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一首傳世的歌!

2021-01-07 共青團中央

共青團中央

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

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表彰了

100名改革先鋒,這100人中

有于敏、程開甲等兩彈一星元勳

有袁隆平、潘建偉等科學家

有謝高華、孔繁森等人民公僕

有李雪健、郎平等文體名人……

還有一位耳熟能詳的作曲家

就是施光南

施光南沒能出現在

頒獎現場

我們甚至很少聽說過他的名字

但他創作的旋律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很熟悉:

朝氣蓬勃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美好動人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節奏歡快的《打起手鼓唱起歌》

唱出邁入新時代喜悅的《祝酒歌》

這一首首節奏明快

富有民族特色

流傳至今的音樂背後

是施光南40多年的筆耕不輟

他5歲寫歌便得獎

被譽為作曲神童

為作曲不要官職不要錢

一生留下1300多份手稿

「唱響了時代」

他的一生壯麗而精彩

隨北洋君一起

走進音樂大師施光南

01

防空洞裡的天才少年

1940年8月22日

在重慶南山腳下竹子搭的臨時醫院裡

一個初生的嬰兒在父親的搶救下

發出了第一聲啼哭

施光南降生了

重慶被日軍轟炸後景象

迎接施光南的不是搖籃曲的呢喃

而是日軍轟炸的隆隆聲和

防空警報悽厲的尖嘯!

施光南還未熟悉家的味道

就已經習慣了防空洞裡

渾濁的空氣與挨餓的滋味

1927年3月,施光南父母施復亮、鍾復光攝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施光南的父母是革命知識分子

雖然生活在戰火紛飛的年代

他們依然讓施光南接受良好教育

施光南4歲時便被

當校長的母親帶著上了小學

1941年冬施光南在重慶

在學校,施光南性格內向

可一旦唱起歌來他就像變了一個人

他不僅唱老師教的兒歌

還經常重新填詞

《兩隻老虎》被他改編成

「肚子餓了,肚子餓了

要吃飯,要吃飯……」

施光南與父母合影

一次施光南竟然哼唱起了

老師從未聽過的歌曲

「桃花開開,小鳥飛飛……」

老師驚訝之餘立刻記下了譜子

後來在1945年兒童節

施光南靠自己作詞編曲的這首《春天》

獲得中小學歌唱比賽第二名!

這年施光南還不到5歲!

02

千面鬼才

解放後施光南隨父母搬到北京

他很快沉浸在民歌和戲曲中

京劇、梆子唱得有模有樣

施光南成了學校最活躍的文藝分子

還被邀請去電臺演唱

1950年2月18日施光南與父親在天安門城樓

考上北京第101中學後

施光南不只哼唱樂曲

他還找來報紙上的蘇聯詩進行譜曲

有次上課時他突發靈感

「有一股旋律泉水般噴出來!」

短短一天他就寫完一首原創歌曲

並起名為《懶惰的杜尼亞》

施光南(左一)與哥哥姐姐合影

後來施光南在看報時

發現少年合唱團演出曲目中

出現一首《懶惰的杜尼亞》

作者正是他的筆名「阿查都歷亞」!

這可把施光南激動壞了

他立刻跑到人民劇院去聽

都尼亞哎呀都尼亞哎,

真是個懶惰的人啊,

都尼亞哎呀都尼亞哎,

真是個貪睡的人啊……

當這首所謂的「愛沙尼亞民歌」響起

施光南快樂得忘乎所以

在施光南眼裡

他公開發布的第一個作品

終於得到社會的承認!

施光南(右)

後來學校委託施光南

編輯音樂刊物《圓明園之聲》

他就化身為伊凡諾夫、扎西旺堆等

「查無此人」的音樂家

把自己的作品發表在刊物上

每當施光南聽到別人讚揚這些作品

卻不知道真正的作者就在眼前時

他便感到十分有趣

1957年,17歲的施光南

已經完成了幾百首歌曲

好友們覺得

這些歌曲不能流傳實在可惜

於是同學們出資

編成一部《中外民歌選》

其實施光南的好朋友們知道

這些樂曲的作者都是施光南

大學期間施光南筆耕不輟

不但為《革命烈士詩抄》等詩歌譜曲

還寫出了《瑞麗江邊》等

流傳世界的小提琴曲

1960年,施光南

03

寒冬中的愛情

1964年,施光南畢業

未及他一展宏圖

兩年後「文革」爆發

他頂著極大壓力創作了

《馬鈴聲聲響》

可這首歌曲

竟無人敢唱,無人敢演

施光南感到十分痛苦、迷惘

施光南1964年畢業匯報表演

在這段最艱難的歲月中

一位名叫洪如丁的姑娘

如一縷陽光般照進了

施光南的生活

洪如丁與施光南

初次約會

施光南握著一杯水使勁兒喝

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洪如丁主動說:

