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覺得我還要做得更好丨貞豐縣者相鎮者相村幫扶...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詹興彭,2016年當選為者相鎮第十六屆人大代表。當選後,正值脫貧攻堅推進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一路走來,看到了一戶人的變化,也見證了一個村的發展。現在就來說說我幫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陳海萍。  陳海萍是者相村大樹腳組人,患有先天的小兒麻痺症,她家裡還有丈夫和兒子共三口人。由於疾病她終身需靠輪椅代步,但她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總能感染到身邊的人。  2014年,我初次到她家走訪,她顯得比較內向,看到我跟我打招呼,叫我詹叔叔,推著輪椅給我倒茶水,我阻止了她,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後,我了解到她老公還未找到工作,家裡還要養育一個小孩,生活格外困難,我就叫她寫一份貧困戶申請書,交到我這裡,我及時向村裡反映,村裡也及時組織村支兩委開會研究,公示後,讓她成為建檔立卡戶,每個月有了一定低保,生活也有所改善。

詹興彭入戶走訪

當我接到村裡有入戶路硬化、「三改兩化」等政策以後。我第一時間給她申請了重殘人員補助、農村低保、入戶路,改廁改廚。  她很感動,說話都很結巴,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激之情,我看出她的心思,給她說這都是國家的政策好,要感謝中國共產黨,我只是做了本職工作。  之後,她給我說她的丈夫沒有心思上班,也找不到班上,希望我能想想辦法,我第一時間聯繫到他的丈夫。我告訴他,作為一個男人,要肩負家庭的責任。  既然老婆有殘疾了,她能做的有限,你必須上班,有一定收入,來改變家庭的現狀,他頻頻點頭,但他擔心自己的文化不夠,找不到工作。  我通過鎮人大代表聯絡站聯繫了者相的惠民供水公司,讓他去面試,通過他自己的努力,也成了供水公司的一名抄水錶工作員,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看到她家從一個貧困戶,到2019年脫貧,兒子也在小學讀書,成績還可以,也很聽話,丈夫也有了穩定的收入,一家人其樂融融。我覺得我還要做的更好。  作為一名黨員,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我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身先士卒,給更多的村民做更多的事,讓更多的村民變得更好。  【人物小傳】  詹興彭,男,中共黨員,貞豐縣者相鎮人大代表,2016年幫扶者相鎮者相村至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飛鴻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脫貧攻堅酣戰之際,上級要求各單位三分之一人員下沉駐村參與此項工作。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讓我們成為朋友丨興義市清水河鎮補打村幫扶...
    我是高首睿,兩年的扶貧時光轉瞬即逝,回想剛開始去餘順波家時,大家都很拘謹,到現在每次去他家時,他都會像迎接老朋友一樣熱情招呼我去喝茶。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心裡的真誠和感謝,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高首睿在幫扶走訪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後,我立即走訪了幫扶的興義市清水河鎮補打村白石巖組的餘順波戶,詳細了解他家的基本情況,掌握扶貧第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自從下沉幫扶以來,大力宣傳國家政策,消除了他們曾經總是埋怨的情緒,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村民羅光友長期和侄兒子居住,覺得住的不稱心,我建議他到河鎮鄉養老院居住,現在過的很幸福,每天都笑呵呵的,他說「現在的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每天散散步,回來就有飯吃,有水果吃,國家的政策好啊。」
  • ...扶貧故事」奮鬥的青春最美麗丨貞豐縣魯容鄉裡秀村第一書記宋洪慶
    我叫宋洪慶,是貴州大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12月,我接受學校安排,暫時中止了正在攻讀的博士學業,成為了黔西南自治州貞豐縣魯容極貧鄉脫貧攻堅指揮部前線工作隊隊員、裡秀村駐村第一書記。找準貧困戶致貧癥結所在後,我便積極幫助村支「兩委」確立了「強支部、聚民心、重基礎、抓產業,建設美麗裡秀、幸福裡秀、富裕裡秀、小康裡秀」的發展思路,制定出臺了「裡秀村扶貧規劃」,明晰了裡秀村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和重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文志華: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彭洪啟...
