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村畔,鐵索橋上,留下了我數不清的足跡,那是我帶領村民鏖戰貧困留下的印記。
1984年,我從部隊轉業不久,便擔任花江村黨支部書記,時至今日已累計任職30年,直到今年3月,因身患糖尿病無法繼續高強度工作,我不得不從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上「退休」。
雖然我已經「退休」,但我還是一名人大代表、一名共產黨員,脫貧攻堅戰我還要繼續參與,我要見證花江的每一次蛻變。
說起花江,我只能感嘆說村底子太薄了。
30年前的花江,交通閉塞、貧窮落後,因為道路不通,物資搬運全部靠人挑馬馱,照明用的是煤油燈,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從村委會到縣城,有50公裡路程,而且大部分道路都在大山夾縫中穿梭。村民們除了種植傳統的玉米、小麥和油菜「三大坨」外,一直沒發展起高效益農業。
面對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作為村支書,我暗自思忖:「無論多難,一定要帶領鄉親們致富!」於是我決定從抓制約全村發展的「瓶頸」——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奠定發展基礎,改變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2002年,全縣對於農村拉電問題實行「三三制」,即政府、電力部門和村民各攤三分之一。但花江村的部分村民就算是砸鍋賣鐵也無力承擔這三分之一的拉電資金。為此,我積極與信用社聯繫,用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抵押擔保,爭取到了小額信貸,並認真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協助供電部門架通了通電線路,不到半年時間,全村人用上了電。
2003年,為解決群眾飲水難題,我翻山越嶺尋找到水源後,積極向水利部門爭取資金,並召開群眾代表會,組織群眾集資,投工投勞,拉通自來水管,全村人飲上了「放心水」。
2004年,花江村迎來了「馬馬巖電站」進站公路建設的良好契機。我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建了兩公裡的進寨公路。「那個年代,要在懸崖峭壁上挖出一條路來,很不容易。」在道路建設的徵地過程中,佔了我的土地,我沒有要一分錢的補償,主動將土地讓出來,為全村人作了表率。
當家人和親朋好友抱怨或疑惑時,我笑著說:「要致富,先修路,我是支書,我不讓地哪個讓地?」
梁紹宇(右一)向群眾了解生產生活情況
隨著2008年董箐電站下閘蓄水和小花江便民碼頭的建成,我積極協調有關部門保護全國著名的遺存不多的古鐵索橋——花江鐵索橋,鐵索橋得到保護向河上遊方向移動並提升。古老的鐵索橋、平靜寬闊的江水與深幽的峽谷組成雄、奇、險、峻、秀為一體的壯美風光,成為北盤江大峽谷最具魅力的旅遊景點之一。
2014年,「四在農家 美麗鄉村」小康寨項目落地花江村,完善了村寨綠化亮化工作,建設了村民文化活動廣場。
之後我向有關部門申請,不斷完善了村內通村通組路、機耕道、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修建小花江旅遊觀景臺、小花江布依寨門等,並發展壯大種養殖產業,為村民致富增添了新路子。
2016年底,花江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
村裡脫貧了,我以為我的使命結束了。沒想到,還是沒能退下來。2016年11月換屆選舉,我又滿票再次當選村支書。既然鄉親們對我如此信任,那我得再搞點名堂出來。
基礎已就位,打響旅遊牌。依託北盤江大峽谷、古驛道、七馬圖、碑刻詩文、千年古榕等花江名片,我帶領村民把旅遊服務業越搞越好,僅今年,全村旅遊服務收入就達到了110萬元。
帶領村民戰貧鬥困,我做到了,有心再戰奈何已無力,要不是糖尿病作祟,我還忘了我已經是一個67歲的老頭,忘了我在支書崗位上幹了30年了。
退休不退崗,我熱愛花江這片熱土,我將繼續奮鬥,繼續在鐵索橋上留下更多印跡。
【人物小傳】
梁紹宇,男,67歲。1984年從部隊轉業不久後擔任花江村黨支部書記,時至今日累計在支書崗位上任職30年,今年3月因身患糖尿病從支書崗位上「退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匡奇燃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