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甲子鎮「田教授」傳授養豬秘籍 農戶念好產業「致富經」

2021-01-13 瀟湘晨報

「一定不能用泔水餵豬,防止生豬疫情傳播。」近日,海口瓊山區甲子鎮大同村委會「田教授」謝昌興悉心向農戶傳授養豬秘籍。經過他多年的指導,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展養豬產業,生豬銷路逐漸變成一道致富門路。

謝昌興向農戶傳授養豬秘籍。(甲子鎮供圖)

據悉,謝昌興是甲子鎮農業服務中心畜牧員、助理獸醫師,畢業於省農業學校,至今已在一線工作16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今,在他的指導下,甲子鎮大同村委會當地養豬戶逐漸增多,養殖頭數也不斷增多。銷售最好的時候,一次就能賣出200多頭豬,並售出好價,達到一人示範,帶動周邊養殖的成效。

傳授養豬知識過程中,謝昌興將書本知識結合實踐用在田間地頭,毫無保留、不厭其煩地與農戶交流互動、定期傳授「致富經」。村民們表示,每次與「田教授」的一問一答互動間都能收穫滿滿。現在每當家禽生病時,大家總是找他幫忙治療。

目前,甲子鎮大同委會脫貧攻堅戰鬥中隊將不斷打造「田教授」隊伍,整合村級各類人才,充分發揮現有農技人才的作用,讓產業興旺的繁榮背後,不斷有一批批懂農業、愛農村的新農人作支撐。(海口網記者陳家煜 通訊員林風偉)

