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老人已經成為聖誕節最受喜愛的象徵。他趕著馴鹿,拉著裝滿禮物的雪橇,挨家挨戶給每個孩子送禮物的快樂老精靈的形象,已深深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
眾所周知,聖誕節是紀念耶酥·基督誕生的日子。當今,世界上的人們在慶祝這個特別的日子時,這一天的主角和道具都是聖誕老人、馴鹿、聖誕樹、聖誕禮物和雪。那麼,聖誕老人到底是誰?為何聖誕老人是乘著馴鹿拉的雪撬出現的?為何要給孩子們禮物?所謂的聖誕樹究竟意味著什麼?更奇怪的是,這些東西與耶酥·基督誕生有關係嗎?
傳說,聖誕老人確有其人,名為聖·尼古拉斯,是公元四世紀時的一位聖徒。聖·尼古拉斯生於古利西亞海港城市帕塔拉,年輕時曾遊歷巴勒斯坦和埃及,返回利西亞不久即成為米拉城主教,死後被尊為聖徒。尼古拉斯是一位身穿紅袍,頭戴紅帽的白鬍子老頭,他為人仁慈、慷慨大方、樂善好施,傳聞他時常救濟窮人,幫助孤寡,因此演化出許多關於他幫助窮苦人們的傳說故事。
尼古拉斯最喜歡在暗中幫助別人,聖誕老人是他後來的別號,這個名字出自他暗自送金子,幫助三個女孩子的故事。
據說在尼古拉斯家不遠處,住著三個美麗的少女。她們的父親是一位清寒的學者,經常靠借貸過日子。因為沒有能力還債,父親只好狠心把美麗的三個女兒賣給債主,帶到非洲去做女僕人。三個女兒知道了這件事前,便擁抱在一起傷心的痛哭著。聽到哭聲的尼古拉斯來到她們家中安慰了一番。到了夜裡,女兒們洗完衣服後將長統襪掛在壁爐前烘乾。這時,尼古拉斯再次來到她們家的門前,從窗口看到一家人都已睡著了,同時也注意到了女孩們的長統襪。隨即,他從口袋裡掏出三小包黃金從煙囪上一個個投下去,剛好掉在女孩們的長統襪裡。有了金子,父親還了債,三個女兒也脫離了去非洲做女僕的命運。第二天正是聖誕節,女兒們知道是尼古拉斯做的好事,便請他來一面慶祝,一面感謝。
以後每到聖誕節,這三個女孩就對人講這個故事,尼古拉斯愛護弱小,幫助窮人的精神,也跟隨聖誕節流傳了下來。後來世界上有很多善心人士,效法尼古拉斯的仁愛精神,捐出大量的物品,用聖誕老人的名義,把愛心帶給貧苦的人,帶給可憐的老人和孤兒。後來聰明的父母們開始用聖誕老人的名義,在聖誕節送給孩子一襪子禮物,這個習俗便由此在歐洲流傳下來。
聖·尼古拉斯
中世紀時期,對尼古拉斯的朝奉已傳遍整個歐洲,他成了俄國人及希臘人的守護神;成了慈善的兄弟會和同業公會、兒童、水手、未婚女子、商人及典當掌柜的守護神;成了如瑞士的夫裡堡以及俄國的莫斯科這些大城市的守護神。歐洲湧現出成千上萬座聖·尼古拉斯教堂,俄羅斯的舊東正教派將尼古拉斯的地位尊崇得更高,他們認為聖·尼古拉斯除了幫助兒童及窮人之外,還保護海員和水手,並把每年的12月6日,更定為「聖·尼古拉斯」日。
宗教改革之後,歐洲新教國家已經不再存在對尼古拉斯的崇拜,唯獨在荷蘭,關於他的傳說流傳下來。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將此傳統帶到了其美洲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現在的紐約。聖·尼古拉斯的叫法也被演化為聖誕老人,從而被當地多數講英語的人們接受,人們將這位慈眉善目的老公公的傳說與北歐民間故事中專門懲罰調皮搗蛋的孩子,卻給乖孩子送禮物的魔術師的傳說加以揉合,便有了聖誕老人的形象。
