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中英學者攜手發現青少年多動及注意力缺陷等外向障礙在多個...

2020-12-23 復旦大學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競爭壓力和親子關係的變化,青少年精神疾病特別是情緒障礙呈上升趨勢。《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了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青少年常見的外向障礙包括多動及注意力缺陷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品行障礙等,內向障礙包括焦慮症、憂鬱症等。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岡特•舒曼(Gunter Schumann)共同領銜的國際團隊,首次系統性地從多個特異性的認知環路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認知調控機制,並找到了外向障礙相關特徵行為在不同認知領域特異性的功能腦區。研究者進一步從神經影像層面對這些高度關聯的特徵行為進行分型,發現注意力缺陷障礙和品行障礙由行為抑制任務下的右側下額葉區域共同調控,揭示了兩者共病的腦網絡機制。

4月20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強化相關行為的神經行為學特徵及分型研究》(「Neurobehavioural characteris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of reinforcement-related behaviour」)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該研究不僅揭示了外向障礙共病及分型的認知環路調控機制,同時為跨疾病診斷及分型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人類與強化學習相關的認知能力包括對預期獎賞的反應、對行為的抑制調控以及對於情感的調控等,這一認知能力缺陷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造成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及品行障礙等外向障礙和焦慮症、憂鬱症等內向障礙的重要機制。但是,人們並不清楚這些不同認知能力的缺陷對於精神和行為障礙的具體影響,也不清楚是否存在特異性的神經生物學標誌物,以用來區分這些高共病的精神和行為障礙。

該論文的主要研究者之一賈天野博士介紹,研究團隊基於全腦體素級別的激活相似度,利用「加權體素共激活網絡分析」(Weighted Voxel Co-activation Network Analysis, WVCNA)的方法,從參與歐洲青少年影像遺傳學IMAGEN計劃的2000名14歲青少年中,獲取了「獎賞預期」「行為抑制」和「情緒處理」三種任務態腦功能影像的全腦功能分區。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Ridge受限典型相關分析(Ridge-RCCA)方法,發現了三種任務態的全腦功能分區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解釋「外向障礙」的相關症狀,主要由獎賞預期和行為抑制獨立貢獻。

研究團隊將「外向障礙」的症狀分為四個行為域,即多動、衝動、注意力缺陷和品行問題,並找到其各自在獎賞預期和行為抑制任務中顯著相關的核心腦區,這些行為域各自對應的核心腦區不僅在不同的行為域間具有顯著的區別,並且指向了可能的共病機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10-19歲的青少年精神衛生狀況佔全球疾病和傷害負擔的16%。 「這一突破性的研究通過結合腦功能影像和心理學實驗測試,揭示了外向性及內向性精神障礙症狀的特異性神經影像特徵,進而為建立一套更基於神經科學的、綜合多維度信息的精神障礙診斷標準提供了支持。」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特雷弗•羅賓斯(Trevor Robbins)評論。

賈天野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訊作者,岡特•舒曼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重大專項以及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計劃等的經費支持。

