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文成;朗誦:篁竹瑾
作為和平區的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已親歷了五屆渾河之夏文化藝術季系列演出活動。眼下時至冬至,白雪皚皚,萬木肅殺,以往氤氳了無數歡歌笑語的一河瀋水,也不再波光瀲灩,變得寂靜無聲了。然而,因「渾河之夏」衍生的那一幕幕美輪美奐的歌舞依然歷歷在目;高端大勢,恢宏磅礴的交響樂仍舊不絕於耳;濱河柳綠,惠風合唱的喧囂還久久縈繞於腦海之中,揮之不去……
一條河帶給一座城市的,已絕對不僅僅是水潤與靈動,還有歷史與文化的積澱。世界上很多城市,就是充分利用河流的資源,將城市的母親河打造成為了一條文化之河、親民之河。
筆者十多年前,根據區委區政府的指示,為舊址坐落在羅士圈公園的「渾河晚渡」宣傳造勢,曾起草過《關於收集和了解渾河晚渡情況的報告》、《關於將渾河晚渡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請示》和《開展渾河晚渡宣傳活動策劃方案》,並組織實施了瀋陽市「渾河晚渡杯」美術書法攝影大賽。也許從那時起,我就與這條生生不息、滋養瀋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母親河結下了情緣。
光陰荏苒,時隔13年,當我以「渾河之夏」的名義再度探訪這條河流的時候,這裡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親臨瀋水,渾河放歌……
自5年前的一個春天開始,濱河水岸的綠柳叢中,突兀地生長出一片悠揚悅耳的歌聲來,而後一發不可收。她合奏著泛波的河水汩汩流淌,向世人宣告「渾河之夏」的悄然誕生。
依水芊然,借水造勢,正是和平區委、區政府實施文化強區戰略,在遼瀋地區鍛造渾河文化品牌的頂層設計。於是,古老的渾河繁衍出一個新的濱水傳說,醞釀著一篇恢弘的文化大計,開啟了一個文化藝術原生態之河。依水就勢,在渾然天成的渾河之夏文化藝術季大舞臺,我和我的同事們不辭辛苦,演繹出一場又一場的文化盛宴。
這正是:綠波織錦繡,華彩河中流, 層林銜落日,霞輝染秋荷。
2015首屆「渾河之夏」閉幕式是大型交響樂演出,受宣傳部之邀,我創作了一首朗誦詩《渾河放歌》,由瀋陽交響樂團演奏關峽作品《第一交響序曲》作為伴奏的配樂詩朗誦,拉開了閉幕式晚會的序幕。大型交響樂伴奏的詩朗誦,先聲奪人,十分震撼。我在詩中這樣寫道:
我們走進渾河——
於水色樹影間聆聽音符躍動
我們暢遊渾河——
於微風輕拂中感悟人文之親和
猶如我們歷久的期盼
比如詩歌,比如樂章
比如水波粼粼叮咚的交響
比如夕照輝映下娓娓的訴說
…… ……
那一河之水,如不踏歌
枉了日復一日奔騰不息的過往
那一河之波,如不起舞
負了夜復一夜月光流瀉的潤澤
那一河之親,如不傾注
疏離了母親之河源遠流長的囑託……
是啊,在這場絕無僅有的文化饕餮中,我們沿著渾河岸畔一路走來,走過暖春,走入盛夏,走進秋涼,目睹並飽嘗了「渾河之夏」的盛典與輝煌。無論是演出的文藝團體,還是經過的路人、駐足的觀眾,或是志願服務的工作人員,對於上千場演出活動的耕耘,逾百萬人次觀眾的灌溉,他們收穫的不僅是豐收的果實,更是一種源自內心的感動。
常言道,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而「渾河之夏」這場由千人烹煮萬人共享的文化大餐卻經久不散。因為她已成為我們這座城市的符號和城市繁榮的象徵。
相對於凝固堅硬的都市建築,河流是一種音樂般的律動,最是易於喚起人們的記憶,積澱城市的厚度。河水湯湯,歌舞昇平,「渾河之夏」作為河文化品牌,已經根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篁竹瑾老師精彩作品回放
1、篁竹瑾《別了,鄉愁》朗誦:篁竹瑾
2、篁竹瑾誦《致國徽》作者:孫文成
總編輯:雪荷
平臺指導老師
嶺南布衣、聽風、安般蘭若
素材選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投稿郵箱:2302493800@qq.com
請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
微信號:輕吟荷語陶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