【來源:海口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了不起的「田教授」 | 「初代田教授」何運旺:技術傳幫帶 培育「新...
    開欄語: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海口市扶貧攻堅領導小組精心謀劃,精準發力,緊盯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分別從貧困戶中推選出在養牛、養豬、養羊、養蠶、種植等方面的能手,以及部分願意免費教授種養技能的勞動熱心致富帶頭人,聘請為「田教授」,現場教授種養技能,開啟「田教授」扶貧互幫互助活動。
  • 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田教授」林聲茂為貧困戶開展實用技術培訓
    5月28日上午,在美蘭區靈山鎮精準扶貧產業示範基地,「田教授」林聲茂正在面對面教授貧困戶養殖技巧,為參與培訓的16個貧困戶傳授鹹水鴨養殖知識,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培訓現場,靈山鎮致富能人林聲茂結合自身創業致富經驗和心得體會,向貧困戶講解專業養殖管理技術和養殖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參加培訓的貧困戶一邊認真聽課,一邊不時參與提問,並結合自身實際提出關於鹹水鴨養殖方面的難題,林聲茂對提問者逐一進行了答疑解惑。授課結束後,靈山鎮動員所有學員們集中在精準扶貧產業示範基地進行大掃除,通過勞動進一步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 仙泉流淌潤百業 喬梓巧念致富經
    彭水自治縣喬梓鄉以長壽村最有名。這裡曾經被地理中國等多家媒體進行過採訪報導。除了一期工程正常投產外,二期工程也正在加快建設,屆時太極集團可以帶動全鄉更多農戶長期穩定增收。太極泉水公司的二期工程今年己經啟動,現在正在加緊辦理給水的工程,二期工程建設完成後,可實現年產20億的產值,預計帶動全鄉600戶家庭致富。
  • ...畝仙人掌產業基地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小小仙人掌撐起...
    儋州融媒全媒體記者 羅鑫 攝儋州市融媒體中心消息  連日來寒風凜冽,但在王五鎮東光村的仙人掌產業基地內的工人們幹得熱火朝天。「新年快到了,現在只想再加把勁,努力多幹點活,多賺點錢,過個好年!」東光村脫貧戶符有才說道。原來因村裡外出務工人員比較多,本村土地曾大面積丟荒。
  • 開陽縣田衝村:種下「致富黃金果」唱響「產業興旺歌」
    集思廣益、聚力攻堅,定下脫貧致富的好路子田衝村的土地資源豐富,土地集中連片,土層深厚,富含硒元素。海拔高度、氣候條件都適宜種植等西南地區的獼猴桃、桃子、李子、梨子大多數亞熱帶果樹。產業扶貧作為成效最好、可持續最強、覆蓋面最廣的減貧舉措。田衝村憑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與資源稟賦,2020年以前,也相繼發展過辣椒、羊肚菌等產業項目,但由於市場風險的不可控、市場價格浮動較大,工人工資成本較高等原因,這些項目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產業扶貧是盤大棋,要下好這盤大棋並不容易,必須做到「一子落而滿盤活」。
  • [致富經]養豬十年 只賺不賠(20140228)
    >>>三農致富殿堂>>>《致富經》官網  編導:邱燕妮    公司技術總監林崇強:最讓我驚奇的一個問題就是,他養豬養那麼多年,從沒有虧過。  豬價波動再平常不過,黃祖東卻能做到一直不虧本。認識他的人都說,黃祖東養豬是養神了,不光是沒人敢養的陸川豬,就連最普通的白豬,在他手裡也能創造比別人翻倍的利潤。  農戶陳海軍:他養這種豬,利潤非常高,不像傳統養豬。
  • 三亞育才那受村致富帶頭人蘇江宏:養豬致富不忘帶鄉親
    本報記者 陳聰聰 攝 一排豬舍,一個產業,一個領路人,一條致富路。 盛夏七月,育才生態區那受村「沉浸」在日光的洗禮中,青山越發翠綠,農作物也越發繁茂。驅車行駛在平整的水泥村路,繞過一排排民房,穿過一片片芒果地,育才那受宏澤榮生豬養殖扶貧產業基地就展現在眼前。
  • 海口瓊山區年輕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林風偉:用心幫扶出實效
    海口市瓊山區甲子鎮大同村委會山口村被拖欠的8000多元土地承包費解決了,為村集體「追」回魚塘承租費149100元,使村集體自然資源承包使用,走上規範之路……駐村以來,他發揮專業優勢,創新工作思路,為村民解決煩心事,贏得了村民的信任,為鄉村振興工作貢獻了力量。從一名法官助理到鄉村工作振興隊隊長,海口中院林風偉,這個年輕人不僅能幹事,會幹事,還敢幹事。
  • 打贏脫貧攻堅戰(828期)| 海口大致坡脫貧戶曾傳滿:快樂「牛」人...
    海口大致坡脫貧戶曾傳滿:快樂「牛」人 勤勞致富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美桐村村委會道統村村民曾傳滿,是村裡遠近聞名的「牛」人,在政府定點幫扶下,通過勤學養牛技術脫了貧。幾年的脫貧路,曾傳滿勤學好問,從最初的養牛小白,到現在成為2020年美蘭區全區首批「田教授」。
  • 黨建引領椒香致富!仁懷大壩新田四步走,小花椒成大產業
    小小花椒長成了帶動村裡180餘戶農戶增收致富的大產業,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支部引領,思路決定出路。新田村地勢偏遠,山多田少,自然資源有限,「如何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產出效益,讓村民過上幸福生活?」成為擺在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面前的頭等大事。
