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軍力淺析 - 海軍

2021-01-20 軍工會


臺灣海軍的組織結構和美國海軍不同,沒有海軍作戰部這樣一個為海軍部長提供諮詢的機構,行政、作戰指揮都集中在海軍司令部手中。海軍的作戰兵力都歸屬於艦隊指揮部,指揮官為中將銜,由6個艦隊、1個獨立潛艇戰隊和航空、岸基飛彈、特戰、監偵等輔助兵力組成。艦隊之下設戰隊,戰隊再分為大隊,直至單艦,艦隊司令為少將。陸戰隊也不是一個單獨的軍種,而是隸屬於和海軍艦隊指揮部平級的陸戰隊指揮部。全海軍包括9000人的陸戰隊在內共有兵員3.8萬人。



臺灣海軍目前擁有4艘驅逐艦、22艘護衛艦、4艘常規動力潛艇、31艘飛彈快艇、13艘巡邏艦、9艘獵雷艦、9艘兩棲艦艇和10艘輔助艦船,在一些海外媒體製作的海軍排行榜上能排到第十,僅次於義大利海軍。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出它的規模雖然不小,但是單艦的艦齡、艦況和武器、雷達裝備都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水平,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並沒有多少提升空間。臺灣海軍還有一個比較特立獨行的地方,就是2014年前後進行了整編,把所有同型艦編組在一支艦隊、駐紮在同一個基地,而不像大多數海軍那樣由各種不同型號的軍艦組成特混艦隊,其用意是「合併同類項」以減輕老舊艦艇的後勤保障壓力。


基隆、蘇澳、左營、馬公4個主要海軍基地中只有左營是專用軍港,其它3個都是軍民合用港



168艦隊是1995年為了加強臺灣東海岸防禦新設立的艦隊,下轄231戰隊和251戰隊,駐地在宜蘭縣蘇澳。蘇澳港本身也相當年輕,1965年始建小型商港,1969年蔣介石下令擴建為軍港,1978年完成一期工程開始進駐兵力,到1983年才全部建成。蘇澳港是臺灣東部唯一一座正規大港(臺東港為小型漁港),三面環山,地形險要。港區分為北方澳、蘇澳及南方澳三個海灣,北方澳為單獨建設的海軍中正基地,東、北兩側有40-60米的小山遮擋,非常隱蔽;蘇澳為商港(2012年貨物吞吐量為472萬噸),南方澳為漁港。蘇澳的外港水深有15米,臺灣四大軍港中只有這裡可以停泊吃水達到9.6米的基隆級驅逐艦。



不過這座臺灣最新的軍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還是造得小了,171米長的基德級勉強停得下,今後要想駐泊一支001A編隊實在是施展不開,我試著擺了2艘就塞滿了,要大力擴建才行,得有前瞻性啊。168艦隊的主力就是鎮島之寶 - 4艘基隆級驅逐艦,即原美國海軍基德級。這是大陸軍迷最為關注的臺灣軍艦,也是老舊的陽字號退役後臺灣海軍唯一的驅逐艦。


基德級身世坎坷,原先為巴列維王朝訂購的居魯士級防空驅逐艦,採用斯普魯恩斯級的艦體,在保留反潛設施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防空能力,以控制波斯灣的空域。為此基德級安裝了2座①MK-26雙臂發射架代替原來的8聯裝「海麻雀」點防禦系統,發射「標準-2」中程艦空飛彈(前後彈庫共備彈68枚),在後桅上配備了更先進的②SPS-48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前桅上裝有③SPS-49兩座標遠程警戒雷達,艦橋頂部和後煙囪前是兩座④AN/SPG-51照射雷達,達到提康德羅加級服役前美國防空型核動力巡洋艦的水平。


左為「基德」號,右為斯普魯恩斯級7號艦「彼得森」號,已接受現代化改裝安裝了Mk-41垂直發射系統,1996年4月12日攝於諾福克24號碼頭。


為了適應海灣地區的氣候,基德級將斯普魯恩斯級的3座空調站增加到4座,燃氣輪機進氣口加裝了沙塵分離器,還增強了海水淡化能力,滿載排水量增加到9783噸(臺灣媒體往往採用10784短噸以擠進萬噸艦行列),比斯普魯恩斯級多出1600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驅逐艦。斯普魯恩斯級在80年代改裝垂髮系統後依然缺乏「標準-2」飛彈的火控系統和照射雷達,所以64單元的垂髮只能發射「戰斧」巡航飛彈和「阿斯洛克」反潛飛彈。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尚未交付的訂單被取消,4艘基德級(原規劃為6艘)在1981-1982年間建成後被美國海軍接收並長期派駐中東地區,目標直指前東家,並被海軍內部戲稱為「Ayatollah - 阿亞圖拉」級,暗指霍梅尼。不過它還有另外一個綽號「陣亡將軍級」,因為4艦都以二戰中陣亡的海軍將領命名,艾薩克·基德少將就是珍珠港事件中在旗艦「亞利桑那」號上犧牲的第一戰列艦分隊司令,被追授榮譽勳章,並有3艘驅逐艦以他命名:弗萊切級DD-661(1943)、基德級DDG-993(1981)和伯克級DDG-100(2007)。


1991年1月10日,「基德」號伴隨「艾森豪」號從海灣歸國途中接受航母的補給


1988-1990年間,基德級接受了「新威脅升級」改裝,實驗性地集成了C3I系統數據鏈,可以和提康德羅加級展開區域協同防空作戰,由後者的宙斯盾系統制導基德級發射的防空飛彈,讓基德級保持電磁靜默充當武庫艦,這也是全世界最早實用化的「A射B導」形態。不過隨著冷戰結束以及伯克級的大批服役,非親生的基德級迅速落伍且顯得多餘,在服役僅僅17年後就於1999年全部退役封存。1997年美國提出以3千萬美金的超低單價(不含武器和船廠維修費)將基德級出售給澳大利亞,但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在1994年接收2艘美制新港級坦克登陸艦時遇到大量問題,美國的外銷建議被澳方拒絕。當時的工黨總理保羅·基廷選擇保留並升級4艘阿德萊德級護衛艦(美制佩裡級),而放棄了更加昂貴複雜而且武力過剩的基德級驅逐艦。1998年美國又轉而向希臘推銷,提出無息租借5年再選擇一次性購入,包含武器的合同總價為7.42億美元。但為了平衡和土耳其的關係,基德級只能搭載「標準-1」而非「標準-2」,希臘方面反對降低防空能力,雙方不歡而散。此時最後一艘「錢德勒」號也已經從美國海軍退役,全部都成為封存的「冷艦」。在多次求購宙斯盾艦無門後,臺灣海軍看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於2000年12月向美國提出採購意向,2001年4月獲得批准,也就是「光華七號」計劃。合同總價格7.32億美元,包括了硬體升級(比如AN/SPS-48對空搜索雷達從C型升級到E型)、整修、重新啟動和培訓,還包含148枚「標準-2」Block IIIA和32枚「捕鯨叉」Block II,從價格上看還不算太坑,甚至略低於給希臘的報價。不過這個備彈量是打了折扣的,每艘基德級的標準載彈量是68枚「標準」+ 8枚「捕鯨叉」,因為購艦經費遭到當時在野但控制立法院的國民黨削減,4艦各自只配備了37枚「標準」,「捕鯨叉」也沒有多餘的備彈。


中正軍港中的「基隆」號和「馬公」號,崇尚風水的臺軍將舷號跳過了1804


2005年12月,頭2艘基德級抵達蘇澳成軍,次年後2艘也到達臺灣,4艦單獨列編261戰隊,並分別以四大軍港命名,可見重視程度。2007年臺灣方面追加訂購了100枚「標準-2」,使單艦備彈量上升到62枚。2008年底,2號艦「蘇澳」號的8枚「捕鯨叉」被臺灣自製的8枚「雄風-3」替代。2014年開始還有傳聞臺軍將用自製的海軍版「天弓-3」代替「標準-2」,但尚未發現「天弓-3」具有兼容Mk-26發射架的能力。同年實施「精粹案」艦隊精簡整編,撤銷261戰隊,4艦平均分配給231和251戰隊。


2013年9月26日,在臺灣東北部海域舉行的「海標」演習中基德級準備發射「標準-2」


2005年隨著171艦「海口」號的入役,海峽對岸的人民海軍剛剛組成江南四劍客,加上2艘現代級就是當時全部的區域防空能力了(後2艘138、139艦2006年入役)。052C型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垂直發射系統,單艦來看固然比24年艦齡的基隆級新銳得多,但是以南海艦隊的2艘052B + 2艘052C或者東海艦隊的4艘現代級分別對陣4艘近萬噸的基隆級,在當時並不一定能佔多少便宜。



基隆級的雷達、武器、作戰指揮系統都要更加成熟完善且經過長期實戰部署檢驗:ACDS Block 1先進戰鬥指揮系統能在500公裡內偵測識別256個目標,並對64個目標同時進行有效追蹤;SPS-48E三坐標雷達420公裡的探測距離加上「標準-2」Block IIIA 166公裡的射程具有相當可觀的防空能力;基隆級載彈量更大,反潛性能也更突出,因此當時海峽兩岸在主力艦層面上還是基本持平的。


「馬公」號發射「標準-2」,打一枚少一枚啊


當然15年後早已是一個天一個地了,基隆級還是臺軍的珍寶,052C早已泯然眾人矣,參見從《向海圖強》看中國海軍。臺灣在90年代初向美國租借了8艘諾克斯級護衛艦,說是租借實為購買,只是避免政治衝擊的一種折衷叫法。這8艦於1972-1974年間服役,1991-1994年從美國海軍退役,1993-1999年陸續以20幾歲的高齡加入臺灣海軍,改稱濟陽級。



1969年服役的諾克斯級在美國海軍航母編隊中專職大洋反潛,擁有SQS-26低頻艦艏聲納、SQR-18A(V)1拖曳聲納與SQS-35變深聲納,搭配拉姆普斯I型反潛系統、SH-2F「海妖」反潛直升機和8聯裝「阿斯洛克」反潛飛彈,構成第一代現代化反潛系統。但是它非常偏科,防空僅有艦尾的一座「密集陣」近防系統(前31艘服役時安裝的是一座8聯裝「海麻雀」),反艦隻有一門Mk-42主炮,部分軍艦的「阿斯洛克」發射架可以共架發射2枚「捕鯨叉」反艦飛彈,僅此而已。而且在那個年代還沒有綜合作戰管理系統,諾克斯級的各個戰位都是各自為戰的。


