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問題的再思考|向社會生態型國家邁進

2020-11-18 澎湃新聞
今時今日,我們如何思考與反思生態問題?氣候和環境問題的警報已經拉響,法國駐華大使館將攜手法國駐上海領事館,帶讀者翻閱數篇文章,它們均出自法國知識分子之手,主題涉及環境、生態變遷、生物多樣性。文章刊載於微信號「法國文化」,「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欄目也將陸續轉載該組文章。以下是該系列的第一篇,埃盧瓦·洛朗博士的《向社會生態型國家邁進》(Vers l'État social-écologique)。[1]

埃盧瓦·洛朗(Éloi Laurent),宏觀經濟學博士,法國經濟形勢觀察所(OFCE)高級經濟師,巴黎政治學院教授,巴黎高科路橋大學教授,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福利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尤其從社會生態學的視角關注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經濟神話學》已被譯成中文,2019年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7年,布倫特蘭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這一定義已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可持續發展成為經濟、社會和生態領域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從這個視角出發,經濟、社會和生態三環合一,互貫互通。因此,研究可持續發展應該從「經濟—生態」、「經濟—社會」和「社會—生態」三組關係入手。三十多年前,「社會—生態」關係曾是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布倫特蘭委員會)的工作重心,而今天卻不幸淪為可持續性研究中的配角,成為可持續發展中缺失的一環。

十多年來,我致力於用社會生態學的方法展開研究,旨在彌補這一空白,釐清社會問題和生態危機的相互關係:一方面揭示社會邏輯如何影響環境破壞和環境危機;另一方面,也反過來探討環境破壞將引起怎樣的社會後果。在21世紀初的生態危機面前(例如中國2010年發生的特大洪水),所有的人類並非責任相等,也並非風險相當。

將生態挑戰和社會問題融會貫通,我們就更能理解二者的緊密聯繫,並認識到實施社會生態政策(不單單是生態政策)的必要性:基於對環境危機的考量,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去減少社會的不平等;同樣地,基於對社會問題的考量,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去緩解生態危機。

例如,我們從「社會—生態」的視角來關注氣候變化的問題。所謂的「減緩」政策,主要致力於減少社會不平等,它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大源頭(比如大幅減少航空旅行的政策:航空旅行是最富有家庭的第一大碳排放來源,而這些家庭被認為是對環境破壞最嚴重的階層);所謂的「適應」政策,旨在優先保護那些經常暴露在危險環境中,最脆弱的人群(比如法國城市中那些居住在最貧窮的街區,飽受城市汙染之苦的兒童;又或是中國城市裡那些深受高溫之害的空巢老人)。

社會生態學的分析框架帶領我們以全新的視角來看待當代的諸多環境問題:除了氣候變化的前因後果,還有生物多樣性受損、空氣汙染、水汙染等等。簡而言之,社會生態學的分析框架將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納入一個整體視野,以全新的方式來把握連接二者的交匯點。

全面健康或「社會—生態」環

關鍵在於如何把握人類系統和自然系統之間的關係,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聯結、相互交錯,並非是簡單的並列或平行關係。我在《走出增長:使用說明》

[2]

一書中用同心圓(內圈表示人類福利的各種維度,外圈表示生態系統)來表示經濟和社會系統內嵌於生態系統的關係。

但是我們可以,或者說我們應該更加凸顯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的一體化關係,比如畫一個「社會—生態」反饋環,它的形狀類似數學裡的無限符號,同時又讓人聯想到「莫比烏斯環」(這個環形是回收標誌的靈感來源,後來又成為循環經濟的標誌)。

「社會—生態」環。來源:埃盧瓦·洛朗(2020)。 

這個別具一格的圖案展現了「社會—生態」之間動態的協同作用(即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長期的、深層次的趨同性)。「社會—生態」環的形狀具有循環性和積累性,它強調最重要的兩個聯結點:一個連接生態系統的健康和人類的健康,一個連接社會不平等和生態危機。

這個環最主要的聯結點連接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人類的健康

[3]

