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認得出這張照片是愚園路哪一段嗎,能提供故事更好。
研究愚園路的過程是在作一次歷史的鉤沉,也仿佛是在作一次歷史懸疑的偵探。
比如愚園路到底是「西頭先鬧猛起來」還是「東頭先鬧猛起來」的問題。源自思南讀書會上,上海史研究專家「學院派」和幾個70多歲老人的「生活派」之爭,我當時因為確實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所以只能以孔夫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保持沉默,回來後,我倒是有心對之進行了一番考證,我的主要方法是根據自己整理的「愚園路大事記」來加以分析,愚園路最早出現的兩個花園是建於1864年的兆豐花園和建於1882年的申園。兆豐花園是由英國兆豐洋行大班、跑馬廳董事、地產商霍格(H.Fogg)在1853年以低價買進曹家渡以西千畝土地後私建,1864年建成「霍格別業」或稱「兆豐花園」。而申園則始建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位於靜安寺西隅。
193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圖片:極司非而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入口
申園為一中西合璧式小型園林,佔地12畝,四周築路,車馬可直達園內,繞行一周而出。是上海最早的經營性私園,由公一馬房業主以集資方式組建。開創時,按股份集資銀兩1.6萬,故又稱申園公司,當年竣工並對外開放。當時租界中尚無較勝之園林,得此園已覺別開生面。初期因是首家獨創,營業頗佳,但很快就受到徐園、張園、西園的挑戰。愚園建成後,申園的營業更是每況愈下,同年八月轉租他人,翌年正月再次開業,但終難逆轉,至光緒十九年八月將家具、器物悉數拍賣。1937年新華銀行在此地建「新華園」新式裡弄住宅(後為愚園路235弄,現已拆除)。
按照迄今沒有改變的邏輯,往往一個地標性的遊樂場所或公共空間誕生會帶來人流,並進一步帶動交通和周邊房地產業。儘管「兆豐花園」比「申園」先建了18年,但「兆豐花園」當時還是「私園」,「申園」卻已是「經營性的私園」,實際上就是公園,所以人氣應該更旺,按照上海城市生活線主幹自東向西發展的基本脈絡,說愚園路東頭因為靜安寺浴佛節的廟會和申園先鬧猛起來大方向沒有錯,且愚園路經1914年和1918年兩次越界築路(據《上海通史·附錄》),才形成現在的格局,也就是說,在進入20世紀前和20世紀前十年,除了現在靜安寺和久光百貨後面的那一小段「軍路」(建於1860年),愚園路還有名無實,現代意義上的愚園路還沒有存在。之後,在1890年,因為經營不善,申園為愚園所並。愚園位於靜安寺東,近赫德路(今常德路)交匯處。本為鎮海葉氏別墅,後為四明巨商張氏經營,經過修建,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落成,並於同年六月初五開園。該園佔地30畝,園內有杏花村、雲起樓、倚翠軒、鴛鴦廳、敦雅堂、花神閣諸勝,為中國傳統的東方式園林。是上海三大營業性私園(張園、愚園、徐園)之一。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召賣,後改為和記愚園復開。柳亞子、陳南巢、高天梅等同盟會員組織的民族文學團體——南社,來此集會十四次,成為南社主要活動場所。1900年7月26日,唐才常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國國會」,邀請上海名流容閎、嚴復、章太炎、葉瀚、汪康年等維新人士八十餘人,集會的地方也在愚園南新廳。據章宗祥的《任闕齋主人自述》回憶:「每值星期,餘嘗與二三同學,步行至張園、愚園球戲。」儘管愚園路「是時(1897年左右)尚屬土路,非若近時之平坦也」。而「兆豐花園」的命運是,因為霍格破產,於1911年得價14萬,將極司非爾路以北地塊賣給了美國聖公會創建的聖約翰書院和洋商安卡贊。1913年公共租界越界築路,把極司非爾路向西延築至白利南路,將「兆豐花園」一劈為二。1914年極司非爾路以南部分,到今公園旱橋,由公共租界工部局收買,工部局還將旱橋以南直到白利南路,東到今兆豐別墅,西到蘇家角的其他土地一併購進,在此開闢公園,名極司非爾公園,又名梵皇渡公園,國人稱兆豐公園。公園當時佔地320畝,大門位於白利南路(長寧路)和愚園路路口。建園初期,不準國人入內,人也不會多到哪去。至此,仍可以說「東旺西冷」。
愚園路西頭的興旺應該歸功於三個因素,一是東邊的地標,作為公共空間的愚園因為經營不善而在1917到1918年間廢棄。二是1922年8月13日,由中國(寧波)人董杏生首創的公利汽車公司開通的上海第一家公共汽車取道愚園路往返於兆豐公園和靜安寺之間,全長4公裡,共兩輛進口長頭式公共汽車(其實是德國「霍克」牌卡車改裝成的客車),每車載客30人,每客取費2角(以後1路、3路和8路雙層公共汽車都從愚園路上經過),去兆豐公園遊玩的人由此更多起來。三是兆豐公園在1928年開始向華人開放,很快吸引了大量人氣。20世紀20年代,愚園路的西邊開始熱鬧起來,這從房地產開發的情況可見一斑。我把愚園路上建築的建造年代按序排了一遍,發現至整個三十年代,愚園路上已經形成完整的新式裡弄和花園別墅犬牙交錯、互相嵌套的住宅帶。
標記有*的建築前後可能存在年份加減誤差;
建築是人使用的,房地產一起,人氣自然興旺。愚園路東面再起,是因為1933年百樂門舞廳的落成。開張之時,高朋滿座,名流雲集,國民政府上海市長吳鐵城親自出席典禮並發表祝詞,之後,陳香梅與陳納德的訂婚儀式也在此舉行,陳香梅女士後來多次來滬,仍安排時間來百樂門深情懷舊。百樂門的常客還有張學良等名流,卓別林夫婦訪問上海時也曾慕名而來,報刊上還刊出過卓氏夫婦起舞時的照片。東頭鬧猛還是西頭鬧猛,其實是一個逐漸變化發展的過程,至今仍有不同意見,見仁見智,理解不同,也實屬正常,有人說是「偽命題」,但探討一下也無妨,或許對歷史研究者有意料之外的啟發。
城市文化研究學者。著有《愚園路上》《愚園路》《愚園路•百年紀念版》,闢上海路史研究一格,上海電視臺據此改編成三集紀錄片。
來源|愚園路上
編輯|黃吉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