尚未改裝的7號艦「寧陽」號,保持著美艦移交時的狀態


臺灣引進諾克斯級就是看中了它還算先進的拖曳聲納陣,部署在蘇澳執行東部海域深海區的反潛任務,並多次發現過往的各國潛艇。但是臺灣並未採購隨艦的「海妖」直升機,因為臺灣要求得到更先進的G型,美方只願給退役的F型,於是作罷,把退役陽字號驅逐艦上的MD-500 ASW輕型反潛直升機拿過充數,從而基本喪失了最重要的航空反潛能力。


用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4噸的「小鳥」來反潛,真實太難為它了,機頭左側安裝了一部RDR-1300水面搜索雷達,機身右側攜帶一部ASQ-81C(V)2磁探儀,起落滑橇加高以便在機腹掛載最多2枚輕型魚雷或者發煙浮標(通常只能掛1枚,否則航程和滯空時間很感人),臺灣共訂購12架,已損失3架。


面對連自保都十分困難的防空火力,臺灣海軍從陽字號上拆下「武進三型」戰鬥系統和「標準-1」中程飛彈發射架,見縫插針地裝在濟陽級上,打了一個大補丁。但是武進三系統只有7套,所以首艦「濟陽」號沒有安裝。


駛入蘇澳港的3號艦「汾陽」號,煙囪桅後面對稱安裝了2座三聯裝發射架,機庫頂部安裝了2座雙聯裝發射架,共10枚


在1995年前後,我軍稱得上現代化的只有2艘052驅逐艦,主力仍然是眾多051驅逐艦和053護衛艦,面對8艘濟陽級只有反艦能力佔優,防空半斤八兩甚至還不如一門「密集陣」,反潛則差距太大,濟陽級的3部美制聲納實在是讓人眼紅不已。如今濟陽級的艦齡已經達到49歲,蒸汽輪機動力系統故障不斷,艦況越來越差,「濟陽」號和「海陽」號已經在2015年退役,由新採購的「逢甲」、「銘傳」兩艘佩裡級替補。除此之外再無新艦可用,所以不得不繼續改進,計劃將主機換為柴油機,擴大、增強直升機甲板以操作S-70「海鷹」,並在「淮陽」號上試驗了海軍版「天劍-2」艦空飛彈,半百老兵還得繼續撐下去。


最年輕的8號艦「宜陽」號建造於1974年,正在發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可以看出臺灣海軍把最大的基隆級和反潛能力最強的濟陽級部署在蘇澳都是為了進行深海大洋反潛,保護往日本、美國方向的海上生命線。臺灣海軍的官網上說基隆級具備強大的防空、反艦、反潛和戰場管理能力,戰時能擔任作戰支隊旗艦,並且在作戰中心和戰管中心受損時擔任備援,也就是依靠相對先進的通信、戰管系統承擔海上後備指揮中心的任務。



但是我總有一種感覺,4艘基隆級在戰時真正的任務是在臺灣東北海域待機「救駕」,當臺灣地區領導人乘坐「黑鷹」直升機從臺北撤出時在海上接應,然後依靠強大的防空能力和33節的高航速逃往日本或者關島方向。



146艦隊成立於1952年,長期承擔海峽第一線防務,1965年八六海戰中被擊沉的「劍門」、「章江」兩艦都屬於該艦隊,當時為巡防第二艦隊。在過去強化澎湖、金、馬防禦的時代,146艦隊一直是臺灣海軍最優先裝備新式艦艇的單位,70年代裝備陽字號驅逐艦,90年代換裝成功級護衛艦,和對岸相比戰艦質量一直處於優勢。如今主要力量收縮回本島後,它的重要性才開始下降。146艦隊下轄226和268兩個戰隊,基地在澎湖馬公,位於海峽中線東側,距離高雄120公裡,金門150公裡。馬公港為軍民共用港,分為馬公和龍門尖山兩個碼頭區,馬公碼頭區的內港為商港和漁港,外港被稱為測天島軍港,外港之外還有一圈半島環抱,駐泊條件相當好,附近的白沙和西嶼兩個島上部署了天弓-3和雄風-2飛彈。



不過馬公軍港的規模並不大,碼頭長度只夠停靠138米長的成功級,075都相當困難,航母就更不用說了。



146艦隊全部由成功級組成,也就是美制佩裡級護衛艦。1981年臺灣曾計劃在美國協助下自行開發取代陽字號驅逐艦的後繼艦,但因為技術風險過高於2年後終止,轉而引進美制護衛艦設計。1989年開始執行「光華一號」造艦計劃,以長艦體的佩裡級改進型「考夫曼」號護衛艦為原型,由美國Gibbs & Cox設計公司負責修改設計以滿足臺軍的作戰要求,臺灣中國造船公司建造艦體(15億美金建造8個艦體),中山科學研究院安裝戰鬥系統。1994-1998年完成前7艘的建造,2000年追加建造了部分採用ACS先進戰鬥系統的8號艦,全部採用中國著名武將命名,分別是成功、鄭和、繼光、嶽飛、子儀、班超、張騫和田單。



佩裡級在美國海軍中是一個打雜的低成本通用護衛艦角色,混在提康德羅加級、斯普魯恩斯級、伯克級等大艦中顯得其貌不揚,毫無傳統戰艦高大威猛的感覺。但是它的低調背後採用了很多開創性的設計,在護衛艦發展史上意義非凡:和前型諾克斯級相比,佩裡級首次在護衛艦上配備了「標準-1」艦空飛彈(備彈40枚,可共架發射「捕鯨叉」),MK-13 Mod.4單臂發射器發射最高發射速率可達每分鐘6發,在執行外層反潛任務時不再需要防空艦或者艦載機的保護,也提升了整個艦隊的區域防空能力;雙機庫的佩裡級在後期型加長艦體後可以操作2架「海鷹」反潛直升機,從70年代直到今天在護衛艦上都是相當罕見的高配置;4100噸的噸位裝備了2臺LM2500-30燃氣輪機,以20節巡航速度續航力達到8300公裡,最高航速29節。這樣的作戰能力完全達到60年代飛彈驅逐艦的標準,而艦員只有176人,費效比非常高。


2003年10月11日列隊駛入舊金山灣參加「艦隊周」活動的美國艦隊,依次為提康德羅加級「莫比爾灣」號、佩裡級「薩奇」號和伯克級「霍珀」號 


臺灣海軍當然沒有美國艦隊那麼豪華的配置,所以引進佩裡級設計時著重加強了反艦能力,在艦體中部上層建築上安裝了2座雙聯裝「雄風-2」和2座雙聯裝「雄風-3」反艦飛彈發射架,共8枚。在左右舷還各增設了一門40毫米博福斯速射炮用於打擊小型快速艦艇(「田單」號未裝)。


「子儀」號上巨大的雄風發射架是十足的違章建築


出於政治上的顧慮,在建造成功級時美方沒有提供AN/SQR-19拖曳陣列聲納和AN/SQQ-89水下作戰系統,只裝備了SQS-56中頻艦殼聲納,主動搜索模式有效探測範圍不超過9公裡,遠程作戰能力只能依靠2架反潛直升機,為此臺灣特別委託西科斯基開發了具備獨立水面/水下搜索及反潛能力的S-70C(M),將原本由母艦完成的數據處理能力搬到機上執行。S-70C(M)共採購21架,已損失3架。成功級和濟陽級一個沒有拖曳陣列聲納,一個沒有反潛直升機,兩者編隊互補倒是正好,歷史上美國海軍在70年代也是這樣搭配使用的,只是臺灣本來就軍艦嚴重不足,只好東西各守一攤了。2017年臺灣再次購入2艘原裝佩裡級,仍然稱之為成功級,2018年11月入役,即「逢甲」號和「銘傳」號,這兩人都為清代臺灣官員,建設、保衛臺灣頗有建樹。兩艦在美方批准出售時仍為在役「熱艦」,艦況相當好,而且安裝了AN/SQR-19A拖曳式陣列聲納和SWAK淺水主動偵測套件,反潛能力比臺灣自製的成功級要強很多。主炮和「繼光」號、「嶽飛」號一起送回義大利原廠升級(換裝隱身炮塔,安裝Strales套件提高近程反導能力,升級單價2百萬美元),但沒有安裝雄風飛彈,仍然使用共架發射的「捕鯨叉」。


2019年9月28日,在基隆威海營區參加開放參觀活動的「銘傳」號,可見主炮已換裝隱身炮塔


臺灣海峽平均水深不足50米,並不適合潛艇活動,10艘成功級駐守在海峽內主要當作防空和反艦平臺使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良好的艦況以及在臺軍中還算不錯的作戰能力令它成為頂在最前沿的炮灰。



124艦隊的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海防艦隊,之後變更為海防第一艦隊和驅逐艦隊司令部,曾經是臺灣海軍的第一主力,「陽」字號驅逐艦大部分都配屬在該艦隊,目前下轄242、264兩個戰隊,駐地在高雄左營。左營基地是臺灣海軍的大本營,在高雄港北方9公裡處,是臺灣唯一的一座專用軍港。兩座港口之間隔著壽山,在山頂上部署了海鋒大隊第4中隊的「雄風-2」岸基反艦飛彈發射陣地。



左營基地規模龐大,海軍艦隊指揮部就位於東碼頭,基地內還有海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三個艦隊部、陸戰隊指揮部、海軍軍官學校、海軍陸戰隊學校、左營後勤支援指揮部(擁有臺軍最大艦船維修基地)、海軍戰鬥系統工廠、海軍造船發展中心、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登陸戰車大隊/戰鬥支援大隊、海軍彈藥總庫、 油庫等眾多單位。臺灣海軍除驅逐艦、護衛艦和飛彈快艇外的其它作戰、輔助艦艇幾乎全部駐紮在此,約佔總數的一半以上。


