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光:和施光南一道唱響改革開放的時代讚歌

2021-03-03 中國藝術報

首先,「新」在理想與現實的緊密結合上。「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這些虛實相合的詩一般語言,改變了以往讚歌偏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忽視與現實目標的結合。

其次,「新」在歌詞內容開始關注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主題。這在當下早已成為廣泛共識,可在改革開放之初,人們在思想觀念上仍殘存著「革命第一、生產第二」的僵化理念。該歌詞中有大量對勞動和豐收場面的生動描寫:「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一片冬麥,那個一片高粱;十裡喲荷塘,十裡果鄉」「禾苗在農民的汗水裡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聲中成長。西村紡花,那個東港撒網;北疆喲播種,南國打場」,並未像以往的讚歌那樣側重於描寫各族兒女獻禮和載歌載舞的喜慶場面。

第三,「新」在「下情上達」。以往的讚歌大多是「上情下達」,歌曲作者把黨和政府的聲音通過歌曲形式傳播到千家萬戶。而這首歌卻是把億萬農民的迫切願望和美好理想,坦露給黨和政府以及全國人民。這與當時正在興起的自下而上的中國農村改革完全吻合。

好的音樂作品是詞曲作家共同智慧和才華的結晶。

去年底,與曉光合作的主要作曲家之一的施光南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譜寫改革開放讚歌的音樂家」的稱號,其主要作品為《在希望的田野上》。自然,軍功章裡也有曉光的一半功勞。同時,在「新讚歌時代」,取得輝煌業績的主要作曲家大都與曉光有過精彩的合作。如譜寫歌曲《那就是我》《採蘑菇的小姑娘》的谷建芬,譜寫歌曲《在中國大地上》《你會愛上它》的士心,譜寫歌曲《鄉音·鄉情》《我像雪花天上來》《踏歌起舞》《曙色》的徐沛東,譜寫歌曲《光榮與夢想》的劉青,譜寫歌曲《我們是青年文明號》的王酩以及譜寫歌曲《江山》的印青等。

筆者以為,「新讚歌時代」的基本特徵應該包括:

第一,歌唱主角除原有的祖國、人民和黨外,更多地選擇飽含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自然風物以及人文親情。如果說「老讚歌時代」的歌曲更火熱更直白的話,「新讚歌時代」的歌曲則更深沉更內斂。由於題材的進一步拓展,賦予了讚歌新的生命與活力。曉光創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主題的精彩寫照。

第二,詞曲創作者普遍擁有一種重新煥發的激情和豪邁。改革開放特有的精氣神在作品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五穀的芳香飄蕩在中國大地上,肥壯的那個牛羊奔跑中國大地上,中國大地上。一聲聲的嗩吶唱出古老的嚮往,一陣陣的鑼鼓道出嶄新的酣暢,你看那小麥、大豆、棉花、高粱,裝滿了谷囤,裝滿了谷囤糧倉;你看那田埂、魚塘、果園、牧場,處處是豐收,豐收景象。鐮刀和斧頭閃光在中國大地上,蓬勃的那個太陽升騰在中國大地上,中國大地上」(歌曲《在中國大地上》曉光詞、士心曲)。這種在改革之初特有的火熱勁和興奮感,像剛出籠的饅頭冒著熱氣,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想不被感染都不行。

第三,謳歌者與被謳歌者之間的關係,更是一種平等的、血濃於水的、誰也離不開誰的親情友情關係。比如「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產黨生命的源泉」(歌曲《江山》曉光詞、印青曲)。

第四,被謳歌者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用更親暱的人稱代詞或借代手法,使要表現的讚頌對象,更有張力、更有想像空間。比如「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歌曲《春天的故事》蔣開儒、葉旭全詞,王佑貴曲),「總想對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麼豪邁」(歌曲《走進新時代》蔣開儒詞、印青曲)等。

第五,人民在欣賞和演唱「新讚歌時代」的歌曲中,有更多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獲得感和參與性。這區別於過去被動地接受思想教育和娛樂引導。許多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歌曲中所描繪的美好生活,現如今早已實現,甚至大大超出詞曲作家的想像。