那麼,如今頭戴紅帽子,身穿紅白衣服,一臉白鬍子的聖誕老人形象又是如何出現的?聖誕節前夜,聖誕老人給孩子們贈送禮物,是否真的與聖·尼古拉斯給鄰居錢包、金幣那樣的事情有關聯?雪、拉雪橇的馴鹿、聖誕樹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1882年,美國詩人克萊門特·卡拉克摩爾以他的生花妙筆第一次把聖誕老人描寫成親切可愛的形象:面頰像玫瑰,鼻子似櫻桃,常常歡樂笑靨,兩鰓長滿白鬍子,每逢聖誕前便會駕著馴鹿雪橇來到村鎮裡,從民居煙囪爬下,送禮物給乖孩子。這篇名為《聖·尼古拉斯的探訪》的詩文一經發表便到處風行,使快樂的聖誕老人形象深入人心。很多小孩想知道他究竟來自何方,那時流傳的解釋是他來自北極,那裡是他長年為好孩子準備禮物的地方。
有觀點認為,穿著紅白衣裳的聖誕老人形象,是某飲料公司使用的紅與白的象徵企業形象的色彩,以聖誕老人為主題創造的廣告畫。這種說法聽起來可信度比較高,但仔細推敲,在該公司開始用聖誕老人形象的廣告之前,也就是1931年以前,各種各樣的資料顯示,聖誕老人的形象早已確立了。
其實,聖誕老人是不同傳說和神秘人士的結合體。在種種傳說中,聖誕老人的起源還有遠比聖·尼古拉斯更早的說法。
傳說,聖誕老人出現在數千年前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是北歐神話中司智慧、藝術、詩詞、戰爭的奧丁神。寒冬時節,騎上他那八腳馬坐騎馳騁於天涯海角,懲惡揚善,分發禮物。據異教傳說,聖誕老人是奧丁神的後裔。
傳言,奧丁神的兒子——雷神託爾,以勇敢、食量大而聞名。雷神長著長長的白鬍鬚,是一名剛進入老年期的男子,他總是穿著紅色的衣服,乘著用兩頭山羊拉的戰車,以閃電為武器與冰雪諸神戰的昏天黑地,並最終戰勝了寒冷。由於雷神把火視為神聖的東西,於是通過各家的煙囪來接近暖爐,這些都與聖誕老人極其類似。
在諸多傳說中,還有人認為聖誕老人源自西伯利亞的黃教僧。持這一觀點的主要人物是文學家詹姆斯·阿薩。
2000年,阿薩在其《蘑菇與人類》一書中指出,西伯利亞的黃教僧才是聖誕老人的原型,聖誕禮物是紅傘蘑菇,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致幻性蘑菇。
阿薩所說的紅傘蘑菇,是具有紅白色彩的蘑菇,由於含有伊博藤酸、蕈毒鹼等成分,吃了會引起上吐下洩等症狀。但事實上,這種蘑菇的毒性並不強。
根據阿薩的調查,黃教僧在進行儀式時,把收集的紅傘蘑菇放入袋裡,穿著紅白服裝,通過屋頂的開口處進入家中,這的確與我們印象中聖誕老人的樣子很相似。
事實上,當適量攝取紅傘蘑菇後,就像亞馬孫河西部的原住民在黃教儀式上使用的阿雅瓦斯卡那樣,吃了紅傘蘑菇經過嘔吐之後,由於伊博藤酸的作用,能夠體驗到假死狀態。換句話說,在高度興奮後,人似乎覺得意識脫離了肉體,看到自己人生的一切像走馬燈那樣的出現。
那麼,紅傘蘑菇為何被認為是「聖誕禮物」呢?
基督教的基本思想規定「好孩子可領取禮物,不好的孩子不能領取禮物。」換句話說,好事應受獎勵,壞事要受處罰。聖誕老人是能夠理解人們的心思及意圖的。於是,在聖誕節前夜,聖誕老人便在聖誕樹下給好孩子放了聖誕禮物。
另外,由於紅傘蘑菇是起源於西伯利亞,那裡的松樹下經常會生長紅色蘑菇,因此,松樹成為聖誕節中的重要裝飾。於是,孩子們在聖誕節早晨,在松樹下便會發現作為禮物的紅白色圓形蘑菇。據說,獲得紅傘蘑菇禮物的人們由於能感受到一定的致幻效果而感到無比的恩惠,拉雪橇的馴鹿也因為食用了紅傘蘑菇而精力更充沛,在雪地上不停地奔跑著。
聖誕老人的原型有幾種說法,那麼聖誕老人的故鄉又在哪呢?
