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叫日本,「日本人」這一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2021-01-15 小帥說歷史

日本在我國文獻出現的歷史,最早源於《山海經》。出現在《山海經》的海內北經篇,和恢國篇中。

蓋國在鉅(大)燕南,倭北。倭屬燕。

--海內北經篇

鉅通巨,大的意思,鉅燕即大燕。

蓋國在大燕國的南邊,倭國的北邊。倭國隸屬於大燕國。

武王伐紂,庸、蜀之夷佐戰牧野。成王之時,越常獻雉,倭人貢暢。

--恢國篇

周武王伐紂時,庸國、蜀國等蠻夷小國配合在朝歌外的牧野作戰。周成王的時候,越國獻雉,倭國供暢。

雉是野雞的意思,暢是暢草的意思,鬱金香草。因為鬱金香芬香暢達,周朝用來祭祀用。

說明周朝的時候,倭國就開始向西周上供了。

《山海經》是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漢代王充的《儒增篇》也有:「周時天下太平,越裳獻白雉,倭人貢鬯草。」,和《異虛篇》:「使暢草生於周之時,天下太平,倭人來獻暢草。」的記載。

從周朝開始,《史記》、《漢書》、《三國志》、魏晉南北朝時的《南齊書》、《梁書》都對日本略有記載。

《漢書·地理志》:「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

《漢書》這本史書記載當時的日本有一百多個國家,還屬於混亂割據狀態。

漢倭奴國王金印

東漢初年,日本列島上的部落社會向國家過渡之中,許多部落結成聯盟,形成大大小小數百國,其中一個較大的部落國王,為藉助強盛的漢帝國的權威,取得凌駕於其他部落王國之上的地位,於是遣使朝覲漢朝皇帝。漢朝光武皇帝了解到這些日本列島上部族的風俗,同時嘉許其遠來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賜名以倭。

倭字,與委字通用,在《說文解字》中,委表示隨從之意,加上人字偏旁表示順從、恭敬的人。

《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出土一枚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長寬各2.3釐米,高二釐米,蛇紐,陰刻篆體字。

「漢委奴國王」金印的出土,也為這段歷史記載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也彰顯了當時大漢帝國強盛時的赫赫國威。

三國曹魏時期,古倭國曾在九年時間內五次向洛陽的中原王朝進貢,並首次掀開了中日兩國互派使者的新篇章。

周朝,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的日本,都叫倭國。直到隋唐時期。

大業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貢。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帝覽之不悅,謂鴻臚卿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隋煬帝大業三年,倭國國王多利思北孤派遣使者來朝貢,使者說:「聽說天子重興佛法,所以來朝拜,並帶了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這封國書的開頭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

如果從字面意思上看,這時的推古女皇似乎是在以日出自況,而又以日落之國貶損中國。這樣的詞彙自然讓隋煬帝感到不滿,事實上,這樣的情緒在當時正是隋朝臣民最主流的觀點,在東漢三國時期曾經派遣使臣向曹魏稱臣的倭國,似乎的確沒有絲毫這樣做的理由。

隋煬帝看了心情很不爽,對主管禮儀的鴻臚寺卿說:「蠻夷這樣無理的文書,我不要讓我再看到!」

然而值得玩味的事情在此時發生了,隋文帝對於這種帶有侮辱性質的提法並未加以置喙,相反,出於對於倭國國情的好奇,這位隋朝開國皇帝反覆詢問了使臣倭國當地的風俗。

總而言之,好大喜功、喜怒無常的隋煬帝這回是破天荒地體現了一下「天朝大國」皇帝的寬宏大量。他一面命令鴻臚卿熱情款待倭國客人,一面迅速物色了文林郎裴世清為首的13個「能通絕域」者,組成訪倭使團,隨後文林郎裴世清受到了倭國的熱烈接見,「聽說海的西面有大隋國,是禮儀之邦,我夷人在海角的偏僻之地,不通教化,還希望大隋國教我禮儀文化啊」。

明年,上遣文林郎裴清使於倭國。倭王遣小德阿輩臺,從數百人,設儀仗,鳴鼓角來迎。後十日,又遣大禮,哥多毗,從二百餘騎郊勞。既至彼都,其王與清相見,大悅,曰:「我聞海西有大隋,禮儀之國,故遣朝貢。我夷人僻在海隅,不聞禮義,是以稽留境內,不即相見。今故清道飾館,以待大使,冀聞大國惟新之化。」

