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對抗算法讓人臉識別算法失靈,還能抵抗微信微博照片壓縮

2021-01-12 量子位

魚羊 編輯整理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上回書說到,現在,對抗攻擊的理念已經被應用到隱私保護領域:

通過給照片添加肉眼看不出來的對抗性噪聲,來蒙蔽人臉識別AI,達到保護隱私的效果。

不過,就有好學的同學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各種App基本都會對圖片重新進行壓縮,那這種照片「隱身衣」不就會因此失效嗎?

最近,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就和Adobe公司合作,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 並提出了一種適用於任意壓縮方式的抗壓縮對抗性圖像生成方案。

也就是說,這是一身具有抗壓縮能力的照片「隱身衣」。

即使經過處理的照片被社交平臺中各種壓縮算法改造一番,也依然能保持對抗性。比如,在微博上就可以達到90%以上的成功率。

抗壓縮的照片「隱身衣」

一般來說,添加了微小擾動的對抗性實例,都會受到圖像壓縮方法的影響。

尤其是現在不同社交平臺採用的壓縮方法都是黑盒算法,壓縮方法的變化也給對抗性實例的「抗壓性」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論文一作王志波教授就指出:

在壓縮算法未知或不可微的情況下,生成抗壓縮的對抗性圖像具有很大挑戰性。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這項研究提出了抗壓縮對抗框架ComReAdv。

具體而言,方案分為三個步驟。

步驟一:構建訓練數據集

通過上傳/下載的方式,獲取大量原始圖像和對應的壓縮圖像,構建訓練數據集。

步驟二:壓縮近似

利用原始圖像-壓縮圖像對構成的數據集進行監督學習。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基於編碼-解碼的壓縮近似模型,稱為ComModel。該模型被用於學習如何像黑盒壓縮算法一樣轉換圖像,以達到近似壓縮的目的。

其中,編碼器從原始圖像中提取多尺度特徵,如內在紋理和空間內容特徵。

對應的,解碼器對壓縮後的對應圖像進行由粗到細的重構,以模仿真實壓縮圖像的壓縮效果。

通過最小化重構圖像和真實壓縮圖像之間的平均絕對誤差(MAE),訓練後的ComModel可作為社交平臺未知壓縮算法的可微近似形式。

步驟三:抗壓縮對抗性圖像生成

構建優化目標,將ComModel融入到對抗性圖像的優化過程中,並使用基於動量的迭代方法(MI-FGSM)進行優化,最終使得生成的對抗性圖像具有較好的抗壓縮能力。

研究人員表示,該方案不需要任何壓縮算法的細節,僅根據適量的原圖和壓縮圖的數據集,便能訓練得到未知壓縮算法的近似形式,並進一步生成相應的抗壓縮對抗性圖像,因此,該方案能應用於所有社交平臺保護用戶隱私。

實驗結果

研究團隊進行了本地仿真測試(JPEG、JPEG2000、WEBP)和真實的社交平臺(Facebook、微博、豆瓣)測試。

本地仿真測試的結果顯示,ComReAdv這一方法在「抗壓縮」方面超越了SOTA方法,並且,可以有效抵抗不同的壓縮方法,具有可擴展性。

而真實社交平臺測試的結果也表明,該方法能顯著提高對抗性圖像的抗壓縮能力。

在被不同的壓縮方法壓縮後,誤導Resnet50分類模型的成功率達到了最先進的水平,在微博上可以達到90%以上的成功率。

關於作者

論文一作王志波,是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志波教授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信息學院自動化專業,2014年獲美國田納西大學計算機工程博士的學位。

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物聯網、移動感知與計算、大數據、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人工智慧安全。

對於這項研究,王志波教授表示:

我們認為這項技術可以被所有社交網絡用戶採用,來防止分享圖像被非法濫用、識別。當然,模型的抗壓縮能力仍需進一步提高,我們團隊接下來會對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關焦點