小港北側的水星碼頭是「水星專案」為潛艇興建的專用碼頭,可停泊全部4艘潛艇


左營港的港池南北長3.2公裡,東西寬1.2公裡,分為南部的大港(主力驅護艦隻)、中間方形港池內的小港(掃雷艦隊)和北部的北港(飛彈快艇、兩棲艦艇和軍輔船)三部分,面積是夠停航母編隊了,不過水深還是不夠,最深的大港也只有10米深,吃水9.7米的基隆級趁高潮位或許能開進去,一退潮就得擱淺。所以基隆級去臺灣西南部活動只能停靠在水深11.3米至17.6米的高雄港,雖然也有少部分軍用碼頭,但是港口支援設備遠不及左營。2016年7月1日那起轟動一時的「雄風-3」飛彈誤射事件就發生在左營,不過肇事的錦江級「金江」號巡邏艦來自基隆的131艦隊,當時停靠在水星碼頭上進行年度甲類操演驗收,艦上飛彈操作手獨自在戰情室訓練時因為操作失誤將一枚「雄風-3」戰備彈發射升空,飛彈向西北飛行40海裡後在澎湖吉嶼東南海域自主發現、攻擊並貫穿了一艘高雄籍漁船駕駛艙,造成船上人員一死三傷。這其中既有錦江級人機工效設計不合理的因素,也暴露出臺灣海軍管理、訓練、裝備上的很大漏洞。



124艦隊由6艘康定級組成,用民國時期中國城市命名,分別為康定、西寧、昆明、迪化、武昌和承德。康定級即法國拉斐特級護衛艦,也是臺軍所有軍艦中爭議最大的一級。在80年代中期啟動「光華一號」引進佩裡級後,山字號護衛艦和陽字號驅逐艦退役帶來的缺口仍然很大,於是臺灣海軍繼續滿世界找後繼艦。80年代末曾經計劃採購16艘韓國的蔚山級護衛艦,但時任參謀總長郝伯村赴法國談判後轉為訂購拉斐特級,採購代號「光華二號」。



1991年8月雙方籤署採購合同,92年2月臺灣首艦在法國海軍造艦局洛裡昂造船廠開工,此時拉斐特級剛剛完成設計不久,法國海軍的首艦仍在船臺上,要4個月之後才下水。臺灣海軍能夠如此迅速地獲得西方最新銳的戰艦實在是令全臺上下興奮不已,不過同樣讓人吃驚的還有訂購的數量和不明不白的價格,最終臺灣只購買了6艘而不是計劃中的16艘(後10艘在臺灣建造)。隨後即爆出軍購弊案和著名的尹清楓命案,法方也有6人受牽連離奇死亡,沸沸揚揚折騰了20年,直到2011年才由國際仲裁法庭判定法國政府敗訴,需歸還臺灣8.75億美元佣金,成為國際軍購史上最大醜聞。據事後透露,6艘拉斐特級原先議定的價格總額是110億法郎,而最終成交價格達到160億法郎,是新加坡6艘同級艦(不含作戰系統)的三倍,多出部分全是佣金和回扣。

首艦「拉斐特」號


外型科幻的拉斐特級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化隱身戰艦,雷達反射面積比常規設計降低了60%,滿載排水量3600噸的護衛艦雷達信號只相當於1200噸的小型艦艇,開創了大型軍艦隱身化的先河。但是外表光鮮的拉斐特級在法國海軍內部卻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存在。它的定位在按民標建造、人畜無害的花月級巡邏護衛艦和正規艦隊驅逐艦之間(法國海軍內部沒有驅逐艦這個艦種,全部稱之為護衛艦,使用D字頭舷號的一等護衛艦實質上就是驅逐艦),既可以保護面積廣大的海外領地和專屬經濟區,也可以編入海軍戰鬥群執行輔助性任務,特別是情報搜集。


2009年5月5日停的泊在土倫港「拉斐特」號和花月級6號艦「芽月」號,可以看到兩艦的雷達設備都十分簡單


拉斐特級除了隱身性能優異、作戰指揮系統先進外,其它方面實際上相當平庸,尤其是武備和雷達:對空只有機庫頂部的一座8聯裝「海響尾蛇」點防禦飛彈,最大射程11公裡;對海配備2座4聯裝MM40 block II「飛魚」反艦飛彈和1門100毫米緊湊型主炮;反潛能力為零,沒有配備任何聲納設備和反潛作戰系統,搭載的一架「海豚」或NH-90艦載直升機也只執行反艦任務;雷達探測設備相當簡陋,只裝了一部「海虎II」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和一具整合光電/雷達射控系統,發揮不出作戰系統的優秀性能;為減輕重量和提高隱身性能,上層建築用輕質鋁合金和玻璃/木纖維複合材料建造,重點部位用凱夫拉裝甲增強防護,在高烈度作戰條件下生存率很成問題;拉斐特級最高航速為25節,續航距離為9000海裡/12節。


拉斐特級的「海響尾蛇」發射裝置進行了有限的隱身優化:在兩側安裝了擋板,底座有多邊形護罩包覆,發射筒蓋為平頂;前面的「飛魚」飛彈發射架也有擋板遮住側面;直升機庫偏在右側


拉斐特級的艦體非常寬大,在主炮和艦橋之間有一大片平臺,預留了安裝「紫苑」防空飛彈垂直發射裝置的空間,但因為預算限制沒有安裝。從實戰能力上看,拉斐特級和我國同期的053H2G型護衛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後者滿載排水量是2250噸,價格更是只有一個零頭,1999年服役的053H3型甚至火力還略有超出。


法國方面預計從2023年開始用5艘更加科幻的FTI中型護衛艦替代拉斐特級,不過在兩型艦的過渡階段仍然選定了拉斐特級的1、3、4號艦進行中期改裝,增加艦殼聲納和反潛作戰系統,改進防空飛彈,以服役到2030年代。


FTI首艦「納爾克海軍上將」號於2019年10月鋪設龍骨,排水量4460噸,是第二型採用復古穿浪艏的現代軍艦,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紫苑」艦空飛彈和拖曳線列陣聲納,彌補了拉斐特級的所有缺陷


臺灣對拉斐特級的缺點非常清楚,所以臺灣版的康定級實際採用的是法國海軍造船局設計的反潛構型,安裝了湯姆森·馬可尼聲納公司生產的Alose聲納系統,包括艦艏Spherion-B中頻主/被動聲納和ATAS(V)3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組(一具主動可變深度聲納 + Lamproie低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並且在TAVITAC-2000型作戰管理系統中增設了一組反潛作戰顯控臺,配合2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和一架「海鷹」反潛直升機,構成一套完整、高效的反潛系統。


康定級的直升機庫中置,兩側削去一大塊用於安裝博福斯40毫米速射炮,著艦控制室位置降低


康定級對雷達系統進行了升級,在前桅上安裝了「戴高樂」號航母上的DRBV-26D「木星-II」遠程對空/對海二用雷達,後桅頂部增設「海神G」對空搜索雷達用於低空補盲,對空探測能力大幅度提高。上層建築也採用了雙層外殼結構,要害區域配置額外防彈鋼板,防護能力有所增強。受各種政治因素和預算的影響,法國方面只建造了艦體並安裝了作戰管理系統,卻沒有配備任何武器,康定級返回臺灣後再自行整合武器系統。反艦武器為奧託·梅萊拉76毫米主炮(正分批進行隱身化升級)、2座4聯裝「雄風-2」反艦飛彈以及機庫兩側各一座博福斯40毫米速射炮(無火控系統,依靠人工瞄準操炮)。


「昆明」號發射「雄風-2」


機庫頂上原來安裝「海響尾蛇」發射裝置的位置改為一座「密集陣」,提高了近防能力。在艦橋前面那個大平臺上安裝了一座從退役的陽字號驅逐艦上拆下來的4聯裝「海榭樹」近程對空飛彈系統,該飛彈是AIM-9D「響尾蛇」空空飛彈的衍生型號,紅外被動尋的,有效射程僅9公裡,射高3000米。系統配有12枚飛彈,4枚裝在發射架上處於待射狀態,其餘均儲存在發射架底座內依靠人工裝填。越戰期間美國海軍曾在驅逐艦上試用該系統但沒有正式裝備,後轉給臺灣海軍成為全世界唯一的用戶。


「海榭樹」系統採用非穿透式安裝,高高的底座內是備彈庫,為此還在四周加裝了圍欄進行遮蔽


「海榭樹」由坐在飛彈中間玻璃護罩內的射手用光學瞄準儀目視瞄準,夜間或者低照明度條件下使用一部前視紅外攝影機搜索,幾乎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它和全艦作戰指揮系統完全脫節,射手與戰情中心之間只能使用語音聯絡,下命令靠吼,搜索目標靠眼,發射操作靠手,命中基本靠蒙,作戰效能也就和肩射飛彈差不多,聊勝於無。


「武夷」號油彈補給艦上的「海榭樹」系統,弧形護罩內的操作員形如打電玩


拉斐特級一共有4個衍生型號,除了法國的5艘自用型,還有沙特的3艘利雅得級防空型(4700噸,配備16枚垂髮的「紫苑」艦空飛彈)和新加坡的6艘可畏級(3200噸,配備阿基坦級同款的「武仙座」相控陣雷達和32枚垂髮的「紫苑」艦空飛彈)。康定級的反潛和反艦能力和可畏級相當,防空能力墊底,連自衛都難以勝任,作戰能力極不均衡。目前臺灣海軍正計劃用「天弓-2」的海軍型增強康定級的防空能力。


由上至下分別為新加坡可畏級、沙特利雅得級、臺灣康定級和法國拉斐特級


臺灣自行安裝的各種武器和設備極大地破壞了原設計的隱身性能,比如2座魚雷發射管就露天堆在機庫邊上,「海榭樹」飛彈連發射筒都沒有,直接掛在發射架上,為安裝博福斯速射炮削去的機庫一角也形成巨大的角反射器。臺灣海軍把6艘康定級部署在左營,一是作為二線兵力支援海峽內的成功級,二是利用較強的反潛能力在臺灣西南部的深水海區執行反潛任務,保護通往南海、東南亞的交通線。


「漢光演習」中的臺軍編隊,由遠至近分別為2艘基隆級、濟陽級、康定級和成功級



同在左營的還有151艦隊(兩棲艦艇、補給艦)和192艦隊(掃雷、後勤艦艇)。


中海級坦克登陸艦「中明」號,1945年6月8日下水,滿載排水量4850噸,滿滿的二戰大片既視感


對於臺灣海軍的兩棲艦,大多數媒體習慣於嘲笑那6艘爺爺級(76歲高齡)的「中」字號坦克登陸艦和「高雄」號兩棲指揮艦,但該艦隊中還藏著3艘一向低調的大傢伙:滿載排水量8792噸的中和級坦克登陸艦「中和」號和「中平」號(1970年進入美軍服役的新港級);滿載排水量13750噸的「旭海」號船塢登陸艦(1971年進入美軍服役的安克雷奇級)。