傳說中的聖誕老人有不少,關於聖誕老人的故鄉,也爭論頗多。近些年,有近20個國家說自己的國家才是聖誕老人的故鄉。
1927年,一家芬蘭報紙指出,聖誕老人的家其實在芬蘭北部的拉普蘭。也是在這一年,芬蘭電臺的兒童節目主持人馬古斯叔叔描述聖誕老人的正確住址是拉普蘭的耳朵山。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拉普蘭的聖誕老人在每年聖誕前都會到羅瓦涅米附近的北極圈接見想親近他的遊客,特別是兒童。但是,因為前來的人終年不絕,從1985年開始,聖誕老人就長駐在那裡了。順理成章,芬蘭人在拉普蘭的北極圈上建造了全球第一個聖誕老人村。
近十幾年來,許多國家都在自己的國土上為聖誕老人尋根覓祖,查找故鄉。於是,在近20個不同的國家,居住了150多位聖誕老人。
1996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了聖誕老人世界大會,來自全世界的聖誕老人都出席了這次盛會,唯獨芬蘭耳朵山的聖誕老人沒有參加。
原來,芬蘭人堅持認為,最早為聖誕老人找到故鄉的是芬蘭人,只有自己國家才是真正的聖誕老人的故鄉,因而對這次大會進行抵制,拒絕與「冒牌」的聖誕老人聚會。
在世界各地眾多的聖誕老人之家裡,芬蘭的聖誕老人村最負盛名。
羅瓦涅米是芬蘭北部拉普蘭省省會,是世界上唯一設在北極圈上的省會。在拉普蘭方言裡,羅瓦涅米的意思是一個草木叢生的山坡或者曾經發生過森林大火的小山。二戰期間,這裡遭到過嚴重破壞,幾乎被夷為平地。經過戰後重建,現在人口在3萬左右。
拉普蘭每年10月進入冬季,一直要到第二年的5月才開春。到了冬至前後,人們可以親身感受到極夜,看到24小時不滅的星光;到了夏至前後,人們又可以感受極晝,看到24小時不落的太陽。
聖誕老人村位於羅瓦涅米以北8公裡處的北極圈上,村裡有一條白線,標有66°33"07"的字樣,這就是北極圈了。不少人在線上跳來跳去,意味著在北極進進出出。
聖誕老人村是一組木建築群,包括餐廳、花圃、聖誕老人辦公室、居所、郵局、禮品店、馴鹿園等。鹿園裡面有許多美麗的馴鹿,夏天,它們懶洋洋地躺在草坪上養生;到了冬天,特別是聖誕節時,它們為聖誕老人及遊客努力工作,在雪地上飛馳。
聖誕老人的辦公室是座木質結構的單層平房,屋內的布置充滿了聖誕色彩,紅色的軟墊、金色的鈴鐺,掛滿屋子的五彩繽紛的糖果和聖誕襪子,高大的聖誕樹上綴滿彩燈,下面鋪滿了彩帶包裝的禮物。
每天上午10點半,聖誕老人便會準時坐在這裡。這裡仿佛是一個神秘而又充滿祥和氣氛的家,木板牆上掛著串串鈴鐺,屋頂有彩燈閃爍,正面的牆壁上鑲著一幅木製的世界地圖。慈祥的聖誕老人笑容可掬地坐在壁爐邊的橡木椅上,捲曲的白鬍子直垂過胸,濃密的白眉毛幾乎遮蓋了鼻梁上的整副眼鏡。
聖誕精靈是聖誕老人傳說中的精靈助手。可別小看他們,每年聖誕節期間,現實生活中的聖誕精靈們總是忙得不亦樂乎,回複數萬封寫給聖誕老人的信,解答小朋友提出的問題……而這些信件便來自於聖誕老人辦公室對面的聖誕老人郵局。這是芬蘭最繁忙的郵局,每年這裡大約要收到來自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萬封信,工作人員在這些來信中要選擇26萬封給予回復。為了完成這繁重的工作任務,郵遞中心聘用了近百名工作人員並配備近百臺電腦。時近聖誕,聖誕老人和助手們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郵局裡有好幾個大木箱和高高的大柜子,裡面裝滿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寫給聖誕老人的信。每天平均有3萬封信從各地如雪片飛至,所以聖誕老人的日常工作也是很忙的,除了每天接待絡繹不絕的拜訪者,還得處理大批信件。
美國最大的州阿拉斯加有一個有趣的小鎮北極村,這裡是美國的「聖誕老人之家」。
北極村位於阿拉斯加第二大城市費爾班克斯的南邊,是一個只有10平方公裡、居住人口1700多人的小鎮,號稱「北極村」,其實離地球上真正的北極點還有2700多公裡,甚至未到北極圈。但是,這並不妨礙它把「聖誕老人之家」的名號攬入自己懷中。
為了營造一種聖誕老人家鄉的氛圍,這裡的許多公共設施都帶有聖誕節的印記。小鎮的宣傳口號是「每天都是聖誕節」。走在北極村的街道上,仿佛走在童話世界裡,路燈都是紅白相間的糖果棒的形狀,就連小鎮的救護車和警車,用的都是聖誕節的兩種經典顏色:紅色和綠色。
當地最主要的一條大街是「叮噹大街」,源自聖誕老人滑著雪橇經過時鈴鐺叮叮噹噹的響聲。
小村裡有聖誕老人之家,這是一座白色的平房,外牆上畫著色彩鮮豔的各種聖誕故事畫。走入「聖誕老人之家」,耳邊響起歡樂的聖誕音樂,熱情的店員都穿著紅色和綠色的鬥篷,好像童話人物一般。
每年12月,這個小小北極村的郵局會變得繁忙起來。每天,信件從世界各個角落雪片般地飛來,這些信上的收件人都是「聖誕老人」,地址是「阿拉斯加北極村」,這些信大多是孩子們寄來的。
雖然阿拉斯加的北極村自稱是「聖誕老人之家」,但它的競爭者不在少數。許多北極圈附近的國家為了廣開旅遊財源,都希望聖誕老人到本地來「定居」:芬蘭人認為芬蘭的拉普蘭才是聖誕老人的正宗家鄉,冰島人認為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最適合聖誕老人居住,瑞典和挪威為了誰是聖誕老人的故鄉而爭執不休,甚至連距離北極甚遠的日本也把北海道和聖誕老人扯上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