    在扶貧的道路上,我時刻這樣提醒自己,同新市民一起拼搏奮進,讓新市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文國坤 整理)養殖過上好日子貞豐縣永豐街道七星湖社區居民 彭洪啟我叫彭洪啟,在政府和扶貧幹部的幫扶指導下,我家從破舊瓦房搬進了寬敞大平房,我從一個低工資務工者成為了實現養殖夢、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的事業者。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三口駐村扶貧丨黎平縣九潮鎮民羅村結對幫扶...
    我叫龍家雙,在九潮鎮人民政府扶貧工作站工作員,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2019年6月,我產假結束後,被派到民羅村任網格助理員,自此,我開始承擔照看5個月大的女兒,抓易地扶貧搬遷業務和網格工作「三重壓力」。因為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的另一位同事請產假,所有工作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肩上。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幫扶二三事 囑託「抱怨」和笑臉丨沿河自治縣...
    父親的囑託  2018年4月2日,懷著一顆既興奮又忐忑的心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之旅。  當父親得知我已駐沙子街道魚塘村開展工作,便娓娓道來……父親當年作為局黨委分工包片聯繫沙子片區工作,期間,因魚塘村十分偏遠貧困,父親曾多次住在這裡開展扶貧及其他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我們一家四口不缺席︱黔西南州公安局...
    我叫崔斌,是黔西南州公安局義龍公安分局的一名民警。自2012年,我在公安工作中,就把扶貧工作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抓,全心全力幫助貧困戶挽回各種損失30多萬元,為20多戶貧困戶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鼓勁助力。在這當中,我的姐姐、姐夫、妻子,也以各種不同的扶貧方式,參與到脫貧攻堅事業中。2013年,我在普安縣的興罐子窯偵辦一起偷牛盜馬案件。我們偵辦的被盜農戶是一戶貧困戶,他家的房子破破爛爛,沒有像樣的家具,看得直讓人心裡發酸,他家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那兩頭被盜的耕牛。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吳常根,現為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扶貧攻堅戰線上,從一頭霧水到業務精通,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實現了質的跨越。吳常根驗收庭院硬化從擔任該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12個貧困村和605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摸實情」「找藥方」 「挖窮根」,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出了實績。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滿意就是我最開心的事丨興仁市委政法委幫扶...
    2018年1月17日,我正式成為一名扶貧幹部,跟我的同事一起到波陽鎮大田角村開展貧困戶幫扶工作,由此開始了我長達3年的扶貧之旅。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於鄉村我有一種天然的親切和熟悉感。在那時的我看來,大田角村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沒什麼特別的。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9年1月10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04天:甲良鎮甲站村水族同胞和駐村幹部圍坐在新房的堂屋中,唱起水族傳統的祝酒歌。這個祝酒歌是水族群眾對待貴賓的高待遇,歌詞是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廣州市白雲區幫扶他們建好了白雲水寨移民安置點,還感謝駐村幹部對他們的幫扶。歌聲、歡聲笑語是群眾發自內心的感謝,對生產生活極大轉變的感恩。
  • 「我的脫貧故事」讀書有幫扶,三姐弟圓了大學夢丨貞豐縣永豐街道...
    我叫韋登奎,是一個從山區少數民族村落走出的大學生,我的家位於貴州省貞豐縣永豐街道辦必克布依古寨,家裡除了我,還有姐姐和弟弟也是大學生。我家是精準扶貧戶,父母務農和打工,家境清貧,但十分重視教育。必克村委會和上級各級政府了解到情況後,決定將我家列為精準扶貧戶,作為幫扶對象,我們從小學到高中都得到了減免學費的幫助,並通過學校得到了相應的助學金和勵志獎學金,這為我們減去對於經濟的擔憂,專心求學。2014年我剛拿到錄取通知書沒幾天,還在為大學的生活費用擔憂。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愛如潮水」丨息烽縣小寨壩鎮潮水村駐村...
