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厚積薄發!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2021-01-18 腦科學君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5年6月,是國內高校最早成立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交叉科研創新機構。研究院以復旦大學應用數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優勢為基礎,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計算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病學、認知與神經科學、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腦疾病智能診療等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研究。研究院現任院長為馮建峰教授。

通過5年的建設積澱和潛心攻關,研究院引育人才獨成氣候,擁有國際學術大師、海外傑出中青年骨幹、博士後、研究生等200餘位研究人員和近十個研究組;已建成亞洲規模最大的高端科研型影像研究平臺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和全維度多模態腦科學數據平臺張江國際腦庫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承擔縱向項目56項,國家級項目32項,科研經費在高位持續增長;科研成果持續湧現,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單位累計在JAMA Psychiatry、 Molecular Psychiatry、Nature Human Behaviour、 Science Advanc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Biological Psychatey等腦科學領域頂級期刊和NIPS、 AAAI、 CVPR 等人工智慧頂會發表近三十多篇,正在承擔國家和上海市腦與類腦相關重大研究計劃的戰略研究和任務組織,已逐步成長為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領域國際一流的前沿研究中心。

面向科技重大前沿,勇攀自主創新高峰。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讓我們一起回顧研究院一年來的主要科研成果。

1.趙興明研究組和合作團隊開發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資料庫GMrepo

2020年1月8日,《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了題為《構建了一個人類腸道元基因組資料庫GMrepo (腸道微生物菌群資料庫)》(「GMrepo: a database of curated and consistently annotated human gut metagenom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復旦大學趙興明教授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陳衛華團隊合作完成。

該論文主要目的是針對快速增長的人類宏基因組學數據,提供可重用性和可訪問性強的數據資源。GMrepo針對92種不同表型,收集了相關的宏基因組數據,並包括所有可能的相關元數據,如年齡、性別、國家、身體質量指數(BMI)和最近的抗生素使用情況,並配備了圖形化查詢生成器,使用戶能夠進行個性化的查詢。到目前為止,GMrepo共收集了58 903份人類腸道菌群樣本(包括17 618個宏基因組和41 285個擴增子),來自253個項目,涉及92種表型。

2.程煒研究組領銜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兒童睡眠時長與認知能力、心理健康的關係

2020年2月4日,《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在線發表題為《兒童睡眠時長與認知、心理健康以及腦結構的關係》(「Sleep duration, brain structure, and psychiatric and cognitive problems in childre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程煒青年研究員團隊領銜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

圖示:A)兒童睡眠時長相關聯的腦區;B)兒童抑鬱評分相關聯的腦區;C)兒童認知打分相關聯的腦區。

研究發現,睡眠時長與兒童認知功能打分以及心理健康打分如抑鬱打分、焦慮打分等顯著關聯,睡眠時長較長的兒童在認知能力與心理健康方面總體要比睡眠時長較短的兒童要好。睡眠時長與眶額葉皮層、前額葉、顳葉、楔葉以及緣上回等腦區的皮層面積呈正相關。此外,隨訪分析表明基線水平的抑鬱打分與一年後的睡眠時長成負相關,中介分析進一步揭示了腦結構、抑鬱打分以及睡眠時長之間的調製關係。該研究有望為指導合理安排兒童睡眠時間,促進兒童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學依據。

3.王鶴研究組和合作團隊提出一種用於光熱療法實時精確監測的磁共振成像新策略

2020年3月25日,《納米快報》(Nano Letters)在線發表了《MR成像引導下光熱治療過程中溫度的精確實時監測》(「Accurate and Real-Time Temperature Monitoring during MR Imaging Guided PTT」)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王鶴課題組與華東師範大學步文博團隊合作完成。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創新的策略,將用於精確追蹤PTAs的T1-MRI與用於實時監測PTT過程中體內溫度變化的磁共振溫度成像(MRTI)相結合。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有利於提升T1加權性能,進而能夠更好的追蹤腫瘤和局部PTAs分布情況的新型納米材料。這種材料極弱的磁敏感性對局部相位幹擾較小,保持了MRTI動態記錄腫瘤和瘤周正常組織溫度變化的能力。研究團隊採用磁共振相位測溫法,使得測溫的時間解析度達到19s/幀,溫度變化的檢測精度約為0.1K。多模MRI引導下實現PTT的方法具有很大的臨床應用潛力。