從東漢到隋以前,朝廷和倭國總體上講是冊封與被冊封關係。

《宋書》上記載,倭王贊死後,珍、濟、興、武四個繼任者都曾經遣使貢奉,並求朝廷授予倭國自己提出的封號。

7世紀初,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國力的增長也使得當時倭國的倭國目光短淺了起來,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了當時隋倭兩國的交往當中。《隋書·東夷傳》「倭國條」記有倭國的國書:「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

唐高宗時,倭國還與唐發生戰事,是為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發生的一次水戰,起因是新羅在面對倭國、百濟聯軍無力抵抗的情況下,向唐朝求援。

白江口之戰,倭軍4萬2千人,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千人,戰船170艘 ,最終卻是倭國遭到慘敗,大敗虧輸。

此役,倭軍損失數千,或溺死,或被斬殺,盡皆沉於白江口水底。 海軍大敗,百濟、倭國陸軍也抗不住唐、新聯軍的進攻。扶餘豐逃亡高句麗,周留城內拒守的百濟王室扶餘忠勝、扶餘忠志兄弟率城內守軍、士女以及未被殺死的倭軍兵將,一時並降。

此戰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戰爭的慘痛教訓,迫使天智天皇審時度勢的恢復與強盛的大唐帝國的國交。

倭國為什麼想改國名呢?

白江戰役倭國慘敗後,最遲在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倭國已經決定把對外的國號改為日本。

至於改號的原因,往遠說,可能是與隋唐以來倭國爭取對等外交的願望有關;往近的說,也不排除通過改變對外的國號來消除白江戰役後其在東亞國際格局中的消極影響這種可能。

所以,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所滅之後,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賀,這次遣唐使在朝見唐朝官方時,就向唐朝提出倭國對外改稱「日本」的事。

倭國決定修改對外使用的國號,主要原因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國名不雅,原因是因為中國古代,中華民族對周邊少數民族有「夏民居中,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概念,倭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所以,更改國名為「日出之國」,即日本。

實際上「近日所出」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主要是倭國聽說了日出東方這句話,認為自己在東邊,因此稱日本。

不過倭國從決定修改對外使用的國號到向唐朝通告更號事宜,再到最終獲得唐朝的承認,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並在逐漸順從唐朝後,被唐朝勉為其難的難受了。

此事在《古今圖書集成》上有記載:「鹹亨元年,倭人始更號日本,遣使賀平高麗。」

但是,倭使的提議可能最初並沒有被唐朝所承認,例證便是《善鄰國寶記》中郭務悰出使倭國時所攜帶的國書中有「大唐皇帝問倭王云云」。

此處既稱「倭王」,可見唐朝並沒有很快就承認倭國更號)至於唐朝之所以沒有很快就承認倭國更號這一事件,可能與白江戰役後唐朝對倭國所形成的不良印象有關。

郭務悰回國後不久,倭國爆發「壬申之亂」。天武天皇上臺後,中斷了與唐的外交關係。只是到了文武天皇大寶元年(公元701年),日本才得以與唐朝恢復外交關係,派出了以粟田朝臣真人為首的代表團使唐。

可能正是從此次往來開始,加上遣唐使的不斷往來,日本做足了一個作為學生的身份,中國朝廷才正式承認了日本這個國號。由於當時是武則天主政,覺得改一個名字也無傷大雅,所以才有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上「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的記載。

自此,倭國就改名為日本國了。不過官方史書並未改過來。《後漢書·孝安帝紀》:「 永初 元年……冬十月, 倭國遣使奉獻。」《舊唐書·東夷傳》:「 倭國者,古倭奴國 也。去京師一萬四千裡,在新羅東南大海中。」 明宋應星 《天工開物·海舟》:「 倭國海舶,兩傍列櫓手欄板抵水,人在其中運力。」

