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池中跳,紅桃掛枝頭……走進關嶺自治縣崗烏鎮谷目村,一個個生態農業產業項目拔地而起,釋放著生態系效益和經濟效益。然而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山路狹窄,坡高林深,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山村。
這一切,離不開關嶺自治縣崗烏鎮谷目村支書龍玉恆的努力。
受石漠化影響,種植玉米是谷目村村民長期以來單一的經濟收入來源,經濟效益低,全村百分之七十的土地撂荒,許多村民選擇外出打工,龍玉恆就是其中的一位。經過在外打拼十餘載,龍玉恆實現了年收入近20萬元,正在他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一個電話改變了他的計劃。
他接到了父親和村幹部的電話邀請,希望他回村帶領廣大村民發展產業、擺脫貧困、共同致富。想起家鄉的山山水水和鄉情,經過再三思考後,龍玉恆決定回村帶領鄉親共同發展。
「當時來村裡面工作就是受父親的影響,他在這個村也是打拼了三十多年,他想到一個人在外面致富也帶不動全村,所以要想把家鄉老百姓帶富裕起來,只有帶動全村的老百姓發展產業,才能走出脫貧路。另外還有很多外地幫扶幹部都來為我的家鄉脫貧攻堅做貢獻,我們作為本鄉本土的人,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來為家鄉服務。」龍玉恆感嘆道。
2017年,龍玉恆回到村裡擔任村主任助理,2018年任村支書。有著多年在外工作的經驗,他回來後瞄準貧困根源,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通過優化村支兩委人員結構,不斷吸納年輕人才,建強基層黨組織,強化黨建引領,一手抓黨建,一手謀發展。
「當時回到村裡面看到村幹部年齡偏大,我想的是要打造一支紀律、作風過硬的隊伍,然後來帶動村裡面的發展,我們要從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發展。」龍玉恆說。
看到村中無產業,集體無經濟。龍玉恆從盤活當地水資源上做文章,通過以黨建為引領,動員村幹部和黨員籌集7萬元入股村集體發展水產養殖,2018年就實現10萬元利益分紅,充分激發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靠水吃水」的產業發展新路。與此同時,谷目村依託「靠山吃山」的發展理念,結合當地石漠化治理,通過開墾荒山,去石留土,整合連片土地,引進公司發展精品水果種植,村級產業不斷壯大。
「原來是荒山一片,全部都是樹木,牛都進不去的地方,他們能打造出一片綠油油的精品水果出來,看到樹木長勢非常喜人。當時老百姓都講這個地方能夠種出水果就是笑話,但是經過一年的時間,山上全部是綠油油的可愛的果樹。」龍玉恆介紹。
如今村中產業興旺,小白桃開始進入盛產期,預計畝產在2000斤左右,由公司進行管理,群眾到基地務工,產生收益後按照5:4:1模式進行分紅,其中,公司佔50%,群眾佔40%,村集體佔10%。
「每天我們這裡帶領村民務工大概在20多人,每年就有8000多人次的就業率。下一步我們將把我們的精品水果品質提起來,然後再建一些包裝廠,把果子包裝好往外銷售。爭取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的村民來務工。」貴州老農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袁啟猛介紹。
在龍玉恆和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谷目村實現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基礎設施、庭院硬化、飲水安全等工作也順利完成,水產養殖、精品水果種植等產業也步入正軌,許多在外務工的青年也回到家鄉著手創業,谷目村真正實現一方水土養活了一方人。
「我們下一步的打算通過農旅結合,把我們靠水吃水這一塊運用好,把我們家鄉按照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的思路來發展下去,希望在外面的更多有志青年能夠回到家鄉支持鄉村振興的發展。」龍玉恆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張賽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