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書記李林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是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書記李林,2017年1月,組織安排我到花山苗族鄉任黨委書記。

花山苗族鄉是餘慶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地處餘慶縣西南角,與遵義市湄潭縣石蓮鄉、黔南州甕安縣天文鎮接壤,素有「雞鳴三縣」之稱。全鄉轄4個行政村,總人口15246人,少數民族人口佔53%。剛到崗位的時候,我了解到,全鄉的貧困發生率在15.74 %,四個村中就有三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46戶2400人,信訪舉報頻繁出現,矛盾突出。面對如此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即便我有15年的鄉鎮工作經驗,也倒吸了一口涼氣,我深知開弓沒有回頭箭,脫貧攻堅勢在必行,既然站在烏江邊上,何不以烏江之志踐吾志,長歌浩蕩一路向前,誓戰脫貧絕不退縮。我暗下決心,扛起責任,決不辜負組織的重託和信任,誓戰脫貧。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為了弄清情況,我就走村串戶,摸清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利用三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全鄉的所有村民組和建檔立卡貧戶,掌握了全鄉脫貧攻堅基本情況,弄清脫貧攻堅的癥結所在,把黨委會開在貧困群眾家中去,現場研判,解決問題。

由於前期精準扶貧對象識別不夠精準,漏識別、錯識別屢屢出現,導致群眾反映意見較大。當時我來花山後,原萬裡村的村黨支部書記這樣幫我訴苦:2017年前,萬裡村大部分群眾對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是不滿意,尤其是召開群眾會,開始的時候幾乎只有十來個人參加,通過再三的邀請,參會以後只要談到評比貧困戶,幾乎都是吵架散會,工作根本開展不下去。針對這種現象,我仔細研究脫貧攻堅政策文件,多次到村到組到戶調研,全面了解貧困戶家庭情況和致貧原因等情況,對照問題認真組織分析討論,創新提出「四步法+兩承諾+一抽查」的方式對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對群眾反映強烈,群眾意見大的不符合標準的扶貧對象清除了174戶503人,對新納入87戶427人,確保公平、公正,提升了群眾對此項工作的滿意度。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花山苗族鄉產業發展剛起步、群眾增收路子狹窄,脫貧致富壓力較大。我們採取以黨建為引領,脫貧攻堅為統攬,農村產業革命為抓手,我提出了「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上,黨員示範在創業崗位上」的工作思路。結合實際,因地 制宜,宜茶則茶,宜果則果,茶果不宜種花木。規劃洞水、回龍、萬裡隔山門一線為茶葉帶,萬裡至花山飛龍湖沿線為經果帶,洞水袁家寨經花山高坡至萬裡橋壩一線為花木帶。規劃種植茶葉3萬畝,經果1萬畝,花木達6800畝,實現人均2畝茶、戶均2畝經果、戶均1畝花木。 面對部分村組交通條件落後、飲水安全無法保證等現實問題,我們黨委一班人積極爭取,實施了69公裡的「組組通」公路,實現了100%的村民組通路;爭取資金623萬元,解決了 674 戶3732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幾年來,我們花山鄉把教育、醫療、住房保障作為脫貧攻堅主攻方向。完成了花山民族中學整體搬遷,花山村幼兒園全面投入使用;全面深化「四重醫療保障」醫療扶貧模式,實現村衛生室和村醫全覆蓋,住房保障完成農村危改並配套「三改一化」477戶。 我不但是花山苗族鄉的主要負責人,在脫貧攻堅中,我還先後幫扶了5戶貧困群眾。萬裡村傳之權就是我的結對幫扶對象之一,家中經濟困難,妻子患尿毒症多年,子女幼小,我主動幫助他申請大病救助,幫助他聯繫茶苗發展茶業種植,幫助他申請享受異地扶貧搬遷政策,現在全家都幫到了縣城,既方便妻子治理,又改善了居住條件。

我作為全鄉的主要負責人,就要帶好頭,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帶頭衝鋒,積極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全鄉營造起了真幫、真幹、真扶的濃厚氛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經過我們花山苗族鄉全體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全鄉如期完成脫貧任務,回龍村、萬村裡、花山村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增收,同全省、全國一道同步進入了小康社會。

通訊員 熊豔李寧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初心不改謀發展 使命牢記促脫貧——記餘慶縣花山苗族鄉萬裡村原第...