「我聽過你的《五好紅花寄回家》」

施光南才打開了話匣子

結果三句話不離本行

說的全是音樂方面的事

洪如丁與施光南

施光南與洪如丁約會

10次有9次會因創作遲到

洪如丁如鍾子期理解俞伯牙一般

成為最理解施光南和他音樂的人

施光南彈奏新創作的

《最美的讚歌獻給黨》

洪如丁一下子就聽出

音樂中加入了朝鮮族歌曲元素……

施光南很少對洪如丁說「愛」

就連求婚時都說不出來

洪如丁頑皮地刁難他一下

他立刻激動得面紅耳赤:

「我只和你來往

只彈琴、唱歌給你聽……」

1972年2月21日

施光南與洪如丁結婚了

施光南與洪如丁在新房

結婚後

施光南下班回家都會唱著

「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來敲門

待洪如丁笑嘻嘻地將門打開

他便一屁股坐在鋼琴邊

把新寫的歌彈給妻子聽

歲月艱難

他們卻把生活過成了歌……

1972年,洪如丁的生日將近

施光南決定為妻子創作一首歌

很快,傳唱至今的

《打起手鼓唱起歌》誕生了

打起手鼓唱起歌

我騎著馬兒翻山坡

千裡牧場牛羊壯

豐收的莊稼閃金波……

維吾爾族歡快的節奏感

與樂聲中洋溢的快樂

《打起手鼓唱起歌》經羅天嬋動人的演唱

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後

立即受到全國聽眾的追捧

在當時「語錄歌」「樣板戲」

的藝術大環境下,出現了人人都會唱

《打起手鼓唱起歌》的現象!

禁唱這首歌,人們就偷偷傳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直到今天

《打起手鼓唱起歌》仍深受歡迎

在2018年東方衛視跨年晚會上

關牧村和莫文蔚一起演繹這首歌

引發了全體大合唱!

04

在希望的田野上

施光南一家合影

1976年,文革結束後

韓偉立刻賦詞一首寄給施光南

施光南被壓抑十多年的創作激情

瞬間爆發成一個個跳動的音符:

美酒飄香啊歌聲飛

朋友啊請你幹一杯

請你幹一杯

勝利的十月永難忘

杯中灑滿幸福淚

來來來來,來來來來……

「整首歌曲一氣呵成,迴腸盪氣

唱之令人振奮,令人激情澎湃!」

這首《祝酒歌》在1979年除夕晚會上

第一次與全國觀眾見面

經男高音李光羲演唱

立刻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共鳴!

每個電臺

每個工廠、學校的廣播都在放

中央臺甚至收到16萬封信

都是要求點播這首歌的!

如果《祝酒歌》

是歌唱中國人的喜悅

那麼《周總理,您在哪裡》

就譜出了中國人悲哀的樂章

施光南對周總理有著特殊感情

「文革」時周總理曾救過施光南的母親

周總理去世後施光南就冒著風險

多方收集悼念總理的詩詞

當他見到柯巖這首

《周總理,你在哪裡》時

立刻淚如泉湧

連續奮戰一通宵譜出了國人的思念

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

您在哪裡、您在哪裡?

您可知道、我們想念您、想念您?

這首悲壯而激昂的樂曲

唱出了人們對周總理的思念

更唱出了時代對偉人的懷念!

在《祝酒歌》《周總理,您在哪裡》

發表後

施光南被評論界譽為「時代歌手」

施光南不負盛名

在上世紀70年代末

接連寫出了一大批反映

新時代人民生活的歌曲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月光下的鳳尾竹》……

1982年,彭麗媛參加了中央電視臺

春節晚會(春晚前身)的演出

演唱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

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這首歌唱出了時代最強音:希望!

2007年,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

「嫦娥一號」將這首

《在希望的田野上》唱響寰宇!