4.羅強研究組聯合國際團隊發現大腦發育過程發生的變化可能增加青少年醉酒行為的頻次

2020年4月1日,《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卷》(JAMA Psychiatry)發表了題為《青少年的大腦灰質和個性發育與醉酒頻率增加的關係:縱向隊列分析》(「Association of Gray Matter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With Increased Drunkenness Frequency During Adolescen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羅強副研究員課題組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法國雷恩第一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完成。

該研究使用了一個包括726例健康被試的青少年隊列,跟蹤採集了14歲、16歲和19歲的數據,綜合分析了大腦灰質體積、醉酒行為和衝動、開放性等人格特質三者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分析結果表明,在這5年的發育過程中,前額葉和顳葉的一些腦區的灰質體積縮減的越快,醉酒的頻次越多。該項研究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因果推斷」的方法創新,將基於統計模型的因果推斷與因果關係的時間前置性條件驗證相結合,最大程度的發揮了縱向隊列數據的優勢,從統計上確認了腦發育異常與之後的醉酒行為增加之間的顯著關係。其重要發現對於理解酒精成癮風險的腦發育機制將產生重要影響。

5.賈天野與岡特·舒曼研究組領銜國際團隊發現青少年多動及注意力缺陷等外向障礙在多個認知環路上的調控機制

2020年4月20日,《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發表了題為《強化相關行為的神經行為學特徵及分型研究》(「Neurobehavioural characteris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of reinforcement-related behaviou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岡特·舒曼(Gunter Schumann)領銜的國際團隊合作完成。

圖示:A)獎賞預期下的多動行為核心腦區;B)行為抑制任務下的衝動行為核心腦區;C)行為抑制任務下的注意力缺陷核心腦區;D)行為抑制任務下的品行問題的核心腦區。

該研究首次系統性地從多個特異性的認知神經環路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神經調控機制,並找到了外向障礙相關特徵行為在不同認知領域具有特異性激活的功能腦區。

該研究不僅確認了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多個特徵行為(即注意力缺陷行為、多動行為和衝動行為)各自具有特異性的認知神經基礎,並且發現注意力缺陷行為和品行障礙可以由行為抑制任務下的右側下額葉區域共同調控,進而揭示了兩者共病的腦神經機制,為跨疾病診斷及分型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6.羅強研究組通過青少年腦影像學隨訪隊列分析揭示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關鍵腦區

2020年5月7日,《美國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發表了題為《青少年中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神經基礎》(「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dual pathway model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dolesce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單位合作完成。

該研究利用大型的歐洲青少年群體神經科學影像學隨訪隊列(n=1963),發現前額葉(特別是腹內側前額葉、背側前扣帶回和前島葉)和枕葉區(特別是左側楔葉)的灰質體積越小,多動症的症狀越嚴重(圖1)。

圖1: 前額葉和枕葉區的灰質體積越小多動症症狀越嚴重

研究人員發現多動症遺傳風險(即多基因風險評分)越高,多動症症狀越嚴重、工作記憶越差、延遲厭惡越明顯,並且該遺傳風險僅和左楔葉的灰質體積表現出顯著的統計相關性。通過隨訪隊列數據分析,研究團隊還進一步發現14歲時的左楔葉灰質體積可以顯著提高對2年後多動症症狀的預測準確率。

該研究表明,多動症的雙通路模型同時存在分離的和共同的腦結構基礎。左側枕葉灰質體積和多動症症狀相關,和認知與動機兩條通路的受損情況相關,和多動症遺傳風險相關,對多動症的症狀具有預測性,並且與多動症藥物治療緊密相關。據馮建峰介紹,該研究的發現或有助於構建多動症的影像學標記,幫助精確診斷和療效評估。

7.林偉研究組構建辨識因果網絡的新型算法

2020年5月2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偏交叉映射排除間接因果影響》(「Partial cross mapping eliminates indirect causal influenc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林偉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蘇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團隊合作完成。

