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田衝村:種下「致富黃金果」唱響「產業興旺歌」

2020-12-24 金臺資訊

以產業發展為槓桿,是撬動脫貧攻堅,打贏這場硬仗的制勝法寶。今年以來,開陽縣禾豐鄉田衝村依託環境優勢、區位優勢及現有資源,通過「定產業、定計劃、定發展」,按照產業發展「八要素」要求,大力發展獼猴桃種植產業。目前,全村已初步形成「果、蔬、茶、中藥材、烤菸」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為田衝村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支撐。

這就是開陽縣禾豐鄉田衝村如今的面貌。但2020年前,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205人,貧困發生率6.93%,國家級二類貧困村的帽子還沒有摘掉。

集思廣益、聚力攻堅,定下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田衝村的土地資源豐富,土地集中連片,土層深厚,富含硒元素。海拔高度、氣候條件都適宜種植等西南地區的獼猴桃、桃子、李子、梨子大多數亞熱帶果樹。

產業扶貧作為成效最好、可持續最強、覆蓋面最廣的減貧舉措。田衝村憑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與資源稟賦,2020年以前,也相繼發展過辣椒、羊肚菌等產業項目,但由於市場風險的不可控、市場價格浮動較大,工人工資成本較高等原因,這些項目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產業扶貧是盤大棋,要下好這盤大棋並不容易,必須做到「一子落而滿盤活」。

借著省委「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的東風,田衝村對產業扶貧發展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經過和貴陽市農業農村局果樹專家對接、印證,初步選擇發展獼猴桃產業作為田衝村鞏固脫貧成效、實現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的突破口。

通過在田衝村16個村民小組召開村民小組會議,集思廣益討論發展獼猴桃產業,充分徵求、聽取群眾意見,然後邀請市、縣專家11人次,組織論證會3場次的基礎上,最終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決議,定下了2020年400畝獼猴桃產業發展之路。

幹群合力、搶抓農時,種下400畝「致富黃金果」

「打一場漂亮的獼猴桃產業革命戰是田衝村必須要跨的坎、必須要爬的坡。」田衝村駐村第一書記、組長余杰穎,是貴陽市農業農村局植保植檢站2018年派駐到田衝村的高級農藝師。「產業定下來了,求實、務實、紮實把獼猴桃產業做深、做優、做強才是田衝村聚力攻堅的重點。」

獼猴桃種植時間要求具有特殊性,最佳種植時間段在植樹節(3月12日)前後10天。但今年因為新冠疫情的衝擊,苗木供應商發出的獼猴桃苗木遲遲未到位。焦急地等待中,2月29日,姍姍來遲的獼猴桃苗木終於抵達田衝村。

時間緊,任務重。3月1日,在田衝村兩委及駐村工作組的帶領下,緊急組織群眾移栽苗木。

「如果按照當時的進度,3月底才可能完成,耽誤了農時,今年的工作都白費了。」田衝村支部副書記、主任任俊說。

辦法總比困難多。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田衝村黨支部以3月份主題黨日為契機,迅速開展搶種搶栽活動。以黨支部為引領,號召黨員迅速行動起來搶抓農時,搶栽搶種。廣泛動員受疫情影響沒有外出務工的群眾及26名建檔立卡生態護林員義務參與到苗木栽種工作中來。在村委的統一調度下,將鄉政府包村部門幹部、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幹部及義務投工投勞的群眾按區塊進行工作分工,各負其責。解綁、剪枝、打捆、移栽、澆水……幹群合力、有條不紊。

人心齊,泰山移。在這場搶抓農時、搶栽搶種活動中,群眾義務投工達52人次,原計劃在3月31號才能完成的苗木種植,3月19號便保質保量地完成,僅用19天就完成了原計劃31天的工作任務,使田衝村在禾豐鄉率先完成產業結構調整工作。

