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似枝頭初生的蓓蕾,在和煦熾烈的暖風中悄悄綻放,精靈似的雙眼閃著露水般的光。沐浴著清晨不會老去的時光,鳥兒在蔚藍的天空歡歌,魚兒在清澈的水裡遊蕩。當然,還有枝頭不停生長的你們,那團縮倔強的花苞,正像是生命張滿了帆,就要在這待放的閃光的花的河流上啟航。
那隱約剔透的露珠是你為純淨的初心而滴下的淚水嗎?
沉浸在繁密花朵的光輝中,你問大地,希望在哪裡,
大地回答說:你,就是希望!
藍天下的鏗鏘玫瑰
趙秋月
趙秋月,中共黨員,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作為在學生時代入黨、已有18年黨齡的老黨員,始終對藍天事業保持滿腔熱忱,帶領團隊銳意進取、勇挑重擔、忘我奉獻,連續10年被評為院先進個人,被評為廳機關優秀共產黨員。
舍小家小我,零基礎攻關。2010年,不懼省內相關研究起步晚、基礎弱等現實,主動承擔起首個省級層面、針對PM2.5汙染控制的「藍天工程」重大專項課題研究。高強度的連續攻關期間,她撇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幾乎住在辦公室,最長一次連續半個月沒跟家人見上一次面。靠著這樣的拼勁,她帶領團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阻礙和應用難題,最終推動PM2.5汙染特徵、來源成因、控制措施等方面取得進展和突破,研究成果經鑑定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相關建議被南京市政府採納,有力推動了南京及周邊地區空氣品質的大幅改善。
揚科技大旗,助區域發展。2014年,牽頭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大氣複合汙染控制研究平臺,多項研究成果融入青奧會和G20空氣品質保障、長三角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為促進江蘇省及長三角地區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為更好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牽頭組建專家團隊,定點服務徐州市。短短一個月時間,完成近100家企業、20餘個施工場所的調查和問題診斷,工作成果有效促進了徐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由於定點服務示範效果明顯,趙秋月團隊的實力得到部領導、院士專家的高度評價,她本人也作為主要專家在京津冀「2+26」城市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成為推進地方大氣汙染治理精準施策的招牌力量。
立行業潮頭,展領跑姿態。2018年起,牽頭負責「江蘇省PM2.5與臭氧汙染協同控制重大專項」研究,基於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議多次得到廳領導批示並形成文件下發,為各設區市開展治理工作提供了指導;負責保障省生態環境廳「溯源增優」「江河碧空」藍天保衛專項行動,首次在江蘇省實現了利用車載、機載、船載技術開展空氣品質走航觀測。自2008年從事環境科研工作以來,負責和參與國家、省重點研發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環保公益專項、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研究項目20餘項,主持和參與編制各類省級政策法規及標準10餘項,填補了我省大氣環境管理制度的多項空白,為創新我省大氣環境管理制度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業不忘初心,立志破解大氣汙染防治難題,帶領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藍天事業,她就是藍天下那朵最絢麗的鏗鏘玫瑰!