本項研究利用動力系統理論清晰闡明了可分性條件的嚴格數學機理,並綜合利用相空間重構、交叉映射、偏相關係數等動力學與統計學相關算法,建立了新型偏交叉映射方法,實現了非線性動力系統中直接因果與間接因果的區分,從而為在大規模數據中辨識可信的因果網絡提供了可靠算法。該算法已被用於生態系統、環境與疾病互作系統以及基因調控網絡等多個實際問題中,成功復現了這些複雜動力學演化系統的內蘊因果網絡,為進一步理解系統演化的基本機制提供了方法學基礎。

8.馮建峰研究組提出一種基於人腦聯想感知機制的自動駕駛三維目標檢測算法

2020年6月8日,計算機視覺與人工智慧領域頂會《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2020)發表了題為《Associate-3Ddet:基於感知到概念聯想的三維點雲目標檢測算法》(Associate-3Ddet: Perceptual-to-Conceptual Association for 3D Point Cloud Object Detection)的論文。該研究由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博士生杜量聯合百度計算機視覺研究團隊共同完成。

該研究創新地提出了一種基於人腦聯想感知機制和特徵域適配的三維目標檢測算法Associate-3Ddet。通過將高維編碼特徵從真實場景提取的不完整車輛點雲特徵域(Perceptual感知域),遷移至虛擬場景提取的完整點雲特徵域(Conceptual概念域),建立起了不完整和完整點雲特徵間的關聯,模擬了人腦的聯想感知機制,挖掘了神經網絡對稀疏和被遮擋點雲的信息補全能力。同時,為了解決算法對額外計算機渲染數據的依賴問題,團隊還提出了一種自包含的虛擬場景生成方法,利用同源數據來建立更完整的車輛點雲概念場景。

團隊提出的方法在自動駕駛最權威的KITTI數據集上取得了目前最先進的性能指標,算法在推理階段不需要引入額外的模塊,因此在提升精度的同時不影響網絡的推理速度,易於集成到其他先進的三維目標檢測算法中。

9.羅強研究組領銜國際聯合研究團隊發現早期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睡眠問題的基因和腦結構

2020年9月15日,《生物精神病學》(Biological Psychiatry)發表了題為《多動症和睡眠障礙有何聯繫?基於大規模隨訪隊列對縱向關聯和腦結構開展多模態研究》(「What is the Link betwee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Sleep Disturbance? A multimodal examination of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and brain structure using large-scale population-based cohor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合作完成。

該項研究利用加拿大魁北克QLSCD出生隊列和美國學齡兒童腦發育ABCD隊列,通過因果推斷統計模型,發現了早期越嚴重的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越多的睡眠問題(如圖1所示)。

圖1:交叉時滯模型顯示ADHD症狀會引發更多睡眠問題

為了理解該因果關係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研究團隊開展了腦結構影像學研究(n=3515),發現了與多動症症狀和睡眠問題共同相關的若干關鍵腦區,主要集中在注意力網絡和覺醒系統(如圖2所示),在這些腦區中,較少的腦灰質與更嚴重的ADHD症狀相關,而後更嚴重的ADHD症狀會引發後期越多的睡眠問題。

圖2:額下回和尾狀核等關鍵腦區的灰質體積越小,ADHD症狀和睡眠問題越嚴重

研究團隊進而通過基因轉錄組學分析,發現一些主要參與晝夜節律和神經信號傳導等分子生物學過程的特殊基因在上述腦區中表達較多(如圖3所示),找到了早期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睡眠問題的腦影像學證據。

圖3:在關鍵腦區中過表達的基因富集在生物節律和神經傳導等生物學過程

該研究揭示了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機制,並找到了與此相關的基因和腦結構,或有助於研發設計新的早期多動症治療方案,以減輕患者的ADHD症狀和睡眠問題。

10.張孝勇研究組與合作團隊提出酸性「代謝邊界」導航手術的新策略

2020年4月7日,《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雜誌發表了《PH比率響應表面增強拉曼探針可視化腫瘤酸性代謝邊界導航手術》(「PH ratiometrically responsive surface enhanced resonance Raman scattering probe for tumor acidic margin delineation and image-guided surger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復旦大學藥學院李聰教授、附屬華山醫院毛穎教授以及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張孝勇青年研究員聯合研究團隊,與義大利都靈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完成,在腦膠質瘤手術導航策略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團隊發現病人膠質瘤浸潤組織惡性程度與組織間液酸化程度間呈正相關性,構建了pH比率響應型表面增強拉曼探針,提出酸性「代謝邊界」導航手術的新策略,提高了膠質瘤模型的切除率及生存時間。