    「既然愛了就不後悔,再多的苦我也願意背,我的愛如潮水……」說來巧了,沒想到駐村幫扶入駐的村子居然叫「潮水」。三年來,這首我特別喜歡的歌曲「愛如潮水」,唱響了大山深處的每一個角落,唱出了我的駐村感受,成為我的駐村工作的主題曲。
  • 「我的幫扶故事」扶貧戰場再「衝鋒」——記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軍 通訊員 羅克軍1月4日,冬日暖陽下,沅陵縣二酉苗族鄉施溪村的鉤藤產業基地一片熱鬧場景:前來採收鉤藤的村民,按照劃定勞動區域一字散開,拔枝、除葉、堆放、捆綁、背運、卸貨、稱重、算帳……忙得不亦樂乎。雖然忙碌,但大家臉上都是笑容滿面。「尹大姐,今天採了多少鉤藤呀?」省委辦公廳駐村扶貧幹部吳振問脫貧戶尹八八。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感丨錦屏縣平略鎮平略村幫扶幹部楊斌
    楊斌入戶開展政策宣傳憶往昔,脫貧令舉,旗之所向,如臂之所使,黔山腳下,清水之濱,泡木樑上,掛榜山旁,何家梁下,兩千戰士駐村,幾千健兒入戶。以一為標,二三為準,識之治之。路通乎?水淨乎?行便乎?寨美乎?食潔乎?事順乎?凡此種種,皆為所憂,俱為所慮。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要做扶貧一線上催人奮進的「鼓手」|都勻市小圍...
    8月10日,我就接到駐村通知後,8月12日,安排好中心各項工作後,我與中心其他三名同志來到都勻市小圍寨村,成為了一名駐村隊長。  我自駐村以來,切實履行好脫貧攻堅主體責任,不定期召開村、駐村隊扶貧領導小組會推進工作,確保幫扶力量不減弱。壓實村級及幫扶幹部責任,嚴格執行村、幫扶幹部遍訪行動,確保每名幫扶幹部每周「幫扶日」入戶。同時督促村幹部、幫扶幹部按照責任清單履行脫貧攻堅任務。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戶老鄧一直記掛我|黃平縣紙房鄉永聯村幫扶...
    我叫雷邦凱,是黃平縣紙房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層幹部。2018年,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鄉黨委政府安排我到永聯村開展幫扶工作,在那裡有我的十戶包保幫扶對象,其中鄧開舉家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幫扶這幾年我感觸很深,扶貧工作平凡而艱辛,包保幫扶就是直接服務群眾,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做群眾的貼心人。當我第一次去鄧開舉家走訪時,被他們家的狀況驚呆。鄧開舉年邁,妻子智障,兒子多年前在工地受傷失去勞動力,其居住的房子低矮漆黑,村幹部說他們僅靠低保勉強維持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毛草灣的「金鳳孃」丨興義市豬場坪鎮毛草灣村...
    我叫何金鳳,是興義市水務局馬嶺片區水務站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被組織選派到豬場坪鎮毛草灣駐村,任陶家灣組、李子灣組的網格員,結對幫扶陳志友、彭憲國等4戶。毛草灣村位於豬場坪鎮政府西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距興義市政府所在地55公裡,屬一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群眾家生活變樣了丨大方縣理化鄉理化...
    幫扶,不只是一種責任,更多的是心與心的交流。  我叫王傑,是大方縣理化鄉理化社區駐村幹部。接下來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何慶林戶家有4口人,早年是洪家渡移民的搬遷戶,何慶林本人是退伍軍人,妻子楊珍芹身患腎衰竭多年,長子何歐大學畢業就在家照顧母親,長女何志會正在就讀高中,一家人的生活僅靠何慶林在理化初級中學做保安的低微收入勉強支撐著。   由於長期服藥、透析、楊珍芹連續不斷的治療費用已經壓得這個家庭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