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主義與社會介入式公共藝術榜單05:生態篇

2021-02-26 KCCART

2020年被戲稱為「hard」模式。從開年的澳洲大火,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再到今天中國南方地區面臨的罕見洪水,整個地球仿佛開啟了憤怒模式,許多人稱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是否是「報復」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全球的生態危機頻頻發生,生態議題已成為全球性的焦點。

其實自現代文明之後,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就變得緊張起來。回顧藝術史,從大地藝術、貧窮藝術到環保藝術,均和生態有著密切的關聯。20世紀60年代,正值西方社會各種變革進行的時期,誕生一系列反越戰、婦女解放等社會政治運動。以1962年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出版為起點,環保組織、環保運動在全世界興起,也直接致使了西方生態藝術(eco art)的起源。從這一脈絡上來說,生態是當代藝術自誕生起就蘊含的重要主題之一,生態本身又包含了多個維度,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包含了社會、倫理等複雜維度。

另一方面,當代藝術的發生機制又有兩條脈絡可循:一是以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為代表的「藝術平民化」方向,一是以博伊斯的「社會雕塑」所代表的藝術介入社會方向。相比於生態藝術更注重於作品的概念與主題性,公共藝術更注重於走出美術館,直接幹預社會。本文將聚焦於以生態為主題的社會介入式公共藝術。

 

 

2020年作為倫敦蛇形美術館(Serpentine Gallery)的50周年紀念,藝術總監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表示美術館在50年之際將「全面綠色」,把生態作為美術館一切事務的核心。作為第一家專門任命生態學學者作為策展人的當代藝術機構,蛇形畫廊在2020年策劃的項目「回到地球(Back to Earth)」項目中邀請六十多位藝術家、詩人、電影人、科學家、思想家進行規劃,共同設計出導向行動的作品。

Olafur Eliasson 長期以來用藝術引起公眾對於生態尤其是氣候危機的關注。Earth perspectives 是他本次為了「回到地球」所做的項目作品,並邀請公眾共同參與其中。該項目包含了地球九個不同的地方的景觀,包括恆河、車諾比核格陵蘭冰川,它揭示了人們如何構建地圖、空間與地球本身。這一項目延續了 Olafur Eliasson 以往對於光線、視覺以及錯覺的運用,通過邀請觀眾將視力停留在圖中的圓點十秒鐘,隨後觀眾將看到有趣的視覺錯覺,以此激發觀眾重新審視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並了解世界目前所面臨的生態危機。

(將視力停留在圖中的圓點十秒鐘,隨後你將看到有趣的視覺錯覺)

2019年,瑞士藝術幹涉主義者 Klaus Littmann 將奧地利 Klagenfurt 的一個足球場裡變成了茂密的森林。近 300 棵樹木,每棵重達 6 噸,填滿了整個足球場,並向公眾免費開放,這是奧地利迄今為止最大的公共藝術裝置,也花費了 Klaus Littmann 將近 30 年的時間才完成。

作品的靈感來源於奧地利藝術家與建築師 Max Peintner 的一副未來派畫作The Unending Attraction of Nature,一個擠滿了觀眾的體育場,人們向場地中間的森林投去目光。Max Peintner 同時也是奧地利環保運動的重要人物,這幅反烏託邦的作品,將工業化的場景與局限在體育場內的森林並置在一起,似乎預示著自然將成為機器文明的進步之下所要付出的代價。Klaus Littmann 完全被這幅畫迷住了,並決心要實現它。

直到六年前,他在 Wörthersee 體育場找到了這個機會。經過了大量的談判,他獲得了對體育場兩個月的免費使用權。通過四處尋找藝術贊助,他為這個項目創造了 220 萬歐元的資金。觀眾進入體育場後,可以在看臺上自由移動,從各種角度觀看作品,但卻無法進入森林。同時,恰逢秋天,整片森林還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顏色。Klaus Littmann 表示:「我希望人們站著並看著它,然後問自己』我看到了什麼?它們是什麼?它們對我意味著什麼』我希望這個作品可以挑戰他們的視覺習慣。如果這種情況可以發生,對我而言,這一切就是成功的。」