無畏前行的治水匠人
嶽強,中共黨員,水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懷揣科研夢想、醉心環保事業,自2003年放棄公務員身份,轉入省環科院工作後,15年來,他潛心鑽研,兢兢業業,碩果纍纍,用行動踐行新時代工匠精神。因工作突出,連續多年被評為院 「優秀個人」。
革命的磚。2017年,隨著全省環境汙染防治攻堅戰正式打響,嶽強作為骨幹專家調入技術支撐團隊。命令一到,哪裡需要就趕到哪裡,從未有過半分遲疑。攻堅戰期間,協助省汙染防治攻堅辦公室、省生態環境廳等單位開展了水十條檢查、省水源地方案劃分、達標驗收、整治核查、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重汙染行業督查等多項工作。不管時間有多緊、任務有多重,他對待每一項任務都是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從他手裡出來的管理文件、調研報告、規劃方案,總是最準確、最過硬的,是上級管理部門公認的「千斤頂」。
堅強的胃。2019年春節剛過,省委、省政府明確指示必須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標誌性戰役,決不把劣Ⅴ類水帶入現代化進程。作為這一重要任務的負責人,面對治水「新領域」,他不顧自己老胃病,帶領一幫同志從零開始寫方案、做調研、扣細節,經常揣著胃藥加班至清晨,至審查會召開,身高175的他體重只剩不到120斤。最終,《整治方案》得到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辦公室領導及相關專家的充分認可,成為我省入海河流整治的重要參考。
至純的心。在積極推動部門能力建設的同時,積極參與以海陵為代表的流域精細化管理研究。從事科研工作以來,累計完成各類環境諮詢業務70餘項,汙水處理工程工藝設計10餘項,完成《新沂河水生生態控制中試研究》等多項科研課題,發表論文10餘篇,參與撰寫專著1部。嶽強總是自嘲說,自己的成果還在路上,不管外界如何變化,他只專注於水環境治理與研究,並堅持把每一個課題認真做到最好,這種心無旁騖的姿態,貫徹了他研究工作的始終。
「一個人的精神有多高,他的腳步就能走多遠」,從公務員到專業技術人員,再到治水領域的青年大牛,嶽強用實力踏出一路風光,成為真正的治水匠人。
俯首基層求根深
許明,中共黨員,工程設計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紮根基層環保科研十一年,被評為「六大人才高峰」和「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先後獲得「2018年度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特等獎」和「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百姓心為心。自參加工作起,許明就堅持做到學在現場、用在現場,科研成果交由群眾檢驗。為了更好地深化自己關於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研究,汶川地震援建技術服務,漣水、贛榆技術幫扶他都是第一個報名。他認定「一條河道的水環境改善就是科研工作者的一項承諾,汙染源找的準不準更代表著科研工作者的真實水平」,一以貫之的研究,讓他在「源頭控制-水系連通-動力驅動的城市河網水環境提升理論與方法」「動力調控-強化淨化-長效保障的城市河網水環境提升技術體系」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治理效果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地區百姓的莫大肯定。
恬淡方有得。在基層做科研,現場資料、動態數據、部門溝通都要搞得定。面對瑣碎繁雜的事務性工作,許明從來沒有一句抱怨,查檔案、做監測、講方案,一絲不苟,從一條條無名的小河溝開始建檔,不斷疊加國家歷次水專項的要求和側重。他總是鼓勵年輕人,在地頭做科研很苦,但是這過程中所花的時間、所吃的苦,最終都會轉化為成果,是一個不斷凝鍊的過程。在許明的帶領下,短短幾年時間,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7歲的水環境修復團隊,已經逐步成長為省內、業內公認的一流治水團隊。
