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鐵索橋上留印跡丨貞豐縣平街鄉花江村原支書梁紹宇

2020-12-27 天眼新聞

花江村畔,鐵索橋上,留下了我數不清的足跡,那是我帶領村民鏖戰貧困留下的印記。

1984年,我從部隊轉業不久,便擔任花江村黨支部書記,時至今日已累計任職30年,直到今年3月,因身患糖尿病無法繼續高強度工作,我不得不從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上「退休」。

雖然我已經「退休」,但我還是一名人大代表、一名共產黨員,脫貧攻堅戰我還要繼續參與,我要見證花江的每一次蛻變。

說起花江,我只能感嘆說村底子太薄了。

30年前的花江,交通閉塞、貧窮落後,因為道路不通,物資搬運全部靠人挑馬馱,照明用的是煤油燈,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從村委會到縣城,有50公裡路程,而且大部分道路都在大山夾縫中穿梭。村民們除了種植傳統的玉米、小麥和油菜「三大坨」外,一直沒發展起高效益農業。

面對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作為村支書,我暗自思忖:「無論多難,一定要帶領鄉親們致富!」於是我決定從抓制約全村發展的「瓶頸」——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奠定發展基礎,改變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2002年,全縣對於農村拉電問題實行「三三制」,即政府、電力部門和村民各攤三分之一。但花江村的部分村民就算是砸鍋賣鐵也無力承擔這三分之一的拉電資金。為此,我積極與信用社聯繫,用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抵押擔保,爭取到了小額信貸,並認真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協助供電部門架通了通電線路,不到半年時間,全村人用上了電。

2003年,為解決群眾飲水難題,我翻山越嶺尋找到水源後,積極向水利部門爭取資金,並召開群眾代表會,組織群眾集資,投工投勞,拉通自來水管,全村人飲上了「放心水」。

2004年,花江村迎來了「馬馬巖電站」進站公路建設的良好契機。我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建了兩公裡的進寨公路。「那個年代,要在懸崖峭壁上挖出一條路來,很不容易。」在道路建設的徵地過程中,佔了我的土地,我沒有要一分錢的補償,主動將土地讓出來,為全村人作了表率。

當家人和親朋好友抱怨或疑惑時,我笑著說:「要致富,先修路,我是支書,我不讓地哪個讓地?」

梁紹宇(右一)向群眾了解生產生活情況

隨著2008年董箐電站下閘蓄水和小花江便民碼頭的建成,我積極協調有關部門保護全國著名的遺存不多的古鐵索橋——花江鐵索橋,鐵索橋得到保護向河上遊方向移動並提升。古老的鐵索橋、平靜寬闊的江水與深幽的峽谷組成雄、奇、險、峻、秀為一體的壯美風光,成為北盤江大峽谷最具魅力的旅遊景點之一。

2014年,「四在農家 美麗鄉村」小康寨項目落地花江村,完善了村寨綠化亮化工作,建設了村民文化活動廣場。

之後我向有關部門申請,不斷完善了村內通村通組路、機耕道、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修建小花江旅遊觀景臺、小花江布依寨門等,並發展壯大種養殖產業,為村民致富增添了新路子。

2016年底,花江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

村裡脫貧了,我以為我的使命結束了。沒想到,還是沒能退下來。2016年11月換屆選舉,我又滿票再次當選村支書。既然鄉親們對我如此信任,那我得再搞點名堂出來。

基礎已就位,打響旅遊牌。依託北盤江大峽谷、古驛道、七馬圖、碑刻詩文、千年古榕等花江名片,我帶領村民把旅遊服務業越搞越好,僅今年,全村旅遊服務收入就達到了110萬元。

