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是落實黨中央部署要求的政治責任,也是落實憲法法律規定的法治責任,是適應新時代人民群眾更高需求的社會責任。雲南臨滄檢察機關積極創新工作模式,把貫徹實施民法典與未成年人保護法有機貫通銜接,促進未成年人綜合保護。
記者|潘 巧 陳紹雲
責編|張晶晶
正文共2590個字,預計閱讀需7分鐘▼
2020年6月以來,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探索涉罪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工作實現了新的跨越,該院與耿馬益家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耿馬益家)合作,引入專業社工力量,為5名涉罪未成年人提供觀護幫教服務。
受幫教的5名涉罪未成年人有2人涉嫌故意傷害罪、3人涉嫌盜竊罪,5人均有悔罪表現。16人組成的志願服務隊通過法治教育、心理矯正、公益活動、知識學習與技能培訓等方式,為5名涉罪未成年人在附條件不起訴階段進行監督考察幫教,陪他們度過附條件不起訴考察期。
16人的志願服務隊不僅年輕,專業知識也豐富。除了耿馬益家的3位專業社工,其他13名志願者來自檢察院、法院、治安大隊、民政局、司法局、學校等不同單位,平均年齡28歲,其中4人有法律從業資格證,1人有助理社會工作師證,主要負責項目聯絡、法律知識宣講、心理輔導等工作。
據了解,耿馬益家是專業開展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服務的社會組織,是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首家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服務機構。2020年6月,耿馬益家申報的「涉罪未成年人觀護幫教項目」獲共青團雲南省委「為了明天——雲南邊疆民族地區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工程」項目資金支持,這也是耿馬益家第一個涉罪未成年人幫教項目。
項目實施過程中,2020年8月11日,耿馬益家聯合耿馬檢察院、耿馬縣委共建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首家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基地——「為了明天」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基地。
據耿馬益家主任張東致介紹,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基地旨在充分整合「司法機關+共青團+專業社工+志願者」為一體的社會資源,形成集「社會調查+犯罪預防+技能培訓」於一體的全方位觀護幫教模式,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改過自新、重新融入社會的平臺,通過檢察機關和社會力量,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無痕化回歸社會,從而真正做到教育、感化和挽救涉罪未成年人。
更近人情的方式
敏感、自卑、缺少家庭關愛,是張東致接觸這5名涉罪未成年人時的第一印象。
令張東致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叫小吉(化名)的男生。小吉涉案時17周歲,因喝酒時與對方起衝突,用啤酒瓶砸傷人,涉嫌故意傷害被移送耿馬檢察院審查起訴。
小吉來自一個離異家庭,父母離異後,由父親監護。父親沒有穩定的工作,很少管教小吉,初二輟學後,小吉便與不良青年混跡在一起。
通過交流,張東致發現,小吉是一個極其敏感的孩子。剛接觸時,對社工具有明顯的牴觸情緒,「覺得自己並不需要社工的幫助,也不願意與社工交流」。他不願回答任何問題,更不願意說出真實想法。
牴觸、提防、排斥,是社工接觸涉罪未成年人時普遍會遇到的情況。嘗試讓涉罪未成年人打開心扉是取得涉罪未成年人信任的關鍵。通過半年的接觸,張東致發現,他們渴望被關注和與人交流,「只是很少有人去了解他們的內心」。
缺愛的孩子,只要一點溫暖,就能打開心扉。張東致記得,幫教過程中,正好遇到小吉的生日,當天給他發了生日祝福及微信紅包。
「可能這件事對他觸動挺大。」張東致說,「此後,小吉『變了』,交流的時候他願意講更多的事情,有時候我們不問,他自己也會主動說。」
耿馬益家理事長朱愛萍說,社工在工作中採用的是「更近人情」的方式。他們會去了解孩子的成長背景、生活狀態、孩子的內心以及犯罪的原因。通過接觸,朱愛萍發現,5名涉罪未成年人的家庭環境均存在「教育方式不當、親子溝通方式欠妥」的情況。
讓朱愛萍印象深刻的幫教對象小雨(化名)小時候,父親酗酒後經常打罵他和母親,長大後對父親的行為有反抗情緒,不願意待在家裡,常和一些社會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被帶去偷摩託車。「他告訴我們,他並不知道這是違法(行為),只是不想待在家裡,所以和他們偷了摩託到處玩。」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地處西南邊陲,與緬甸山水相連。朱愛萍說,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他們的服務對象以少數民族為主。為了充分發揮當地人力資源優勢,提高工作效率,耿馬益家發掘並培養了5名少數民族社工,分別屬於傣族、佤族、拉祜族和傈僳族。佤族人肖春就是其中一名少數民族社工,今年23歲,大學畢業後即從事社工工作。對她來說,少數民族身份是她的優勢,「更容易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
最想說的話
對張東致來說,她希望通過幫教項目,讓涉罪未成年人感受到身邊還有人在關注、關愛他們,今後能重新開始生活,不再觸犯法律。半年的關護幫教,5名涉罪未成年人順利度過附條件不起訴考察期,張東致也看到了他們的變化。
回訪時,張東致了解到,不知道如何與家人相處的小吉,主動向社工請教與老年人溝通的技巧。輟學的小伊(化名)又回到學校,學習汽修專業,性格也開朗不少。
2020年11月23日,小吉發給社工一條微信,訴說自己1年的變化。他稱自己這一年對身邊的一切有了新的看法:以前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不太在乎家人和朋友的勸導,犯了本不該在這個年齡犯的錯。
他還表達了對耿馬益家社工的感謝:「這段時間我認識了幾個與眾不同的朋友或者說家人,他們會從一個朋友的角度出發,幫我解決一些問題,也讓我明白善良的人真的很美……」
「非常感謝你們對我的幫助,你們對我的幫助有很多,讓我比以前更自信,讓我更懂得如何做人,我特別喜歡你們,你們熱情善待我,對我來說,你們的好永遠說不完。」另一名涉罪未成年人小伊也表達了自己的感謝。
到小吉和小伊發來的微信,朱愛萍覺得很欣慰:「這些是他們最想說的話,他們已經把我們當成朋友。」
小吉和小伊還參與設計並出鏡拍攝了公益宣傳片。朱愛萍說,她曾詢問兩人為何願意出鏡,小吉和小伊說他們希望像幫助他們的社工一樣,參加志願服務,力所能及地去幫助別人。出鏡拍攝公益宣傳片,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勇敢的嘗試。
張東致說,雖然項目僅半年時間,但與5名涉罪未成年人的聯繫不會因為項目的結束而中斷,他們會根據5人的平時表現和技能培訓情況,為他們推薦工作,幫助他們就業,重新回歸社會。
「項目只有半年,只幫扶了5個涉罪未成年人,但通過項目和幫教對象的輻射,可以影響更多人。」張東致說。
·END·
原標題:《政法 | 攜手保護「少年的你」 雲南臨滄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引入社工力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