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身先士卒在路上丨雷山縣大塘鎮咱刀村黨支部書記...

2020-12-21 天眼新聞

冬日裡的咱刀苗寨,雲霧繚繞,在絲絲細雨的滋潤下,顯得格外寧靜優美,獨居特色的民居與山水渾然一體,猶如一副山水畫。

咱刀村位於雷公山下巴拉河上遊,是大塘極貧鎮12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4年底貧困發生率曾高達35.7%,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完成「雙清零」目標。   我叫石巍奇,2016年10月,在脫貧攻堅關鍵時刻,受組織推薦和群眾信任,擔任大塘鎮咱刀村黨支部書記,從此,毅然扛起了家鄉脫貧攻堅事業的重擔,我的扶貧故事由此開啟。

為群眾檢查消防設施

原來的黨支部軟弱渙散,缺乏活力,支部、黨員的作用發揮不了,大部分黨員的帶頭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我擔任支書後,牢牢抓住「三會一課」,加強支部建設,給黨員上好黨課,教育引導黨員在群眾中當好先鋒、做好表率;給群眾宣傳好黨的脫貧政策,教育培養群眾要「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通過各種活動,我帶頭抓、黨員帶頭幹,逐步拉近了黨員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2018年,我組織合作社建竹蓀種植基地,眼看項目略有起色,卻遭遇到雪災,建好設施全部被毀壞,所有努力付之東流。養殖小黃牛,卻因基礎設施落後,管理技術跟不上,一年下來,除去成本後收益甚微。堅持,我還有勇氣嗎?沮喪充斥著我的腦海,信心也頓時全無,但我並沒有放棄。

建好的咱家客棧

今年,重點圍繞縣「旅遊+」產業,打造民宿和特色種養殖產業。我帶領合作社爭取到55.35萬元資金,在村內建起了兩家「咱家客棧」民宿,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下,統一交由合作社統籌管理,民宿開始試運營時期。此外積極落實150萬元的黑毛豬集中養殖項目,搞好市場調研,抓好圈舍改造升級,完善配套設施,現存欄豬達到300頭,規模還在不斷擴大,預計今年能出欄200頭以上,收益100萬元左右,只此一項能使戶均增收5000元。  鄉親們說:「石巍奇就像苗寨裡的一頭『大黑牛』,戰鬥力強,有困難就找他,硬骨頭,他能啃。」   舍小家,顧大家,我義無反顧。父親住院,我無法陪同;愛人病了,我無法陪伴;莊稼熟了,我無法收割......

石巍奇帶領黨員在疫情防控卡點值守

幾年的脫貧攻堅,經曆日曬雨淋,很是辛苦,我獲得了一張再也「曬不黑」的面頰;但我一直堅信「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這先苦後甜的道理。   如今,我們的村莊容貌整潔,產業興旺,各項事業欣欣向榮,百姓安居樂業,日子紅紅火火,告別了貧困邁向小康。我願意繼續做鄉親們的「大黑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續寫新篇章。