日本人這個稱呼,也是唐朝武則天之後出現的事情,在此之前的歷朝歷代,都稱為倭國。

相關焦點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這一國名是如何得來的,日本的全稱又是什麼
    日本古稱「倭國」。我國漢代的史書稱日本人為「倭人」,唐代的史書稱為「倭奴」。 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成為了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小雅·四牡》云:「四牡 周道倭遲。」
  • 日本人用來切腹刀的刀叫什麼?
    在有必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的時刻,比如即將被俘、被人誣告、犯下罪行的時候,為了避免受辱、證明清白、以死謝罪等目的而自殺的一種方式。切腹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平安時期的大盜藤原義在公元989年被官軍圍困於府邸時,用太刀將肚皮劃開並將腸子挑出扔向官軍自殺身亡的一種行為藝術;另一說則起源於生魚片,鯉魚是一種生命頑強的魚,在被掏空內臟後依然能夠垂死掙扎,日本人感於鯉魚的生命力頑強與不屈,於是日本武士也玩起了cosplay來表現自己的純爺們兒氣概。
  • 日本動漫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充滿「性」的?
    經常看日本動漫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就是日本動漫裡和性相關的元素特別多。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一是經常會突出角色的第二性徵,尤其是女性的第二性徵,結果就是日本動漫裡往往充斥著胸大屁股大的女角色;第二,是經常會出現帶有性暗示的畫面,例如所謂的「絕對領域」,也就是迷你裙和過膝襪之間裸露出來的大腿,又比如經常會給嘴唇、赤足之類的特寫。
  • 日本動漫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充滿「性」的呢?
    甚至連日本的一些少年動漫,也會出現類似與劇情無關的有色情意味的鏡頭。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活字日刻策劃出品音頻課程《你好呀!日本——58個關鍵詞凝視日本古今》動漫部分的章節「色氣 | 日本人複雜而矛盾的性觀念的藝術表達」,主講人馬小褂在本節中闡釋了日本動漫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充滿「性」,以及從日本動漫裡,又折射出了日本社會對於性有著什麼樣的態度。
  • 什麼?日本是鹽味的?
    鹽是製作料理的時候必不可少的一種調料和醃料,不僅是製作,在日本,吃某些料理的時候還會為客人準備各種各樣的鹽當做蘸料,甚至有的人吃西瓜的時候也會撒鹽,是日本飲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日本的鹽。
  • 日本西瓜那麼貴,為什麼日本人還捨得「打西瓜」?
    我們十幾塊錢就能買的瓜,他們可能要花費小100塊錢,估計日本人都羨慕死我們買西瓜論斤了吧。但是我們看日本動漫的時候卻又發現,日本人在夏天經常會玩一個叫「打西瓜「スイカ割り」」的遊戲,只要動漫裡出現海灘,那麼大多數情況都會打西瓜。很多人就會奇怪了,日本西瓜明明那麼貴,日本人怎麼捨得玩這麼奢侈的遊戲啊,難道就不心疼嗎?
  • 日本鬼子,高麗棒子,印度阿三,為什麼這麼叫
    由於當年日本人普遍個子都矮,就又出現了「小日本鬼子」和「小鬼子」等稱呼,以示仇恨和蔑視。 後來經過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後,「小鬼子」這一稱呼終於專屬日本人。 那時候,全民同唱《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1972年中日建交之後,情況有所好轉,一時間叫日本鬼子的少了許多。
  • 【日本文化】為什麼日本人很少吃羊肉?
    對我國人民來說,一入冬月,花式吃羊肉簡直是不要太溫暖的事。燒烤、清燉、紅燒、爆炒、火鍋……我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感在我的記憶中,爸爸您是一個高大、帥氣的男人,可不知在什麼時候您頭上竟有了在這個年齡不該有的白髮。周國平曾說過:「世界越來越喧囂,而我的日子卻越來越平靜了。」
  • 日本人為什麼離不開天皇
    但是再怎樣論述天皇制,一個常套的問題依舊難以消失:也就是說,天皇制為什麼是日本人一個無法逃脫的宿命?不能說日本沒有不同的聲音。不能說日本人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反對天皇制,在放棄天皇制的聲浪中,天皇制還是我行我素,不動聲色地述說著自己的話語權。這又是為什麼?如果向日本的青年一代詢問這樣一個問題:你是贊成天皇制還是反對天皇制?天皇制對你來說需要嗎?日本的青年人肯定會一臉茫然:什麼?