帶領村民戰貧鬥困,我做到了,有心再戰奈何已無力,要不是糖尿病作祟,我還忘了我已經是一個67歲的老頭,忘了我在支書崗位上幹了30年了。

退休不退崗,我熱愛花江這片熱土,我將繼續奮鬥,繼續在鐵索橋上留下更多印跡。

【人物小傳】

梁紹宇,男,67歲。1984年從部隊轉業不久後擔任花江村黨支部書記,時至今日累計在支書崗位上任職30年,今年3月因身患糖尿病從支書崗位上「退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匡奇燃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第二故鄉有「親戚」|貞豐縣平街鄉花江村第一書記李謙
    我叫李謙,是貴州大學的一名教師。   2018年3月,我被學校選派到黔西南州貞豐縣平街鄉花江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並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李謙(左一)幫助村民搶收糧食從那時起,平街村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那裡的村民也成了我仿佛認識多年的朋友或親戚。兩年多來,在我的扶貧路上,有辛酸,有喜悅。辛酸是因為看到了貧困戶的貧困,喜悅是因為貧困戶的日子越來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沈壽翔(右一)走訪貧困戶記得有一天,村主任胡洪美的手機收到一條簡訊:「主任奶奶,能申請貧困戶嗎?」胡洪美主任把這條簡訊拿給我看,我馬上撥打電話過去。
  • 「我的扶貧故事」你不脫貧 我不離開丨水城縣阿戛鎮原中壩村支部...
    我是黃富銀,現在是以朵街道住武社區第一支書。五年前,大學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回到了道路崎嶇泥濘的貧困村子—貴州六盤水水城縣阿戛鎮中壩村,變身成為一名村文書,開啟了我的扶貧歷程。大學畢業後原本可以留在外面工作,已經考取了六枝特區事業單位的我,一想到家鄉的貧困面貌還未扭轉,便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一種莫名的力量驅使我放棄六枝的工作,選擇了回來。中壩村是一個邊遠的貧困村,全村共有14個村民組,1200餘戶村民,在2015年的時候,貧困戶就有490餘戶。
  • ...扶貧故事」奮鬥的青春最美麗丨貞豐縣魯容鄉裡秀村第一書記宋洪慶
    我叫宋洪慶,是貴州大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12月,我接受學校安排,暫時中止了正在攻讀的博士學業,成為了黔西南自治州貞豐縣魯容極貧鄉脫貧攻堅指揮部前線工作隊隊員、裡秀村駐村第一書記。裡秀村是貞豐縣2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91戶1337人,貧困人口佔全村人口的51.13%。脫貧致富奔小康,一直是村裡人多年來的夢想。 來到魯容以後,我被困難群眾家中的貧困狀況所震撼。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文志華: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彭洪啟...
    我幾乎走遍了灑金新城1期、2期和康家平新區的每一個角落,在廣場上和小朋友聊學習,在草坪邊和搬遷老人拉家常,在車間裡和搬遷勞動力算增收,一個月裡,我走訪了800多戶搬遷群眾。在扶貧的道路上,我時刻這樣提醒自己,同新市民一起拼搏奮進,讓新市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班長」帶好頭!丨遵義市新蒲新區永樂鎮黨委...
    我叫石崇武,2019年11月,原任遵義市新蒲新區喇叭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的我,一紙調令為永樂鎮黨委書記。角色的轉變,讓我深感自己肩負起的責任,我思考著怎樣去團結永樂鎮領導班子,怎樣去當好「班長」,共同謀劃永樂鎮的未來。
  • 「我的扶貧故事」山上一片椒林,山下一片蕉林丨貞豐縣沙坪鎮龍論村...
    2015年8月,我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這裡的村民都是布依族,會講漢語的屈指可數,交流困難。駐村的第一天起,我就暗自打算要為村裡做點事。通過一年的駐村積累,我具備了一些條件,心想著終於能為村裡做些事了。可就在這時,縣裡重新調整人員駐村,駐村的人員條件是要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我工作時間不到2年,條件不夠,自然不能駐村,要回選派單位。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覺得我還要做得更好丨貞豐縣者相鎮者相村幫扶...
    2014年,我初次到她家走訪,她顯得比較內向,看到我跟我打招呼,叫我詹叔叔,推著輪椅給我倒茶水,我阻止了她,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後,我了解到她老公還未找到工作,家裡還要養育一個小孩,生活格外困難,我就叫她寫一份貧困戶申請書,交到我這裡,我及時向村裡反映,村裡也及時組織村支兩委開會研究,公示後,讓她成為建檔立卡戶,每個月有了一定低保,生活也有所改善。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文志華: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彭洪啟...
    在扶貧的道路上,我時刻這樣提醒自己,同新市民一起拼搏奮進,讓新市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文國坤 整理)養殖過上好日子貞豐縣永豐街道七星湖社區居民 彭洪啟我叫彭洪啟,在政府和扶貧幹部的幫扶指導下,我家從破舊瓦房搬進了寬敞大平房,我從一個低工資務工者成為了實現養殖夢、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的事業者。
  • 「我的扶貧故事」毛草灣的「金鳳孃」丨興義市豬場坪鎮毛草灣村...
