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這首《祝酒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也是爸爸媽媽們喜愛的歌曲之一。
那你知道它的作曲人是一代音樂家以及作曲家施光南嗎?像《月光下的鳳尾竹》《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都是施光南編曲的。
對於施光南這個人的事跡我們並不了解,但是他的歌曲卻是傳遍了千家萬戶,也成為一個時代最美好的回憶,可是命運總是如此的不公,施光南在50歲的時候腦溢血去世。
1940年8月22日的一個深夜,施光南出生了,他的到來給這個四口之家帶來了驚喜,上邊一個姐姐,一個哥哥都對施光南寵愛有加,父母也最偏愛老么的他。
在家裡,施光南的姐姐是學文的,哥哥又是學理的,媽媽是小學老師父親則是搞經濟的,爸媽都希望將來施光南可以子承父業,可惜施光南卻對這些都沒有興趣。
偏偏對音樂開竅了,在他4歲那年,陪媽媽來到了教室上課,當時學校舉辦小學生比賽,小小年紀的施光南就被推了出去表演節目,站在臺上的他仿佛天生屬於這個舞臺。
老師和媽媽都著急害怕施光南搞砸了這場演出,沒想到施光南非常淡定的唱了一首歌曲,而且還是自編的一首歌曲&34;
沒想到自編自唱的一首歌曲讓施光南一鳴驚人,獲得了第二名的優秀成績,獎品就是一個玩具木馬,這支歌也成為施光南夢想的第一站。
從那一刻施光南就和音樂結緣,初中畢業後的他執意要上音樂學院的附中,可是卻因為沒有基礎而大受打擊,但是施光南的字典裡沒有放棄兩個字。
父母一直最疼這個小兒子,對他做的事情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次的音樂路也以為是一時興起,就沒當回事,可是施光南卻執著,就是不放棄。
為了支持兒子,施光南父母到處找老師給他補習鋼琴課,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一個私人老師林老師,於是施光南媽媽帶著施光南來到了林老師家裡求學。
可是卻被林老師以年紀太大了不適合學鋼琴而拒絕了,那時候施光南17歲,而林老師教的學生都是10歲以內的小朋友,雖然吃了個閉門羹,可是施光南沒有氣餒。
眼看考試的時間到了,施光南也只靠著自學學了點皮毛,最後的結果不出意外就是落選,可是施光南收到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是&34;
就這樣,施光南在老師的幫助下,來到了中央音樂學院的附中開始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天津歌舞劇院工作,之後施光南就開啟了自己的創作時期。
《搖籃曲》《火車司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以及,打起手鼓唱著歌》都是在那時候創作的,像文章開頭提到的《祝酒歌》也是他創作的。
施光南的歌曲有一種希望和積極樂觀的態度在裡邊,歡快的曲子加上動人的歌詞,聽了讓人朗朗上口,因此他被譽為&34;更是優秀的作曲家。
在工作之餘,施光南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妻子洪如丁是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的學生,還是施光南的忠實粉絲,在施光南開演唱會的時候,洪如丁就經常翹課出去聽。
兩人似乎是音樂上的知己,施光南找到了懂她的另一半,洪如丁也找到了自己仰慕的對象,1972年兩人結婚,婚後兩人相濡以沫,讓人非常羨慕。
雖然條件並不富裕,可是洪如丁一直支持著丈夫,不讓他有後顧之憂,她看到丈夫一直用父親生前留給他的老式鋼琴,不知道修了多少遍了還捨不得扔。
為此,妻子拼命工作,省吃儉用就是為了給他攢錢買鋼琴,後來有了女兒後,洪如丁也是操持起家裡的大小事,但是施光南也不是冷漠之人。
家裡的重活和苦活全都他一個人幹,而且很多家具都是他一點一點做出來的,有時候妻子工作累了,施光南就會給她彈一首曲子,就當是消遣了。
後來在知道女兒也有藝術細胞的時候,施光南更是把精力分一部分放在培養女兒身上,這似乎成了他樂不思蜀的日常,就算再累也是值得的。
像大家熟知的那首《打起鼓來唱著歌》大家知道它的來歷嗎?其實啊這是施光南送給妻子的一首情歌。
妻子生日那天,兩人約定好去父母家過,一大早妻子就買好菜過去準備做飯了,父母也高興孩子在身邊,所以廚房裡是充滿了歡笑,可是飯做好了,施光南遲遲沒來。
妻子未免有點不開心,就去門口看看,沒想到一出去就看到了施光南,妻子打趣到今天我生日你都遲到,而且還兩手空空,施光南聽後笑著說,進屋我給你個驚喜。
回來後,施光南坐在鋼琴旁,演奏了這首《打起鼓來唱著歌》的歌曲,悠揚歡快的曲調傳來讓一家老小充滿了歡笑,這首歌曲有明顯的新疆風味,但是也非常好聽。
後來這首歌被關牧村老師唱火了,大家對這首歌的喜愛更添一份,可是1990年這天,施光南卻永遠了離開了家人。
那一天,妻子照常去單位上班,而施光南也像平時一樣故意捉弄妻子,惹她生氣,後來妻子帶著&34;來到了單位,沒想到剛不久就接到了女兒的電話。
原來施光南在家中突然暈倒,等女兒發現送到醫院的時候就一直昏迷不醒,醫生診斷是腦溢血,這種病非常危險,差一分一秒都可能天人兩隔。
可沒想到這種事情還是發生在了施光南身上,他再沒有醒過來,妻子傷心過後也釋懷了,她知道丈夫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音樂,創造了那麼多的曲子,他是過勞而死的享年50歲。
病痛無情可是人有情,妻子如今聽著這些歌曲,就仿佛施光南一直陪在自己身邊沒有離開過,而施光南也用歌聲陪伴了家人,更陪伴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