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近千年的滄桑歷史——瀋州保衛戰;一個鬥智鬥勇的史實記載——張杰誘敵致勝;一份不朽的英雄情結,承襲遼太祖耶律阿寶機對漢高祖劉邦及其所作詩歌《大風歌》的崇尚和敬仰,成就了一座傳承遼文化的名閣——雲颺閣。
據《遼史·聖宗本紀》記載,公元1029年,已降遼數年的渤海國太祖大祚榮之七世孫大延琳造反叛遼,攻打當時的瀋州,即今日的瀋陽。瀋州副節度使張杰施詐降之計退敵,使瀋州人民免遭生靈塗炭,瀋州城免受戰火焚毀,得以保存,這就是遼史上的瀋州保衛戰。
沈史長卷,不忘英雄;
瀋水浩蕩,懷念英雄;
沈城百姓,崇敬英雄。
瀋陽是個英雄倍出並崇尚英雄文化的城市。瀋陽市和平區利用具有渾河兩岸的獨特區位優勢,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為彰顯張杰的歷史功勳,將遼文化植入渾河兩岸,雲颺閣便講述了當年遼史上瀋州保衛戰的故事。
2016年12月28日,雲颺閣開始建設,2017年5月15日工程竣工。
雲颺閣,位於瀋陽市和平區瀋水灣公園內,界於三好橋與南京橋之間,為鋼結構遼代風格建築。主體建築為一閣四亭,雲颺閣主體坐北朝南,南臨渾河,北靠東北大學。圍繞雲颺閣,建設了春花亭、夏雨亭、秋月亭和冬雪亭。四個亭子按照遼代帝王四季漁獵活動分別又名春水納寶、消夏納寶、秋山納寶、坐冬納寶。雲颺閣整體為遼代建築風格,既傳承唐代的建築特色,又在屋頂、鬥拱以及巨大的建築形體上體現「協力同心,分擔共舉」的濃鬱遼風。
一閣四亭總建築面積698.7平方米。其中,雲颺閣建築面積398.7平方米,建築高度為20.5米;春花亭和夏雨亭的面積均為104平方米,建築高度均為12.95米;秋月亭和冬雪亭的面積均為46平方米,建築高度均為10.05米。
雲颺閣建築群落,是「渾河岸交響音樂節」、「渾河之夏文化藝術季」等文化活動的主舞臺,是供遊人賞景休閒的好地方,也是沈城百姓室外文化活動的公共空間和交流平臺。
雲颺閣主匾額字體由瀋陽市渾河文化研究會專家集遼代楷體而成,歷史渾厚,莊重大氣。四亭內地面的文字由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集結而成,彰顯了中華書法藝術的瑰麗多彩。
渾河,瀋陽的母親河,數千年來歷經滄桑,閱歷無限。七千年前,太陽鳥飲著她的乳汁飛上天空;瀋陽人的祖先,也是喝著她的甘露一步步走向文明世界。雲颺閣不僅讓渾河又增添了遼文化的元素,更重要的是讓渾河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愛家才能愛國,愛國主義精神是一方水土的人文靈魂,而愛國愛家,家國情懷早己成為瀋陽人血脈裡流淌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