,我們稱之為「全面健康」,即人類全方位的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係、幸福感、健康不平等、環境健康、環境不平等、生態系統的效用)。

譬如,投資社會關係具有健康效用和生態效用。社會生活的質量和身心健康之間的相關性非常顯著。社會孤立和物質主義的聯繫雖然不那麼明顯,但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一個重視社會關係質量的社會比一個關注物質消費的社會更有利於人們的健康,而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激勵人們在環境事業中投入更多的關注和資源,因為環境是人類健康的終極保障。

社會生態學的方法立足於整體,與發展預防醫學而非治療醫學的當代思考有異曲同工之妙。該方法為政治決策者提供了一套可用於指導公共政策的指標體系(全面健康的儀錶盤):平均預期壽命自不必說、還有環境不平等和健康不平等等可衡量的指標。因此,社會生態學的方法有助於建立一系列的新型公共政策,我們可以將其納入一個概念——社會生態型國家。

建設社會生態型國家

1958年,英國社會學家理察·蒂特馬斯(Richard Titmuss)首次對社會政策的概念作出了定義和闡釋,他寫道:「我們沒有應對氣候的社會政策,至少迄今為止,我們還是對氣候問題束手無策。」但是,時代已經改變。由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導致了許多自然災害——暴風雨、乾旱和洪水在全球肆虐,甚至摧毀人類的家園。如今,面對這些災害,我們完全可以找到應對之策。

從地質學和氣象學的意義上來說,「人類世」是由人類開創的新紀元。我們對19世紀工業革命給歐洲帶來的社會後果並非無計可施,當時,倫敦郊區出現了最早的人為大規模排放溫室氣體。自那以後,這些嚴重的後果愈演愈烈,在未來幾十年註定還會進一步加劇。

緊隨工業革命之後,另一場革命也悄然興起——社會保障的革命。二者的同步絕非偶然。用最簡單的表述來說,既然公民面臨風險,福利國家就應當賦予公民抵禦風險的權利。19世紀末的工業革命和「第一次全球化」使經濟更為脆弱,同時也加強了人們對集體保障的需求。

有一個事實值得關注卻往往被人忽略:生態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時間,比社會保障作為公共政策誕生的時間還要早幾年。1883年,德國頒布了《工傷事故保險法》,標誌著福利國家的誕生;然而早在1868年,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就已經提出了生態學的定義——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有機和無機)關係的科學(他使用希臘語詞根oikos,將自然界比喻為一棟房屋或者一個住所)。社會保障和生態學的同步誕生也絕非偶然:工業革命帶來的動蕩激發了人們對於社會保障和生態保護的雙重需求。

正如前文所述,生態危機也是社會風險,因此改革社保制度勢在必行。我們之所以在21世紀初提出建設社會生態型國家,就是要保護人類福祉,分擔生態風險,正如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福利國家成功地抵禦了各種社會風險:失業、衰老、疾病、殘疾,等等。近些年來,中國也大幅增加了社會保障的支出。

社會保障在21世紀的使命是什麼?我們首先要追溯它的初衷,而後才能展望未來。社會保障的本質在於將不確定性轉化為風險,並通過分擔來降低風險,從而減輕社會的不平等。這一使命蘊含了保險和團結雙重邏輯,帶有明顯的倫理性和政治性,這一點與私人保險有所不同。社會保障區別於個人保險,更確切地說,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集體保障。社會保障的本質是通過集體分擔來降低社會風險,讓社會風險造成的損失在全體公民中更加公平地分攤。

然而,在21世紀初,拋開了生態危機,社會風險就無從談起,更不用說分擔風險,因為生態危機對人類福祉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不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

那麼,社會生態型國家能夠實現哪些基本職能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參考美國經濟學家理察·馬斯格雷夫(Richard Musgrave)在60年前提出的公共支出三大職能,正如美國憲法規定的三權分立。 