惟願水更美。生在江蘇長在江蘇,對家鄉的水尤為眷戀,也讓許明與水的事業結下一生的緣分。本科學習給排水工程,研究生專做汙水處理,博士主攻人工溼地修復水環境。江蘇大大小小的河道都有他的足跡,蘇南、蘇中、蘇北,每到一處都留下他護水愛水的紮實業績。為了獲得最客觀的數據,他經常和當地農民同吃同住,也非常享受質樸簡單的研究過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徐州汙水管網規劃設計、無錫入蕩河口強化淨化工程、常熟新材料產業園生態修復等,均得到當地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成為省內生態護水的示範工程。
許明喜歡水邊那泥濘鮮腥的味道,他說只有雙腳踏實大地,才能把事業的根扎的更深。
漫步科研路 磨礪亦如歌
巫丹,中共黨員,水環境研究所工程師,博士畢業後一直從事環境科研工作,沉靜、勤勉,兢兢業業,堅持用腳踏實地的步伐在平凡的崗位上潛心築夢,用不悔的熱情在科研攻關的徵程中孜孜以求。
甘做螺釘不挑活。曾在環保部南京所任職的巫丹,一到環科院就作為課題技術骨幹承擔水專項課題的申報。儘管不是自己的專業強項,她卻沒有絲毫推諉,帶領年輕的同志,編制研究任務、編制課題預算;沒有模板可循,她就在繁重、緊要的攻關任務之餘逼著自己打卡充電,每天必須完成幾個學習內容。充足的知識儲備、出色的業務能力,最終保障了課題的順利申報。
迎難而上見真招。2017年太湖藍藻暴發,巫丹被點名派至現場開展技術服務。丟下尚在襁褓的孩子,她二話沒說就趕赴現場。為了摸清總磷異常的原因和規律,她迅速帶領團隊調研現場,走訪部門,查閱資料,編製成因分析報告,快速的應對能力、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相應成果得到地方政府、專家高度評價,「湖泊生態安全調查與評估」也隨即成為這個團隊的金字招牌,在省內一舉打響。
用盡全力幹工作。入職短短幾年,巫丹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任務,科研方向從宏觀的環境政策到微觀的數值模擬,從全流域的生態安全到局部的斷面整治,從常規汙染物到有毒有害新型汙染物,不斷向縱深拓展。與此同時,管理支撐及市場諮詢也絲毫沒有落下,作為技術骨幹協助省廳開展基礎設施、地表水、地下水各方面調研評估,編制各類規劃及管理文件10餘項;專攻流域河湖水管理治理與管理,業務範圍覆蓋江蘇,安徽,浙江,遼寧等地方,累計完成市場諮詢業務20餘項。
科研無疑是一條艱辛有餘、追求無涯的道路。巫丹卻說,漫漫科研路上,她無比享受和同事們一起打拼、一起成長、一起分享、一起收穫的過程。
熱力十足的司法鑑定人
朱睿,中共黨員,分析與測試中心從事司法鑑定工作。工作近三年,這個90後的理工男,仍保留著學生時代打球、看小說的習慣,最大的變化就是那一腔越發濃烈的對科研工作的熱情。
最強續航的明星。2017年底,被選中參加「江蘇省危險廢物焚燒處置設施大氣汙染物排放監測環境監理」工作,負責全程協助省固廢監管中心調查危廢焚燒企業基本情況、核查監測單位現場監測採樣情況。任務重、時間緊,為了掌握最全面、真實的數據,他白天整理數據,夜間監理廢氣,不畏凜冽的寒風,經常夜間爬上幾十米高的煙囪,縱使雙手凍得通紅,雙腿瑟瑟發抖;不顧企業間隔遠、路況變化多,結束一家企業的檢查後,即使凌晨也會連夜趕往下一個城市,以便第二天能儘早開工。整整三個月的連軸轉,讓他徹底出名了,同事們都稱他為出差續航能力最強的明星。
能謀善戰的先鋒。2018年,參與江蘇輝豐非法填埋危險廢物、濱海4.10沿海工業園固廢填埋,以及泰興濱江江邊違規堆存汙泥等重特大環境事件的應急支持工作,從不顧忌有毒物質對健康的影響,總是隨叫隨到。現場地形惡劣,高溫、刺激性氣味、有毒積水嚴重,他絲毫都不在意,坐吊機、搭土橋、乘舢板,為了搶到第一手資料,他總是衝在最前、辦法最多,是同事們公認的能謀善戰的先鋒。
環境正義始為終。「立大志,做大事」,這是朱睿對自己的要求。除了實驗室,案發現場的任何一點反饋、發現,他都會仔細記下來。他的科研模式,也隨著工作的深入,逐步轉變為自己提出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入職以來,共完成了各類諮詢項目20餘項,期間被評為「環境科研青年生力軍」,2018年入選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年度優秀候選人。
朱睿說,發現問題的能力對於年輕人來說太重要了,他將一如既往用如火的熱情投入環境司法鑑定工作,不斷增強自身能力遏制汙染環境行為的發生。
寧靜篤志 躬行求真
餘昂,實驗與分析測試中心工程師,省環科院司法鑑定所司法鑑定人,省環科學會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專業委員會秘書。