相關焦點

  •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外團隊合作發現青少年外向障礙的調控機制
    日前,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岡特·舒曼(Gunter Schumann)共同領銜的國際團隊,首次系統性地從多個特異性的認知環路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認知調控機制,並找到了外向障礙相關特徵行為在不同認知領域特異性的功能腦區。
  • 朵唯佳真的能解決兒童多動注意力缺陷嗎
    近年來,兒童多動症的發生機率逐漸升高。兒童多動症又被稱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疾病。兒童多動行為如果不及時幹預,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關於兒童多動的治療,臨床以利他林、擇思達等大腦神經抑制類為主,這些藥物對正處於成長發育的孩子來說,具有很大的副作用和依賴性。那麼,有沒有一種從根本上緩解孩子多動的方法呢?
  • 寶寶太活潑,到底是多動還是好動?兒科主任教你如何分辨
    最近,有位家長向我諮詢兒童多動症的問題:由於疫情,孩子只能在家上網課,但最近發現自家的寶寶上課老是走神開小差,調皮好動的很,問我是不是多動症?對於上述問題,相信不少家長都有此疑問?寶寶多動好動,老是傻傻分不清楚。因此,今天就教大家如何分辨?
  • 孩子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衝動?這些被忽視的問題為孩子未來埋下「定時炸彈」
    當孩子上面這些表現明顯比同齡孩子更明顯時,父母就一定要需要重視起來[1],因為它們可能預示著孩子患上了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也就是人們口中的
  • 不好動也可能是「多動症」
    老師說,小麗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走神,還常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有時一節課需要提醒兩三次,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看看。很多家長對「多動症」的理解一般都是孩子太愛動,但這種認識並不全面。「多動症」的全稱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包含兩方面內容,一個是「注意缺陷」,另一個是「多動-衝動」。
  • 多動症兒童都有這些特徵,快看看你家孩子中了幾個!
    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僅美國就有超過500萬兒童罹患該病,在我國更是有大約1500萬的患兒。尤其令人關注的是,該病的確診率正在逐年增加:2013年,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估計,9.5%的4~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13.3%的男孩,5.6%的女孩)被診斷為ADHD。此外,近2%的3~4歲兒童被診斷為ADHD,這一比例是1997年數據(0.5%)的近4倍。這個病最重要的是注意缺陷,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多動」。
  • 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應該怎麼治療_濟南童康兒童醫院
    很多老師跟家長反映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無課堂秩序感,但是家長和老師詢問孩子後也問不出個所以然,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是怎麼回事?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應該怎麼治療?   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是怎麼回事?
  • 「健康解碼」我的孩子究竟是活潑還是多動?
    本期節目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主任醫師關宇光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我們應該如何鑑別孩子究竟是活潑還是「多動」。關宇光:其實多動症的全名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它有幾個組成的部分,第一,孩子多動,動的特別多,跟正常的情況、跟正常的行為不是特別一樣。第二個就是注意缺陷,他的注意力不集中,你讓他幹什麼,或者你跟他去溝通,他不能跟你正常的去溝通。
  • 兒童多動症的特徵和危害是什麼?
    ● 多動症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兒童多動症又稱腦功能輕微失調、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是一種以注意缺陷和活動過度為主要特徵的行為障礙症候群。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
    及時發現孩子行為異常的苗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些孩子淘氣不聽話,他們可能是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需要老師及時發現,告知家長,催促家長帶孩子及時就醫。有些孩子出現抽動症的表現,老師和家長還以為孩子屢教不改,對孩子進行訓斥。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造成病情更加嚴重。
  • 3類兒童多動症用藥,讓孩子遠離注意力渙散,學習困難,情緒不穩
    兒童多動症候群困擾著很多家長和孩子  兒童多動症候群是一類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症候群。又被稱為多動症、兒童注意缺陷障礙。   孩子學習效率低下,看起來很認真,其實腦子在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家長不能置之不理。
  • 是「活潑好動」還是「多動症」?
    提及多動症,許多家長的反應都是孩子精力旺盛一天動個不停,調皮又不聽話。殊不知,活潑好動並不等於多動,多動症表現多樣且難以辨別。開學以來,許多家長帶著小孩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問診,詢問自家小孩是否有多動症?看完此文,應該可以為你答疑解惑。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兒科主任詳解:如何預防多動症?
    孩子這種「坐不住」的表現,很可能是患了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通俗的說就是兒童多動障礙,目前,兒童多動症的發病率正在逐漸增加。父母要區別孩子是單純的活潑愛玩還是患有多動症,不能盲目給孩子下定義。那該怎樣預防孩子多動症呢?什麼是兒童多動症?多動症是一種兒童的發育行為疾病,主要發生在兒童學前時期。
  • |多動症|注意力|...
    小兒多動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多動症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行為障礙,對患兒的影響是極大的,一般男孩比女孩患病率要高。今年疫情期間,很多孩子無法去學校上學,大半年的時間孩子都跟家長帶在一塊,平時上學的時候家長並沒有發現孩子身上的一些壞習慣,疫情期間家長要監督孩子在家學習,很多家長來私信我說,發現孩子學習的時候很費勁,有些是注意力不集中,要不然就是做作業拖拉
  •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多動症?
    今天,來和大家聊聊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怎麼破?10歲的可可上小學四年級,這一學期,老師發現,可可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總是開小差,不是左顧右盼、東張西望,就是玩弄自己的小玩具,或者與前後同學說話、作小動作打擾其他同學。在家寫作業的時候,即使媽媽在旁督促,也總是邊寫邊玩,馬馬虎虎。
  • 剖腹產為何會增加兒童患多動症的風險?
    糖和紩質為主的碳水化合物,它們能夠引起行為變化,影響注意力和專注力, 導致某些抽動障礙和情緒問題, 比如抑鬱症,它們是慢性頭痛, 甚至偏頭痛的罪魁禍首,紩質不僅僅只是妨礙神經發生並且會逐漸悄無聲息地增加認知困難的風險。
  • 抽動和多動是姊妹病,共病對孩子心理健康會有多大的影響?
    當患兒表現出頻繁擠眉弄眼、甩胳膊、眨眼睛,反覆發作,不能自控,很多人會覺得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動症,其實這是抽動症的表現,不過有近一半的抽動症患兒會合併多動症的表現,所以這兩種疾病可以稱為「姊妹」病了。抽動症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的疾病,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發性抽動及在抽動的同時伴有暴發性發聲和穢語為主要表現的抽動障礙,可以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緩解,但需要正規治療,也有部分患兒症狀難以緩解,會伴隨到成年。
  • 藝述共融丨回顧:中英無障礙藝術論壇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攜手國內兩家致力於無障礙藝術發展的合作夥伴機構 - 北京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及WABC藝途公益基金會,10月13日及10月14日在北京77劇場舉辦「中英無障礙藝術論壇」已順利落下帷幕。中英八位主講人為我們帶來精彩而富有啟發的演講,我們也採訪到其中一位——芭芭拉·裡希奇(Barbara Lisicki),聊了聊她作為社會活動家、喜劇演員和培訓師,為無障礙藝術領域和包容性社會構建上付出的努力、獲得的經驗,以及獨到見解。
  • 「不好動」可能也是多動症 最容易被忽視
    日前,記者在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門診採訪時發現,一名醫生一天接診的50多例患兒中,有十幾例都是多動症。儘管多動症已成為一種兒科常見病,但就診率仍不足20%。在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一位母親帶著身高快趕上自己的兒子,憂心忡忡地走進診室。男孩的母親說,孩子上小學時注意力就不集中,到中學以後成績每況愈下。「你上課都跟誰說話呢?」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崔永華輕聲詢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