公共支出的第一項職能是「配置」,旨在提供公共產品(或者說,國家應該劃清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界限);第二項是「分配」職能(不只是再分配),旨在讓公共財政為納稅人服務,因為他們繳納的稅款是公共財政的主要來源;第三項是「穩定」職能,公共財政可以作為穩定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工具,尤其在經濟衰退期,比如2020年開春以來全球正在經歷的經濟衰退。

我們認為,社會生態型國家的第一項職能也是「配置」,國家應該出臺環境政策,減少各類汙染,更好地保障人類福祉。關鍵在於,這些環境法規還有助於節省社會保障支出,特別是醫療支出,因為環境惡化造成的經濟成本相當高昂。近些年來,空氣汙染日益加重,法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治理空氣汙染可以改善兒童的健康,進而創造長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只要對最貧困的人群給予補貼,那麼即便開徵新稅種(例如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徵收碳稅),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惠及大多數人,既能改善生活質量,又能通過補貼提高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若想衡量環境政策為人類福利帶來的收益,完全不需要用貨幣化的方法來計算人類壽命,或者環境政策所創造/損失的經濟增長點,這種方法不僅經不起推敲,在倫理層面也容易引起質疑。其實,我們有很多可靠的健康—環境指標,例如芝加哥大學最近發布的空氣品質壽命指數(Air Quality Life Index)。

社會生態型國家的第二項職能是「分配」,這項職能的指導原則是社會保險,是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延伸。更確切地說,社會保險旨在將環境危機去自然化(或者稱之為「社會化」),即考量環境危機在社會層面的後果。去自然化就是將生態不確定性轉化為社會風險,藉助公共保障和公共保險制度,最大程度地降低21世紀環境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後果的不公平性,從而減輕自然危機的劇烈衝擊。正是基於社會化原則,在中國發生地震災害後,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奔赴各個災區積極救助受害者。

面對由人類一手造成的生態危機,我們應該充分調動福利國家促進社會平等的力量,以推進環境的可持續性建設,將不確定性轉化為風險,讓意外得到保障,最大程度地降低生態危機的不公平性。換言之,就是從人類的福祉出發,通過分擔來降低社會風險,就從人類的健康著手吧!

從制度設計的角度,在法國這樣的國家,我們可以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新設一個「社會—生態」分支,也可以在現有分支的基礎上(從醫療保險開始),將環境風險納入考量之中。

馬斯格雷夫認為,公共支出的第三項職能是「穩定」,旨在實現宏觀經濟目標,尤其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最大化。然而,在21世紀,這一目標早已時過境遷。當今最重要的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福利」,使其免受生態危機的衝擊(全球性大流行病、高溫災害等)。那麼,「基本福利」包括哪些呢?2020年春天,全球經濟體系同時遭受巨大衝擊,整個人類社會都進入了緊急狀態。面對這一挑戰,世界各國政府必須立即付諸行動,保護本國人民,尤其是最脆弱的人群。此時,「基本福利」的概念正好可以作為政府工作的指南針,在未來數月乃至數年,政府應在不加劇生態危機的前提下,將民生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基本福利」的概念,不是為了「刺激」經濟,而是要對經濟進行改革,重新思考,重新定義。這項創新的黃金法則在於:提升今日的人類福利,但不能損害明日的福利。

[1] 本文改編自筆者即將出版的專著《健康引領世界有何不可?——預期壽命重於經濟增長》。(Eloi Laurent, Et si la santé guidait le monde ? – L』espérance de vie vaut mieux que la croissance, Les Liens qui Libèrent, novembre 2020.)

[2] 參見:Eloi Laurent, Sortir de la croissance – Mode d』emploi, Les Liens qui Libèrent, 2019.

