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熱播的電視劇《親愛的自己》中,小男孩豆豆的媽媽就遇到了這樣的事:孩子因為有多動症和小朋友發生衝突,被其他家長聯名要求退學。為了讓孩子能繼續留在學校學習,她不得不挨家挨戶地向每一位家長道歉,但收穫的卻是不理解和白眼。
這一幕讓很多父母感慨萬千,原本以為孩子還小,發生衝突很正常,沒想到早期的忽視和不以為意,竟演變成了如此嚴重的後果。
育兒之路上難以預料的問題,總是層出不窮。知乎親子看到很多情況都讓家長感到非常棘手。
一、棘手的育兒問題有一個媽媽說,她接孩子放學時路過學校操場。當時,一群小男孩正在進行足球訓練,單位同事的小孩、7歲的小飛正在球場上帶球狂奔。
突然,小飛腳下的足球被另一個男孩搶走了,他也因失去平衡倒在地上。爬起來以後,他居然腳下加速,衝到了那個男孩身後,從背後把人推倒在地。
這一幕,讓人非常吃驚。
小飛從2歲開始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一開始,父母以為是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的叛逆期,也沒有放在心上,覺得過一陣就好起來。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小飛的情緒問題卻愈加嚴重了。在球場上,他一被斷球就會推人犯規;在教室裡,他一做錯題就把試卷揉成一團;回到家裡,他稍有不順意就直接用頭去撞地板和牆壁……真的令家長非常頭疼。
知乎上曾經有過一個熱榜問題,自述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已經成了家長的心病。知友說自家女兒小學二年級,孩子寫作業的效率不高,要喊半天才磨磨嘰嘰挪到桌子旁邊,而且其他同學半小時能搞定的作業,她要寫上50分鐘,甚至更久。
儘管家長反覆強調,作業做完了之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包括看動畫片、打遊戲等;而且家長總是毫不吝嗇對孩子的讚美,但效果卻不大。有時吃完晚飯就開始寫作業,也要耗3、4個小時,寫到深夜才勉強做完,真是讓人擔心孩子身體吃不消,也憂心她學習跟不上。
開完家長會以後,老師還特意提醒說,孩子在課堂上常常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在偷偷摳橡皮、看窗外,剛教的例題,原封不動地搬過來也不會做,希望家長在家也能多注意一下。
如果問各位,上面這些孩子有什麼共性?大家會想到什麼?
他們就只是故意讓父母頭疼、不知怎麼管教的「熊孩子」嗎?
管不住,也許是有別的原因。
其實,沒有孩子願意天生就和父母對著幹,他們可能是生病了。
對於兒童而言,一兩次難以集中注意力、偶爾管不住自己的脾氣都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孩子長期難以集中注意力、反覆與長輩或小夥伴發生衝突,可能從幼年或小學入學開始就持續出現一些症狀,包括:
當孩子上面這些表現明顯比同齡孩子更明顯時,父母就一定要需要重視起來[1],因為它們可能預示著孩子患上了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多動症」。
肯定有家長要問「這不就是一般調皮小孩都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說這是一種疾病,那麼豈不是很多父母都要帶孩子上醫院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會達到疾病的標準,但美國兒科學會和美國疾控中心的《多動症:父母指南》官方手冊建議[2],當這些症狀出現以下影響時,父母就要及時帶孩子去就醫確診了[3]:
● 在校內、校外、社交場合都出現上述症狀,並且造成了一些問題;
● 上述症狀已經開始影響到孩子的學業、與親朋好友之間的關係、團隊活動中的能力;
● 這些症狀持續了半年以上,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兒童正處於各類生活、社交、學習技能建立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幼年時出現了這些症狀卻不加幹預、儘早就醫的話,可能影響孩子長期的學習、社交能力,甚至影響升學、就業,這些孩子可能到成年以後依然會被這些問題所困擾,甚至相伴終身。
二、「多動症」常見誤區國內很多家長對多動症挺陌生的,還存在一些常見的誤區:
● 有的孩子坐不住、抓耳撓腮,甚至去拿別人的東西——但家長認為這只是「性格外向、活潑」的表現,卻沒有注意到「多動」也會讓孩子在課堂聽講時受影響;
● 有的男孩子經常在學校和人發生爭鬥;但家長認為「男孩子嘛,打打鬧鬧很正常」,甚至還洋洋自喜,覺得自家孩子挺厲害的,不僅不被人欺負,反而是小霸王一個,威風得不得了;但事實上,這些孩子很難處理好同伴關係,長此以往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沒有好處;
● 有的孩子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回家以後寫作業磨蹭又耗時,考試成績也屢屢不理想;但家長認為「孩子只是成績差一點,多給他補補課、刷刷題就好了」——其實孩子可能並不是不愛學習或者不用心,只是在症狀的影響下,孩子的學習力很難靠努力來彌補;
● 有的孩子寫作業時難以集中注意力,但看動畫能一動不動半小時,家長就覺得孩子注意力沒問題。其實,動畫是通過不斷轉移注意力的興奮點來讓孩子一直被吸引的。所以,看動畫坐得住,但看書、寫作業坐不住,也需要引起重視;
● 有的孩子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多動症表現,但家長認為「長大以後就沒事兒了」。其實,隨著孩子的成長,多動症的外化表現變弱了,其實注意缺陷、衝動等核心問題並沒有解決。如沒有正常就醫,在多動症孩子長大後,其功能損害還是很嚴重,並可能影響正常的工作、社交。
三、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多動症」當然,的確有些孩子天性活潑,好動的表現似乎也沒有嚴重幹擾到這些孩子的生活,這種難道也是多動症嗎?該如何判斷孩子到底是活潑,還是多動症呢?美國兒科學會提供的《多動症:父母指南》可供參考。
(美國兒科學會《多動症:父母指南》)如果4~17歲的孩子有6個以上對應症狀,17歲以上的青少年有5個以上對應症狀,就需要考慮孩子會不會是多動症。對照這些標準,如果家長仍然感到難以判斷,可以聯繫心翔心理工作人員進行問卷測試,若家長仍感到難以判斷,可以通過正規途徑,向相關專科醫師進行諮詢或帶兒童前往醫院進行篩查,可就診科室包括兒童心理科、兒童精神科、發育行為兒科、兒童保健科等,可以在就診前通過官方電話詢問醫院資質。
健康無小事,孩子的問題一定要引起重視。其實,隨著現代醫療科技手段的發展,越是能早檢查、早預防、早幹預,就越是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如果家長對照上述症狀,已經初步判斷孩子疑似有多動症,一定要儘快就醫,獲得更精準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