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科學家領銜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在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機制研究...

2021-01-13 復旦大學

多動症(ADHD)在兒童中有較高的比例,患者還常常伴有睡眠障礙,給兒童神經系統發育和家庭生活質量帶來負面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學業、增加發生意外事故風險等。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合作,在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早期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睡眠問題的腦影像學證據,並提示相關分子生物學過程。3月31日,這一研究成果以《多動症和睡眠障礙有何聯繫?基於大規模隨訪隊列對縱向關聯和腦結構開展多模態研究》(「What is the Link betwee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Sleep Disturbance? A multimodal examination of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and brain structure using large-scale population-based cohorts」)為題在線發表於《生物精神病學》(Biological Psychiatry)雜誌。

為了釐清多動症與睡眠問題之間的因果關係,該項研究利用加拿大魁北克QLSCD出生隊列和美國學齡兒童腦發育ABCD隊列,通過因果推斷統計模型,發現了早期越嚴重的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越多的睡眠問題(如圖1所示)。

圖1:交叉時滯模型顯示ADHD症狀會引發更多睡眠問題

為了理解該因果關係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研究團隊開展了腦結構影像學研究(n=3515),發現了與多動症症狀和睡眠問題共同相關的若干關鍵腦區,主要集中在注意力網絡和覺醒系統(如圖2所示),在這些腦區中,較少的腦灰質與更嚴重的ADHD症狀相關,而後更嚴重的ADHD症狀會引發後期越多的睡眠問題。

圖2:額下回和尾狀核等關鍵腦區的灰質體積越小,ADHD症狀和睡眠問題越嚴重

研究團隊進而通過基因轉錄組學分析,發現一些主要參與晝夜節律和神經信號傳導等分子生物學過程的特殊基因在上述腦區中表達較多(如圖3所示),找到了早期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睡眠問題的腦影像學證據。

圖3:在關鍵腦區中過表達的基因富集在生物節律和神經傳導等生物學過程

「ADHD患者存在睡眠問題,往往會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並且對兒童的學業表現產生負面影響。」英國皇家醫學科學學會會士、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劍橋大學榮譽博士、精神醫學系芭芭拉•薩哈金教授表示。

該項研究針對ADHD和睡眠障礙經常出現的共病現象,利用縱向腦影像隨訪隊列和因果分析統計模型,發現AHDH症狀會顯著增加兒童睡眠問題,揭示了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機制。該論文主要研究者之一羅強博士說,「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找到了與此相關的基因和腦結構。」