[3] 由於篇幅有限,「社會—生態」環的其他維度,尤其是社會公平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關係,此處不再展開。讀者可參見:Laurent, Éloi. 2020. The new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ustainability and justice. Cambridge, UK ; Medford, MA: Polity Press.(《新環境經濟學:可持續性與公平》)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法國文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數智時代·生態共享|鐵騎力士集團社會責任之路
    8月3日下午,鐵騎力士集團豬業事業部總裁李宗均受邀參加研討會,並在會上作《數智時代·生態共享——鐵騎力士集團社會責任之路》專題報告。會上,李宗均從企業案例、數位化建設運營、集團社會責任三方面深入闡述分享了鐵騎力士在開展履行社會責任時的產業模式及實踐經驗。
  • 祁連山:向「十好」國家公園目標邁進
    2017年9月試點方案印發後,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總體部署,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國家公園理念,系統推進體制試點工作,成立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青海片區實施方案》,嚴格對照試點方案目標任務,以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不斷優化功能布局,強化制度建設,實施生態工程。
  • 下一個五年,雅居樂環保向生態人居產業鏈的引領者大步邁進
    除了在危廢領域做到了市場領先的位置,在能源發電、生態產業園、環保水務和生態修復等多個領域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日,雅居樂環保以「卓越運營 領航未來」為主題,舉辦了業內交流活動。在活動現場,雅居樂環保集團總裁于吉福接受了中國固廢網的採訪,他表示,目前,雅居樂環保正朝著雅居樂生態人居產業鏈的引領者大步邁進。 這也是雅居樂環保下一個五年的重點目標和方向。
  • 16個要點,理解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結合疫情防控闡述了對涉及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思考,著重從發展戰略角度談了幾個問題。  2020年11月1日,最新一期《求是》雜誌刊發了這篇重要講話(全文)。  筆記君為您梳理了16個要點,一起學習!
  • 樂視商城啟用新域名lemall 打造首家生態型電商平臺
    樂視智能終端事業群副總裁趙一成在昨日在京舉行的「無生態,不電商」發布會上表示,此前樂視商城只售賣超級電視等智能硬體,定位是中國智能硬體第一電商平臺,基於樂迷興趣及樂視生態的社會化電商平臺。隨著公司發展,樂視商城要轉為樂視生態型的電商,未來承載的不僅僅是超級電視、超級手機、超級汽車等智能終端的銷售,最核心的是還要完成樂視生態產品、服務等所有環節打通,提供一系列樂視生態的相關服務。
  • 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反思
    原題:跨學科研究,多角度探討,提供全新認識路徑——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北美、歐洲等西方國家經過20多年高能耗、高汙染的工業化發展,到了20世紀70年代,諸多環境汙染問題集中爆發。
  • 保護創新「火種」,向智慧財產權強國邁進
    十二年前,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正式將智慧財產權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工作,提出建設智慧財產權強國目標並部署推進《深入實施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近年來,我國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創造和運用能力全面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創新支撐。
  • 復盤2020,B站直播在生態中「入海」
    立足社區的「生態型直播」求解行業痛點應該看到,直播行業長期以來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就是平臺、主播的粉絲粘性和認同需要進一步加強,而粉絲對主播的認同又很難轉化到平臺;二是對平臺來說,頭部主播的強勢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的平臺內卷。而當行業增長放緩,這些問題或將進一步加劇。
  • 對人性中「被需要」的思考
    而今天能寫這個考題我覺得首先要感謝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還有袁隆平院士,國家給了我們穩定的社會環境,袁隆平讓我們吃飽喝足。使我們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不然現在也沒有可能會思考被需要這個問題。但是被需要這個心態卻是我們做為人,作為唯一一個人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為什麼了,在我看來你不思考清楚,你怎麼成長,怎麼成熟。
  • 【汽車與環境】本田汽車木村英輔:如何向無碳出行社會邁進
    以下為本田研發有限公司汽車中心上席研究員木村英輔先生的演講內容實錄:我今天要探討一下動力總成電氣化,向無碳出行社會邁進。我們怎麼樣可以在研究方面取得這樣的成就呢?汽車行業目前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全球氣候變暖、汙染源、能源安全等等這些方面,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也讓我們的出行自由變得比較受限制。
  • 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期「生態管護員」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訓練營...
