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2020-12-28 華西都市報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她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李鬱芬。(圖據復旦大學網站)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獎等;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復旦大學先進科技工作者。

兒子之問
「為什麼媽媽會對原子彈這麼熟悉?」

  張左之讀初中時曾出於興趣,借來一本關於原子彈的書。那是由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計劃(即曼哈頓計劃)的總負責人所寫的《現在可以說了——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的故事》。
  見兒子看得入迷,李鬱芬分享了些對原子彈的了解。張左之很納悶:「為什麼我的媽媽會對原子彈這麼熟悉?」
  當時,他還對母親李鬱芬參與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一無所知。直到1978年,李鬱芬參與的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後又獲得1984年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12名獲獎人員當中,原復旦大學「58中隊」的同志就有4位,即李鬱芬、李長林、張敏、謝雷鳴。李鬱芬等人的重大貢獻,終於為世人所知。
  然而,如今回訪李鬱芬的家人、同事、學生們,依舊無人能還原這段歷史的任何細節——因為當事人從不願多說一個字。
  曾有記者和李鬱芬談及這段往事,她只說,「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我們當時都願意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她還說:「我不知道這些話你們年輕人是否願意接受,可能現在觀念不同,你們更追求一種自我的張揚,但這是我當時真實的想法。」

她的準則
「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

  「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回憶起雷射教研室的老師李鬱芬,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脫口而出這句話。在他看來,這句話是李鬱芬思維的準則,她一輩子就是按這個信條來做的。
  「在李鬱芬的眼裡,沒有冷板凳、熱板凳,也沒有冷科研、熱科研。只要國家需要,她就應該做什麼。」徐雷說。
  20世紀50年代末,響應黨的號召,復旦大學黨委從該校物理、化學等系抽調一批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科研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這支科研隊伍以「58中隊」為代號,在當時的化學系主任吳徵鎧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工作,李鬱芬教授等是其中的重要成員。
  當時,世界上只有美、英、蘇掌握製造分離膜元件的技術,同時該技術被這些核國家列為重大國防機密並嚴禁擴散。
  在有限的技術資料支持下,「58中隊」的成員邊幹邊學,不斷摸索前進。當時,無論是從研究本身還是研究條件來說,這項工作都是無比艱苦的,有的工作甚至還相當危險。從1958年到1961年,他們堅決服從國家需要,堅持研究工作,並對製造全過程有了深入了解,逐漸成為原子能材料專家。1960年後,國家有關方面將吳徵鎧教授調往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復旦負責的研究工作轉由李鬱芬等人繼續進行。
  1961年11月,在李鬱芬的帶領下,復旦「58中隊」全體研究人員連同儀器設備集中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所會戰攻關,代號為「真空閥門」,復旦人佔總人數三分之一,李鬱芬任第三大組組長。
  張左之回憶,自己出生不久,母親李鬱芬已加入「58中隊」。小時候的他,有時會和父親去接母親下班,卻對李鬱芬從事的具體工作一無所知。那時,李鬱芬的科研工作極為繁重,時常深夜才回家,有時乾脆住在學校,張左之和弟弟只能由保姆陪著。
  回到復旦後,李鬱芬的科研工作並沒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術中的重大貢獻而止步,而是參與其他諸多科學項目的研究並取得了卓越成果,發表論文60餘篇。
  從上世紀70年代,李鬱芬開始從事雷射器件、雷射光譜及雷射醫學方面研究工作。「其實是轉了一個行當」,徐雷解釋,也是因為國家需要。
  1974年,由李鬱芬領導的科研組研製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這比國際第一臺染料雷射器只晚了約兩年的時間。
  後來,當後輩好奇問起原子彈,李鬱芬總是笑笑,「都是過去的事情了,就不要再提。」
  培養學生的時候,李鬱芬總是鼓勵青年教師與學生要培養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她說,「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一旦鑽進去,就會有興趣了。做實驗總會遇到困難,想幾天幾夜可能都沒有頭緒,突然之間有了靈感,把問題解決了,那種油然而生的喜悅會把所有的煩惱都掃去,支持你走下去的往往就是興趣。」