年輕的老把式。碩士畢業後,一直從事環境監測、司法鑑定等方面的工作,先後主持及參與泰興濱江違規堆存汙泥、濱海4.10沿海工業園固廢填埋案件、江蘇輝豐非法填埋危險廢物案件和濱海吉化危廢填埋案件等多項重大事件的應急鑑定評估工作,由於他在汙染物性質鑑定及環境汙染損害評估方面的豐富經驗,他提出的技術依據也為現場應急處置和環境汙染消除贏得了寶貴時間。不到七年的時間,累計完成環境汙染事件及企業固廢鑑定項目百餘項,業績、實力均得到省市管理部門的高度認可,已經成為省內危廢鑑定專家團隊的老把式,是團隊不可或缺的骨幹力量。
靜心做科研。服務一線、服務基層的同時,積極從事環保科研工作,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江蘇省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科研開放基金課題1項,作為課題骨幹參與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基金資助項目、太湖水汙染治理省級專項資金科研項
目等國家、省級科研課題4項,參與制定地方標準1項,發表論文7篇,在環境質量調研、汙染防治管控和監測技術提升等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為省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應急汙染事件環保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和技術保障。
勤於思則不罔。跟同齡人相比,餘昂略顯佛系,他最大的特點是專注思考。對於工作、調研中遇到的問題,他習慣於連續不斷地跟進、挖掘,尤其熱衷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制度和提升應急汙染事件環保管理能力等方面窮根究底。由於全程參與了環科院搭建司法鑑定平臺的過程,他特別希望自己能在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和環境監測技術研發方面提出更好的創新和實踐,為推動政府認可、市場可行的新型生態補償機制構建餘提升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年輕的餘昂依舊保持著他想要的效率與平和,他也用實績證明了篤志躬行、昂昂自若的力量。
十一載閃光的平凡
陳鳳,中共黨員,大氣環境研究所工程師,從事環保工作11年,飽蘸激情,在平凡的崗位上無怨無悔、默默耕耘,用樸實的行動為黨徽增光,為黨旗添彩。
科普也是科研。2008年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化學檢測分析工作,參與廢氣、空氣、噪聲、機動車尾氣,以及放射性監測和室內空氣監測。在當時,室內空氣汙染這個健康慢性殺手還是一個並不為人熟知的概念。陳鳳結合自己工作得出的案例資料,利用各種機會向公眾宣傳裝修、尾氣等的危害。她說科普是科研的有益助動,隱藏著科研熱點,是做好科研的良好開端。
忘我響應事故。2012年,省內某化工園區突發化學品洩漏,接到通知後,她沒耽誤一點時間,拎起行李就走。現場人手少,情況緊急,每天的採樣、選樣、分析,60多個項目都要在當天完成。在快艇上採樣,又難又險。送檢不具備現場實驗條件的項目,還要自己開車。即使在小小的監測車裡,也是又擠又悶又熱。這些她絲毫都不在意,餓了吃點餅乾泡麵,累了就睡在汽車後座,忘我的工作贏得了整個應急團隊的高度評價。陳鳳卻說,她只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工作即是牽掛。2014年,陳鳳開始負責空氣自動監測站的建設、管理以及日常維護等工作。位於22層樓頂數十臺大型空氣監測儀器,每天24小時都要保證穩定運行。她沒有顧慮風吹日曬,卻說這裡離太陽和月亮都更近,總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2017年夏天某個周末夜晚,南京突遭大風暴雨,瞬間風力達7級以上。由於擔心樓頂的儀器,陳鳳不顧家人勸阻,騎著電動車趕往單位,轉彎時被一輛小汽車颳倒至積水中,電動車熄火,她就趟著水走到單位,直到親眼看到樓頂儀器安然無恙才放下心來。在她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大氣站長期穩定運行,高質量的分析成果,也為省內大氣環境的研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工作中的陳鳳每天都很忙碌,也很特別享受每天做好幾件事帶來的滿足感。她說,能夠踏踏實實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