圖1: 可視化腫瘤「代謝邊界」導航膠質瘤手術切除新策略

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具有高復發率、高死亡率等特點。手術切除是治療膠質瘤的首選方法。然而,由於膠質瘤浸潤性生長,神經外科醫生難以在術中對腫瘤邊界進行準確辨別。臨床目前主要依賴順磁性釓劑在磁共振圖像上顯示血腦屏障破壞結構指導切除,但結構邊界之外癌細胞浸潤區域是膠質瘤高復發率的主要原因。

根據癌細胞葡萄糖酵解導致酸化與組織惡性程度的相關性,該工作提出了術中可視化酸性「代謝邊界」導航手術新策略(圖1)。構建了一類跨血腦屏障pH比率響應型表面增強共振拉曼散射探針,提出了可視化酸性「代謝邊界」指導手術新策略。在該探針手術中成功繪製了膠質瘤荷瘤大鼠手術切面的pH分布圖並引導腫瘤浸潤區域切除。術後運用超高場強(11.7 T)化學交換飽和轉移(CEST)磁共振成像技術無創監測腫瘤切口pH值變化監測膠質瘤復發情況(圖2)。

圖2:酸性代謝邊界指導大鼠原位膠質瘤模型切除手術。

臨床前研究結果顯示,與目前臨床通過順磁性釓劑勾勒膠質瘤結構邊界的手術策略相比,酸性代謝邊界導航策略顯著延長了膠質瘤模型的生存時間並降低了手術導致的神經功能損傷。

復旦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
亞洲首臺Terra 7T超高場人體磁共振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成果登《科學》主刊
  • 復旦類腦研究院:破解大腦奧秘,為實現人工智慧「自我思考」奠定基礎
    圖說:復旦類腦研究院 採訪對象供圖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是21世紀最具挑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誰揭開大腦運作的神秘面紗,誰就在重大腦疾病防治和全球智能產業革命中搶佔了先機。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觀察大腦內部結構,是當前腦科學研究的主流技術。
  • 復旦大學:面對疫情大考,科研攻關爭分奪秒!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復旦科研工作者如何科研報國、服務人群?這也是擺在復旦面前的一道考題,一定要答,還要答好。  31日,我們專訪的是我校疫情防控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請他介紹復旦大學疫情防控專家組成立以來開展的有關工作。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根據復旦大學官網介紹,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具有高水平的研究團隊和長期、紮實的工作基礎,在神經科學領域擁有兩院院士4人,擁有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腦科學研究院等重要研究基地,新建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和類腦晶片與片上智能系統研究院,呈現多學科交叉、基礎與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鮮明特色。
  • 河海大學2本科校友榮獲科學探索獎,人數僅次復旦浙大
    科學探索獎由騰訊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科學探索獎是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堪稱民間版的傑青,2020名單正式出爐,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300萬(五年)人民幣獎金可自由支配。
  • 復旦科學家領銜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在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機制研究...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合作,在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早期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睡眠問題的腦影像學證據,並提示相關分子生物學過程。3月31日,這一研究成果以《多動症和睡眠障礙有何聯繫?
  • 要開發「類腦智能」也要狙擊腦病 上海腦中心將這樣揭示人類終極...
    今天下午,來自上海乃至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腦科學「大咖」,匯聚中科院上海分院召開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協調會,共商上海腦科學未來發展的「深海藍圖」。在上海,以基礎腦科學為「一體」,腦疾病和類腦智能為兩翼的「上海腦中心」發展框架基本形成。
  • 上海市科研領域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授牌籤約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
    7月17日下午,上海市科研領域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工作研討會暨授牌籤約儀式在復旦大學經世書局光華廳舉行。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市教委信息中心主任王明政和市經信委信息化推進處薛威等出席會議並致辭。實驗室聯合共建單位代表、上海市信用領域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以下簡稱「信用實驗室」)代表,復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薛向陽、文科科研處處長顧東輝、復旦大學出版社董事長嚴峰等參加會議。復旦大學圖書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侯力強主持活動。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該研究得到上海科技大學羅振革教授、清華大學俞立教授、復旦大學蔡亮教授的支持和幫助,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基金委等項目資助。此外,該研究也首次發現嚙齒類動物島葉皮層的功能具有偏側性,為我們從分子、細胞及環路水平了解大腦功能偏側性的機制提供了很有利的動物模型及行為範式。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邱爽教授是本文的通訊作者。邱爽課題組吳俁博士後,陳長萬,陳銘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 在大數據世界「尋寶」,科研新範式如何用好存儲這把利器?
