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至20日,蕃茄田藝術的3項課程成果繼入選2020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大會後,又被邀請至第二屆社會美育國際藝術節的社會美育論壇進行發表。蕃茄田藝術從系統課程、選修課程到專題項目,從青少年學院、線上線下雙師課到行走的藝術課堂,用不同形式的精品課程案例,向世界展示了十多年教學研究和實踐積累出的非凡實力。至此,蕃茄田藝術發表的國際學術論文已達16篇。
此次論壇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中央美院美術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市委員會主辦,匯集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馬菁汝、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喬曉光、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大根等來自世界各地的權威美術教育學者和校內、校外一線教學工作者,相聚一堂共同討論美術教育的未來發展和教育實踐成果。
行走的藝術課堂 承擔美育的社會責任
論壇現場,蕃茄田藝術教學督導劉海毅就行走的藝術課堂的實踐成果進行分享。行走的藝術課堂是2013年開創至今,帶領孩子走出傳統藝術教育的一種模式,不僅將藝術的學習課堂搬到了城市博物館、紀念館、自然與文化場域、生活街道等生活場景,還同時打破了傳統「教」與「學」的傳授方式。
《M50上海春明粗紡廠》城市探遊,讓學生用藝術去發現自身與社會的關係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唐斌認為:「蕃茄田藝術真正將藝術帶進真實的生活場景,並且讓家長參與進來,同時具有非常完整的實踐經驗,是真正在進行社會美育的重要案例。將人的溫度與土地的鏈結帶進課堂中,打造了真正的社會美育場景,蕃茄田藝術的課程實踐十分令人驚豔。」
青少年學院 未來藝術創新教育的新場景
蕃茄田藝術國際教育推廣官李佳穎就9-15歲青少年學院線上線下雙師課程成果進行了案例分享。從2015年開始,蕃茄田藝術青少年學院就開始探索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並於2017年開始實踐「雙師課堂」。
孩子們由此獲得的更多靈感和創意的表達技法,也成為2020年蕃茄田藝術和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共同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舉辦的「自然·而然」兒童繪畫作品展的宣傳片素材創意來源。蕃茄田藝術用親身實踐證明,教育OMO模式將會成為藝術創新教育道路上更多元的選擇。
「蕃茄田藝術的青少年學院課程案例,給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一個非常具有指標意義的實踐案例。同時,回到以學生出發的課程創新思考,提供給當前過分關注純「線上化」但未思考真正學習模式改變的教育風潮,一個非常不同的實踐角度。」廣西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副院長文海紅點評。
站在兒童藝術創新教育的國際前沿,蕃茄田藝術相信,從小引導孩子們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思考和藝術性的表達,不僅有利於擴展他們的視野,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也有利於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成為未來世界的領導者。
用藝術的方式展現社會議題
蕃茄田藝術自2009年創立以來,就始終致力於兒童藝術創新教育,除了自主研發了「創造力思維系統」的教育理論架構,以藝術為載體,釋放孩子的創造力,為中國少兒藝術教育做出貢獻,同時,蕃茄田藝術還著眼於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公民意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努力培養負責任的並且具有國際視野與全球意識的世界公民。
蕃茄田藝術家庭教育事業部VP宋姝夢就Stop-Go藝術紀實計劃進行了分享。2020年初疫情席捲全球,蕃茄田藝術引導孩子以「Stop-Go」為創作議題,鼓勵孩子們對疫情提出表達和思考,並把作品投稿至第三屆「初芒計劃(2020)——上海少兒優秀美術作品展」,取得了14組作品入選的成績。
河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席衛權對此表示:「若有機會和像蕃茄田藝術這樣的機構來進行合作,將會是將教育理念與假設付諸實行的一個很好渠道。」
從蕃茄田藝術行走的藝術課堂、青少年學院,到2020年發起的Stop-Go藝術紀實計劃,相信我們能真正看見藝術的學習是如何紮根時代,以及如何在每一次的對世界與文化的探索中,發現人類文化發展的DNA。「藝術是一種內在於一個人的本質,是一種創造力,也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藝術是人類的情感、智慧、身心靈契合的高級表達,藝術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讓我們有機會接受全面性的發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馬菁汝表示。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