    我叫何金鳳,是興義市水務局馬嶺片區水務站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被組織選派到豬場坪鎮毛草灣駐村,任陶家灣組、李子灣組的網格員,結對幫扶陳志友、彭憲國等4戶。毛草灣村位於豬場坪鎮政府西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距興義市政府所在地55公裡,屬一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彭楊:我與「一江三果」共成長||岑...
    我與「一江三果」共成長貞豐縣魯容鄉科技副鄉長 彭楊 2010年12月2日,我剛到位於北盤江畔的貞豐縣魯容鄉的第3天。我流轉土地200畝種植紅心火龍果,並帶頭成立了貞豐縣第一個火龍果專業合作社——貞豐縣川黔火龍果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火龍果產業。到2019年,輻射帶動魯容全鄉發展火龍果種植1000餘畝,覆蓋農戶100多戶,種植戶人均年純收入達5000元。 火龍果項目的成功實踐,更加堅定了我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我們一家四口不缺席︱黔西南州公安局...
    我叫崔斌,是黔西南州公安局義龍公安分局的一名民警。自2012年,我在公安工作中,就把扶貧工作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抓,全心全力幫助貧困戶挽回各種損失30多萬元,為20多戶貧困戶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鼓勁助力。在這當中,我的姐姐、姐夫、妻子,也以各種不同的扶貧方式,參與到脫貧攻堅事業中。2013年,我在普安縣的興罐子窯偵辦一起偷牛盜馬案件。我們偵辦的被盜農戶是一戶貧困戶,他家的房子破破爛爛,沒有像樣的家具,看得直讓人心裡發酸,他家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那兩頭被盜的耕牛。
  • 【我的扶貧故事】吳傳勝——只爭朝夕進大山 不負韶華送溫情
    【我的扶貧故事】吳傳勝——只爭朝夕進大山 不負韶華送溫情 2021-01-12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身先士卒在路上丨雷山縣大塘鎮咱刀村黨支部書記...
    我叫石巍奇,2016年10月,在脫貧攻堅關鍵時刻,受組織推薦和群眾信任,擔任大塘鎮咱刀村黨支部書記,從此,毅然扛起了家鄉脫貧攻堅事業的重擔,我的扶貧故事由此開啟。  我擔任支書後,牢牢抓住「三會一課」,加強支部建設,給黨員上好黨課,教育引導黨員在群眾中當好先鋒、做好表率;給群眾宣傳好黨的脫貧政策,教育培養群眾要「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通過各種活動,我帶頭抓、黨員帶頭幹,逐步拉近了黨員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冷暖掛心頭 做好安全「守護者」丨施秉縣馬溪...
    駐村九龍村快三年時間,我從駐村幹部變為駐村第一書記,無論身份怎麼變化,不變的是我對黨和人民的那份赤誠和忠心,是必須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的決心。地處九龍村的扶貧產業園剛到村的時候,村民們以為我是城裡來的年輕幹部不過是走走過場,很多人持懷疑和觀望態度。好幾次入戶走訪,一句「我窮我的,關你什麼事」,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也正是因為這樣,更加激勵了我幹好扶貧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羊場情緣丨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石...
    2018年3月,根據組織需要,我由本縣龍坪鎮興未村第一書記,調整到沫陽鎮的勇進村(羊場)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幹三年。和群眾一接觸,知道我姓石,他們抖出了一個人物,我的祖公石祖龍。第一個信號,就是祖上在群眾中的口碑尚在,而且十分的深刻。祖上與羊場結緣,又繼續讓我接上了祖上的接力棒,開始了羊場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讓村級集體經濟成為「小胖子」丨習酒鎮桃竹村第...
    我叫李桂生,是習酒鎮桃竹村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正是習水縣申請退出貧困縣驗收之時,原本我準備於3月底到上海參加遵義市職業學校「影子校長」培訓,但因當時正處於脫貧攻堅驗收的關鍵時期,組織的安排就是命令,我毅然放棄培訓機會來到桃竹村開啟我的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不改 共築村寨新變化丨望謨縣樂元鎮拉麼村...
    我叫王功林,是望謨縣樂元鎮拉麼村的支書和主任。2014年,剛從外面打工回來的我看到家鄉發展滯後,正因見過外面的世界,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好,就想通過自己微薄的力量來改變自己的家鄉。拉麼村有多處地質隱患點,一到雨季,我就心驚膽戰、開始發愁,生怕聽到某某組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的消息。王功林入村開展工作正好趕上國家好政策,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下來以後,我就想群眾不再為下雨打雷而心驚膽戰了,一想到這裡動員搬遷的氣勢就更足了。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幫扶二三事 囑託「抱怨」和笑臉丨沿河自治縣...
    當父親得知我已駐沙子街道魚塘村開展工作,便娓娓道來……父親當年作為局黨委分工包片聯繫沙子片區工作,期間,因魚塘村十分偏遠貧困,父親曾多次住在這裡開展扶貧及其他工作。背子坨的塘、毛波頭的水、侯春武老支書、楊光華老村長……時間回到現在,父親略有遺憾的說:我們當年的扶貧工作有欠完善,你一定要不負組織上的重託,真真實實為群眾謀出路,完成我們當年未完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