  • 日本女孩為什麼都叫麻衣、結衣、真理子?
    某日本學者說,中國人一聽「花子」就想到叫花子,這說法未免牽強,實際上讀音不一樣。對於日本人的名字,生於豬年叫「豚年」,或者女孩叫「泡姬」,望文生義,我們會忍俊不禁,但更多的是莫名其妙。例如有一位美女,既做模特,又搞拳擊,名叫「高野人母美」,姓高野的父母給她起如此大名,是希望她比別人更美,比母親更美,我們就只有望洋興嘆了。
  • 日本人的先祖是什麼人種?日本歷史有多長?
    繩紋就是字面意思「繩子的花紋」,彌生是個日本地名。日本考古發現歷史最久遠的一批陶器上都帶有繩紋,根據碳十四斷代是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300年期間的產物,因此將那一時期的日本歷史取名為繩紋時代;在今天日本東京文京區彌生町發現的大量與繩文時代特徵迥異的器皿,斷代時間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這一時期被命名為彌生時代。
  • 日本天皇為什麼沒有姓?
    其中一個最為人氣的話題是:日本天皇家為什麼沒有姓? 日本天皇沒有姓嗎?那麼明治天皇叫睦仁,大正天皇叫嘉仁,昭和天皇叫裕仁,現天皇叫明仁,即將即位的新天皇叫德仁。這些不是姓氏嗎?是的。這些不是姓氏而是名字。日本皇室採用宮號(尊稱)+名字的方式。如現天皇名字是「繼宮明仁」,繼宮是宮號,明仁是名字。
  • 【微觀日本】為什麼日本人喜歡看漫畫?
    今年10月16日,動漫電影《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開始在日本各地上映,十分火爆,連續突破票房紀錄,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日本全國颳起了一股《鬼滅之刃》的旋風。炭治郎的服裝是今年萬聖節的流行裝束,學習劍道的小學生也突然增加。
  • 日本女生校服為什麼那麼短 日本校服是什麼款式
    日本女生校服為什麼那麼短 日本校服是什麼款式 2019-09-10 14:58:41 來源:全球紡織網 日本女生校服為什麼那麼短?日本校服是什麼款式?
  • 日本人為什麼愛在五月自殺?
    於是,四月就成了日本企業家的「楊白勞過年」,經營不利的公司負責人只能集體在五月臥軌了。又或者,因為公司經營不善而被辭退的員工無法面對,只能在鐵軌上結束生命。對此,日本同事認為有道理,但只佔了一小部分原因。在他們看來,新學生、新員工不適應環境,剛過完五月的長假不想上班又發現整個六月沒有假期,春夏之交的季節變換導致情緒波動,一句話:「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足以讓日本人去臥軌自殺。
  • 知道日本庭院中蓄水的小竹罐叫什麼嗎?
    「 有網友在知乎上發起提問「日本庭院中蓄水的小竹罐叫什麼嗎?」
  • 福利丨為什麼日本的點心叫「和果子」?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和果子的身影幾乎會貫穿他們的一生。家庭日常吃的茶點、職場聚餐上的茶歇、重大節日上的貢品,都是不同種類的和果子。為什麼日本人會喜歡做這麼複雜的點心?菱餅、柏餅這些節日上的和果子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點心在日本被稱為「和果子」?
  • 日本女人穿和服啥時候開始穿內褲
    我們中國的女孩子也是一樣,到了日本會有一個很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穿上一套和服,拎上一個小布包,在街頭走一走,在古寺裡逛一逛,然後留下一組漂亮的照片。  為什麼日本的和服如此受人迷戀?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她的豔麗。高級的和服是從設計繪製花紋開始的,設計好花紋以後,再去找工匠紡織,所以每一套和服的花紋和色澤是不一樣。
  • 「日本」兩個字的本義是指什麼?為什麼日本要用這個名字?
    日本人自己熙熙攘攘、吵吵鬧鬧,給出了幾十種解釋,各種稀奇古怪,各種腦洞大開,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可能要問了,咦?日本人為什麼要「熙熙攘攘、吵吵鬧鬧」?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了——「日本」這個名字到底是誰給起的?
  • 那些叫「我孫子」和「大熊貓」的日本人,到底在想些什麼?
    「あべ/abe」的姓,東日本的宮城縣寫成「阿部」,西日本的大分縣寫成「安部」。而寫成「安倍」的則是巖手縣居多。現在的日本首相是安倍晉三。他是山口縣人。這表明在山口縣「あべ」的讀音也表記為「安倍」。坂本龍馬的姓,如果在近畿一帶就該寫作「阪本」了 日本人名漢字出自什麼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