整理 通訊員 吳順坤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讓「博愛」之花綻放丨雷山縣大塘鎮咱刀村脫貧...
    我叫歐品玲,是貴州黔東南雷山縣紅十字會原常務副會長,一級主任科員。2014年初,雷山縣紅十字會開始幫扶大塘鎮咱刀村,從此,開啟了我在咱刀村六年的扶貧之旅;2018年6月,我受組織委派委任大塘鎮咱刀村脫貧攻堅第一指揮長。
  • 「我的脫貧故事」昔日的貧困戶 今朝的示範戶丨雷山縣大塘鎮咱刀村...
    我叫石聲忠,今年56歲,是中共黨員,家住雷山縣大塘鎮咱刀村四組,家中有6口人。我曾在部隊鍛鍊4年,立過功獲過獎;回鄉後,曾任2屆村主任、2屆村支書。  2013年,因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我家也在精準扶貧中被評為貧困戶。迫於生活壓力,我常年在外務工,春節才能回家一次。由於沒有技術和專長,只能在工地上做一些粗活和苦力活,收入也很微薄,現在年齡大了,也沒有什麼活可幹了,只好回家幹點農活。通過國家好的扶貧政策和自己的努力,我家於2014年底實現了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丨雷山縣大塘鎮幹角村駐...
    我叫李昌龍,2014年3月在雷山縣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工作,2019年12月在雷山縣大塘鎮人民政府工作紀檢專幹。2017年至今,我在大塘鎮幹角村駐村,先後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幹部、村黨支部書記、網格員。第一書記是黨派到農村的使者,要為黨政傳聲,為村民服務。任職期間,我依託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邀請幫扶單位講習人,結合村情民情,巧用苗漢雙語,通俗易懂地領學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脫貧致富種植養殖技術。每逢村民會議或走家串戶,我都像複讀機一樣不停地給群眾講解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黨支部書記王銘
    王銘(右一)與村民交談我叫王銘,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一名黨支部書記,1999年從黔東南州衛生學校臨床專業畢業後,在款場村衛生室當了12年的防疫員,2014年1月擔任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黨支部書記。正在辦公的王銘從村醫到村幹,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患者,更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夜深人靜的時候整理材料、學扶貧政策、制定幫扶措施。2017年9月27日,我走到了大寨村蘇八組李光來家,自我介紹的話音未落,李光蘭的母親就開始哭了:「楊書記,我們家目前情況很糟糕,兒子李光來2015年患上了胸腰椎結核,前前後後到省醫院、州醫院和四一八醫院住院治療,用去了20餘萬元,家裡的積蓄全部花光了,現在病情惡化,醫生給出的建議是切割患癌的兩節脊椎骨,手術費40餘萬元,這筆錢對於我們這樣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 真幫實扶多措並舉 有力助推脫貧攻堅——記貴州高速集團駐雷山縣...
    現任貴州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劍榕高速副總監、雷山縣大塘鎮脫貧攻堅幫扶隊隊長、臨時黨支部副書記(主持工作),省紀委監委駐雷山縣大塘極貧鄉鎮前線工作隊隊員。周勇積極投身雷山縣脫貧攻堅前線,勇擔責任,克服困難,充分運用集團資源及自身優勢開展脫貧幫扶工作,為雷山縣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積極的力量,紮實鞏固雷山縣脫貧攻堅成果。
  • ...故事」扶貧——我一直在路上丨平壩區羊昌鄉龍海村第一書記蒲實
    「感謝你咯,我們的書記同志,要不是你,不知道我們多久才能順利打上電話。」黃水衝組長彭國雲感嘆著說。我叫蒲實,2019年6月根據組織安排,從貴州省人民防空辦公室派駐到平壩區羊昌鄉龍海村擔任第一書記。剛到村裡的時候,我對一切工作環境、語言都很陌生,唯一能儘快適應的方法就是先看能做些什麼事。蒲實組織全村文化活動一次黨員大會散會的時候,黃水衝小組長與我說,「書記同志,我們小組打電話非常困難,沒有網絡信號,你從省城來,辦法多,幫我們小組想想辦法吧。」了解到該小組處在與黔南州的交界處,信號覆蓋歸屬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涉及50戶207人的生活保障問題不容小視。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織金縣阿弓鎮聯合村第一書記...
    我叫曾慶義,是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工作員。2018年8月14日,在縣委、縣政府決戰脫貧攻堅大會上,我被組織派任阿弓鎮聯合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共產黨員的我,在那一刻便在心中堅定了要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的信念。
  • 「我的扶貧故事」兩滴淚道盡四年扶貧生涯丨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
    當提筆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料理飯菜?第二滴淚是幸福的淚,四年的駐村生涯,1年第一書記、3年駐村工作隊員,見證了平浪鎮沙拉河村翻天覆地地變化,見證了沙拉河老百姓走向小康的拼搏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百姓對我的認可丨赫章縣興發鄉...
