜、籽種……發給鄉親們。這樣的場景在正峰澗村已經出現過多次了。村民們笑著說:「我們的第一書記,對我們好著嘞!」村民們口中的好書記叫葉建軍,是2015年8月由陽高縣紀委監委派到王官屯鎮正峰澗村擔任第一書記的。
  • 村民大棚裡飼養螞蚱成致富利器
    而在陳亞克、孫娟娟夫妻眼中,這些蹦蹦跳跳的小東西,則是實打實的致富利器,土生土長在農村的夫妻二人嗅到了市場的商機。每年收玉米的時候,村裡的村民都會去捉野生蝗蟲,一些村民能賣幾千塊錢。於是夫妻二人決定先試養,通過朋友介紹實地考察,又從寶豐縣浩瀚養殖公司學習技術,並投資了2萬多元,建了5個大棚共養了有300平方的螞蚱。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雲: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云: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2020-12-23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故事」小小無花果結出「致富果」丨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村民廖秀彬
    我大概算了一下,進入盛果期後,一棵樹掛果30斤左右,按目前的市價來算,毛收入就能達到30至50萬元,這無花果還真成了增收致富的『金果子』了。我站在果園前,滿面笑容地和妻子算起了豐收帳。看到無花果種植勢頭這麼好,一些村民便開始聯繫我和妻子,向我們諮詢無花果的栽培技術,並希望加入到我們這對夫妻檔的精品水果種植事業中。
  • 勞模風採丨唐建業:葡萄「串」起致富路 帶領農民奔小康
    在羅定市素龍街道鳳塘村有位遠近聞名的女致富帶頭人,她從一線城市返鄉創業,建起了葡萄種植基地,辦起了公司和農民合作社,用葡萄串起了當地貧困戶和農民的致富路。
  • 泗縣怡香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楊光 返鄉創業帶領村民共致富
    ——記市五屆人大代表楊光在泗縣山頭鎮楊橋村,市五屆人大代表、泗縣怡香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楊光是村民眼裡的「牛人」。一個女子,26歲選擇返鄉創業,在照顧一家老小的同時,將又髒又累的養殖業做得風生水起。坦然走至而立之年,34歲的楊光說,村民們都了解她的不容易。2012年,在外務工的楊光突然接到電話,丈夫突發腦血栓被送進醫院。「在這殘酷的現實面前,我愁過,無助過,為丈夫的高額醫藥費四處奔波,不知哭過多少回。」楊光回憶道,但女兒要喝奶粉,丈夫要看病,一連串的費用指著幾畝地根本就不夠。「當時就聽朋友說,搞養殖能來錢,就想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