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發展為槓桿,是撬動脫貧攻堅,打贏這場硬仗的制勝法寶。今年以來,開陽縣禾豐鄉田衝村依託環境優勢、區位優勢及現有資源,通過「定產業、定計劃、定發展」,按照產業發展「八要素」要求,大力發展獼猴桃種植產業。目前,全村已初步形成「果、蔬、茶、中藥材、烤菸」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為田衝村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支撐。
這就是開陽縣禾豐鄉田衝村如今的面貌。但2020年前,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205人,貧困發生率6.93%,國家級二類貧困村的帽子還沒有摘掉。
集思廣益、聚力攻堅,定下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田衝村的土地資源豐富,土地集中連片,土層深厚,富含硒元素。海拔高度、氣候條件都適宜種植等西南地區的獼猴桃、桃子、李子、梨子大多數亞熱帶果樹。
產業扶貧作為成效最好、可持續最強、覆蓋面最廣的減貧舉措。田衝村憑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與資源稟賦,2020年以前,也相繼發展過辣椒、羊肚菌等產業項目,但由於市場風險的不可控、市場價格浮動較大,工人工資成本較高等原因,這些項目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產業扶貧是盤大棋,要下好這盤大棋並不容易,必須做到「一子落而滿盤活」。
借著省委「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的東風,田衝村對產業扶貧發展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經過和貴陽市農業農村局果樹專家對接、印證,初步選擇發展獼猴桃產業作為田衝村鞏固脫貧成效、實現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的突破口。
通過在田衝村16個村民小組召開村民小組會議,集思廣益討論發展獼猴桃產業,充分徵求、聽取群眾意見,然後邀請市、縣專家11人次,組織論證會3場次的基礎上,最終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決議,定下了2020年400畝獼猴桃產業發展之路。
幹群合力、搶抓農時,種下400畝「致富黃金果」
「打一場漂亮的獼猴桃產業革命戰是田衝村必須要跨的坎、必須要爬的坡。」田衝村駐村第一書記、組長余杰穎,是貴陽市農業農村局植保植檢站2018年派駐到田衝村的高級農藝師。「產業定下來了,求實、務實、紮實把獼猴桃產業做深、做優、做強才是田衝村聚力攻堅的重點。」
獼猴桃種植時間要求具有特殊性,最佳種植時間段在植樹節(3月12日)前後10天。但今年因為新冠疫情的衝擊,苗木供應商發出的獼猴桃苗木遲遲未到位。焦急地等待中,2月29日,姍姍來遲的獼猴桃苗木終於抵達田衝村。
時間緊,任務重。3月1日,在田衝村兩委及駐村工作組的帶領下,緊急組織群眾移栽苗木。
「如果按照當時的進度,3月底才可能完成,耽誤了農時,今年的工作都白費了。」田衝村支部副書記、主任任俊說。
辦法總比困難多。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田衝村黨支部以3月份主題黨日為契機,迅速開展搶種搶栽活動。以黨支部為引領,號召黨員迅速行動起來搶抓農時,搶栽搶種。廣泛動員受疫情影響沒有外出務工的群眾及26名建檔立卡生態護林員義務參與到苗木栽種工作中來。在村委的統一調度下,將鄉政府包村部門幹部、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幹部及義務投工投勞的群眾按區塊進行工作分工,各負其責。解綁、剪枝、打捆、移栽、澆水……幹群合力、有條不紊。
人心齊,泰山移。在這場搶抓農時、搶栽搶種活動中,群眾義務投工達52人次,原計劃在3月31號才能完成的苗木種植,3月19號便保質保量地完成,僅用19天就完成了原計劃31天的工作任務,使田衝村在禾豐鄉率先完成產業結構調整工作。
齊心協力、抗旱保苗,以黨的旗幟引領脫貧攻堅
最美人間五月天,陽光給力,氣溫不斷攀升,乾旱也隨之而來。剛成活的獼猴桃苗木出現了乾旱死苗問題。
「剛剛適應新環境的獼猴桃苗木,持續的高溫,幾天就會枯死,必須要想點招,這麼下去不是個辦法。」任俊皺著眉頭,看著乾枯的獼猴桃幼苗說道。
抗旱保苗,田衝村第一時間還是想到了藉助群眾的力量,發動群眾,群策群力。
於是將全村有勞動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召集了起來。因為3月份苗木移栽是義務投工,因此原計劃是以支付工資的方式,讓他們投入到抗旱保苗工作中。但是在村委會介紹了旱情和苗木的損失情況後,大家異口同聲的表示,這麼些年來,感謝黨和國家對他們的各種幫扶,現在是他們為集體出點力的時候了。並倡議成立「義務抗旱保苗隊」,齊心協力開展抗旱保苗工作。
據統計,田衝村「義務抗旱保苗隊」共救活3000餘株苗木,挽回經濟損失6萬餘元。
田衝村支部書記於銘說:「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不論是獼猴桃栽種活動,還是抗旱保苗活動,我們都發揮黨員帶頭模範作用,把黨的旗幟扛到戰鬥一線,真真正正的實現了以黨的旗幟引領推動脫貧攻堅工作。」
以借反領、產業扶貧,唱響「產業興旺歌」
產業定下了,但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引領村民增收致富?此外,如何建立長效脫貧機制,鞏固脫貧成果、實現可持續穩定脫貧。
「這些問題我們花了大功夫不斷地探索與思考,經過村支兩委、駐村工作組、村合作社合議,最終才敲定細節落地實施。」田衝村駐村工作隊員侯福章說。
田衝村採取「村支兩委 村集體合作社 農戶」及「龍頭企業 合作社 農戶」的組織方式,「以借反領」的模式帶動群眾穩定增收致富。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整合扶貧資金申報項目,「借」群眾的土地,把獼猴桃苗栽種、支架安裝等產業落地實施好後,由群眾把已建好的果園「領」回去進行後期的管護。自管農戶佔果園總產值的70%,村集體佔30%;群眾不願「認領」的由黨員再進行管護。截至目前,自管農戶12戶共認領104.74畝,黨員7戶共認領38.04畝,其餘257.22畝由村集體股份合作社以流轉土地的方式統一管理,並按土地流轉價格支付流轉費用給農戶。
「全村目前種植的400畝獼猴桃,一共有64戶村民參與進來。獼猴桃5年後進入豐產期,平均畝產3000斤,預計每戶年均增收近3萬元。這一次真是為全村的老百姓種下了致富黃金果,唱響了產業興旺歌。」余杰穎信心滿滿。(文/圖 餘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