    「古書記就是我們自個兒的『家人』,無論什麼事找到他,都能最快的給我們解決。」在餘慶縣花山苗族鄉萬裡村說起原第一書記古澤學,當地村民紛紛稱他為「家人」。今年9月,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古澤學升任花山苗族鄉黨委委員。
  • 新疆軍區某裝甲團的扶貧故事: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脫貧攻堅 中國軍人在行動】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從改革開放之後的扶貧開發,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攻堅,子弟兵的身影一直和人民在一起。從扶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到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從協助推進教育扶貧到搞好醫療扶持,從幫助改善生產生活到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從支持鄉風文明建設到參加興邊富民行動……在脫貧攻堅的特殊戰場上,全軍官兵以高度的政治自覺,積極發揮自身優勢,譜寫了軍民魚水情深新的時代壯歌。請看脫貧攻堅路上的中國軍人身影。
  • 《一個都不能少》:直面扶貧路上的最後一公裡
    前不久,正在央視播出的《一個都不能少》在硬核立意、高燃故事的呈現等方面都可圈可點,為當下扶貧題材電視劇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處處讓人感受到主創團隊創作主旋律作品的情懷。與部分立意淺薄的扶貧題材電視劇不同,《一個都不能少》通過赤貧村、焉支村與首富村丹霞村合併,共同建設起新丹霞村的故事,將「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無縫連結,形成其硬核立意。劇中,精準扶貧的「上半場」在兩村合併前已由丹霞村完成了,兩村合併後進行的是「下半場」:帶動新老丹霞村村民建設小康的新丹霞村。
  • 團蒙城縣委組織觀看《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警示教育片
    團蒙城縣委組織觀看《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警示教育片 2020-05-26 11:35:44   來源:安青網
  • 「我和我的扶貧故事」用心鋪築「扶貧路」丨清鎮市流長苗族鄉腰巖...
    我叫徐徐,是貴陽市清鎮市流長苗族鄉腰巖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我來到清鎮市流長苗族鄉腰巖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來之前單位曾徵求我的意見,我明確表示:「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克服一切困難做好工作。」可這句話背後,是一雙嗷嗷待哺的年幼兒子的哭鬧,是妻子獨力承擔家庭重擔的艱辛,是年邁父母的擔憂……但組織的召喚、家人的支持,讓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服從安排,全身心投入到腰巖村脫貧攻堅戰中。來到腰巖村後,我認真調研,深入查找腰巖村的貧困根源。腰巖村屬國家級貧困村,存在基層黨組織渙散、基礎條件差、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等短板問題,脫貧攻堅難度大。
  • 蘇州時代新人、張家港楊舍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扶貧路上不停步
    從點對點幫扶到「整村幫扶」,他的腳步從張家港走到了省外——葛劍鋒:扶貧路上不停步  儘管身患重病,葛劍鋒依然不忘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圖片由本人提供)「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江蘇省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突出貢獻獎」「全省脫貧致富獎」……這一串長長的榮譽,講不完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書寫的一個平凡而獨特的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大故事」。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反響熱烈好評不斷
    &nbsp&nbsp&nbsp&nbsp臨澤縣政府辦公室黨支部以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形式,組織黨員幹部收看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廣大黨員幹部紛紛表示,要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苦幹實幹、奮勇爭先,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 《一個都不能少:中國扶貧故事》出版發行
    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並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扶貧開發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上升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高度。
  •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6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春在大地》楊玏化身扶貧書記上演「一個都不能少」