  • 養上致富羊 農戶喜洋洋
    一年多胎、一胎多羔,養殖成本低、效益好。」南潯區畜牧獸醫局副局長梅寬說,為讓南潯區的湖羊變成廣安區老百姓的「致富羊」,技術支撐是不可或缺的。不僅有廣安區的畜牧人員前往南潯區學習湖羊養殖技術,南潯區練市鎮也派出2名技術人員跟隨湖羊一起入川進行技術指導,為廣安區培養一支專業的畜牧養殖技術隊伍。
  • 興安盟農牧民致富路:念「豬」經發「羊」財過「牛」日子
    興安盟科右前旗宣傳部供圖中新網興安盟11月18日電 題:興安盟農牧民致富路:念「豬」經發「羊」財過「牛」日子作者 張瑋 王萍 趙福蓮 武跟兄初冬的清晨,家住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大石寨鎮大石寨村的養豬能手李春風換好工作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 綠色信貸「姜」農戶帶上致富路
    近年來,普安農商銀行緊緊圍繞「一村一品」發展思路,不斷優化信貸結構,積極爭取支農資金,放水到田,助力農戶發展生薑種值,「姜」農戶帶上致富路。 生薑種植是普安縣青山鎮除了烤菸以外的又一主打經濟產業。每年11月,進入生薑採收最繁忙的時節,姜農三五成群,有說有笑,一邊忙著收割豐收的果實,一邊談論黨和國家好政策帶來的豐收喜悅。 11月中旬,普安的天空湛藍,溫暖的陽光灑在土地上。
  • 生態養豬育出「肥美」產業
    樓房如何養豬?12月20日,海南日報記者到儋州樂滿20萬頭生豬產業項目工地一探究竟:走進5層高的豬舍內,每層樓寬敞通風,有長長的走廊,5層樓一整面外牆掛滿溼簾,另一整面外牆布滿了風機。   「天氣炎熱時,溼簾和風機可降溫,不需要開空調。」
  • 「我的扶貧故事」三角田村就是我的第二個家|雷山縣三角田村第一...
    今天的三角田村已經形成茶葉為主導產業,折耳根種植範圍已經走出縣內到外縣,蔬菜種植形成自己的品牌廣泛受市場歡迎,餵養生豬出售到鄰近縣市……村裡在不斷變好讓我倍感欣慰。  2016年3月,雷山縣委組織部下發了一份派遣幹部到農村去駐村的文件後,我迫不及待向單位提出我要去駐村的願望。
  • 三十年堅守成就「養豬大王」——記湖南省輝華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蘇太豬集洋豬的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飼料利用率高和太湖豬的繁殖性能好、肉的風味好的優點於一身,是目前最適合於國內市場需求的組合。輝華牧業看準了這個品種,並以最快的速度推動蘇太豬養殖產業發展。2010年下半年,輝牧養豬場的品改工程拉開序幕。當年下半年,公司先後從蘇州等地引進了蘇太豬原種母豬600頭,公豬25頭,進行蘇太豬的種豬擴繁。
  • 夫妻同心 貧困戶成了「田教授」
    海口金堆村脫貧戶馮所球:夫妻同心 貧困戶成了「田教授」■ 海南日報記者 張期望 通訊員 劉平「我家8畝地全種上四季豆、芋頭、地瓜,還養了8頭牛、200多隻雞,現在日子越過越好。」12月17日上午,在海口美蘭區大致坡鎮金堆村,脫貧戶馮所球、王俊四夫妻倆餵完雞飼料,又牽著5頭牛往山坡上走。全家6人,3個女兒在上學,還有一位80多歲老母親需要贍養,馮所球和王俊四前幾年的日子過得非常艱苦。「原來種了10畝橡膠,不巧碰上2014年的颱風『威馬遜』,膠林全部被摧毀。」王俊四說,遭遇自然災害之後,他們家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
  • 第什裡風箏小鎮:風箏產業多元發展 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第什裡村以風箏為載體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特色小鎮,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更促進了經濟增長,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為進一步帶動周邊村民增收,第什裡風箏小鎮從事風箏產業的農戶以大帶小,以點帶面,擴大規模。形成「加工廠—加工作坊—加工戶」的發展模式,通過規模較大的加工廠的帶動作用,讓更多的加工作坊和加工戶參與進來,逐漸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體系。這樣一來,不僅風箏產業規模擴大,產量增多,收入增加,而且提供了就業,帶動了農戶增收。
  • 「養鴨貸」 為農戶致富新路子注入「金融血液」
    中行北海分行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始終把責任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發揮北海中行金融力量,助力涉農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產品創新,為涉農產業注入「金融血液」「養鴨貸」業務是中國銀行立足當地,對廣西區內種鴨、肉鴨養殖產業養殖模式、市場管理模式及盈利水平等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為推動全區優勢產業群普惠業務發展,持續推進普惠金融,惠農助農而推出的特色業務。
  • 江西贛州鋪好產業致富路
    地處贛州東部的于都縣,在蔬菜產業發展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富硒土壤面積佔全縣面積的35%左右。2017年起,于都縣立足當地富硒資源優勢,引進省外農業龍頭企業,投資8億元建成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園區土壤硒含量超過0.4毫克每千克,重金屬含量低,產出的富硒蔬菜品相佳、質量好、產量高、益健康,飽受市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