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裡的咱刀苗寨,雲霧繚繞,在絲絲細雨的滋潤下,顯得格外寧靜優美,獨居特色的民居與山水渾然一體,猶如一副山水畫。
咱刀村位於雷公山下巴拉河上遊,是大塘極貧鎮12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4年底貧困發生率曾高達35.7%,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完成「雙清零」目標。 我叫石巍奇,2016年10月,在脫貧攻堅關鍵時刻,受組織推薦和群眾信任,擔任大塘鎮咱刀村黨支部書記,從此,毅然扛起了家鄉脫貧攻堅事業的重擔,我的扶貧故事由此開啟。
為群眾檢查消防設施
原來的黨支部軟弱渙散,缺乏活力,支部、黨員的作用發揮不了,大部分黨員的帶頭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我擔任支書後,牢牢抓住「三會一課」,加強支部建設,給黨員上好黨課,教育引導黨員在群眾中當好先鋒、做好表率;給群眾宣傳好黨的脫貧政策,教育培養群眾要「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通過各種活動,我帶頭抓、黨員帶頭幹,逐步拉近了黨員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2018年,我組織合作社建竹蓀種植基地,眼看項目略有起色,卻遭遇到雪災,建好設施全部被毀壞,所有努力付之東流。養殖小黃牛,卻因基礎設施落後,管理技術跟不上,一年下來,除去成本後收益甚微。堅持,我還有勇氣嗎?沮喪充斥著我的腦海,信心也頓時全無,但我並沒有放棄。
建好的咱家客棧
今年,重點圍繞縣「旅遊+」產業,打造民宿和特色種養殖產業。我帶領合作社爭取到55.35萬元資金,在村內建起了兩家「咱家客棧」民宿,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下,統一交由合作社統籌管理,民宿開始試運營時期。此外積極落實150萬元的黑毛豬集中養殖項目,搞好市場調研,抓好圈舍改造升級,完善配套設施,現存欄豬達到300頭,規模還在不斷擴大,預計今年能出欄200頭以上,收益100萬元左右,只此一項能使戶均增收5000元。 鄉親們說:「石巍奇就像苗寨裡的一頭『大黑牛』,戰鬥力強,有困難就找他,硬骨頭,他能啃。」 舍小家,顧大家,我義無反顧。父親住院,我無法陪同;愛人病了,我無法陪伴;莊稼熟了,我無法收割......
石巍奇帶領黨員在疫情防控卡點值守
幾年的脫貧攻堅,經曆日曬雨淋,很是辛苦,我獲得了一張再也「曬不黑」的面頰;但我一直堅信「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這先苦後甜的道理。 如今,我們的村莊容貌整潔,產業興旺,各項事業欣欣向榮,百姓安居樂業,日子紅紅火火,告別了貧困邁向小康。我願意繼續做鄉親們的「大黑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續寫新篇章。
整理 通訊員 吳順坤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