    將青年扶貧榜樣的故事以舞臺劇形式呈現,今晚(周日)19:30,湖南衛視脫貧攻堅主題節目《青春在大地》強繼續講述榜樣故事。「青春演繹者」楊玏、李浩菲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凌雲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通過鄉村採風了解本期扶貧人物「劉書記」不僅帶領鄉親們致富,而且立志控輟保學,讓浩坤村的孩子每一個都回到課堂、學習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頭奮戰在一線|龍裡縣灣灘河鎮黨委書記邱毅
    我叫邱毅,是龍裡縣灣灘河鎮黨委書記。灣灘河鎮地處貴陽花溪和貴定、惠水三縣(區)交界,距龍裡縣城47公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12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04戶11739人,貧困發生率由28.25%下降至零。
  • 新疆莎車縣:「三管齊下」助脫貧路上「一個不能少」
    中新網新疆喀什11月11日電 (米爾班 努爾阿力木)莎車縣隸屬於新疆喀什地區,地處新疆西南邊陲,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中的一個縣,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近年來,莎車縣墩巴格鄉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多管齊下」,因人因地施策實現貧困民眾在脫貧之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當好貧困戶的「家長」|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
    我叫龍新忠,是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地婁村幫扶責任人。在開展脫貧攻堅以來,作為鄉黨委書記的我,時刻牢記肩上的擔子,始終把「民本」二字鐫刻於心,始終帶頭奔赴一線主動作為,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思路,把解決貧困人口問題當作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實幹加巧幹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以關心和關愛書寫幹群關係的魚水之情。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陳健
    我叫陳健,2016年1月任職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後,我與全鎮幹部群眾一起,戰貧鬥困,攻堅克難,不斷努力,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哈衝,是金蘭鎮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也是我扶貧路上最深刻的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的路上我一直都在丨冊亨縣弼佑鎮秧兵村...
    走在村裡,通組、串戶的道路都未硬化,老舊木房隨處可見。在秧兵村六組走訪2016年7月,分管脫貧攻堅工作的鎮領導將我叫到辦公室,閒談中透露著委以重任的想法。秧兵村,沒有第一書記,縣級幫扶單位人數有限,鎮級將再增派幫扶人數組成工作組,而我也將是工作組組長,我懷著只幫忙不添亂的心態答應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六盤水...
    我叫沈折貴,2015年4月任南開鄉花場村村文書,2018年9月任玉蘭村支部書記。這些年來,我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隨後,在我和決戰隊隊員的幫助下,郭貴祥家還享受低保、教育、醫療等扶貧政策。如今,郭太良通過在村周邊打零工,由於能吃苦、平時勤儉節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過,2019年實現脫貧。  2018年9月27日,我被選派到玉蘭村任支部書記,通過走訪了解,玉蘭村共有12個村民組,總人口888戶4137人。
  • 脫貧攻堅路上的「筒靴書記」:追憶高石村扶貧第一書記夏強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22日12時51分訊(通訊員 代莉)12月20日凌晨,重慶市墊江扶貧群裡突然驚聞一個噩耗:「裴興鎮高石村扶貧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夏強同志,於2020年12月20日凌晨因心臟驟停,與世長辭,年僅46歲。」消息傳來,群裡瞬間就炸開了鍋,大家都表示難以置信。
  • 「我的扶貧故事」修通民心路 架起聯心橋|清鎮流長苗族鄉駐村幹部...
    我叫劉家彬,2012年來到清鎮市流長苗族鄉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7年8月,有幸成為了一名扶貧幹部。流長苗族鄉總人口5.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54%,是貴陽市最大的少數民族鄉,典型的傳統農業大鄉,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轉型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 李陽春:幸福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央廣網興國11月23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管恩娜)「扶貧既要扶志更要扶智,一個步驟都不能缺,需要我們廣大幫扶幹部充分發動群眾,共同消除思想上的貧困頑疾和行動上的貧困障礙,智志雙扶,徹底拔出窮根,才能推動脫貧事業取得根本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