齊心協力、抗旱保苗,以黨的旗幟引領脫貧攻堅

最美人間五月天,陽光給力,氣溫不斷攀升,乾旱也隨之而來。剛成活的獼猴桃苗木出現了乾旱死苗問題。

「剛剛適應新環境的獼猴桃苗木,持續的高溫,幾天就會枯死,必須要想點招,這麼下去不是個辦法。」任俊皺著眉頭,看著乾枯的獼猴桃幼苗說道。

抗旱保苗,田衝村第一時間還是想到了藉助群眾的力量,發動群眾,群策群力。

於是將全村有勞動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召集了起來。因為3月份苗木移栽是義務投工,因此原計劃是以支付工資的方式,讓他們投入到抗旱保苗工作中。但是在村委會介紹了旱情和苗木的損失情況後,大家異口同聲的表示,這麼些年來,感謝黨和國家對他們的各種幫扶,現在是他們為集體出點力的時候了。並倡議成立「義務抗旱保苗隊」,齊心協力開展抗旱保苗工作。

據統計,田衝村「義務抗旱保苗隊」共救活3000餘株苗木,挽回經濟損失6萬餘元。

田衝村支部書記於銘說:「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不論是獼猴桃栽種活動,還是抗旱保苗活動,我們都發揮黨員帶頭模範作用,把黨的旗幟扛到戰鬥一線,真真正正的實現了以黨的旗幟引領推動脫貧攻堅工作。」

以借反領、產業扶貧,唱響「產業興旺歌」

產業定下了,但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引領村民增收致富?此外,如何建立長效脫貧機制,鞏固脫貧成果、實現可持續穩定脫貧。

「這些問題我們花了大功夫不斷地探索與思考,經過村支兩委、駐村工作組、村合作社合議,最終才敲定細節落地實施。」田衝村駐村工作隊員侯福章說。

田衝村採取「村支兩委 村集體合作社 農戶」及「龍頭企業 合作社 農戶」的組織方式,「以借反領」的模式帶動群眾穩定增收致富。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整合扶貧資金申報項目,「借」群眾的土地,把獼猴桃苗栽種、支架安裝等產業落地實施好後,由群眾把已建好的果園「領」回去進行後期的管護。自管農戶佔果園總產值的70%,村集體佔30%;群眾不願「認領」的由黨員再進行管護。截至目前,自管農戶12戶共認領104.74畝,黨員7戶共認領38.04畝,其餘257.22畝由村集體股份合作社以流轉土地的方式統一管理,並按土地流轉價格支付流轉費用給農戶。

「全村目前種植的400畝獼猴桃,一共有64戶村民參與進來。獼猴桃5年後進入豐產期,平均畝產3000斤,預計每戶年均增收近3萬元。這一次真是為全村的老百姓種下了致富黃金果,唱響了產業興旺歌。」余杰穎信心滿滿。(文/圖 餘永昌)