  • 給照片穿上「隱身衣」,最強人臉識別算法也失靈!業界推出最新AI工具Fawkes,幫你保護照片隱私數據
    一張自拍照就能夠識別出姓名、聯繫方式、家庭住址,這對於面部識別技術來說,可能已經不是什麼難事兒。換句話說,只要能夠獲取到照片數據,面部識別技術就能輕鬆獲取個人敏感信息。此前,美國面部識別公司便創建了一個約有30 億張圖像的超大容量人臉資料庫,而這些數據均從 Facebook,Venmo,YouTube 等社交媒體平臺抓取而來。無處不在的面部識別技術和未經授權的數據獲取已經對個人隱私造成了嚴重威脅。面對這些威脅,芝加哥大學Sand Lab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思路——或許我們可以為照片添加一層「隱身衣」!
  • 人臉識別測溫機方案淺析:產品原理與免費算法推薦
    針對這一情況,本文將從技術原理、免費算法推薦、人臉識別硬體選型三大方面,幫助有需要的開發者進一步了解人臉測溫機一體機的產品及研發方案。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引入人臉識別技術,將測溫目標與周圍環境進行精準"分割"。而基於人臉識別技術,不僅可以精準鎖定面部,還能同時實現門禁、考勤、訪客管理等多種功能。人臉識別算法推薦:免費、離線SDK人臉識別算法是傳統紅外測溫一體機脫胎換骨的關鍵,因此選擇合適算法也就非常重要。
  • 算法推薦|在iOS14與Android11系統上,App開發如何實現人臉識別
    除了手機作業系統自帶的人臉解鎖,大量App也引入了人臉識別以進一步完善產品功能,譬如政務和金融類App會通過人臉識別進行用戶身份核驗,相冊管理App通過以此進行照片分類,攝影攝像類App則通過人臉檢測進行對焦和美顏……儘管手機上發生的人臉識別都在同一套硬體上運行,然而App並不能調用作業系統自帶的人臉識別功能,而是需要在開發中引入第三方算法。
  • 愛奇藝打造的人工智慧——卡通人臉識別算法iCartoonFace
    ,但就小編那點見識來說呢,也多是基於「基於OpenCV」的圖像識別,有一次用到了真正的人臉識別,是AS3裡的一個人臉識別庫(可快照表情等),也曾調用過一次基於百度人臉識別的網絡API,彼時,覺得很有成就感。
  • 一個照片「隱身衣」,讓微軟曠視人臉識別系統100%失靈|開源
    其實,算法已經悄悄給右邊的照片加上了微小的修改。但就是這樣肉眼根本看不出來的擾動,就能100%騙過來自微軟、亞馬遜、曠視——全球最先進的人臉識別模型!所以意義何在?如此一來,即使你在網絡上的照片被非法抓取,用這些數據訓練出來的人臉模型,也無法真正成功識別你的臉。給照片穿上「隱身衣」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幫助網友們在分享自己的照片的同時,還能有效保護自己的隱私。
  • 清華團隊推出AI安全平臺,欺騙頂尖人臉算法後又修復漏洞
    據了解,該平臺內置領先的AI對抗攻防算法,提供從安全測評到防禦加固整體解決方案,目前可用於發現包括人臉比對等在內的常用AI算法可能出錯的極端情形,也能預防潛在的對抗攻擊。二、「對抗樣本」成「AI病毒」,國外主流人臉識別算法相繼被「攻破」站在人臉識別終端前,通過人臉識別攝像頭完成身份校驗,類似的人臉識別身份認證已經覆蓋到刷臉支付、酒店入住登記、考試身份核驗、人證比對等等生活場景中。
  • 照片秒變卡通風,小視科技AI團隊開源人臉卡通化算法模型
    ,同時保持原照片的語義內容和紋理細節。除了常規的Cycle Loss和GAN Loss,研究人員還引入了ID Loss,使用預訓練的人臉識別模型來提取輸入真人照和生成卡通畫的id特徵,並用餘弦距離來約束,使卡通畫的id信息與輸入照片儘可能相似。其中,
  • 「算法要向善」選擇背後的倫理博弈
    麥克·沃爾什在《算法領導者:當機器比你聰明時如何變聰明》一書中描述了一種「亞馬遜步速」,這是一種「介於行走和慢跑之間的速度」,而在亞馬遜,員工們必須按照這個節奏來工作。與之類似,我們看到了「困在算法裡」的外賣平臺騎手們,面對不斷壓縮的訂單送達時間,他們沒有選擇,只能遵循算法的設計邏輯,看著手機上一條直線的數字地圖,在現實的道路上「與死神賽跑,和交警較勁,和紅燈做朋友」。
  • 人臉識別除了可以破案,還能製造冤案...
    然後,號稱全球最公正自由的國度的警察在沒有校驗指紋、沒有檢測DNA的情況下,僅僅依靠這個人臉識別結果,就對這個名為Nijeer Parks的可憐兄弟發布了逮捕令!但警方僅僅依靠人臉識別就把他抓了起來,打破了他的寧靜人生。為此,他決定開啟他的上訴之旅!Nijeer Parks及他的委託律師表示,警方用的人臉識別軟體,主要依賴於數十億張社交媒體照片來識別犯罪嫌疑人,新澤西州早已經禁止使用這種軟體。據稱已經有高級法院的法官開始向當地檢察官辦公室施壓,要求他們在這個案件中拿出更多的證據,而不僅是人臉識別軟體。