05

生命的絕唱

1981年,時值魯迅100年誕辰

施光南應喬羽之約

為大型歌劇《傷逝》譜曲

當時歌劇舞劇院經費緊張

他們告訴施光南:

「你寫作《傷逝》可能沒有稿酬。」

施光南乾脆爽快地回答:

「我不在乎

我寫《傷逝》不是為了稿酬

而是一種使命!」

施光南不僅翻爛了小說

還鑑當了很多文學專家的說法

在創作時

施光南不僅一手包辦了所有音樂

連舞臺提示都寫的非常精彩

劇中一個舞蹈段落編劇只寫了7行字

施光南卻為之創作了35頁的總譜!

1981年秋

《傷逝》的交響樂在北京響起

一對華裔夫婦在看完《傷逝》後

激動地留言:

「我們看過許多國家的歌劇

沒想到中國有這麼好的作品!」

而此時的施光南

在創作完《傷逝》後

又投入到歌劇《屈原》的創作中

可是當時社會上已經開始

流行西方流行音樂

傳統的民族音樂已經很難

俘獲年輕人的心

妻子洪如丁勸他:

「寫一部大劇要耗費多少精力?

寫出來了也沒人給你演!」

施光南卻說:

「流行音樂我一天能寫十幾首

要寫就寫一部能讓中國登上

世界舞臺的歌劇!」

可是施光南是倔強的

我不願去趕時髦

藝術家要有藝術家的人格

有人希望施光南當官

可施光南眉頭一皺:

「我不當什麼官

我的所長是音樂,一離開音樂

我的事業就完了!」

在寫《屈原》的三年中

施光南除了微薄的工資

再沒有其他收入

為了把《屈原》儘快搬上舞臺

施光南通宵達旦,日夜趕寫

與屈原同喜樂、共憂愁

同悲哀、共憤慨……

寫到動情處

施光南常常是淚水與旋律同時湧出

好友王立平見了他都說:

「他幹起活就像頭牛

可以一整天坐在鋼琴上不下來。」

施光南教女兒唱歌

在這段歲月裡

女兒蕾蕾成了施光南第一位聽眾

施光南經常教女兒唱

《屈原》中的各段音樂

這也成了父女倆最為親密的時光

施光南與女兒和母親

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1990年3月17日

《屈原》清唱音樂會拉開了帷幕……

可是僅僅32天後

施光南在家抱著女兒

教她唱《屈原》的時候

卻突發腦溢血倒在鋼琴旁

洪如丁將他送往醫院

卻被醫生告知施光南已經腦死亡

同事們不願相信施光南

以這種方式突然地離開大家

協調醫院領導進行了十幾天搶救

可是仍然無力回天

施光南於1990年5月2日逝世於北京

施光南的葬禮上

沒有放通常的哀樂

而是播放施光南生前所作的

《多情的土地》!

我深深地愛著你

這片多情的土地

我踏過的路徑上

陣陣花香鳥語……

50歲,正是作曲家的黃金歲月

可施光南再也不能

坐在他心愛的鋼琴邊

再也不能為世界帶來繞梁之音

再也不能用音樂歌頌

他為之奮鬥一生的祖國……

短短50年

施光南留下500餘首傳世歌曲

「唱不盡的動情歌聲

是他永遠留在我們心上的旋律」

懷念施光南

他的一生就是一首傳世的歌!

參考:《施光南傳》江蘇人民出版社;《施光南:一首傳世的歌》《光明日報》20150514;大型音樂劇《施光南的故事》等

歡迎轉發點讚

轉載請聯繫授權

精日,被抓!莫挑戰法律底線

校 審 | 吳 笛

編 輯 | 楊 洋(團南京市棲霞區委)