For Forest 旨在回應當下有關氣候變化、森林砍伐等議題,作品旨在挑戰我們對於自然的認知,並提醒我們,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景觀,也許在未來會成為籠中景象,以供我們觀看。

 

與生活空間具有互動性的大型公共作品常常會引起公眾的巨大反響。澳大利亞藝術家 Michael Hill 的作品 FORGOTTEN SONGS 便展現了一種將議題、空間以及作品結合的製作方法。

2020 年冠狀病毒的流行使得人們退居家庭生活空間,隨後網絡上爆出了許多「魔幻」的場景:昔日罕見的許多動物們在空蕩蕩的城市空間出沒。自從現代文明發展以來,城市化進程伴隨著機器大工業時代的生產手段,帶著機械的嘈雜聲,城市邊緣不斷擴張,為人們提供了更便利的都市生活。隨之而來的,是動植物棲息地的威脅與自然環境的惡化。

FORGOTTEN SONGS 是對澳大利亞的殖民歷史所帶來的本土物種滅絕以及環境惡化問題的回應。

Michael Hill 通過與澳大利亞博物館的科學家 Richard Major 合作,了解到新南威爾斯州目前有 129 種鳥類已滅絕或瀕臨滅絕,而這些物種的境遇正是因為歐洲移民所造成的。野生動物現場記錄員 Fred van Geseell 記錄了所有這些物種的鳥鳴,並為該項目提供了聲音文件。

FORGOTTEN SONGS 位於雪梨的 Angel Place,鳥鳴的聲音通過懸掛的鳥籠發出,並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此項目是街道臨時藝術計劃的一部分,並受到了本地人與遊客的熱烈歡迎。當此項目被拆卸時,甚至遭到了公眾的強烈抗議。目前,這一項目已成為雪梨永久性的公共藝術裝置作品。

Michael Hill 希望通過強調原生灌木叢的喪失對聲學環境(城市聲音)的改變,探索雪梨本地的物種演變與城市化進程的共存,以表現環境變化改變了生活中許多看不見的地方,比以此促使人們去思考這座城市的發展與環境可持續性的問題。

About KCC ART

KCC ART項目執行辦公在上海徐匯區,旗下非營利性公共藝術研究組織P.A.C. (Public Art Center) 展館設立於上海後灘區域,構成了「研究與實踐」的互動藝術構架。