相關焦點

  • 「百年夢圓看百村」之夏邑縣楊呂廟村:蛋鴨養殖唱響致富歌
    「百年夢圓看百村」之楊呂廟村:蛋鴨養殖唱響致富歌記者 宋聖英 白 鵬 韓 豐7月16日,夏邑縣郭店鎮楊呂廟村,成方連片的養鴨大棚與蓮藕水塘相間,「桂柳蛋鴨養殖基地」裡14組28座鴨棚一字排開,一派產業興旺的景象。
  • 重慶市南川區廟壩村——產業興旺引客來
    重慶市南川區廟壩村——產業興旺引客來人民日報  作者:劉新吾 常碧羅  2020-10-10 綠林密布,清溪潺潺。雨霧中,幾幢小樓若隱若現。「來來來,喝碗蜂蜜水。」見有人來,重慶市南川區廟壩村村民夏春學笑著從自家小樓裡搬出兩條長凳。人勤客來。
  • 轟隆轟隆...五峰這個村有了新產業
    既要鄉風文明,也要產業興旺近年來,大慄樹村緊緊抓住精準脫貧和美麗鄉村建設機遇,致力於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鄉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產業全而不優的問題,始終困擾著大慄樹村「兩委」。2018年以來,大慄樹村將突破產業發展困境、培育新興支柱產業作為頭等大事。大慄樹村「兩委」、村內後備幹部、優秀青年等先後到浙江松陽、漁洋關鎮王家坪村、仁和坪鎮富裕衝村考察,學習黃牛養殖、五倍子栽培等產業發展經驗。
  • 海口甲子鎮「田教授」傳授養豬秘籍 農戶念好產業「致富經」
    近日,海口瓊山區甲子鎮大同村委會「田教授」謝昌興悉心向農戶傳授養豬秘籍。經過他多年的指導,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展養豬產業,生豬銷路逐漸變成一道致富門路。謝昌興向農戶傳授養豬秘籍。(甲子鎮供圖)據悉,謝昌興是甲子鎮農業服務中心畜牧員、助理獸醫師,畢業於省農業學校,至今已在一線工作16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 開陽縣清江村的「紅桃經濟」
    走進位於開陽縣花梨鎮清江村的大紅桃基地上,從山腳漸次延伸覆蓋到轎頂山山腰的大片鬱鬱蔥蔥的桃林裡,60餘名群眾正在對一株株掛滿青澀果實的大紅桃樹進行疏果。大家頭戴遮陽帽,把飲水瓶掛在腰上或桃葉叢中,圍著一株株桃樹,輕掀葉片、查看果數、摘掉畸形細小的果……一派熱鬧繁忙景象。
  • 彈好「三重奏」 唱響致富「牧羊曲」
    「胡總養羊三重奏,唱響致富牧羊曲。通過觀看豫東牧業有限公司產業扶貧專題片,和胡業勇介紹的扶貧模式,深感受益匪淺,回去後,我們一定把豫東牧業產業扶貧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在魏縣進行推廣,更好地推動養殖戶增產增收。」
  • 開陽縣多舉措促民族事業繁榮發展
    「豐富城鄉居民生活,讓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得以弘揚與傳承,把民族元素融入時代,達到豐富開陽精準扶貧感恩黨,唱響周末大舞臺內容的目的。目前全鄉85%的刺繡產品全部定單外銷。」開陽縣高寨鄉黨委書記黃健說。
  • 大河網評:唱響「一二三四」歌,跑出脫貧「加速度」
    來源:大河網 作者:田博群 責任編輯:田博群 2020年03月23日 20:45 來源:大河網眼下,打贏脫貧攻堅戰只剩下不到10個月的時間了,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迫切需要廣大黨員幹部齊心協力、務實苦幹,以更強烈的擔當、更精準的措施、更紮實的工作,唱響「一二三四」歌,跑出脫貧攻堅「加速度」。  圍繞「一個目標」,唱響信念之歌。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 【小康路上】龍城唱響幸福歌
    龍城唱響幸福歌—黃龍縣脫貧攻堅工作紀實石申梅是瓦子街鎮元朵村人,一輩子操勞換來一身的病,她和老伴將26畝玉米地,按照每畝300元到400元的價格流轉了10年。老兩口一邊收起了土地租金,一邊在家門口打起了工。 「外出打工已經不現實,在家打工還能照看孫子。」石申梅說,「一年至少能打工七八個月,僅這一項就能掙3萬多元,比起之前種玉米強多了。」
  • 鎮寧:致富村結「致富果」 六馬芒果銷路好
    穿梭在芒果地裡,鎮寧自治縣六馬鎮致富村村民龔萬昌重複交代,讓工人們朝著好的選。 龔萬昌對致富的信心,來源於當地農村產業革命的成果,水果產業蓬勃發展。 近年來,鎮寧自治縣立足於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將精品水果納入「一縣一業」主導產業,推進水果產業在貧困地區快速發展。
  • 產業增收致富 村民腰包漸鼓──寶坻區八門城鎮前辛莊村駐村工作組...