停靠在左營東六號碼頭並放下艦艏跳板的「中平」號,攝於2014年11月23日營區開發活動,後側是康定級「武昌」號


「旭海」號船塢登陸艦


這三艦以今天的眼光看已經落伍,但在臺灣海軍眾多老式軍艦中也算是中生代了,具有還算不錯的兩棲作戰能力,三艘一起出動可以投送一個陸戰營的兵力和裝備,目前主要用於兩棲演習、外島運補和防災救災。


2017年5月25日,參加漢光演習的「中和」號坦克登陸艦在離馬公海岸7公裡處放出AAV7兩棲車


151艦隊還擁有1艘排水量1.7萬噸的「武夷」號油彈補給艦和2.1萬噸的「磐石」號快速戰鬥支援艦,均由臺灣國際造船公司建造,前者為基隆廠,艦體設計來自美國;後者為高雄廠,由海軍造船發展中心自行設計。因為臺灣海軍平時都在近海活動,這2艘補給艦出鏡最多的就是每年的敦睦遠航訓練。

1990年服役的「武夷」號油彈補給艦

2015年服役的「磐石」號快速戰鬥支援艦


192艦隊前身是第3艦隊,1971年改編為水雷艦隊,如今擁有3型9艘掃雷艦和一些輔助艦艇,在臺灣海軍中算是最不起眼的一個艦隊,但實際上臺灣海軍的掃雷艦水平相當高,艦齡也比較新。4艘永豐級掃雷艦滿載排水量558噸,由德國建造,1991年服役。木質艦殼包覆強化碳纖維樹脂,配備法國湯姆遜·辛特拉公司研製的IBISV型水雷作戰系統、TSM-2022型獵雷聲納和「企鵝」遙控獵雷/掃雷具。


永豐級4號艦「永順」號,2017年曾利用掃雷具搜索在基隆外海墜機的幻影2000戰鬥機黑盒子


永陽級遠洋掃雷艦滿載排水量735噸,原為美國海軍1953-55年服役的進取級掃雷艦,1993年出售4艘給臺灣,當時其中2艘仍為美軍現役「熱艦」。在移交前進行過現代化升級,永德號於2013年退役,目前剩餘3艘。該級艦配備了AN/SQQ-14可變深度探雷聲納和音響、磁性、機械掃雷系統,性能仍然不算落後。


首艦「永陽」號


2艘永靖級近岸掃雷艦滿載排水量893噸,原為美國海軍1995-97年服役的鶚級掃雷艦,服役11年和9年後即出售給臺灣,2012年入役。該級艦裝備了AN/SLQ-53掃雷系統、AN/SQQ-32可變深度探雷聲納和AN/SLQ-48遙控掃雷具,技術水平相當先進。


2018年1月31日執行春節戰備的三型掃雷艦,從前往後依次為「永靖」號、「永豐」號和「永慈」號



臺灣海軍僅有的4艘潛艇都編在256戰隊,分別是2艘二戰期間建造的美制潛艇和2艘80年代建造的荷蘭潛艇。



2艘被臺灣稱為茄比級的老爺爺潛艇其實並不是同一級。「海獅」號原為美國海軍丁鯛級第13號艇SS-478「帶魚」號,1944年11月下水,1945年3月17日服役,日本投降當天在千島群島進行第一次戰鬥部署,戰後長期部署在地中海,1973年4月移交臺灣,到如今已經是75歲高齡,是世界上最老的現役潛艇。


1948年3月26攝於費城海軍造船廠的「帶魚」號,此時剛升級到茄比2型標準(GUPPY II - 增強水下推進動力項目,茄比級就來自這個項目的音譯),展現了它建成初期的形態,圍殼還比較低矮

1969年在蒙特卡羅,1960年升級改裝後圍殼變的十分高大,艇艏也改為非常薄的圓弧型


「海豹」號為巴勞鱵級最後一艘SS-426「單鰭鱈」號,是丁鯛級的前型艇,1945年7月下水,沒趕上二戰。1947年2月「單鰭鱈」號在西非海岸上浮時和美國醫院船「安慰」號相撞,受到相當大的損害無法下沉,不得不以水面航行狀態穿越颶風返回費城造船廠整修,並升級到茄比2型,1973年10月移交臺灣海軍。同級120艘艇中包括擊沉「信濃」號超級航母的「射水魚」號和擊沉「金剛」號戰列艦的美國「海獅」號。


「單鰭鱈」號在1946年4月10日服役當天的留影


「單鰭鱈」號外觀發生過多次變化,60年代最後一次改裝後已經和「帶魚」號非常接近了


這2艘潛艇轉售給臺方的條件之一就是嚴格限定僅用於反潛訓練,因此在移交之前焊死了魚雷發射管並且破壞了相關發射電路,臺方到1976年才恢復了魚雷發射能力,但是一直買不到合適的魚雷,多年來只有操雷而沒有戰雷,唯一的武器是通過魚雷發射管布放的臺灣產水雷。


2017年對公眾開放的「海豹」號魚雷艙,保養得還相當不錯


直到今天,2艘茄比級每年仍至少進行半年以上的海上部署,主要用於人員培訓和擔任反潛演習時的假想敵。「海獅」號在2018年8月完成耗資1900萬美元的大修後(也是交付臺灣後唯一一次大修)曾進行過150米深的潛航測試,平時在潛望鏡深度到18米之間的淺水操作,預計服役到2026年,屆時將達到81歲。


靠泊在左營水星碼頭上的「海獅」號,後面是兩艘劍龍級



2艘劍龍級「海龍」號和「海虎」號是1981年委託荷蘭設計建造的,1982年底開工,期間因為荷蘭船廠財務問題停工一年,直到1986年10月才下水,1987年12月由荷蘭半潛式重型運輸船運抵高雄。劍龍級是荷蘭海軍旗魚級常規潛艇的簡化型號,不過技術源頭還是在美國。1959年美國將設計頗為成功的最後一型常規潛艇長頜須魚級技術資料轉交給荷蘭和日本,分別開發出旗魚級和渦潮級,成為西方第一代水滴型現代化常規潛艇。荷蘭海軍自己只裝備了2艘,1966年開工,1972年服役,已於1994-95年退役。


荷蘭海軍對2艘旗魚級的表現極為滿意


劍龍級配備了荷蘭H.S.A公司開發的SINBADS-M潛艇作戰系統,將聲納、導航、火控系統整合為一體,可同時儲存並比對300條聲紋資料,處理35個目標航跡並自動追蹤其中20個目標。聲納系統來自劍魚級的後繼型海象級,英、法、荷聯合研製的SIASS-Z聲納系統包含艇艏的法國湯姆遜·辛特拉TSM-2272「章魚」中頻主/被動搜索與攻擊聲吶、DUUX 5舷側陣低頻被動偵測聲納和英國GEC的20026型被動搜索拖曳線列陣聲吶,基本達到80年代同期法國紅寶石級核潛艇的水準,比當時我國主力的035型甚至是091型的作戰系統要先進得多。


2004年7月29參加演習的「海虎」號(前)和「海龍」號(後)


劍龍級原計劃裝備6艘,但因為預算限制先採購了2艘。隨後因為受到大陸方面的強烈反對以至1992年降低外交關係,荷蘭政府取消了後續的採購計劃。和康定級類似,荷蘭的採購合同中不包含任何武器,尤其是美制Mk-48魚雷,因為荷蘭無法拿到出口許可證。


2009年9月14日,「海龍」號在左營外海水面狀態進行訓練時突遇14米高的大浪,站在圍殼頂部的艦長陳紀宗上校被打落海中殞命


臺灣方面只好曲線救國,從印尼採購117枚授權組裝的德制SUT魚雷,其中部分貨款還是用LCM/LCU登陸艇和10萬噸稻米易貨貿易替代的,艦上的火控系統也已經進行了相應的改裝。1984、1987年分兩批用中海級坦克登陸艦運回了這些魚雷,大陸隨即向西德施壓,後者立即取消了印尼的魚雷出口許可證,此後30多年間臺灣再也沒有通過任何途徑獲得過一條魚雷。


德國魚雷發展圖譜,SUT是1975年的產品


2008年10月,美國宣布向臺灣出售32枚具備對地攻擊能力的「捕鯨叉」Block2反艦飛彈、2枚訓練彈及2套武器控制系統,2013年開始交付,2014年10月18日「海龍」號在屏東九鵬基地外海完成首次試射。2016年7月,臺灣向美國提出採購35枚MK-48魚雷,美方只同意提供庫存的Mk-48 Mod6 AT而不是最新型的Mod 7,在2018年交付了24枚戰雷加4枚操雷,價格1.7億美元。今年520當天,美國又宣布批准售臺18枚Mk-48 Mod6AT,價格1.8億美元(又漲價了),不過臺灣方面尚未正式確認購買。


2017年1月13日,美國海軍維吉尼亞級「加利福尼亞」號在西班牙羅塔基地進行遠徵軍械裝載演習,裝填一枚Mk-48操雷


2018年11月,臺灣還宣布由中科院和洛馬一起為劍龍級升級作戰系統,預計2024年完成,為這兩艘33年的老艇續命。




131艦隊成立於1945年4月,是臺灣現存艦隊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支。其前身就是著名的海防第二艦隊,1949年4月23日林遵將軍率部起義後殘存軍艦於5月1日更名為第二巡防艦隊,1974年改為巡防艦隊,配備陽字號驅逐艦。1999年成立假想敵艦隊,2014年精粹案後131艦隊成為專職的快艇部隊,擁有錦江級巡邏艦、「光華六號」飛彈快艇和「沱江」號巡邏艦,平均分配給下轄的212、232、252三個戰隊,一部分部署在基隆海軍基地,其它以分遣隊形式派駐各處軍港。基隆港過去是北臺灣唯一一座大港,以貨櫃運輸為主,也是遊輪的主要停靠港。不過基隆港被基隆市區環繞,發展空間狹小,目前貨物吞吐量已經被1998年啟用的臺北港(位於新北市八裡區)超越,遊輪也逐漸轉向港口條件更好的臺中、高雄停靠。


橘黃色為標註的軍用碼頭


基隆也是軍民合用港,東5碼頭和旁邊的威海營區是131艦隊駐地,對面的西-5-6、西9-11B碼頭為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原海軍第三造船廠)和陸軍第三作戰區支援指揮部運輸兵群第二營使用。