此外,KCC ART邀請國內外公共藝術領域專家組建專家顧問團隊,為團隊的運營與發展提供專業的建議與學術支持。目前,KCC ART是國內公共藝術領域先驅者。 

相關焦點

  • 【第二屆國際公共藝術獎直播】什麼是好的公共藝術?
    自1960年代「公共藝術」概念出現以來,更多地被理解為放置於公共空間的作品或相應的環境設計。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公共藝術已經成為一種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不是一種藝術風格。在發達國家,公共藝術是國家的公共文化福利,使民眾能夠平等享受藝術化的生活環境,減少城市現代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成為參與區域建設和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種運作機制。
  • 生態問題的再思考|向社會生態型國家邁進
    今時今日,我們如何思考與反思生態問題?氣候和環境問題的警報已經拉響,法國駐華大使館將攜手法國駐上海領事館,帶讀者翻閱數篇文章,它們均出自法國知識分子之手,主題涉及環境、生態變遷、生物多樣性。文章刊載於微信號「法國文化」,「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欄目也將陸續轉載該組文章。
  • 2020年年度05後最喜歡明星榜單來辣~
    憑著超高的人氣獲得了2020年年度最喜歡男星榜單第一名。       蔡徐坤在年初擔任了《青春有你2》這部選秀節目的導師,以專業的舞臺能力和平易近人的性格斬獲了大批路人粉。在5月成為了《奔跑吧兄弟》的常駐嘉賓,綜藝表現讓觀眾直呼叫好。還拿下《東方風雲榜》音樂盛典多個音樂獎項,實力不容小覷,最終以9062389的熱度指數獲得了05後最喜歡男明星年度榜單第二。
  • 遊豬生態創始人朱清入選福布斯中國U30精英榜單
    遊豬生態創始人朱清最終入選「社會企業」領域的30位精英榜單。 朱清畢業於全美Top1的聖母大學全球事務-和平研究專業,是哈佛大學高管教育公共領導力項目錄取成員,曾在中國、美國、肯亞國際組織工作,長期致力於培育「在和平行動中進行批判性思考」的公共領導者。
  • 第四屆國際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暨國際公共藝術論壇(IAPA2019)
    」的設立「國際公共藝術獎」(IAPA)是2011年由《公共藝術》(中國)雜誌與Public Art Review(美國)雜誌合作發起的國際性的公共藝術領域的評獎活動,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和國際公共藝術協會(IPA)合作主辦與運作。
  • 莫幹山小鎮竟把公共藝術盛會引到了山裡……
    「滬港臺公共藝術研討會」是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與臺灣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廣州美術學院港臺文化藝術研究所聯合發起的學術研討活動,旨在促進高校、政府、機構、藝術家之間形成良性的公共藝術互動與交流平臺,建立起公共藝術研討、對話、合作的渠道,推動公共藝術的政策與機制建設發展。自2014年起,研討會每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三屆。
  • 如何構建城市藝術生態?看藝術之城杜塞道夫是怎麼做的!
    藝術市場的形成頗為複雜,不是局限於美術館、博物館、畫廊的拍賣數據,或是滿足於某一階層需求的單一市場,而是要將藝術當融入生活,走入尋常百姓家,在藝術創造者與藝術消費者之間,形成一種無形而又客觀存在的相互關係,即為藝術生態。那麼,杜塞道夫是如何構建藝術生態的呢?
  • 今夏值得體驗的公共藝術作品清單,請進查看 | 畫廊周北京2020公共單元
    在策展人尤洋(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UCCA Lab藝術總監)看來,公共藝術並非只是出現在公共空間的孤立之物,而應當成為公共生活的文化核心。所謂的公共性,並不是日常生活層面的連接,而是指公眾的思考、想像和創造力形成一股力量,並且成為公共空間的主體意識。
  • 2017年第五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外展「社會劇場」公共藝術項目
    公共藝術項目展覽有16位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參展,展覽場地位於金山意庫,一處由加工廠改造而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主題展是核心,公共藝術項目試圖在展覽制度與社會現場之間,當代藝術與公眾之間,藝術家與城市之間尋找連結。在此基礎上,公共藝術項目是在美術館之外的場所開闢出來的另一展示空間,與現場的社區、環境和工業遺產產生關聯。
  • Healing本周預告|公共藝術的力量
    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將公共藝術作為重點,投入到了城市的建設中。而這些公共藝術作品,也或多或少留存了所在城市的氣息,成為了城市的「代名詞」。當我們提起一座城市的時候,腦海中總能浮現出其地標性的公共藝術作品。
  • 超自然碰撞會第五期開啟 | 新媒體裝置藝術 在公共商業空間的語言