學生追憶
李先生是我遇過
最好的導師

  每個人在回憶李鬱芬時,幾乎都會提到兩個印象——校車和方便麵。
  幾十年如一日,李鬱芬每天坐校車往返於復旦和徐匯的家裡。有陣子校車停運了,她就乘地鐵到國權路站,再走過來。
  在學校,她幾乎都待在辦公室和實驗室裡,中午只吃一碗方便麵,辦公室因此堆滿一個個裝泡麵塑膠袋的紙箱。做科研,李鬱芬經常一幹就是通宵。一次實驗,從當年6月30日晚上做到7月1日,她笑言,「我又為黨獻了一份禮」。
  她的生活極為簡單,對待學術卻又極為嚴苛。
  徐雷在復旦讀研時,李鬱芬是所在的雷射教研室「學術三巨頭」之一。在他的印象中,李鬱芬極為認真,極為嚴格,無論是開科研的會,還是教研室開會,經常都能聽到她犀利的提問,她要求學生做的讀書筆記必須規整。
  1989年,應質峰迴到復旦任教。當時,李鬱芬已超過60歲,但是依舊保持工作的狀態。在她努力下,復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支持,開展團簇研究。幾年後,國外同類研究獲諾貝爾獎。
  「李先生一直很好學。」應質峰感慨,李鬱芬七十多歲仍堅持到校學習、工作。為更好查找資料、參與科研,她還在古稀之年自學網絡技術,那個緊盯電腦查看計算結果的老者背影,讓見者至今都無法忘懷。
  課題組裡的師生參加會議或作報告前,李鬱芬總要先聽他們講一遍,無論是PPT還是內容,都會指出需改進的地方。
  1994年,現任復旦物理學系教授的趙利進入復旦攻讀博士後,加入了李鬱芬的課題組。他說:「我1999年去哈佛做訪問學者,對方要求先提出一個研究方案。我寫了初稿後,李先生幫我完善許多,包括英語句子在內。」
  趙利說:「李先生是我遇過最好的導師。」
  