錦江級巡邏艦就是光華三號造艦計劃,由臺灣海軍和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設計,參考了臺灣關稅總局採購的荷蘭造巡防救難艦(現已移交海巡署),是臺灣第一型完全自主研製的軍艦。除了首艦由高雄旗津聯合造船廠建造,剩餘11艦均為臺船高雄廠建造,以「江」字命名,誤射「雄風-3」的「金江」號就是7號艦。首艦「錦江」號於1994年入役,原設計配備的是仿製以色列「迦伯列」反艦飛彈的「雄風-1」和退役陽字號驅逐艦上拆下來的博福斯40毫米副炮。因為設計、製造工藝有明顯缺陷,首艦花費了2年時間進行測試並修正了設計,後續各艦於1999-2000年間服役。但「雄風-1」服役20年早已雄風不再,所以後繼艇撤裝飛彈和雷達火控系統,成為純火炮巡邏艦。


未裝飛彈的10號艦「鄱江」號


後繼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服役後也遇到很多問題,於是臺灣海軍從2005年起將錦江級重新改為飛彈艇。2號艦-5號艦挪用了陽字號驅逐艦上的全套武進三號反艦裝備,包括奧託76毫米主炮(拆下的博福斯40毫米炮又轉給了海巡署的艦艇)、2座雙聯裝「雄風-2」飛彈發射架、W-160火控雷達(改進自F-16的APG-66雷達)、H930MCS作戰系統和「大成」數據鏈系統,這4艘被稱為雄二改良型(差點打成熊二了)。


雄二構型的3號艦「新江」號


2010年起未接受改裝的後7艦返廠升級,安裝了奧託76毫米主炮和2座雙聯裝「雄風-3」發射架,火控雷達改為中科院自行研製的CS/SPG-6N型,性能比老舊的W-160提高很多,這7艘被稱為雄三改良型。改進後錦江級的滿載排水量從610噸增大到730噸,航速降低到25節,導致穩性惡化,甲板上浪嚴重,縮短了使用壽命。


左為雄三構型,右為改裝雄二後的「錦江」號,沒有後桅


唯一沒有改裝的「錦江」號在2013年拆除退役的「雄風-1」,換裝為「雄風-2」,但沒有安裝火控雷達(嚴重限制了雄二的射程),也沒有更換主炮,成為唯一一艘仍然安裝博福斯40毫米炮的錦江級。


從左到右分別為雄一構型的「錦江」號、火炮巡邏艦構型、雄二構型和雄三構型


不過馬上要出第五種構型了,隨著沱江級的量產,臺灣海軍沒有多餘的奧託76毫米炮可用,正計劃將部分錦江級改裝為電子戰艦,拆下奧託炮升級後第二次搬家安裝到沱江級上,錦江級用回博福斯40毫米炮(第三次搬家),雄二/雄三也全部拆除,將排水量降低到500噸,加裝電子戰設備。



「光華六號」飛彈艇是為替代48艘排水量僅47噸的海鷗級飛彈快艇而建造的,沒有命名,直接使用了計劃代號,簡稱「光六」。該級艇由海軍造船發展中心設計,首艇由高雄旗津海軍第四造船廠建造,2003年服役後也是麻煩不斷。後續30艇的建造合同受到幾大船廠相互競標,又摻雜入很多政治因素,最終全部交由臺船高雄廠建造,在2009-2011年間才服役。該級艇採用了一定的隱身設計,主甲板以上內傾12度、以下外傾12度,排水量186.5噸,正面90度範圍內雷達發射面積僅相當於小型漁船,但側後方雷達信號較大。



「光華六號」的主要武器是艦艇中部左右交錯安防的2座雙聯裝「雄風-2」反艦飛彈,沒有火控雷達和作戰系統,通過「大成」數據鏈提供目標信息,僅相當於一座飛彈發射平臺,除此之外只有艇尾的一座人力操作瞄準的T-75 20毫米機炮和2挺T-74排用機槍,預留了雙聯裝毒刺肩射防空飛彈發射器的空間,倒數第3艘加裝了XTR102型20毫米機炮無人武器站。


「光六」發射「雄二」


和我軍在同期大批量建造80艘的22型飛彈快艇相比,「光華六號」無論是航速(50節 vs. 33節)、適航性(小水線面雙體船 vs. 高重心普通排水艇型)、隱身性、自動化程度(12人 vs. 17人)、火力(8枚鷹擊83 vs. 4枚雄二)還是電子設備都遠遠不及。22型因為不適合新時期海軍建設的飛速發展而迅速退出一線,開始上岸封存,而「光華六號」仍然是臺灣海軍相當倚重的近岸快速打擊力量。



沱江級巡邏艦是臺灣最新一級小型戰艦,採用了高速穿浪型小水線面雙船體設計,技術來源和上面的22型一樣都出自澳大利亞AMD公司,其設計理念就是依靠隱身、快速和火力強來對抗大陸海軍的龐大數量優勢。沱江級由臺灣海軍自行設計,首艦「沱江」號通過競標交給民營龍德造船公司蘇澳船廠建造,採用了美國建造瀕海戰鬥艦相同的電腦雷射切割設備,於2015年入役,目前僅一艘。



滿載排水量600噸的「沱江」號採用了更優化的隱身化設計:全艦為鋁合金結構,艦體和上層建築整合為一體內傾;安裝了大傾角主桅,沒有煙囪,排煙口設在舷側外部;甲板設備、飛彈發射裝置和排焰道都有舷牆遮蔽。動力系統採用2臺MTU20V 4000M93L柴油發動機,驅動4具瑞典MJP CSU850泵噴推進器,最高航速達到44節。「沱江」號的火力相當強大:艦橋前安裝了奧託76毫米炮,採用臺灣自製的隱身化炮塔,在上層建築頂部密密麻麻地布置了4具雙聯裝「雄風-2」和4具雙聯裝「雄風-3」飛彈發射架,亞音速/超音速搭配共16枚(重量太大,日常只搭載一半8枚)。



防空只有後部的一座「密集陣」近防系統;艉部安裝有兩個大型艙門,右邊為硬式充氣橡皮艇,左邊為拖曳式陣列聲納,舷側還安裝了2部Mk-32三聯裝輕型魚雷發射管,具備一定反潛能力。「沱江」號沒有機庫,艦尾平臺可以供直升機進行垂直補給,但尺寸太小無法降落。



「沱江」號安裝有CS/SPG-6N(S)二坐標對空搜索雷達和CS/SPG-6N(T)對海搜索/火控雷達,「聯成」戰鬥系統採用全分布式工作站,也可以通過「大成」數據連結收外部目標指示,獨立作戰能力比錦江級和「光華六號」有很大提高。


雙體穿浪設計令「沱江」號在6級海況下仍然能夠發射飛彈,航行能力和耐波性達到3千噸軍艦的標準


沱江級被臺灣各界讚譽為「亞洲最快及火力最強」、「航母殺手」(聽著怎麼有點耳熟呢),計劃建造8-12艘,將來與「光華六號」艇混合編組執行反艦和反船團任務。批量生產的後續艦將有相當多的變化:尺度增大,排水量增加85噸;拆除2座雙聯裝「雄風-3」,取消拖曳聲納和魚雷發射管,省出空間和重量配備2座8聯裝「海劍-2」艦空飛彈發射裝置,增強防空能力,對空搜索雷達也升級為三坐標雷達;發動機排氣口改到雙船體內側,並配備水霧系統降低紅外信號特徵。


沱江級批量生產型示意圖


總體而言臺灣的三種輕型艦艇都有點以色列「薩爾」級飛彈艇的感覺,在小艇身上堆砌了重火力,但防空、探測、電子對抗設備明顯不足,主要依靠外部提供目標指示,戰時面對強電子對抗和空中火力生存力堪憂,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均為臺灣自行設計建造。受到北臺灣地理環境和港口條件的制約,臺灣海軍把131艦隊的輕型快艇部署在基隆,其意圖就是以狼群戰術快速應對大臺北防禦圈可能出現的海上威脅,戰時則分散配置把艇群疏散到各漁港中,避免目標過大被一窩端。


從前至後分別為「沱江」號、「光華六號」和錦江級


臺灣海軍陸戰隊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最早的雛形是北洋海軍洋槍隊,師承英國皇家海軍輕步兵,不過甲午海戰之後已隨著舊海軍的消亡而泯滅。如今的陸戰隊成立於解放戰爭期間,接受美國軍援,按美軍條例訓練,在70年代末鼎盛時期擁有3個陸戰師。1997年「精實案」中精簡為陸戰旅、守備旅和基地警衛旅3個旅級部隊,2005年分別更名為陸戰66旅、99旅和77旅,2013年「精粹案」中77旅被裁撤,縮編為防空警衛群。


陸戰隊司令部駐地在高雄左營海軍基地,現在下轄2個陸戰旅、1個兩棲偵搜大隊、1個登陸戰車大隊、烏坵守備大隊、防空警衛群、屏東三軍聯合作戰訓練基地等,總兵力約9千人。其標誌皆為黃底紅色,寓意「血染黃沙」,是臺灣高層最為倚重的「御林軍」,常年接受美國海軍陸戰隊教官和顧問的培訓。2017年起「漢光演習」後還派遣一個排赴夏威夷進行為期2周的陸戰隊連級混合編隊戰鬥訓練。


蔡英文視察陸戰隊



陸戰66旅隊名「先鋒部隊」,駐地桃園市龜山區下湖西營區。該旅是陸戰隊駐防北臺灣的部隊,下轄步兵1/2/3營(M113)、戰車營(M-60A3)和炮兵營(M-109A2),每個營都是3個連加支援連或營部連,另配有登陸戰車大隊的2個運輸中隊(AAVP-7A1)。



2017年4月,步兵3營移防臺北市北投區復興崗營區,也就是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內。按時任「國防部長」馮世寬馮大嘴的說法是「外防突襲、內防突變」。外防突襲很好理解,本來淡水河口乃至整個大臺北地區都是官渡地區指揮部的地盤,但是關指所有部隊的營區都在新北市境內,避免造成野戰部隊屯駐「首都圈」的印象。66旅步3營移駐復興崗營區,雖然距離關指的淡水後山營區(就在市界邊上)只有2.6公裡,卻是在臺北市內。這一破例的部署顯示臺軍高層對關指仍然不放心,要在它背後再加上一把雙保險,確保官渡大橋以上淡水河一線的安全。

復興崗營區置身北投鬧市,交通方便但也非常繁忙擁擠


內防突變就很值得玩味了。本來臺北市區的衛戍任務是由第202憲兵指揮部負責的,5個憲兵營加快反連和2個憲兵隊的加強旅級編制兵力也足夠了,現在把步3營擺在距離「國防部」和三軍總部只有8公裡、距離「總統府」只有11公裡的地方,是對憲兵也不放心,還是擔心有第五縱隊?民進黨政府是幹了多少不得人心的事情,對內防衛擔心成這樣?



