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書記李林,2017年1月,組織安排我到花山苗族鄉任黨委書記。
花山苗族鄉是餘慶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地處餘慶縣西南角,與遵義市湄潭縣石蓮鄉、黔南州甕安縣天文鎮接壤,素有「雞鳴三縣」之稱。全鄉轄4個行政村,總人口15246人,少數民族人口佔53%。剛到崗位的時候,我了解到,全鄉的貧困發生率在15.74 %,四個村中就有三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46戶2400人,信訪舉報頻繁出現,矛盾突出。面對如此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即便我有15年的鄉鎮工作經驗,也倒吸了一口涼氣,我深知開弓沒有回頭箭,脫貧攻堅勢在必行,既然站在烏江邊上,何不以烏江之志踐吾志,長歌浩蕩一路向前,誓戰脫貧絕不退縮。我暗下決心,扛起責任,決不辜負組織的重託和信任,誓戰脫貧。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為了弄清情況,我就走村串戶,摸清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利用三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全鄉的所有村民組和建檔立卡貧戶,掌握了全鄉脫貧攻堅基本情況,弄清脫貧攻堅的癥結所在,把黨委會開在貧困群眾家中去,現場研判,解決問題。
由於前期精準扶貧對象識別不夠精準,漏識別、錯識別屢屢出現,導致群眾反映意見較大。當時我來花山後,原萬裡村的村黨支部書記這樣幫我訴苦:2017年前,萬裡村大部分群眾對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是不滿意,尤其是召開群眾會,開始的時候幾乎只有十來個人參加,通過再三的邀請,參會以後只要談到評比貧困戶,幾乎都是吵架散會,工作根本開展不下去。針對這種現象,我仔細研究脫貧攻堅政策文件,多次到村到組到戶調研,全面了解貧困戶家庭情況和致貧原因等情況,對照問題認真組織分析討論,創新提出「四步法+兩承諾+一抽查」的方式對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對群眾反映強烈,群眾意見大的不符合標準的扶貧對象清除了174戶503人,對新納入87戶427人,確保公平、公正,提升了群眾對此項工作的滿意度。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花山苗族鄉產業發展剛起步、群眾增收路子狹窄,脫貧致富壓力較大。我們採取以黨建為引領,脫貧攻堅為統攬,農村產業革命為抓手,我提出了「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上,黨員示範在創業崗位上」的工作思路。結合實際,因地 制宜,宜茶則茶,宜果則果,茶果不宜種花木。規劃洞水、回龍、萬裡隔山門一線為茶葉帶,萬裡至花山飛龍湖沿線為經果帶,洞水袁家寨經花山高坡至萬裡橋壩一線為花木帶。規劃種植茶葉3萬畝,經果1萬畝,花木達6800畝,實現人均2畝茶、戶均2畝經果、戶均1畝花木。 面對部分村組交通條件落後、飲水安全無法保證等現實問題,我們黨委一班人積極爭取,實施了69公裡的「組組通」公路,實現了100%的村民組通路;爭取資金623萬元,解決了 674 戶3732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幾年來,我們花山鄉把教育、醫療、住房保障作為脫貧攻堅主攻方向。完成了花山民族中學整體搬遷,花山村幼兒園全面投入使用;全面深化「四重醫療保障」醫療扶貧模式,實現村衛生室和村醫全覆蓋,住房保障完成農村危改並配套「三改一化」477戶。 我不但是花山苗族鄉的主要負責人,在脫貧攻堅中,我還先後幫扶了5戶貧困群眾。萬裡村傳之權就是我的結對幫扶對象之一,家中經濟困難,妻子患尿毒症多年,子女幼小,我主動幫助他申請大病救助,幫助他聯繫茶苗發展茶業種植,幫助他申請享受異地扶貧搬遷政策,現在全家都幫到了縣城,既方便妻子治理,又改善了居住條件。
我作為全鄉的主要負責人,就要帶好頭,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帶頭衝鋒,積極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全鄉營造起了真幫、真幹、真扶的濃厚氛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經過我們花山苗族鄉全體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全鄉如期完成脫貧任務,回龍村、萬村裡、花山村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增收,同全省、全國一道同步進入了小康社會。
通訊員 熊豔李寧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