    訓練營期間,學員來到地處扎曲河源頭所在地甘達村實地訪問考察,甘達村支部書記群才仁,向學員們詳細講解了他們通過保護好生態,從而發展生態體驗旅遊,形成造血式生態保護的實踐方案。哈希·扎西多傑老師以甘達村為案例,向大家分享了他花10多年的時間,打造出的甘達村案例的故事,以及對國家公園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 國家公園丨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 築牢自貿港生態根基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以及生態保護、交通基礎設施、生態旅遊3個專項規劃已經印發。七是生態搬遷有序推進。根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搬遷方案》,積極推進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共11個自然村470戶1885人的搬遷工作。八是加強社區協調和社會參與。
  • 再出發 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2021年新年獻詞
    這一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這一年,貧困戶危房改造工作在全國各地全力推進,64.16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存量危房改造任務全部竣工;2341.6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已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
  • 晉江仙塔山莊:打造園林式生態型現代化陵園(圖)
    再望園內建築,不僅建有閩南傳統古建築風格的廊、亭、樓、閣、臺,又有濃縮晉江歷史文化的大型壁雕。  這裡,就是坐落在晉江市內坑鎮土垵村雙宅水庫旁的仙塔山莊,經福建省民政廳批准興建的晉江唯一一座經營性公墓,與中心市區相距僅6公裡。陵園居高望遠,視野開闊,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 於冬 我們應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十四五規劃建議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電影業正在復甦中。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對博納影業董事長、總裁於冬進行了專訪。
  • 結婚三年:向鐵婚邁進!
    結婚多久都不記得了,又怎能步步為營向金婚呢!於是,我定下了小目標,今年皮婚,咱也別看著老遠的金婚,我們先進軍鐵婚,慢慢再把金屬煉結實了,離金子也就不遠了。那天小劉跟我說,你得買幾本戀愛的書瞧瞧,學學談戀愛。言下之意就是嫌棄我沒有情趣唄。說到情趣,浪漫,本人是少了那麼一點。特別在結婚以後。理由很多,孩子出生了,工作變動了,一年到頭總有顧不完的事兒。
  • 桐鄉傳統村落生態發展之路徑與方式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尋求新的模式與方式,實現桐鄉傳統村落的生態型開發、健康發展,儼然是十分重大的課題,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一、當前傳統村落保護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當前傳統村落保護開發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村民集聚點布局重複和景觀雷同,因缺乏個性而辨識度不高;二是資源利用率低,土地浪費和荒置的情況時有發生;三是村莊自然環境整治缺乏生態理念;四是村莊空心化日趨嚴重,村民間的社會關係日趨淡漠。
  • 「關注左權民歌匯」乘著民歌的東風向小康邁進
    8月24日開幕的2020年左權民歌匯更是將左權縣優美的生態資源、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文化旅遊資源融為一體,進一步點燃了太行老區的全域旅遊熱情。  8月30日,2020年左權民歌匯突圍賽比拼正酣。不少從北京、新疆、貴州、四川等地慕名而來的遊客「白天逛風景,晚上看比賽」,左權民歌、太行美景、紅色文化,讓青山綠水間的「太行人家」旅遊豐富多彩,餘味悠長。
  • 傑裡米·裡夫金:人類社會向零碳社會轉型已刻不容緩
    《零碳社會:生態文明的崛起和全球綠色新政》這本書的問世,則正當其時,可為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轉型、創新綠色新能源文化、建設零碳社會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已迫在眉睫,我們這一代人需要擔負起時代的使命,在溝通交流、能源、交通、製造、建築、工業、農業和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踐行綠色新政,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扭轉全球氣溫升高的趨勢,使世界邁入更 加美好的零碳時代,促進人類社會形態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何建坤,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 【媒體看武夷】直擊國家公園:共建國家公園如何共享生態紅利?解碼「武夷山樣本」
    而被訪者們最關心的問題則是:如果成立了國家公園,還能去旅遊嗎?武夷巖茶的價格會不會變貴?國家公園裡的居民,生活會變得多好?其實,被訪者們提到的最後一個問題,也正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體制試點探索者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分別與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北部、建陽區北部、邵武市北部、光澤縣東南部和江西省鉛山縣南部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