臺灣海軍陸戰隊的編制和陸軍機步旅基本相同,武器差別也不大,只有少數是陸戰隊特有的裝備。最突出的就是1972年投產的美制AAVP-7A1兩棲突擊車,在2005年進口時被臺軍當作寶,共引進了54輛,平均分配給66旅和99旅。2018年又向BAE公司增購了36輛,原定今年7月交付。


2019年5月23日在屏東加祿堂海灘進行聯合登陸作戰的66旅兩棲車


和我軍目前裝備的05系列兩棲步兵戰車相比,AAVP-7A1裝甲薄弱、火力不足(30毫米高膛壓機關炮 + 紅箭-73C反坦克飛彈 vs. 40毫米低速榴彈發射器)、水上航行速度更是差了1倍(05兩棲坦克26公裡/時、步戰車28公裡/時 vs. 13.2公裡/時)。


發射紅箭-73C的05兩棲步兵戰車


臺軍陸戰隊還有以M113為基礎改裝的CM-25「陶」式反坦克飛彈發射車,加強了車體兩側的防護,總產量只有不到30輛,兩個陸戰旅的旅屬反坦克連各裝備12輛,這就是整個旅最主要的反坦克火力了。陸軍原來裝備的是原裝的M113「陶」式發射車,「精實案」後已經退役,由M1045A2「悍馬」發射車取代。


臺灣陸戰隊喜歡在演習中把CM-25擺在海邊高地上俯射海面作為反舟艇火力,但「陶」2A的射程只有3750米,凸顯在海岸線上的發射車只能成為艦炮的靶子


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在2011年自研成功「紅隼」反坦克火箭彈,有效射程400米,威力大約是350-400毫米均質裝甲,性能僅和越戰時期的美制M72A4火箭彈相當。著名大嘴「綠委」王定宇曾經妄稱「一個兵哥背起一具就能摧毀一輛坦克」,可這種「五對輪改」都打不穿的新式火箭彈連臺灣陸軍都看不上,試用過之後再也沒採購。目前裝備的都是「巷戰炮灰」部隊:陸戰隊採購了700具,憲兵採購445具配屬憲兵202指揮部和快反連,海巡署給東南沙分署採購了84具,空軍也計劃在今年採購少量部署在松山機場,防範空降裝甲車輛。



其中憲兵快反連的反坦克小組最拉風,騎著「哈雷」重機,背著「紅隼」火箭四處遊獵……只是在坦克、步兵戰車的熱像儀和車載機槍面前不知能不能走上一合。



陸戰66旅主力部署在桃園龜山,和第269機步旅戰車營所在的金龍營區相距只有2公裡。但這兩個旅的作戰任務是不同的,269旅在戰時要作為機動兵力向前增援新竹和桃園機場一線,而66旅是「參謀總部」直接掌握的最後戰略預備隊,除了扼守林口臺地這個大臺北地區的最後一道山地屏障,也需要在緊急時刻後撤直入臺北保衛中樞機構,營救遇襲的領導人,將一個加強營移駐北投更加凸顯了這一點。雖然臺灣陸戰隊因為屬於海軍編制,在海軍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得不到更好的主戰裝備,但是陸戰隊的單兵裝具還是強過陸軍,而且兵源素質、訓練水平要高很多。曾經看過一篇人稱「館長」的66旅退役老兵寫的回憶文章,雖然全篇滿滿的都是吐槽,但從中也可以看出陸戰隊訓練之苦、要求之嚴、精神面貌之好、戰鬥素養之高都是陸軍那些草莓兵不能比的。66旅也是臺軍中唯一一支以旅級建制進行系統城市戰訓練的單位,號稱「化林口為格羅茲尼」(臺軍很喜歡拿歷史上的著名戰役自比,可惜挑選的都是反方)。

這樣的場景要是在陸軍出現,長官會被阿兵哥的家長用口水噴死的:氣溫有沒有超過32度啊?有沒有喝夠300cc水啊?

不過橫向和其它陸戰隊相比,臺灣的陸戰隊就要遜色很多了。臺陸戰隊編成內沒有直升機,進口的60架「黑鷹」歸屬陸軍航空兵,又被空軍和內政部分去一半,根本輪不到陸戰隊使用;海軍的「海鷹」為反潛型,數量也不足,無法支援陸戰隊,所以臺灣的陸戰隊是沒有空中機動能力的。陸戰隊最根本的兩棲作戰方面,作為兩棲投送力量的登陸艦和兩棲車都十分老舊且數量不足。臺灣海軍只有3艘稍微現代化點的大中型登陸艦,可以投送一個營的陸戰兵力,剩餘6艘「中」字號坦克登陸艦連演習都顫顫巍巍,已經基本喪失實戰能力。更主要的是臺灣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明確的兩棲作戰目標,除了對距離較遠的東沙、南沙幾個小島進行運補和增援外,要想在澎湖、金、馬這些外島或者臺灣本島進行反擊敵後登陸都會處於我軍的岸基火力覆蓋範圍,登陸艦連出港的機會都沒有,根本不可能展開;至於在大陸海岸進行兩棲登陸那更是天方夜譚了。



因此除了有限的兩棲登陸演習做做秀外,臺灣的陸戰隊實際上就是一支經過強化訓練的機械化步兵部隊,而且主戰裝備已經嚴重落伍,M60A3、M113、M109A2、「陶」式反坦克飛彈,這些都是40多年前的水平了。面對我軍的重型合成旅或者陸戰旅,在機動性、火力、防護、防空、戰場偵察、電子戰等各方面都差距甚遠,戰時66旅自保都非常困難,更不用說去「救駕」了。


陸戰99旅隊名「鐵軍部隊」,駐地高雄市園林區先鋒營區(林園區潭頭裡潭頭路1號),距離高雄小港機場僅6公裡。「鐵軍」這個隊名是不是很眼熟?沒錯,它的前身就是血戰汀泗橋賀勝橋、攻克武昌城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大革命後國民黨軍的繼承者是陸軍第81師,1966年和陸戰1旅合編為陸戰2師,也就是今天的99旅。葉挺獨立團則在參加南昌起義後成為紅一軍團主力,1948年改稱43軍127師(鐵軍師)379團,軍改後整編為82集團軍(原38軍)127機步旅(鐵軍旅),是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同出一源又至今保留著同樣的稱號,在海峽兩岸的軍隊中是非常罕見的現象。


99旅的幾個營區門口都貼著一個公告:「為嚴守國軍行政中立立場,來賓進入本營區時,禁止穿著、攜帶任何與選舉或政治議題相關之帽子、服飾、旗子及文宣品,敬請合作 - 海軍陸戰隊」


99旅的編成和66旅完全一樣,也是3個步兵營、1個戰車營、1個炮兵營加6個旅直屬連,裝備也相同,只是66旅可能更優先換裝「雲豹」裝甲車,加強了一些「標槍」反坦克飛彈。99旅的作戰方式倒是和66旅不太一樣。66旅扼守林口,還是有上陣野戰的可能,而99旅衛戍的高雄都會區就在海邊,沒有任何緩衝地帶,只能投入城市巷戰了。99旅設有兩岸直航應變部隊,經常演練武裝人員通過兩岸直航貨輪奪取高雄港行政大樓及港勤設施再由99旅反突擊奪回港口的戲碼。



99旅在臺灣的名氣可能比66旅還響,不是因為歷史悠久或者戰績出眾,而是因為「事兒多」,2016年曾在2周內發生兩起中尉自殺事件,轟動全臺。今年的「漢光36號」演習又是打響了年度「砸鍋」的第一炮。7月3日,參加預演的99旅步2營在高雄左營桃子園海灘實施「向岸突擊登陸」訓練科目。共出動8艘橡皮充氣突擊艇(CRRC),每艇重140公斤,搭載7名陸戰隊員。


據事後臺海軍初步調查報告顯示,因為「海象驟變」,海面風速從10節突然增大到13節(時速24公裡),瞬間湧浪過大,遭後方激浪推擠,導致2號和6號橡皮艇翻覆,穿著救生衣的14人全部落水,其中11人自行遊泳上岸,1人輕傷,2號艇上3人失蹤。


深綠喉舌三立電視臺還專門製作了一個看上去很驚險的示意圖


這桃子園海灘並不是什麼風急浪高的險難地段,就在左營軍港大港外側,沙灘平坦綿長,猶如普陀山的千步沙。不管上圖的「海溝」地形有多嚇人,「陸指部副指揮官」馬群超在臨時記者會上都老老實實地招了:落水地點離岸160米,水深只有1.5米,並且應該排除外力撞擊可能性,可能是下水一剎那嗆水,但沒有被外力擊中,頭部沒有這個狀況。



馬群超同時也否認救援不及時的說法,稱當時海上兵力都在同一片海面上,很快到達現場,不太可能有救援延誤的狀況。可實際上呢,直到半小時後岸上人員才發現漂浮在離岸20米處的2名士官,隨即救上岸送醫院搶救。臺軍共出動了8條快艇、2部水上摩託、1架S-70C直升機和81名陸上觀測人員,在事發近2個小時後才由搜救直升機發現並引導救援艇救起最後一人。這三位重傷士兵中的兩人分別在7月5日早晚不治身亡,當天中午海軍教準部戰技訓練中心負責操演驗收的一名少校(也曾是上述官兵的教官)疑因自責而自殺身亡,令這起事故的死亡人數上升到3人。海軍表示參演人員都已完成遊泳、武裝泅渡、操舟及覆舟、全員全裝舟波訓練,已是第5次在同一地點、由同一單位操演相同科目,操演前所有海況符合標準,突擊艇及發動機經由兩棲偵察大隊檢驗鑑定情況正常,因此已經排除人為和機械因素。3位失蹤人員都是服役時間超過4年的資深陸戰隊士官,人員訓練上也沒問題。這也沒錯那也沒錯,怪只能怪老天變臉太快太狠了。