相關焦點

  • 《祝酒歌》施光南:50歲腦溢血離世,送妻子的歌卻唱火了關牧村
    &34;這首《祝酒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也是爸爸媽媽們喜愛的歌曲之一。那你知道它的作曲人是一代音樂家以及作曲家施光南嗎?像《月光下的鳳尾竹》《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都是施光南編曲的。
  • 《祝酒歌》施光南:50歲腦溢血離世,送妻子的歌卻唱火了關牧村
    "這首《祝酒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也是爸爸媽媽們喜愛的歌曲之一。那你知道它的作曲人是一代音樂家以及作曲家施光南嗎?像《月光下的鳳尾竹》《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都是施光南編曲的。
  • 施光南老師一首傳唱至今的經典歌曲,曾是送個妻子的生日禮物!
    30年前的今天,1995年5月2日,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大師施光南,因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時年50歲。施光南老師,1940年出生於重慶,因為父親叫施復亮,母親叫鍾復光,他們當時的家,在重慶南山腳下,所以給他取名「施光南」。新中國成立後,施光南隨著父母一起遷居到了北京。
  • 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音樂致敬人民音樂家施光南!
    8月22日下午,「致敬人民音樂家——重慶市紀念施光南誕辰80周年座談會」在重慶市文聯舉行。來自重慶市音樂家協會主席團、藝術家代表、區縣音協代表等50餘人參加座談會。據了解,施光南(1940-1990),祖籍浙江金華,出生在重慶。
  •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紀念施光南
    當這一代年輕音樂創作人在金華奔向屬於施光南的光芒時,自身的長短也被曝於眼前。30年前,施光南離世。這30年來,雖然我們不常提及這個名字,但從未忘記由他創作的優美旋律。當洗腦式的音樂佔據了年輕人的視聽生活,當原創的嘗試僅僅停滯於對經典進行炫技式的改造,我們更要「尋找」施光南。施光南以音符歌唱大好河山和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歌唱者和傾聽者描繪了一個時代的多元。
  • 回顧施光南作品《多情的土地》,歌頌對祖國的熱愛和深情!
    「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我耕耘過的田野上,一層層金黃翠綠;我天天都接受著你的深厚情意;捧起家鄉的泥土仿佛捧起了理想和希冀;我怎能離開這河叉山脊……」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很多人背井離鄉,而思鄉的情感,就化作了一首首詩詞和歌曲,想家的時候,就聽聽這首歌—
  • 歌曲《祝酒歌》誕生的故事
    多年默契合作夥伴韓偉將《祝酒歌》的歌詞寫就,施光南便被深深吸引和打動,「它生動、感人、豐富而又概括,既有對過去的回顧,又有對勝利的慶賀,更有對未來的充分信心。我覺得這正是我想要表達的情感,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的情感」。尤其是「杯中灑滿幸福淚」七個字,更與施光南的心靈世界產生了強烈情感共鳴。
  • 原創歌曲《聽草原》是一首越聽越好聽的歌……
    2018-04-25 15:18 | 朱培華音樂集錦微信公號唱草原的好歌有不少,原唱歌曲《聽草原》就是其中一首。這首歌曲由遠山作詞,朱培華作曲,劉子琪演唱。歌詞精煉、浪漫接地氣,旋律優雅、流暢易傳唱。這是一首越聽越好聽的歌……《聽草原》遠山 詞朱培華 曲一條河一首歌遼闊大草原遍地是傳說一把琴一堆火情藏眼神裡愛在心做窩一季雨一場雪大雁去又回相思故鄉月聽你唱
  • 關牧村演唱《打起手鼓唱起歌》,歌曲背後有一個甜蜜的故事
    說起這首歌的來龍去脈,其實很有意思。為啥這麼說呢?原來這首歌起初是一個「生日禮物」。這首歌誕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個烈日炎炎的夏日。詞作者韓偉,正準備去海河邊洗澡,傳達室的老大爺隔著窗戶招呼他,說有他的信。他接過來一看,是老朋友施光南從北京寄來的。拿著信來到海河邊打開一看,原來是施光南寫的一首新疆風味的曲子,讓他給填詞。
  • 那些一首歌歌手
    如今過去將近25年的時間了,再回過頭來看當初那些歌手,發現他們中很多人出道即巔峰,不少人至今依舊在唱著20多年前的那一首(或兩首)歌。黃格選-傷心是一種說不出的痛付笛生任靜-知心愛人健康夫妻的傳世名曲沙寶亮-暗香潘長江-過河三大爺有段時間一上節目就唱這首歌,
  • 他是國家一級演員,一首歌紅了21年,2婚妻子為人處世更讓人佩服
    1982年,他參加文工團的新品演唱會時,憑藉清脆張揚的聲音,獲得臺下作曲家施光南的欣賞。施光南老先生正好在找《年輕的心》的演唱者,這次偶然的機會,施光南覺得佟鐵鑫聲音正好合適。收到施光南前輩的來信後,佟鐵鑫很興奮,他終於可以出名了。
  • 紅色經典音樂作品,總有一首歌讓我們熱淚盈眶!