第六,在「新讚歌時代」的歌曲中,作為富有個性化的「小我」,不再是羞羞答答地藏在「大我」的身後,而是走到了「前臺」,和謳歌對象一起共歡樂、同進退。比如「我思戀故鄉的小河,還有河邊吱吱歌唱的水磨。噢,媽媽,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歌曲《那就是我》曉光詞、谷建芬曲)等。

第七,「新讚歌時代」的歌曲創作者在詞曲方面,或多或少地汲取了我國港澳臺地區和國外現代流行音樂文化的成功經驗和藝術技巧。最突出的當然是對人性的張揚和人生的眷顧。因為「新讚歌時代」誕生的年代,中國已經全面改革開放。

曉光的開啟之功決非偶然。首先,得益於我黨倡導的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強勁春風。其二,得益於他個人所具有的政治敏感性和藝術感受力。其三,得益於他多年的藝術積累和不斷創新的藝術實踐。其四,他對歌詞表現手法排比、比擬、回文的妙用,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曉光在談到藝術創作時,曾經說過一段肺腑之言:「浮躁與功利是藝術創作的天敵。精神食糧的創造者除了技術技巧、生活積累、天分靈感等等之外,還是要講究德行風骨的」。筆者以為這既是曉光自己藝術人生的總結感悟,也是對正在從事藝術創作的同行們的冷靜提醒和忠告。

(作者系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一級編劇)