  • 詳解蘇寧門店的人臉識別技術
    而1:N的應用,首先得註冊N個ID的人臉照片,再判斷一張新的人臉照片是否是某個ID或者不在註冊ID中。1:1和1:N,其底層技術是相同的,區別在於後者的誤識率會隨著N的增大而增大,如果設置較高的相似度閾值,則會導致拒識率上升。拒識和誤識二者不可兼得,所以評價人臉識別算法時常用的指標是誤識率小於某個值時(例如0.1%)的拒識率。
  • 告別視頻通話「渣畫質」,英偉達新算法最高壓縮90%流量
    他們開發的新AI算法,可以將視頻通話的流量最高壓縮90%以上。和其他視頻相比,通話的場景比較單一,基本上只有人的頭部在運動。因此只要能把頭像數據大規模壓縮,就能大大節約流量。英偉達的新算法face vid2vid正是從這一點出發。只要一張圖片,就能實現重建各種頭部姿勢圖片。
  • 人臉識別被破解?快看看你的微信、支付寶!
    他們使用特質的3D面具欺騙了支付寶、微信等支付軟體中的人臉識別系統,甚至成功地使用手機屏幕上的照片,在荷蘭最大的機場通過人臉識別驗證登機。這家叫做Kneron的人工智慧公司成立於2015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市。
  • 案例實踐丨最優化算法的前世今生
    由於這個算法是四個人幾乎同一時間發現的,所以也叫BFGS算法。下圖中的照片是他們四個人聚在普林斯頓時拍的,很幸運的是,Goldfarb是我博士時期的導師。實際生活中,被應用最廣的兩種算法,一個是BFGS,另一個就是共軛梯度法。這兩種算法經常會出現在很多的程序包裡或者開原始碼裡,如果使用在大規模的優化問題或者成千上萬個變量的問題中,也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 檢測DeepFake視頻,阿里新算法從多人物中識別被篡改人臉
    機器之心發布機器之心編輯部近日,阿里安全圖靈實驗室和中科院計算所合作提出一種只需要視頻級別標註的新型 DeepFake 視頻檢測方法,該方法更加關注現實中廣泛存在的部分攻擊(篡改)視頻問題,能夠從視頻中準確識別出被篡改的人臉。
  • 危險的人臉識別
    但一個嚴峻的事實是,除了ZAO之外,收集並使用我們人臉數據的機構和企業,正變得越來越多。比如,擁有你相冊讀取權限的APP、為你提供人臉解鎖功能的手機廠商、對你進行身份驗證和面部檢測的金融或教育類APP,甚至是你辦公樓裡的刷臉出入系統,以及無處不在的安防攝像頭。為了便利,我們正在把自己的人臉數據免費交給越來越多擁有新技術的組織。這一趨勢浩浩蕩蕩,個人仿佛無法抵抗。
  • 腦門貼張紙,就能騙過人臉識別系統?FaceID 已陣亡
    腦門貼張紙,就能騙過人臉識別系統?FaceID 已陣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ID:QbitAI),作者魚羊、慄子,愛範兒經授權發布。
  • 美國研究:佩戴口罩嚴重影響人臉識別準確率,黑口罩尤其嚴重
    在測試了89種商業人臉識別算法後,NIST發現,在一對一識別任務中,算法識別戴口罩人臉的錯誤率高達5%至50%。他們還發現,相比藍色口罩,人臉識別算法識別佩戴黑色口罩的人臉更易出錯。而且,口罩遮住鼻子的面積越多,算法識別人臉的難度就越大。
  • 進軍人臉識別,360 的「安全觀」與「大局觀」
    邱召強介紹,早在 2015 年 5 月,360 就成立了 AI 研究院,從事人臉識別、聲紋 識別、行為識別相關算法的研究。「當時算法為王,鮮有成熟產品,落地應用更是少之又少,市場還處於對 AI 的盲目崇拜,安全被遺忘在角落。」
  • CVPR2019 | ArcFace:構建高效的人臉識別系統(已開源)
    研究方向為人臉分析,包括人臉檢測,配準,識別,生成等。曾多次在計算機視覺競賽(ImageNet, ActivityNet等)中奪冠。更多信息見個人主頁:https://ibug.doc.ic.ac.uk/people/jdeng➤分享背景人臉識別在計算機視覺的學術研究和工業應用中都備受關注。人臉識別算法關注從圖像到特徵映射過程中如何壓縮類內差別同時保持類間的差異。
  • 最新軟體算法修復鏡頭畸變導致的人臉變形
    在智慧型手機中變得越來越流行,廣角相機鏡頭非常適合捕捉人群的鏡頭 , 如果你是靠近照片邊緣或角落的人之一,可能深有體會,照片邊緣的人臉會變形。計算機攝影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可以在不影響照片其餘部分的情況下自動修復扭曲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