    水資源匱乏、留守老人多、缺少勞動力、耕地使用率低……面對這些難題,我實事求是,開展扶貧工作。剛到村裡時,村民對陌生的我並不是那麼歡迎,但這樣的僵局持續太久。我通過挨家挨戶地走訪,摸清了村裡的貧困戶情況,然後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扶貧規劃。  我曾經做過記者,在這個職業中有一條職業素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寫出好的稿件,就必須不怕苦,親自到新聞現場,去感受、去記錄。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我知道,「精準施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環,我必須對全鄉「家底」和貧困人口狀況做到如數家珍,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解決好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否則,一切想法都是紙上談兵。在扶貧的道路上,只有做好群眾的「知心人」,才能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扶貧就要先扶智扶志,產業扶貧才是長久之計和當務之急。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當好貧困戶的「家長」|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
    我叫龍新忠,是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地婁村幫扶責任人。近幾年來,我累計組織召開院壩會1200場次,遍訪黨員、群眾6500人次,足跡遍布全鄉6個行政村32個自然寨,在與群眾交談中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願,在走訪調研中集民智解民怨,把群眾當親人、當家人,把扶貧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用心當好貧困戶的「家長」。
  •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6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頭奮戰在一線|龍裡縣灣灘河鎮黨委書記邱毅
    我叫邱毅,是龍裡縣灣灘河鎮黨委書記。灣灘河鎮地處貴陽花溪和貴定、惠水三縣(區)交界,距龍裡縣城47公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12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04戶11739人,貧困發生率由28.25%下降至零。
  • 眼見為實 耳聽為虛 司法局離退休人員黨支部參觀單位扶貧成效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眼見為實 耳聽為虛司法局離退休人員黨支部參觀單位扶貧成效近日,市司法局離退休人員黨支部,開展第四季度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離退休黨員到市局扶貧聯繫點江川區雄關鄉白石巖村開展活動。座談會上,首先聽取村黨總支書記邱明貴介紹該村黨總支建設及經濟發展情況,近年來開展扶貧攻堅取得的成效;二是由局政治部主任何東明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李洪兵等6名黨員發政治生日賀卡;三是離退休黨支部書記李洪兵組織開展了黨性教育,安排黨內法規「學習季」活動。
  • ...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書記李林
    我是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書記李林,2017年1月,組織安排我到花山苗族鄉任黨委書記。花山苗族鄉是餘慶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地處餘慶縣西南角,與遵義市湄潭縣石蓮鄉、黔南州甕安縣天文鎮接壤,素有「雞鳴三縣」之稱。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好的,我問有什麼政策再告訴你」「我是聽我村一個殘疾人給我說,縣殘聯對創業的殘疾人有項目幫扶,你能不能請他們來我的店看看,可以的話幫我一把。」  「好的,如果有,我請他們來你的店裡看看。」  這是我與結對幫扶的貧困戶的日常交流,雖然我已調離原單位,但我們之間沒有生疏,像親戚一樣熱情,像朋友一樣坦誠。
  • 「脫貧感黨恩 奮進新起點」李德樂:「大丈夫」最樸素的扶貧情懷
    如何建設強有力的黨支部?一個新「媳婦」剛進屋,一個有10年黨齡的敏感,主動向駐村第一書記和村支部書記提出「強家」建議。李德樂一個檔案袋,一本筆記本和村支書、第一書記進屯入戶,和村裡老黨員、群眾「聊家常」,收集近100條如何持續加強黨支部建設,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建議。老黨員和群眾的建言獻策,隨後黨支部開展「對標定級,整體提升」, 「脫貧攻堅先鋒行」等活動。
  • 「我的扶貧故事」黃智龍:小鳳 往前走是希望
    為了深入展示貴州監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苦奮鬥歷程,大力宣傳監獄系統幹部職工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精彩故事,激勵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後勝利營造輿論之聲,貴州監獄在「兩微一網」同步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講述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