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只有結尾是精華,結局大快人心,覺得這片子引人向惡,或者警示人為善,那麼你還沒有看懂這部電影,還沒有看懂人性。人性醜陋,全員惡人,整部電影唯一沒有作惡的竟是一條狗。
村民不是隨著劇情在循序漸進的暴露醜陋,他們一開始就偽善得很刺眼。荒僻的道格維爾小鎮迎來一個美麗的逃亡者格蕾絲,村民作為小鎮土著,擺在面前的無非就是兩種直截了當的選擇:一、拒絕,二、接納。可村民們的做法卻很有意思。有提議讓格蕾絲去找警察的,有覺得幫格蕾絲敲鐘放哨是添麻煩的,也有直接表明只關心自己的事,無求於人的,可最後都答應了給格蕾絲兩個星期的「觀察期」,不說,還十分問心無愧,洋洋自得,他們陶醉於自己的善良,認為這已經比大多數人做得好了。
這就是一種偽善,而這種偽善在村民湯姆身上體現得最甚。湯姆最初幫助格蕾絲就是因為這給了他一種不錯的成就感,後來繼續幫助格蕾絲是因為想要名正言順的「嫖娼」。狗是全片唯一沒有作惡的,而湯姆是整個鎮上唯一沒有幹格蕾絲的男的,可他明明比哪個男的都想幹格蕾絲。他想作惡,但又不願意袒露自己的惡,還要用善良、正義的幌子來包裝自己。說俗點,這種行為就叫:當了x子還要立牌坊。說高雅點,在魯迅的《狂人日記》裡,這叫:
「最好是解下腰帶,掛在梁上,自己緊緊勒死;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自然都歡天喜地的發出一種嗚嗚咽咽的笑聲。 」
慢慢的,偽善也懶得表演了,村民顯出醜陋,貪得無厭。格蕾絲第一天替村民工作,天上春光明媚,鎮上感謝聲迭起;格蕾絲替村民工作了半年,還增加了時長,鎮上不僅沒有人因此高興,情緒還恰恰相反。人性如此,不管是同學同事,還是朋友鄰居,一樣的忙,幫了第一次,人家會感激你,幫多了就變成你應該做的份內兒事了,劉震雲在《單位》裡這樣說:
「大家的看法很有意思,過去小林不在乎、吊兒郎當時,大家認為他應該吊兒郎當,不掃地不打開水不收拾桌子是應該的;現在他積極幹這些,久而久之,大家認為他幹這些也是應該的。有時屋子裡偶爾有些不乾淨,暖壺沒有水,大家還說:『小林是怎麼搞的!』」
以自己的高道德水平無條件的原諒低道德水平的人也是一種傲慢,強行抹去人性的醜陋也是一種惡。與其誇讚格蕾絲善良、寬容,不如說她從來都沒有將村民看作與自己平等的,一樣的人,她也在偽善,她在居高臨下的憐憫鎮上所有的人。所以在村民作惡時,她才選擇原諒,她認為村民的道德水平始終低她一等,作惡是情理之中,她才是真正的打心底瞧不起這些村民。與其說格蕾絲在結局命令父親的黑幫手下放火燒村,屠殺村民,是看透了村民的醜陋,不如說她只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駱玉明對《子貢贖人》的評說,剛好也可以評說結局屠村的行為:
「道德的價值,在於它能夠維護某種公眾利益,如果脫離實際去提高道德標準,將道德自身視為目的,其結果足以破壞道德存在的基礎。中國幾十年前很努力地宣揚「無私」的理念,「文革」中更是發展到戲劇化的程度,結果是人人演戲,可信的道德就在這種表演中消失了。」
片尾導演透過旁白提出的問題:到底是格蕾絲離開了道格維爾,還是道格維爾離開了她和整個世界?答案是前者,人性的醜陋生長在每個人的內心,包括格蕾絲,一個道格維爾毀滅了,還有千千萬萬個道格維爾在運作。
最後,《legal high》裡古美門的這段話送給格蕾絲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