    種滿向日葵的民宅前,幾位村民聊著家常,細數著村裡的變化。&nbsp&nbsp&nbsp&nbsp而說起變化,村民們感觸最深的就是昔日的「髒、亂、差」已不復存在,如今的前辛莊是村美民富產業旺的幸福家園。「駐村工作組幾位幹部的真抓實幹為村裡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田玉增動情地說。
  • 產業興旺了 環境變美了 人也精神了
    2015年開始,村裡有了第一批扶貧幫扶資金,在鎮政府的規劃引導下,全村貧困戶每家種上幾畝青脆李;2017年實行「村集體佔股 農戶入股」模式又種上一批青脆李,面積達1500畝。2018年春天,成立了「馬槽寨農業專業合作社。
  • 人才下沉 產業興旺
    村黨支部書記高士軍一邊查看烘乾質量,一邊介紹。  高士軍所說的張鎮長是該鎮的科技扶貧副鎮長張山。在發展火鍋辣椒的過程中,農學專業的張山充分發揮特長,不僅為群眾教授種植技巧,協助合作社引進合適的烘乾設備,還多方聯繫銷路。1500多畝火鍋辣椒讓周邊17個村的近900戶群眾穩穩地走上了一條致富路。
  • 產業做大做強 日子更加興旺
    「一沒錢,二缺技術,有心思整點產業,也沒門路。」老王回憶過去的日子,深有感觸,「孩子上學還得交學費,真難吶。」一家三口,全靠王豪在外打點零工,勉強維持家用。這時,陳曉輝登了門。作為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三級調研員,2017年,陳曉輝被選派到向陽村擔任第一書記。一進村,沒基礎、缺產業讓陳曉輝犯了難。幾經思考,主意有了:發展集體經濟,帶著大家脫貧致富。
  • 一顆草莓帶出一個產業 金東區這個村不得了
    金東區前賈村因賈誼後代定居於此而得名,鄰近武義江畔。現全村129戶人家、400畝土地有90%種植草莓,年銷售額約3000萬元,人均收入超2萬元,「前賈草莓」遠近聞名。走在前賈村,綠樹成蔭、卵石雕砌、溪水潺潺,一派興旺景象。三十年來,一位叫賈瑞富的村黨支部書記,用「一顆草莓」,帶富了一個村、帶出了一片產業。
  • 種下「金葉子」 打開致富門_農視網_三農領域第一視聽互動平臺
    他身殘志堅,通過種植烤菸走上致富路,還吸納周邊10餘戶貧困戶常年在煙田務工。他就是旬陽縣趙灣鎮帽頂村37歲的張家寶,2019年被安康市授予脫貧攻堅「自強標兵」,2020年榮獲陝西省脫貧攻堅奮進獎。2020年12月25日,在位於半山腰的帽頂村三組張家寶家門口,舉目望去,百十畝煙田正在進行冬季深翻。
  • 「我的扶貧故事」三角田村就是我的第二個家|雷山縣三角田村第一...
    今天的三角田村已經形成茶葉為主導產業,折耳根種植範圍已經走出縣內到外縣,蔬菜種植形成自己的品牌廣泛受市場歡迎,餵養生豬出售到鄰近縣市……村裡在不斷變好讓我倍感欣慰。  2016年3月,雷山縣委組織部下發了一份派遣幹部到農村去駐村的文件後,我迫不及待向單位提出我要去駐村的願望。
  •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
    這個以前出了名的落後村是怎樣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的?今天的《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就給您說說蒲塘村的脫貧攻堅故事。楊經國是蒲塘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他帶領記者來到了種茶大戶李勇文的茶園。上午,茶農們正頂著烈日翻土、除草,一條專門為綠茶產業配套而修建的道路正在抓緊施工。看到楊經國的到來,種茶戶李勇文高興地向我們說起自家的荒山怎樣變成「金山」的故事。
  • 檸檬樹下「檸檬雞」!快看這個村特色產業啟動村民致富「新引擎」
    龍溪村共有土地面積1363畝共流轉土地1273畝流轉率高達93.4%在新技術、新管理模式的帶動下特色農業產業相繼成型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01點擊播放 GIF 0.0M利用資源發展林下「檸檬雞」產業2014年,蜀豐種植專業合作社在龍溪村成立,採用「合作社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圖為富城鄉寨頭村蔬菜大棚基地前不久,會昌縣富城鄉寨頭村的貝貝小南瓜迎來豐收,基地處處是村民忙碌的身影。村民蔡垚清種的12畝大棚,迎來了第一季豐產。去年村裡整合好荒田,搭建起大棚,鼓勵村民種植貝貝小南瓜,剛告別打工生涯回鄉的蔡垚清第一批報名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