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器這個人物塑造得很好,前期導演花了不少的劇情去解釋他的出身和經歷,讓他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飽滿。而兔唇、歪嘴、吐字不清這些外部特徵,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受到不少觀眾的喜愛。雖然後期有黑化的徵兆,給張小敬的破案過程增添了不少阻礙,但據網上傳言,最後崔器還是會洗白的,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長安城,相信屆時又能賺取一波觀眾的眼淚。
《長安十二時辰》崔器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讓全民掀起了一股學歷史的熱潮,劇中的張小敬、李必、何監、郭將軍等人,都被人在史書中找到了原型。便連焦遂、元載這種配角,王宗嗣這種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角色,在史書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唯獨崔器這個戲份不少的角色,好像被人遺忘在了角落,並未有人對他進行考證。
那在真實的歷史中,是否有崔器這個人呢?
阿Q本著娛樂的心態,試著翻閱了一遍唐代的幾本史書,還真在裡面找到了崔器這個名字。相比李必、何監這些連名字都被改得面目全非的角色,崔器的運氣就好多了,或許是因為名不見經傳,所以才能完整保留原本的姓名。
歷史中的崔器,並非如電視劇中那般出自貧苦人家,他的曾祖父叫崔恭禮,貞觀時期館陶公主的駙馬。崔恭禮是清河崔氏的後裔,在當時那是絕對的名門望族。但可能由於這個崔氏只是清河崔氏的旁支,沒過幾代就開始沒落了,到了崔器的父親崔肅然,只是在平陰縣當個縣丞。
崔器,深州安平人也。曾祖恭禮,狀貌豐碩,飲酒過鬥。貞觀中,拜駙馬都尉,尚神堯館陶公主。父肅然,平陰丞。
崔器跟著父親在基層,耳濡目染之下,倒也學了不少為政的能力,因此被人推舉為官,為官時清廉謹慎。但崔器這人當官或許不錯,個人性格卻有些問題。據史書記載,崔器「性介而少通」,翻譯過來就是性格獨特,很少與人交往,這倒與電視劇中的崔器那副誰都欠了他五百兩銀子的表情相符。
《長安十二時辰》崔器劇照
天寶六載(公元747年),崔器任萬年縣縣尉,這或許是歷史上真實的崔器唯一與張小敬有關聯的地方,畢竟他的某位前任就是被張都尉給宰了的。沒過了幾個月,又被任命為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是八品官,與崔器之父崔肅然的縣丞同品,而且還是京官。以崔器的性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坐上這個位置,也從側面說明了他的工作能力。
可惜的是,崔器在監察御史這個位置上連屁股都沒捂熱,他的上司御史中丞宋渾因為貪汙流放嶺南,崔器遭受牽連,也隨之被貶,這一貶就是七年。直到天寶十三載,玄宗大赦天下,崔器才回到了長安,先是任京兆府司錄,後來又被封為都官員外郎,出任奉先縣縣令。七年才升了一品,崔器覺得自己已經夠倒黴了,但很快他就遇到了更加倒黴的事情——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很快就被叛軍佔領,崔器從大唐的縣令變成了叛軍的縣令。
安史之亂壁畫
沒過多久,被安祿山脅迫造反的同羅人再次叛亂,叛軍的長安守將安守忠、張通儒一道棄城逃亡。而另一面,渭水上遊平反的義軍興起,一時間聚集了數萬人馬。「被迫從賊」的崔器怕了,連忙將叛軍授予他的文牒符敕令燒毀,又出告示徵兆民兵,響應為水上遊的義軍。
器懼,所受賊文牒符敕,一時焚之,榜召義師,欲應渭上軍。
但這些所謂的義軍,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就算數量再多,也打不過安祿山精銳的邊軍,很快就被打散了。叛軍還派士兵抓捕崔器,於是崔器趕緊逃跑,一逃就逃近千公裡,到了今天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
當然,崔器跑歸跑,腦袋還是很清醒的,他之所以跑到靈武,並不是因為這個地方地域偏遠,叛軍不會追蹤到這裡,而是因為這裡有真正的大腿——唐玄宗西逃入蜀,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號令天下,遙控大唐軍隊平定叛亂。
靈武市興唐遺址
在龍興之地辦事,升遷的機會肯定要比淪陷地起義要多得多,在好友呂諲的推薦下,崔器被封為御史中丞,兼任戶部侍郎。御史中丞是正四品官,而且又是兼任戶部侍郎這種實權職位,崔器這次連升三級,可謂春風得意。若是在平常時期,這種速度的升遷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崔器也是沾了戰亂的光,唐肅宗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才會破格提拔這麼多官員。
後來,崔器隨唐肅宗駕臨鳳翔(今陝西寶雞),加授禮儀使。這禮儀使雖然只是個臨時的職務,且無多少實權,但崔器能擔任這個職務,說明此時的他已經入了唐肅宗的法眼。當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崔器再次升官,加封為三司使。三司使是絕對的實權官職,總攬一國的財政支收,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削弱宰相的權力,所以到了宋代,三司使又被稱為「計相」,此時的崔器堪稱半個宰相。
唐代宰相劇照
但身居高位之後,崔器性格中的陰暗面也漸漸顯現出來。西京長安剛收復的時候,崔器負責唐肅宗進京的儀式,他命令那些曾陷於叛軍手中的官員站在含元殿前,露頭赤足,捶胸頓足請罪,周圍用刀杖將他們圍起來,同時又讓護從眾官宰臣來觀看這個場景。
器草儀注,駕入城,令陷賊官立於含元殿前,露頭跣足,撫膺頓首請罪,以刀杖環衛,令扈從群官宰臣已下視之。
士可殺不可辱,對於那些官員來說,這種赤裸裸的羞辱,真比殺了他們還要痛苦。不知崔器為自己的「創意」沾沾自喜的時候,是不是還記得曾經的自己也在叛軍手下當過官?
等到東京洛陽收復,崔器故技重施,令以前左相陳希烈為首的眾降臣如同長安進行請罪儀式,同時還上奏唐肅宗,要求將那些陷城官員全部處死。唐肅宗本來準備同意,後來梁國公李峴上奏,堅決反對這個建議。於是最後將降臣分為六個等級,除了陳希烈、達奚珣為首的幾位高官被斬首,其它大部分官員的性命得到了保全。
唐肅宗李亨劇照
這些降臣大都只是迫於無奈才投降的,一如當年的崔器,這些人雖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況且大唐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戰亂,急需這些人才參與國家的建設,所以趕盡殺絕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崔器為了 自己的政績,視國情於不顧,視人命如草芥,這種行為不止讓他被唐肅宗難看,也讓他與其它再次為官的朝臣有了諸多嫌隙。
及聞崔器議刑太重,眾心復搖。」肅宗曰:「朕幾為崔器所誤。」
後來崔器又當過一段時間的吏部侍郎和御史大夫,直到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崔器腳腫病病發,回家休養。一個月後病情加重,彌留之際突然大喊:「大尹啊!真的不關我的事!」左右的人問他怎麼回事,崔器過了很久才說道:「當年大尹達奚珣曾向我訴冤,我沒有答應他。」崔器被達奚珣的「鬼魂」折磨了足足三天,最後才死去。
從這段故事可以看出,當年崔器在處理那些降臣時,應該藉此污衊過不少人,所以死前才會良心不安。只可惜他的良心發現得太晚,以至於史書中雖然有關於他的傳記,但最後卻只留下一個「酷吏」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