綜合復旦大學網站、澎湃新聞等

相關焦點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
  • 復旦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我國首顆核彈研製,甘當一輩子無名英雄
    2020年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巾幗女英雄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巨星隕落,舉國哀悼!李鬱芬教授雖然離去,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科研和精神財富,為後輩搭好了平臺,指明了方向。「直的進來,橫的出去」——為我國核事業甘當無名英雄!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復旦大學抽調了一批優秀的物理、化學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組成了師生聯合科研小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
  • ...一生守護的國家秘密 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復旦教授李鬱...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 追憶李鬱芬:參與原子彈研製後,又做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
    李鬱芬走了。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本文圖片復旦大學供圖在熟悉這位老教授的復旦師生眼中,她有著超凡的科學家品格與風範。有學生稱,她是自己遇過的最好導師。
  • ...逝世,參與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曾鼓勵女同學要有科研事業心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司佳逝世,曾師從周振鶴
    據多方證實,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因病於2020年10月11日晚病逝,享年42歲。司佳(1978~2020),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興趣還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會,出版史、文化史及閱讀史。
  • 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史地所教授鄒逸麟今晨逝世,享年86歲
    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史地所教授鄒逸麟今晨逝世,享年86歲 澎湃訊 2020-06-19 12:40 來源:澎湃新聞
  • 北京體育大學原校長金季春教授逝世,享年80歲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北京體育大學原校長金季春教授逝世,享年80歲據北京體育大學校友工作網2020年12月8日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北京體育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金季春同志因病醫治無效
  • 侯鋒院士逝世 享年92歲 人們能吃得起黃瓜全靠他
    11月7日,被農民兄弟親切地稱為「黃瓜王」的蔬菜育種專家侯鋒院士逝世,享年92歲。侯鋒院士的畢生心血都獻給了蔬菜育種事業。侯鋒院士逝世 享年92歲侯鋒院士於1928年2月3日出生於山東省平度市。1954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上世紀60年代率先在國內開展黃瓜抗病育種研究。
  • 兩位李登輝,一位是復旦大學精神領袖,一個卻因賣國被國人唾棄
    李登輝曾就讀於新加坡英華書院(Anglo Chinese School),後在美國俄亥俄州威斯雷陽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讀預科。1899年6月獲耶魯大學文學士學位,1900年回南洋任教,1904年冬回到中國上海。1906年1月李登輝先生開始在復旦公學(1917年改為私立復旦大學)任教,教授外語。
  • 復旦大學教授工資8000多?這4個方面才是大學教授的主要收入來源
    最近,復旦大學一張薪酬單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許多人都在紛紛的發表著自己的意見,認為復旦大學作為國內知名985大學,而大學教授的實發工資只有8000多元,這樣的工資可能還不如一般白領,在上海這樣一座大都市應該如何生活下去啊?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大學教授的工資還是非常關心的。
  • 92歲著名地理學家、北師大原教務長張蘭生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從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獲悉,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優秀的地理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蘭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6月22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公開資料顯示,張蘭生1928年12月31日出生於浙江蘭溪,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同年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工作,198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8年10月退休。張蘭生是環境演變研究和自然災害研究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是我國環境教育的積極開拓者之一。
  • 復旦大學教授馮瑋微博無法顯示 頭像改為「上甘嶺」
    1月21日,認證為中國名博沙龍常務副主席的司馬平邦在微博上稱,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日本問題專家馮瑋微博被清空,並且頭像從其本人改為「上甘嶺」三個字。 「奶茶妹妹」微博 據公開資料顯示,馮瑋是上海市人,1986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日本慶應大學客座教授。
  • ...CoV016(JS016)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菁和教授張文宏...
    2020-11-06 16:31:38來源:FX168 【張文宏聯合主持的新冠中和抗體藥已進入Ib/II期臨床研究】11月6日,第三屆進博會上,展商禮來中國與君實生物、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召開
  • 3nm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復旦大學教授建「奇功」
    復旦大學教授攻克3nm晶片關鍵難題,國產高端晶片不遠了?就在本月月中,我國的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傳來好消息:在目前全球最頂級的3納米製程晶片上,周鵬教授的團隊已經實現了GAA電晶體技術的突破性研究,並已經在國際電子器件大會上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們的這一技術突破。3nm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復旦大學教授建「奇功」。
  • 復旦大學教授一個月的收入能有多少?看了工資單,你可別羨慕
    復旦大學教授工資條出來了,引旁人圍觀,實發金額沒有過萬 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一直以來較為保密,各所高校也並不會向社會公眾公開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明細。
  •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2020-12-22 1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著名口腔醫學教育家、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張雪華教授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從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方面獲悉,我國著名口腔醫學教育家、口腔修復學專家,中國共產黨黨員,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張雪華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7日4點30分逝世,享年85歲。1956年9月大學畢業後留華西醫學院口腔系任教,1960年10月調動至湖北醫科大學口腔系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1年至1983在美國哈佛大學牙學院留學,獲得執業醫師資格。張雪華教授曾任原湖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矯形科主任、口腔矯形學教研室主任,參編過第一、二版《口腔矯形學》教材。於1995年元月退休。
  • 科學抗疫 名醫有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 潛心鑽研:為...
    而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卻給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乳腺癌5年生存率15年連續走高。該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披露了「奇蹟」背後的故事。觀念和技術進步助推治療效果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03年-2017年收治的35872例初診乳腺癌患者中,5年總生存率達到92.5%,10年總生存率達到83%,總體療效齊肩國際先進發達國家水平。面對這一驕人成績,邵志敏教授認為主要有兩大方面的原因。
  • 復旦大學教授徐靜波:京都,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圖|知微行遠論壇報名
    他是國內研究日本文化的資深學者,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著作頗豐,將宏大的千年日本文明史娓娓道來;他喜愛旅行,尤其注重用自己的足跡去考證古籍史料;他熱愛美食,早年是研究梁實秋的學者,後來自己出版數本關於和食的起源和發展的著作,洋洋灑灑的數十萬字裡,呈現了大和民族獨特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