臺軍宣傳片裡的陸戰隊操舟訓練,雖然不在遊泳池裡,也沒好到哪去


這並不是臺灣軍隊第一次發生此類事故,1980年在同一海灘,一輛LVTP5兩棲車在不良海況中因故障熄火進水曾導致22名官兵溺亡。更巧的是,76年前日佔時期的1945年6月10日晚,駐紮在高雄港的日軍震洋特攻隊「薄」部隊也在同一區域進行訓練,同樣是海象大變,震洋特攻艇(自殺撞擊艇)被大浪拋起翻沉,艇上也有7人全部失蹤。不過日軍好歹是夜間訓練,離岸距離為5公裡,瞬時浪高超過5米,條件比99旅這次惡劣得多。臺灣《聯合報》在7月5日刊登了一篇退伍軍人回憶文章,稱臺軍訓練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求好心切、抄短路,求快、求美,達成使命第一」,短時間內要把很久沒訓練的技能搬上檯面,結果操演出現安全漏洞。比如軍方聲稱的「合格武裝泅泳訓練」,實際上只是在遊泳池裡輕裝遊100米就達標,陸戰隊員並非攜帶實戰裝具在開放海域進行考核,「訓練與實戰其實有一段差距」。


這開放水域裡的遊泳訓練已經算超綱了


由陸戰77旅縮編而來的防空警衛群隊名「鐵衛部隊」,負責各海軍基地、雷達站等設施的警衛勤務。編成為:

群部連(高雄左營)

基地警衛1營(1連駐高雄左營、2連駐高雄壽山、3連駐澎湖馬公)

基地警衛2營(4駐基隆、5連駐臺北大直、6連駐花蓮)

防空營(4個防空連駐防左營、旗津、基隆、宜蘭、蘇澳),採用什麼防空武器網上完全查不到,估計也是悍馬「復仇者」飛彈發射車


雖然該群的名稱把防空放在警衛前面,但防空能力其實是很弱的,主要海軍基地的防空任務還是得依靠軍艦和空軍的防空飛彈。另外曾經引起臺灣社會軒然大波2016年臺軍虐狗案就發生在該群基地警衛1營2連。陸戰隊還轄有仿照美國海軍海豹部隊組建的兩棲偵搜大隊,要經過著名的「克難周」和「天堂路」的洗禮才能通過,是臺軍精英中的精英,也成為陸戰隊的代表形象。其編成為:特勤中隊(負責南臺灣的反恐行動)、水中爆破中隊(海軍特戰)、偵搜1中隊、偵搜2中隊(兩棲偵察)和支援中隊,約一個營的規模。


2018年第103期水中爆破專長班訓練



臺灣海軍海洋監偵指揮部的前身是陸軍雷達作業隊,於2004年4月1日轉隸海軍艦隊指揮部,下轄5個中隊,擁有4個遠程雷達站、11個中程雷達站和3個近程雷達站,指揮部駐地在新北市淡水區淡海營區。這些雷達站是海軍「大成」C3I系統情報偵察分系統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另外兩個部分是7個技偵戰鬥情報隊和驅護艦上的艦載雷達、電子截獲設備。海軍雷達站還和空軍雷達站聯合組成「海空雷情傳遞通信網」,具有低空目標探測能力,因此兩軍的雷達站有幾處是修建在一起的。下面匯總一下這些雷達站的位置。


臺灣海軍中程對海監視雷達的探測半徑是93公裡,遠程和近程雷達的數據不明。上圖中的雷達站類型和探測範圍為個人根據衛星地圖上的雷達站形態和海拔高度推測,不一定準確,僅供參考。


1. 東引雷達站 - 在東引島東南角安東坑道入口後側的懸崖上,東引島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空軍北澳雷達站,海軍雷達沒有雷達罩,找了半天沒找到。最後通過一張馬英九視察講話的照片,靠陽光和影子的方位找到了背景中的海軍雷達站。



2008年6月19日,馬英九上臺一個月後首次搭乘臺灣「空軍一號」視察馬祖列島,在東引島海鋒第5中隊隊部門口的平臺上發表演說,背後西南方向就是海軍雷達站

2. 壁山雷達站 - 媽祖北竿島制高點璧山山頂

3. 三芝雷達站 - 比東引雷達站找得還幸苦,網上沒有任何資料顯示過它的位置,順著三芝區陽明山北坡的山路一條一條找過來,終於在大坑頭找到了。

4. 嵩山雷達站 - 位於三芝雷達站東南方4.1公裡處的竹子山頂峰,雷達罩為黑色;西南方530米外的空軍雷達站雷達罩為白色。所有資料上都根據嵩山主峰的位置說嵩山雷達站屬於臺北市北投區,但它實際上位於新北市石門區,空軍雷達站又是屬於三芝區的。

上圖是位於陽坡的空軍雷達站,白色雷達罩。從Google地圖的3D模式中很難看出真實地形的險峻程度。


5. 火炎山雷達站 - 在苗慄縣最南端大安河北岸、臺一線西側的火炎山大坪頂,周圍有臺視、中廣、漢聲等廣播電視機構的發射塔。



6. 小雪山雷達站 - 海軍雷達站中海拔最高、最深處內陸的一座,位於小雪山主峰之巔,苗慄縣和臺中市邊界線的臺中一側。

隆冬季節,小雪山雷達站有臺灣罕見的大雪



1. 烏坵雷達站 - 位於金門和馬祖之間的烏坵大坵島中部,監視臺灣海峽中段。



2. 太武山雷達站 - 大金門太武山頂峰蔣介石題詞「毋忘在莒」旁邊樹立的也是空軍雷達站,過去有兩個雷達罩,被金門人戲稱為冰淇淋,並習慣於以早上起床能不能看到「冰淇淋」來判斷是否是大霧天,金門機場是否開放。2006年因為使用超過年限拆除了一座。海軍雷達站在附近,但是我只找到一處疑似地點,不能很肯定。



3. 小金門雷達站 - 位於烈嶼面向廈門的制高點紅山,因為沒有找到其它資料佐證,這個位置也不能確認。



4. 西嶼雷達站 - 位於澎湖西嶼西南角的一座懸崖上,旁邊就是對遊客開放的漁翁島燈塔。



5. 阿里山雷達站 - 海軍雷達站中的第二高度,位於阿里山沼平。



6. 左營雷達站 - 左營大港西碼頭旁,地勢低矮,探測範圍有限



7. 壽山雷達站 - 在左營軍港和高雄港之間的壽山頂,俯視臺灣海峽南口



8. 大漢山雷達站 - 位於恆春半島根部最高點,浸水營古道上方,俯視整個南臺灣東、南、西三面海域。該雷達站也是和空軍雷達站建在一起的,白色雷達站為空軍,墨綠色為海軍。



1. 烏石鼻雷達站 - 位於東澳灣南側的烏石鼻後方的南澳嶺上,俯視臺東洋面,和東澳灣北側山頭上的空軍東澳嶺雷達站遙遙相對。



2. 加路蘭雷達站 - 位於花蓮縣城以南34公裡處的加路蘭山頂。



3. 富岡雷達站 - 就在臺東志航基地東側的猴子山上。



4. 鵝鑾鼻雷達站 - 這也是一處海空軍共用的營地,距離臺灣本島最南點2.7公裡,位於墾丁半島最高處。基地內最北側淺綠色雷達罩內為空軍氣象雷達,中間是空軍對空監視雷達,最南側為海軍對海監視雷達。



機動雷達偵搜中隊,駐新北市淡水區,配備裝載在卡車底盤上的移動式相控陣對海監視雷達,用於補充固定雷達站的盲區。今年4月16日傍晚,該中隊一輛雷達車在「海強操演」期間不慎翻落到蘇澳基地附近的10米深邊坡下,雷達損毀。



海鋒大隊是臺灣海軍的岸基反艦飛彈部隊,裝備固定和移動發射的陸基型「雄風二」和「雄風三」反艦飛彈。該部隊原屬陸軍,番號是「雄風大隊」,1987年改隸屬海軍後更名為「海鋒大隊」,隸屬海軍總司令部作戰署。大隊部駐地新北市三芝大片頭營區,下轄7個固定部署中隊、1個機動中隊和1個支援中隊。臺灣海軍苦心經營多年,將全部固定岸艦飛彈發射陣地堡壘化、地下化,單靠衛星圖片很難發現。每個陣地設有兩座飛彈發射堡,大部分成90度角布置,配備相應的射擊指揮系統、制導雷達和後勤設置。



每個發射堡都有兩個射口,每個射口內配備一座四聯裝岸基「雄風二」反艦飛彈發射架,左右射口獨立運作,各裝有射口防護鋼板、防爆門和廢氣排放裝置。熟練的操作手能在25分鐘內將已發射的發射箱卸下裝上新的發射箱,重新待發。



「雄風二」射程148公裡,「雄風三」的射程一直是雲裡霧裡,100-300公裡的說法都有,但普遍估計不會超過150公裡。以下是七個岸基反艦飛彈發射陣地的位置:



海鋒第一中隊 - 基地位於基隆港入口處的和平島北側,把守著基隆和臺北的東大門。



海鋒第二中隊 - 據守屏東縣小琉球島的東南角,是高雄地區的前哨陣地。



海鋒第三中隊 - 地處整個臺灣本島的北端,自淡水河口往東有多處軍營,包括空軍的「霍克」防空飛彈發射陣地,「海鋒」營區位於沙侖湖一個小半島上,射界開闊。



海鋒第四中隊 - 坐落在高雄壽山頂,海軍壽山雷達站正北340米處,把守著左營軍港的大門。



海鋒第五中隊 - 這是所有海鋒陣地中結構最特殊的一座,位於東引島東北角,其2座發射堡一個面向東北一個面向東南,和東南方156公裡處的三芝陣地一起即可封鎖從溫州直到臺灣海峽北口的廣闊海域。



海鋒第六中隊 - 位於澎湖西嶼外峖,在西嶼雷達站東北方1.8公裡處,西距大金門140公裡,在金門沒有部署岸基反艦飛彈的情況下也可以單向封鎖整個臺灣海峽南部。



海鋒第七中隊 - 這是海鋒陣地中最另類的一處,坐落在花蓮縣賀田山「固海營區」,距離花蓮機場直線距離8公裡。1996年選址建造的時候有私營業主也同時申請在旁邊興建五星級的遠雄悅來大飯店,因為軍方無法阻止,索性把一牆之隔的營區修得和飯店一樣風格,都是大紅色的琉璃瓦屋頂。美其名曰為了騙過「間諜衛星」,也算是和百姓打成一片了。