    創作者:《我愛你,中國》是瞿琮作詞,鄭秋楓作曲,葉佩英原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是1979年電影《海外赤子》的插曲。1978年經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將《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我和我的祖國
  • 他是宋神宗時期的狀元,僅一首作品傳世,寫盡男女之情
    說起宋詞,我們大概率會想起的人是:蘇軾、秦觀、柳永、周邦彥等傳世作品多的詞人,或者是留下多首朗朗上口佳作的範仲淹、辛棄疾、張先,很少有人想起那些課本上不曾收錄作品或者是產量極少的人,其實,他們不出名,他們作品不多,卻不能代表他們傳世之作並非佳品,比如李之儀的《卜算子·君住長江頭》、万俟詠的《訴衷情·一鞭清曉喜還家》、醴陵士人的
  • 一首《千千闕歌》就能讓你追憶起,那個風華絕代的歲月.
    本期曲目作曲:馬飼野康二           演奏:王海嶽有沒有那麼一首歌
  • 這五位歌手,只用了一首歌就火遍天下……
    總是唱一首歌是種什麼樣的體驗?樂壇中有很多&34;歌手,他們都是只靠一首歌就火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靠那一首歌的版權費收到手軟。不過,正是作品過於火爆,所以他們在登臺演出的時候總是會反反覆覆地唱這一首曲子。這些歌手唱了那麼多遍同樣的歌曲,會感到厭煩或者生理性不適嗎?有網友在網上提出了這個問題,居然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回答。
  • 周杰倫的5首傳世金曲,熱度依舊不減當年,話說你都聽過嗎?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周杰倫的五首傳世經典歌曲,話說你都聽過嗎?聽過三首以上的妥妥的真愛粉!1、周杰倫-《一路向北》這首歌出自周杰倫出演的電影《頭文字D》,是一首非常優秀的傳世經典歌曲,這是周杰倫專門為這部電影寫的插曲,非常好聽。從2000年裡mp3盛行的歲月到如今的流媒體。金曲歌王杰倫已經四十歲啦!讓我都不得不感概時間飛逝。
  • 向雪懷填出一首廣告歌經黎明演唱之後,便成了傳世情歌
    閒暇時候,他會觀察巨星們錄歌的過程,偷學怎麼調音、試麥。向雪懷的努力與天賦被關維麟看在眼裡(前寶麗金集團亞太區老總),也是因此,向雪懷迎來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關維麟後來讓向雪懷試著寫了兩首歌,一首《惜光陰》給了泰迪羅賓,而《夢的徘徊》給了陳秋霞,這兩首歌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為向雪懷在詞曲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青海攜原子城建設者唱響奮鬥主旋律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央視網、愛上傳媒、各地IPTV分平臺共同承辦的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火熱開啟了音樂故事作品展播活動。一首傳世佳作唱響金銀灘的「神秘美」「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了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這首由王洛賓創作的傳世之作——《在那遙遠的地方》,自20世紀40年代初問世,便風靡至今。這首歌旋律浪漫,歌詞動人旖旎,被譽為「藝術裡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同時也讓世人知道,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名叫卓瑪的好姑娘,而位於青海省海晏縣境內的金銀灘草原便是那個美好的地方。
  • 河圖這一首平凡至極的歌,你可曾也聽哭過?
    大家好我是塗塗,今天為入坑多年的大家帶來的是一首河圖的「老歌」,之所以說是老歌,是因為它雖從來沒有火過,卻令無數人聽哭過,當然塗塗也是其中一人,所以,這首歌就是發行自2015年的《永定四十年》。這首歌改編自北魏時期的一首民謠《青山舊》歷史上雖然並沒有記載謝宣此人,也並無永定四十年這一年號,但歌中的描述卻令人為之動容。謝宣,字如晦,承平年間人。生前無名,遺曲傳世。永定四十年,滿城皆唱《青衫舊》。有倜儻者聞而扼腕,恨不與宣生同時也。曲曰:人間何事惹淹留,畫屏把韶光暗暗的偷。白頭人恨無知己,空負了錦衣貂裘。
  • 凡作傳世之文 先修傳世之「心」
    凡作傳世之文 先修傳世之「心」 發表時間:2016-03-18   來源:惠州文明網 這正是古人「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的生動寫照。廣大文藝工作者當以李春雷同志為榜樣,時刻謹記,要作傳世之文先修傳世之「心」。   修為時代為人民而歌的決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文藝人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缺少了李春雷那種「為人民、為國家寫作」,「為歷史留下最真實、最精美的記憶」的責任和擔當。更有甚者忙著沽名釣譽、撈金賺錢,讓文藝創作偏離了正確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