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快訊
—
12月24日,隨著順德歡樂海岸O'PLAZA購物中心開門迎客,首屆順德城市雙年展壓軸大展正式開幕。以「順德記憶—美麗不虛「當代藝術展領銜五大主題文化藝術展覽全面亮相,共展出來自國內外50多位優秀藝術家的70多件藝術作品。以當代藝術手法展現順德文化符號、貼合各業態分布區域調性以及整體上傳遞項目「歡樂」屬性,參展的作品被「散落」在商業空間的各處,與琳琅滿目的商品櫥窗、綠意盎然的生態景觀相映成趣。在辭舊迎新之際為順德市民帶來前所未有的藝術體驗。
O』PLAZA歡樂海岸購物中心展覽空間
2017年,順德第一個當代藝術機構——華僑城盒子美術館成立於順峰山腳下,三年多來吸引了數十萬藝術愛好者和市民前來體會有別於傳統順德文化的現當代藝術。2020年9月12日,順德華僑城在後疫情時代集結了策展人、藝術家、建築師以及人類學、文化研究等專家學者,啟動了「首屆順德城市雙年展」,在商城的具體空間內,從當地人文、環境、自然和集體記憶、集體經驗的角度開展一系列展覽和論壇活動,持續激活順德的城市創新活力。
O』PLAZA歡樂海岸購物中心內部
「順德記憶·美麗不虛」當代藝術展
19件當代藝術作品喚醒城市記憶
作為首屆「順德城市雙年展」的壓軸部分,「順德記憶·美麗不虛」當代藝術展帶來19件來源於順德市民所熟知的城市記憶,從美食、武術,到龍舟、歷史都通過全新的藝術手法重新提煉而來的當代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將永久性地陳列於購物中心空間中。
其中,藝術家吳高鐘的玻璃鋼作品《李小龍》以李小龍的形象構建了一組極具未來主義特徵的武術動作造型,順德在地文化之詠春拳在這裡得到了當代藝術的轉換和表達。從購物中心首層「拾級而上」,映入眼帘的藝術品從展示形態和調性都具有豐富的層次感:首層的大型裝置、如精神堡壘一般的《歡樂之聲》,喇叭花中旋轉而下的水的音符與順德美食、生活元素、文化符號等隨著空間起伏變化,構成美妙的視覺歡樂之聲,更與建築合為一體,「奏響」項目的核心理念;二層通過櫥窗藝術,讓消費者在動線中抬眼一瞥,便看到彰顯時尚生活態度的《時尚深處》,這件作品具有極強的形式感,繽紛燦爛的花叢中伸出來一條優雅的腿,象徵著時尚的生活態度,人們深在其中,感受其姿;三層則以《沒長大的超人》等作品與公眾建立溝通,傳達親子的童真調性。
購物中心內作品《歡樂之聲》
喧囂已至——全國優秀青年藝術家提名展
多維度呈現新生代的藝術態度和創造力量
同時亮相的,還有在歡樂海岸PLUS購物中心二樓開幕的「喧囂已至——全國優秀青年藝術家提名展」。展覽由沈森擔任學術主持,青年策展人冀然擔綱策展,22個藝術家個人和團體參展。展覽採用權威學者推薦制,從眾多院校提名共計20餘位優秀青年藝術家參與本次活動。展示各大美院優秀畢業生和青年藝術家新近的藝術創作,多維度呈現新生代的藝術態度和創造力量。對於2020年應屆畢業生來說,從不得已的「雲畢業展」到有線下實際展示的機會,正是體現了本次展覽的策劃初衷。疫情終將過去,而喧囂已至。
「喧囂已至——全國優秀青年藝術家提名展」展覽現場
當代符號—華僑城館藏作品展
把思考的主動權交到社會大眾手中
由盒子美術館策劃的「當代符號—華僑城館藏作品展」,作為雙年展重要的一個部分,展示了該館開館三年來,主展覽和駐地展覽的20件館藏作品。本次展覽作品包括了影像、架上繪畫、藝術裝置等形式。
在這些當代藝術作品中,藝術家發揮其社會敏感度,建立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和符號。但歸根結底,這些載體和符號都是一個指示系統。其本身並不持有意義,只是指向了意義,指向當代語境下,關於科學、哲學、宗教、政治、經濟等社會現象。藝術家不僅是創作者,更是問題的設置者,其藝術作品的符號指向了一個開放性的答案,把思考的主動權交到社會大眾手中。藝術作品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其當代符號更成為了我們的生活符號。
當代符號—華僑城館藏作品展展覽現場
「N95—回家」
探討疫情下「家」與「回家」的含義
由朱濤工作室策展的「N95—回家」,則以口罩或穹頂為主要意象,從個人視角探討與「回家」相關的議題,希望透過繪畫形式共同探討,在新冠疫情這場全球危機中「家」與「回家」的含義,以及如何看待城市作為家園與自然作為家園的關係。
「N95—回家」展覽現場
文化對談活動:
活色生香——被記憶的順德與文化想像
除此之外,24日下午,「順德城市雙年展」文化對談活動「活色生香——被記憶的順德與文化想像」在華僑城歡樂海岸美食博物館二樓進行。對談活動由文化研究學者馮原主持,資深媒體人丁澄、人類學家鄧啟耀、 嶺南建築史專家馮江、著名建築師何健翔、劉珩以及參展藝術家吳高鍾參與了討論。
對談活動「活色生香——被記憶的順德與文化想像」現場
論壇試圖呈現以文化記憶為源頭的各種順德文化現象,並籍此來梳理文化傳統的來龍去脈,展開一次關於集體記憶迷宮的探路行動,這也是一次關於地方性文化的文化地質學考查。
馮原談到,土地是人們生活的客觀基礎,然而本土所包含的地方性卻深藏於人的記憶深處,是人的主體構建了關於地方的記憶並賦予了地方以觀念意義。順德作為農業時代的物產豐裕的水鄉和桑基魚塘的起源之地,它所積累起來的味覺文化以當下的形式存在於傳承永續的生活之中,而它作為珠三角地區最早進入工業化道路的地區之一,城市化進程中地方傳統與新文化的碰撞也致使它以歷史和傳統的想像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之中,而二者互為作用。
鄧啟耀則從自身的童年記憶中對順德味道的經驗開始,到知青和人類學家多重身份的個人經歷和體驗中梳理了一個人類學家對於不同地域的文化想像,他認為一個文化體系不需要去涵蓋另外一個文化體系,提出全球化浪潮下應該建立一個多樣化的文化模型。
對談活動「活色生香——被記憶的順德與文化想像」現場
馮江從嶺南建築史的角度展開對順德的歷史和社會學梳理,建築師劉珩、何健翔兩位成長於珠三角地區,又在珠三角進行了多年建築實踐的建築師滿懷情感地討論了他們對南方、廣東順德的回憶,他們自身的多重身份反覆的轉換也是對珠三角多樣性的註解。
媒體人丁澄談到集體性的記憶必須通過儀式來加以強化,這貫穿於傳統社會對於共同體的構建與想像中。藝術家吳高鍾則從「順德城市雙年展」談起,他認為這個商業空間提示了當代藝術和地域文化可為之關係,從自然到人文,從順德歷史到當下的現實處境,兩條線脈構築的場域,對應著個體對於歷史文化的記憶和個人情感。
對談活動「活色生香——被記憶的順德與文化想像」現場
-END-
今日編輯 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