「固海營區」營門,看著像大酒店附屬的度假村


發射口距離最近的飯店建築只有74.7米


為了避免固定發射陣地在首輪打擊中全滅,海鋒大隊從2003年開始列裝「雄風二」機動發射系統,每個中隊配備一套,由各中隊下轄的機動區隊負責。一個機動發射單元包括1輛火控車、2輛四聯裝發射車和1輛通信車,共21名隊員。機動發射車平時停放在洞庫內,戰時機動到預設發射陣位接替被摧毀的固定陣地。


飛彈發射車採用沃爾沃商用卡車底盤拖曳平板掛車,只有公路機動能力,無法越野


海鋒機動中隊駐高雄左營忠勤營區,也配備相同的移動發射系統,只是多了1輛指揮車、飛彈運輸車和吊車、食勤車、行政車等輔助車輛,具備更強的持續作戰能力。


相關焦點

  • 臺灣軍力淺析 - 陸軍
    面積不大的宜蘭平原已經是臺灣第三大平原,僅次於西南部的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在東海岸更是唯一一處適於大規模登陸的地點,東南角就是蘇澳軍港,臺灣海軍規模最大的168艦隊以及全部4艘「基德」級驅逐艦都部署在此。
  • 臺灣軍力淺析 - 陸軍(上)
    最近幾天一直在做功課,給雜誌製作了幾幅臺灣地區的軍力部署圖,畫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這支一水之隔的軍事力量居然了解得這麼少。
  • 2018全球軍力排行,臺灣地區又下滑了
    據臺媒《聯合報》報導,外國軍事網站「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近期發布2018年全球軍力排行榜,美國依舊穩居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第二至第五名分別是俄羅斯、中國大陸、印度和法國,也與去年無異,臺灣地區的排名則降至第24,低於去年的第19名。
  • 外媒:大陸計劃耗盡臺灣軍力,一半臺海軍新兵都遊不完50米
    外媒經常渲染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臺軍之間的「博弈」,而他們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挑撥」兩岸關係,搞壞大陸和臺灣之間一家親的事實。美國政客一直是「臺獨」分裂勢力的「幕後靠山」,西方媒體也跟風炒作。路透社12月10日發表文章稱,當前大陸正在削減臺軍內部力量,與此同時,臺軍方面的戰備裝備和作戰能力也確實令人堪憂,接二連三出現的意外事故,讓人不難猜測,大陸正在用非常規策略,計劃耗盡臺灣軍力。另外路透社還將所謂的中國解放軍的這種非常規的策略描述為「灰色地帶」,儘管臺軍有意提醒解放軍勿靠近臺灣周邊島嶼,但是解放軍的軍機和轟炸機卻時常出沒在東海沿海海岸。
  • 外媒:大陸計劃耗盡臺灣軍力,一半臺海軍新兵連50米都遊不完
    路透社12月10日發表文章聲稱,大陸正在用非常規策略,計劃耗盡臺灣軍力。與此同時,臺軍方面則狀況不佳,有匿名臺軍士兵認為,臺軍訓練量不足,訓練方式也不對,「寧願去上班」。臺方和美方的幾位現任、前任高級官員也都認為,解放軍正在進行一波又一波的「空中威脅」,同時加強現有的壓力策略,削弱臺灣的抵抗意願,解放軍軍機巡航臺空域的做法是對「兩棲登陸演習、海軍巡邏、網絡攻擊、外交途徑」的補充。路透社稱,兩岸發生衝突的風險正處於數十年來的最高點,解放軍軍機幾乎每天都朝臺海空域飛行,有時一天還會出動多架軍機,包括一些最先進的戰鬥機和轟炸機。
  • 臺媒:大陸軍力崛起 美盟友或在中美間重新選邊
    中新網11月15日電 臺灣《旺報》15日刊文指出,近期美國國會發布了一份有關大陸海軍戰略能力的評估報告,指出當前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均勢已經傾斜,雙方應加強非軍事方面的合作以增進互信。  文章摘編如下:  近期美國國會發布了一份有關大陸海軍戰略能力的評估報告,報告認為,在未來5至10年大陸的軍力發展,影響亞洲的軍力平衡,挑戰美國軍事力量,改變西太平洋的戰略形勢。從地緣戰略的觀點而言,報告具有以下的戰略涵義。  戰略均勢已傾斜  第一、中美在西太平洋的競爭是海權之爭。
  • 大陸臺灣軍力對比
    此外,防區內還駐防有海軍陸戰隊第99守備旅和基地警衛旅。    「第五作戰區」:由第10軍團負責作戰指揮任務。防區範圍為臺灣本島中央山脈以西、後龍溪(不含)以南至八掌溪(含)以北地區。     二、海軍部署    (一)海軍實力和主要任務    臺海軍共有3.8萬人,包括海軍陸戰隊9000人,主要武器裝備以主作戰艦、輔戰艦艇、潛艇、海軍陸戰隊、海軍航空隊等核心戰力為主,包括各型艦船160餘艘,各種飛機、直升機110多架,坦克、裝甲車1000餘輛。
  • 張召忠:2020年中國軍力也只能排名世界第五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再過10年,2020年的中國軍力是否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選擇了三個評估要素:軍費、人員、裝備。而評估方式只看數量、不論質量。比如,在對軍費的評估中,只看到軍費大幅度增長,沒有看到,除去還舊帳、養人員、搞訓練、戰場建設和設備維修外,真正發展裝備剩不下幾個錢。
  • 揭秘|臺船:臺灣海軍8艘「潛艇自造」的大本營
    、海軍司令劉志斌等人,從臺北南下高雄,主持「潛艇自造」開工典禮。 目前臺灣海軍服役的「磐石號」油彈補給艦、「光華六號」飛彈快艇、「錦江級」巡邏艦、「武夷號」油彈補給艦,以及「海巡署」的「和星艦」、「偉星艦」、「新北艦」等都是由臺船建造。 其中,「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源於臺灣海軍1999年開展的「光華六號」計劃,總共建造30艘,2011年10月12日最後一批交艦。
  • 「2019年美國軍力指數報告」談及臺灣:大陸統一臺灣目標從不曾改變
    【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今日公布「2019年美國軍力指數報告」,該報告聲稱,「與臺灣交往法」通過後,未來幾年美軍訪臺人數與層級可能會顯著增加。但中國大陸從未放棄「武統」,隨著解放軍現代化,中國大陸對臺採取軍事行動的能力正在升高。
  • 臺灣軍力詳細解析:約10萬陸軍番號、駐地曝光
    (原標題:臺灣軍力淺析) 最近幾天一直在做功課,給雜誌製作了幾幅臺灣地區的軍力部署圖
  • 北京用「灰色地帶戰術」消耗臺灣軍力和經濟? 國臺辦回應
    北京用「灰色地帶戰術」消耗臺灣軍力和經濟?國臺辦回應 2020年12月16日 11:1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2月16日北京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主持本次新聞發布會。
  • 探秘臺軍(二):臺灣軍力部署探秘
    此外,防區內還駐防有海軍陸戰隊第99守備旅和基地警衛旅。    「第五作戰區」:由第10軍團負責作戰指揮任務。防區範圍為臺灣本島中央山脈以西、後龍溪(不含)以南至八掌溪(含)以北地區。臺「國防報告書」指出海軍的任務是「平時臺灣海峽偵巡,確保海域安全,主動協助地方災害防救;戰時聯合友軍遂行反制與阻敵對我之海上封鎖或武力進犯,並擊滅進犯敵軍,以維護臺海對外航運暢通,確保臺灣安全。」    (二)海軍根據作戰區域展開部署    軍區是臺灣海軍的主要陸面機構和最高行政機構,負責轄內海區、海軍基地的防務和保障。
  • 細說臺灣軍力——陸軍(上)
    最近幾天一直在做功課,製作了幾幅臺灣地區的軍力部署圖
  • 2017全球軍力排行 大陸軍艦數量超俄趕美
    據世界軍力排名網「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最近公布的2017年全球軍事力量排行榜,世界軍事力量仍是以美國最強
  • 淺析迷彩的作用與運用——從我軍海軍陸戰隊迷彩講起
    好了,說回我們的海軍陸戰隊迷彩,這種特殊的迷彩十分不適合陸地作戰,但是在較小的海島上與由海向陸的登陸作戰中,這種迷彩的作用卻是相當不錯的。以登陸為例,海軍陸戰隊背靠大海,衝向沙灘,所以在守軍看來,我們發起衝擊的部隊身後的背景是海水的藍色與沙灘的沙色。
  • 臺防務部門公布「2020年大陸軍力報告」稱解放軍電子戰已具備癱瘓...
    臺灣防務部門8月31日公布「2020年大陸軍力報告」,稱解放軍電子戰已初步具備癱瘓臺軍防空、制海及反製作戰體系能力,並已完整掌握臺軍軍事動態。
  • 美媒全面解讀中國軍力報告出爐,真實力量令其警惕
    美軍高層應該好好看看在美國國防部發布了今年份的《中國軍力報告》後,長期專注於中國軍力研究的美海軍戰爭學院教授隨即進行了分析解讀,這些年,他們是怎樣看待中國的軍力發展情況的呢?在美國看來,解放軍各方面的發展都已經不容小覷,軍力明顯轉折,不再是過去只能在單一的領域縮小差距,而是在各方面都展開了追趕,不僅有了和美軍並駕齊驅的勢頭,在一些特定領域甚至都有了超越的跡象。
  • 俄總統和國防部長總結2020年度軍力建設成績
    導語 2020年12月21日,俄羅斯在位於莫斯科的國家國防指控中心舉行了本年度最後一次國防部委員會擴大會議,會上對軍力建設做出全面總結,總統普京、國防部長紹伊古發表重要講話。
  • 俄羅斯媒體感嘆:美國拿什麼應對中國軍力增強
    俄羅斯對中國軍力進行分析 俄羅斯《側面》周刊在12月9日發表一篇文章,題目是「美國拿什麼應對中國軍力增強」。文章中指出,美國方面對中國軍力的增強十分擔憂,他們認為中國已經完全可以自保,還有強大的遠程作戰能力。另外,美國對中國海軍的實力十分無奈,若美國在所謂中國南部「爭議」海域尋釁,將會面臨巨大風險。文章對中國核力量也進行了分析,並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戰略核力量會改變世界核領域現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