相關焦點

  • 施光南:一首傳世的歌!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鋒,這100人中有于敏、程開甲等兩彈一星元勳1300多份手稿「唱響了時代」他的一生壯麗而精彩隨北洋君一起走進音樂大師施光南01防空洞裡的天才少年1940年8月22日在重慶南山腳下竹子搭的臨時醫院裡一個初生的嬰兒在父親的搶救下發出了第一聲啼哭施光南降生了
  •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時代喝彩》 細數時代巨變
    集結時代導演 記錄生活最真一面電影、電視劇的發展軌跡與國民生活的變化緊緊相連,東方衛視《為時代喝彩》節目中,邀請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曾給觀眾帶來眾多經典影視作品的影視劇導演,結合他們各自的創作及作品,從他們的視角解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及電視劇的發展軌跡,從中展現時代的氣息。
  • 曉光:他是歌詞界的「風雅頌」
    其中,曉光是這個歌詞創作隊伍中的領軍人物。曉光以他傑出的成就在當代歌曲發展史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曉光是一位隨著新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而躋身詞壇、又以數量眾多的優秀歌詞作品而在全國百姓和音樂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歌詞作家。多年來他始終心懷夢想、堅持歌詞創作。
  • 上海之春|20支合唱團齊聚上海,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
    指揮家曹鵬 本文圖片 祖忠人 攝一曲高亢激昂的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合唱音樂會」拉開了序幕。
  •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紀念施光南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一場原創流行歌曲大賽,為什麼將對「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尋訪和紀念作為重要議程?顯然,不單是為了解與銘記。當這一代年輕音樂創作人在金華奔向屬於施光南的光芒時,自身的長短也被曝於眼前。30年前,施光南離世。這30年來,雖然我們不常提及這個名字,但從未忘記由他創作的優美旋律。
  • 74歲改革先鋒,《鄉戀》被稱為「新時期中國大陸第一首流行歌曲」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在100名獲得改革先鋒稱號的同志中,有兩名從事音樂事業。其中一個就是譜寫改革開放讚歌的音樂家施光南,另一個就是謳歌改革開放的歌唱家李谷一。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祖籍湖南長沙,中國內地女歌手、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享有通俗唱法第一人美稱。今年74歲。
  • 唱響時代讚歌!臺鈴電動車攜手《中國好聲音》致敬「英雄之城」
    迎接巔峰之夜,唱響時代讚歌!歷時三個多月的《2020中國好聲音》,即將在今天晚上8點迎來總決賽。今年,《2020中國好聲音》的總決賽現場從鳥巢搬到了武漢體育中心主體育場。四位導師和眾多學員將會先後登臺獻唱,用音樂力量致敬武漢這座英雄之城。
  • 舞出大悲大愛唱響生命讚歌
    舞出大悲大愛唱響生命讚歌 「這是史詩般的舞劇,是生命的讚歌。」中國舞協《舞蹈》雜誌社編輯部主任張萍認為,《大北川》打破了傳統舞劇的模式,大膽採用目前國際流行的無場次舞劇藝術形式,把一個個發生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的真實故事加以藝術提煉,演繹出一部時空交錯、新穎獨特的舞蹈「故事片」。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於平認為,該劇運用了新的選材視角和編劇理念,呈現出本質的真實。  綿陽市文化局局長馬宗舜是《大北川》的編劇。
  • 王二妮演唱歌曲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40首好歌
    2018年8月,「唱響我們這四十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2018尋找廣東原創好歌曲徵集活動」正式啟動。該活動將面向全球原創音樂人,尋找徵集唱響改革開放的優秀原創作品,通過音樂作品反映廣東改革開放40年來經歷的滄桑巨變,經濟、文化等方面高速發展,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人民群眾喜樂美滿的生活,並通過網絡集贊、專家評選等方式選出40首優秀作品,在金羊網、優酷、酷狗音樂等網絡平臺進行推廣。
  • 堅定不移地走好新時代的改革開放之路
    原標題:堅定不移地走好新時代的改革開放之路   2012年12月,黨的十八大後接過歷史接力棒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深圳,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向世界宣示中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決心。6年後的2018年10月,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又來到深圳,更加堅定地對外釋放出改革開放的信心。
  • 《中國文化報》刊發黨委書記錢曉芳文章:擔當責任,以熱愛唱響讚歌
    期間,中國美術學院遵照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廳的指示精神,「停課不停學」,積極開展線上教學。為秉承「大義在胸、大愛在心、大責在肩」的精神擔當,用手中的畫筆譜寫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生命讚歌,學校於5月16日舉辦「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 ,以此獻給舉國上下戰鬥在前線的抗疫英雄,讚頌無數醫護工作者「樸素的執守」。
  • 以持續奮鬥狀態再寫「改革開放」新故事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蹟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首《春天的故事》,唱響了深圳改革開放的主旋律。從一個邊陲農業縣,到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深圳奇蹟般崛起於中國南方,綻放奪目光彩。
  • 施光南老師一首傳唱至今的經典歌曲,曾是送個妻子的生日禮物!
    30年前的今天,1995年5月2日,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大師施光南,因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時年50歲。施光南老師,1940年出生於重慶,因為父親叫施復亮,母親叫鍾復光,他們當時的家,在重慶南山腳下,所以給他取名「施光南」。新中國成立後,施光南隨著父母一起遷居到了北京。
  • 沒有中國改革開放,日本的平成時代更加暗淡!
    「平成最後的日本第一可愛女中學生」富本愛琉當日本人懷著複雜心情告別平成30年的時候,中國人則迎來改革開放40年。如果將中國和日本在過去三四十年的發展情況進行對比的話,那麼能夠發現日本在走下坡路,而中國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蒸蒸日上。
  • 烏蘭圖雅「站在草原望北京」成新時代草原讚歌
    《站在草原望北京》這首新時代草原讚歌不僅受到全國老百姓的喜歡,更收穫了許多榮譽。先後入選中宣部「中國夢」優秀作品;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廣場舞推薦曲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歌聲飄過四十年》改革開放40年來具有代表性的40首歌曲;中宣部《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優秀作品。《站在草原望北京》在眾多歌曲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100首」名單,這也再次彰顯了烏蘭圖雅這首作品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時代意義。
  • 新時代推動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
    這既是對深圳發展歷史成就的充分肯定,也為深圳下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是新時代推動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又一重大舉措,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關鍵一招,也是創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中央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中央決定開展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具有重要意義。
  • 《唱響時代的讚歌》經典電視歌曲——旗正飄飄
    《旗正飄飄》這首合唱曲有著蘇聯軍歌附點加四分、八分音符和小調式的顯著特點。音樂呼應歌詞"旗正飄飄、馬正蕭蕭、團結、奮起"等不斷重複,又變化豐富,使得歌曲容易熟記、號召性強又富有藝術性,被廣為流傳,並對當時民眾和後來的藝術創作帶來較為深遠的影響。該曲風格,節奏鏗鏘有力,音調慷慨激昂。曲作者對合唱聲部對位化的處理細緻、合理,有較好合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