    尤其是隨著數據採集、存儲等技術的不斷提升,海量數據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傳統科研模式。繼實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之後,基於「數據密集型科學」的科研新範式在大數據時代下,受到越來越多科研人員的青睞。 在「數據密集型科學」的科研新範式驅動下,高校、科研機構加速構建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平臺、為不同學科提供創新基礎設施成為當務之急。
  • 復旦大學開放校園慶祝新年 全面展示育人理念與校園文化
    新年的喜悅中,2020復旦大學校園開放日舉行,4600多名學生及其家長走進復旦,深度體驗復旦育人環境,感受校園文化。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結合復旦本科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的具體事例,生動解讀了復旦大學育人理念。來自教務處、學生工作部、書院辦、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研究生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等部處的老師分別就轉專業、輔修學位等本科培養政策,獎學金、助學金等學生資助等政策,復旦大學書院制建設概況,本科畢業生就業概況,直研直博等學業深造概況、國際交流等問題進行了介紹與說明。
  • 復旦大學一級學科有哪些?8大復旦大學重點學科一覽,你選哪個?
    重點學科一般是指高校或學術性科研機構,將有限的資源用於某些學科,以實現人才和技術上的突破,在激烈的競爭中佔領專科建設與發展的一席之地,這些專科被稱為「重點學科」,從1986年到2007年為止,我國共評選出全國286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你知道復旦大學一級學科有哪些嗎?
  • 中植集團聯手復旦推動科技創新
    據了解,「復旦—中植科學獎」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合作設立,用以表彰在物理、數學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今年的「復旦—中植科學獎」已到第五屆,三位物理學領域的獲獎者將共享由中植企業集團捐贈的稅前獎金300萬元人民幣。
  • 復旦大學校園開放日來啦:豐富、精彩、有意義……(多圖)
    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帶來題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掌握未來的復旦人」的精彩講座,解碼復旦大學人才培養理念。 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兼教務處處長蔣最敏教授介紹復旦大學學科優勢,2++X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以及轉專業、輔修學位等本科培養政策。
  • 薇諾娜研究院雲集權威皮膚界大咖 重磅發布前沿科研成果
    4月19日,薇諾娜研究院聯合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皮膚專業委員會、中國抗衰老促進會皮膚慢病管理與健康促進分會5大行業協會,及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以「行業引領、精準防護」為主題,發布「中國敏感性皮膚高峰論壇」,開啟敏感性皮膚修護、功效性護膚品類崛起全新時代。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所海洋牧場科技成果(聯合)獲中國水產學會...
    11月11日,在四川成都舉辦的2020中國水產學會範蠡學術大會上,頒發了第五屆中國水產學會範蠡科學技術獎,共有26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科技進步類14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0項),科技推廣類9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科普作品類3項。
  • 辰安天澤參與的科研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9 月 14 日上午,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由安徽省科學家企業家協會科技成果評價中心組織專家對「超大規模遠程火災監測預警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科技成果進行評價。本次評價委員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蘇義腦、何多慧、薛禹勝、羅安、李建剛,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消防局的專家組成,蘇義腦院士任主任。安徽省院士專家聯誼會會長、安徽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袁亮,與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範維澄院士作為成果完成單位領導出席。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彙編
    2011年,北京大學獲得國際捐贈一千萬美元建立腦科學研究機構: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和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創始人兼董事長、麻省理工學院(MIT)麥戈文腦研究院創始人麥戈文先生(Patrick McGovern)於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大學臨湖軒籤署捐建協議。
  • 他在科研的「無人區」探索行星科學
    編者按2020年9月25日,「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副院長魏勇研究員與陳玲玲、王二濤、李昂、劉倩、王立平、周斌等多位國科大博士生導師獲此殊榮。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圖據復旦大學網站)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