    有時候,裝置本身就借用教堂神廟形式,但是裝置藝術帶著藝術性質的原因,它不僅能產生類似宗教所能激發人們的情感,它還能激活人們的對自身和社會的思考。當傳統的宗教已不能滿足當代人的精神和心理需要時,藝術充當了一種新的宗教。
  • 這些創意藝術裝置,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空間,集觀演、休息、娛樂、健身、餐飲、文化等為一體,是人們社會生活發生的舞臺,城市公共空間不僅僅是讓人參觀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它的實質是以參與活動的人為主體的,強調人在場所中的體驗。
  • ...230 億公共文化補助、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藝術北京...
    >財政部官網陸續發布了四個重要通知,共涉及資金 230 億元,以補助公共文化建設、2020 年 12 月 16 日,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以「藝術共同體」為宗旨和理念,展出了具有超高品質的現當代繪畫、雕塑、影像、裝置及多媒體藝術作品、2020 年 12 月 16 日,「藝術北京·發現」展開幕暨2021藝術北京全新發布宣布,作為國內首創以藝術經紀人為參展主體的藝術博覽會將於
  • 十一月05後最喜愛明星的竟然是Ta
    迪麗熱巴因國民度越來越高,已經連續三次成為05後最喜歡的女明星第一名,同時也是唯一一個進入05後最喜歡明星榜單TOP10的女明星。TFBOYS也因超高人氣繼續蟬聯05後最喜歡的組合第一名。   與此同時又迎來了20歲生日,全網祝福和應援一直持續,熱搜不斷,最終以1050331的熱度指數獲得了05後最喜歡男明星榜單第一。
  • 對話|伊朗當代藝術生態,疫情下的雙重含義表達
    伊朗當下的藝術生態如何的?在疫情危機下,伊朗藝術家又能做什麼?對此,澎湃新聞特約記者與生活於德黑蘭的伊朗藝術家、攝影師雅爾達·埃斯坎達利(Yalda Eskandari)聊了聊,在她的講述中,我們能感受伊朗的藝術生態和面對疫情的改變、以及藝術生態面臨的困境。
  • 黃山市入選新時代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百強榜單
    日前,「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何雪松教授和吳開澤副教授領銜的「新時代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暨百強榜(2020)」在華東理工大學發布,黃山市入選該榜單。課題組根據「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利用可獲得的2019年各類統計年鑑數據,對全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進行了排名,前100強城市分為:A++級(1-10名)、A+級(11-30名)、A級(31-60名)、A-級(61-100名)四個等級,其餘城市歸屬B級、C級,未能進入百強榜單。
  • 蕃茄田藝術3篇論文受邀至第二屆社會美育國際藝術節論壇發表
    2020年12月18日至20日,蕃茄田藝術的3項課程成果繼入選2020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大會後,又被邀請至第二屆社會美育國際藝術節的社會美育論壇進行發表。
  • 吳京、黃曉明、王俊凱位居2020中國影視明星社會責任綜合榜單前三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教育部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周星,北京師範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田卉群,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首席記者杜恩湖,中國電影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高越四位專家參與互動。在《報告》中,吳京、黃曉明、王俊凱位居社會責任指數榜單前三名,楊冪、彭昱暢、楊洋、李晨、周冬雨、楊穎、鄧倫七位明星則分別位於社會責任指數榜單的4-10名。黃景瑜、張天愛、易烊千璽、白宇、黃渤、楊紫、陳建斌、張藝興、吳剛、賈乃亮分別位列第11-20位。
  • 全球最受歡迎的18個公共藝術作品
    點擊關注國際美陳俱樂部平臺美陳資訊,美陳培訓,裝置,主題展,交互多媒體,商業等一個美陳知識糧倉庫交流/合作 請加WX:18121118653公共藝術(英語:Public art)可以以任意媒介創作,是指放在公共空間、面向公眾開放的藝術作品。
  • ...憑什麼成為ArtReview2020全球藝術權利榜單排名第一的亞洲人物
    今年「POWER 100」榜單的評選標準除了評估上榜者的全球範圍影響力外,今年更關注新冠疫情、呼籲正義的社會運動、非西方藝術與全球藝術權力結構,不再拘泥傳統、舊有、西方的主導地位,因此榜單較以往有不一樣的新趨勢—— 「黑命攸關」(Black Lives Matter)登上了今年的榜單之首,藝術家小組朗魯帕(ruangrupa)緊隨其後位居第二,學者費爾瓦恩·薩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