據馮建峰教授介紹,該研究的發現或有助於研發設計新的早期多動症治療方案,以減輕患者的ADHD症狀和睡眠問題。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博士生沈春同學和英國劍橋大學講師山繆爾•錢伯倫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馮建峰教授和羅強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以及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計劃等的經費支持。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該研究由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程煒青年研究員團隊領銜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圖示:A)兒童睡眠時長相關聯的腦區;B)兒童抑鬱評分相關聯的腦區;C)兒童認知打分相關聯的腦區。
  •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外團隊合作發現青少年外向障礙的調控機制
    日前,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岡特·舒曼(Gunter Schumann)共同領銜的國際團隊,首次系統性地從多個特異性的認知環路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認知調控機制,並找到了外向障礙相關特徵行為在不同認知領域特異性的功能腦區。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岡特·舒曼(Gunter Schumann)共同領銜的國際團隊,首次系統性地從多個特異性的認知環路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認知調控機制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上海陳天橋國際腦疾病研究所2017年11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和上海周良輔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全球知名的腦科學慈善研究機構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在美國矽谷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組建上海陳天橋國際腦疾病研究所,致力於打造一個聚集中國優秀腦疾病專家進行大腦相關疾病研究、臨床和基礎研究交流和國際合作的平臺。
  • 研究證實: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存在關聯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新的大腦組織研究證實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聯繫。 據美國新圖譜網站近日報導,來自澳大利亞和冰島科學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之間存在關聯的最有力證據。
  • 新研究證實睡眠呼吸暫停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存在聯繫
    一項由澳大利亞和冰島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提供了一些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證明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有關。這項研究基於對解剖腦組織的研究,顯示了通常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有毒蛋白質聚集,似乎是如何以同樣的方式在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大腦中開始並擴散的。這項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史蒂芬·羅賓遜(Stephen Robinson)解釋說:「我們知道,如果你在中年時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症,那麼你長大後更有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症。
  • 進食障礙與強迫症常見共病「臨床研究」
    大約15%的進食障礙患者目前也患有強迫症(OCD),並且有18%的進食障礙患者將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間被診斷強迫症(終身共病)。Affective Disorders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相關薈萃分析。
  • 酒精使用障礙共病失眠的藥物治療
    酒精使用障礙(AUD)相關的睡眠紊亂可能持續多年,即便患者的飲酒問題已持續緩解。一項縱向自然觀察性研究顯示,基線共病酒依賴及失眠的患者中,超過60%在6個月後仍存在顯著失眠,無論其此時的飲酒狀況如何(戒酒、中度飲酒、嚴重酗酒)。 治療AUD患者的失眠時,需要考慮的因素與未共病物質使用障礙的原發性失眠患者存在差異。
  • 雙相障礙共病酒精依賴,如何治療?「臨床研究」
    雙相障礙和酒精使用障礙共病的情況非常普遍,德國一項研究發現大約1/4的雙相患者具有酒精使用障礙,流行病學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些臨床觀察。  儘管雙相和酒精使用障礙的共病率非常高,但相關的藥物治療研究卻較少。在PubMed搜索「酒精、雙相、藥物治療」,獲得了930項結果。
  • 中新網:中英學者攜手發現青少年多動及注意力缺陷等外向障礙在多個...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岡特•舒曼(Gunter Schumann)共同領銜的國際團隊,首次系統性地從多個特異性的認知環路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認知調控機制,並找到了外向障礙相關特徵行為在不同認知領域特異性的功能腦區。
  • 復旦大學餘發星、彭俊傑、華國強合作團隊研究發現RNF43在結直腸印...
    然而,有關結直腸印戒細胞癌的發生、發展、轉移和耐藥的生物學機制目前尚不清楚。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餘發星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彭俊傑及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華國強合作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Frequent RNF43 mutation contributes to moderate activation of Wnt signaling in colorectal
  • 酒精使用障礙共病抑鬱症的首選藥物「研究速遞」
    在對酒精使用障礙(AUD)共病抑鬱症的薈萃分析中,一種藥物脫穎而出,成為最有效的藥物,但很少有患者服用它。 研究概況 這項網絡薈萃分析包括66項隨機對照試驗,對5890名患有酒精使用障礙且共病重度抑鬱症或抑鬱症狀的患者進行了18種藥物治療的比較。
  • 單純性非症候群型智力障礙/全面發育落後遺傳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紅網時刻5月6日訊(通訊員 王娟)智力障礙或全面發育落後(Intellectual disability/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 ID/GDD)是具有高度臨床及遺傳異質性的一大類神經系統發育性疾病,常與其他神經精神系統發育性疾病共存,如癲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等,亦可合併器官畸形,是導致兒童殘障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1 18:36:18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大學Costantino Iadecola和Laibaik Park研究組合作取得新進展。
  • 復旦人類表型組:破解人群生命健康密碼的探索者
    人群隊列結合代謝組學技術:試圖探尋痴呆症早期「密碼」2018年初,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陳興棟青年研究員團隊與校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丁玎研究員團隊合作,基於「上海老年研究」隊列,展開了老年人群痴呆風險預測的代謝複合表型研究。
  • 王伊龍:腦小血管病與血管性認知障礙治療研究進展
    由中國卒中學會、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美國心臟學會/美國卒中學會等主辦的中國卒中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20(CSA & TISC 2020)於2020年10月9日-11日採用線下+線上的會議形式召開。
  • 科研| 徐驍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發表肝移植受者代謝病研究
    科研 | 徐驍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發表肝移植受者代謝病研究 2020-04-05 0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睡眠障礙的危險因素和帕金森病有相似之處,但亦有不同
    睡眠障礙的危險因素和帕金森病有相似之處,但亦有不同 2021-01-03 2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復旦類腦研究院:破解大腦奧秘,為實現人工智慧「自我思考」奠定基礎
    2015年6月,復旦大學張江校區類腦人工智慧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成立之初,就瞄準科研平臺高、學科綜合交叉、科研隊伍強、國際化水平高的特色,通過數學、計算機、信息、生命科學等多學科交叉,開展大腦認知機制解析、神經形態仿真、類腦智能算法等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研究院重要平臺之一——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
  • 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三位拓撲領域科學家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12月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2020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復旦-中植科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宣讀獲獎名單,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其中, 麥可·貝裡提出的貝裡相位,是量子力學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促進了對拓撲物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