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列傳一:紅玫瑰白玫瑰,都不如他的都鐸玫瑰——亨利七世傳奇

2020-12-23 吐槽文史官

不知不覺,文史官信馬由韁,已經更新了十多篇原創稿件,得到了不少讀者的褒獎,也收穫了更多鼓勵,再次向大家表示由衷感謝。為了提供更多豐富多彩的內容,文史官特邀英國史專家小令老師執筆,從即日起開闢全新專欄「英倫春秋」。本期是該專欄第一季(Season One)《英王列傳》的第一集(The 1st Episode),如果各位看官能從小令老師優秀的文筆中讀出美劇英劇的感覺,我們不勝榮幸!

編者按:

或許你會有些許奇怪,我們的專欄《英王列傳》並沒有以時間順序列數英國歷史上的國王,那是因為英國國王的命名方式,往往跨越了多個王朝,並不像中國古代那樣相對有序。但或許有一天,當這個專欄來到尾聲,我們會以編年體的方式,將「英倫風雲」第一季重新排版再現。到時候你會發現,無論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現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位68年),還是只當了9天女王的簡·格雷,都曾在大英帝國上千年的歷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獨特的傳奇故事。第一期專欄,我們選擇了都鐸王朝的開國之君——「凜冬之王」亨利·都鐸。

山雨欲來時,夕陽紅盡處

1455-1485年,玫瑰戰爭籠罩下的英格蘭,陰雲密布,霜風悽緊。金雀花王朝的兩大家族——約克(the House of York,以白玫瑰為徽章)和蘭開斯特(the House of Lancaster,以紅玫瑰為徽章),為帝王之位自相殘殺、連年徵戰。

金雀花王朝被迫分為兩支,而後兄弟鬩牆,叔侄成仇。約克家族的護國公理察三世將其侄愛德華五世廢黜並關進重兵把守的「皇室小黑屋」——倫敦塔內,隨後稱王。然而,脆弱的和平只維持了短短兩年,歷史的真相穿透重重迷霧,在這一刻曙光微露……

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

1485年,一名青年挾法國資助之勢,登陸威爾斯。其後在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思平原上以少勝多,大敗理察三世,從而取而代之。彼時的他,是一名流亡者,一個難民,雖流淌著蘭開斯特家族的血脈,其皇室繼承權卻猶如荒冢鬼火,熒熒欲滅。亨利·都鐸,史稱亨利七世,1485年8月22日—1509年4月21日在位。這個名字仿佛似曾相識,又仿佛從未聽過。

▲博斯沃思平原之戰

說熟悉,是因為他以自己的姓氏為整個1485年到1603年的英國王朝冠名,而這一朝代既標誌著英國中世紀黑暗時期的終結,也開啟了通往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新航程,具有承前啟後之功。說他陌生,是因為無論是與自己駝背醜怪的前任和邪魅狂狷的後任相比,亨利·都鐸都顯得黯淡無光。莎翁筆下亨利四世、五世、六世、八世輪番登場,唯獨不見亨利七世的影蹤。更無奈的是,他自己的孫女,同在都鐸時期的伊莉莎白一世光耀萬丈,千古留名。相形之下,老爺爺則大為失色。

如果你天真地以為,亨利七世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君主,那麼你的智商在宮鬥劇裡恐怕連一集都活不了。事實上,亨利七世憑藉帥出天際的陰鶩狠辣,以一己之力開創了英國歷史上最奇葩的政權——蔚為壯觀卻又令人極度壓抑窒息。這一時期的種種,儼然具備了暴君統治的標配。但,他又絕非那種普通意義上的暴君,咋咋呼呼,動輒吹鬍子瞪眼,作威作福。相反,這是一位深藏不露、沉默是金的心機客,他將所有的暴戾掩藏在不動聲色的靜默之中。BBC於2013年推出的紀錄片《英國史》第7集,稱亨利七世為「Winter King」。事實上,「凜冬之王」(亦有譯為「冬日國王」)的名號絕非浪得虛名。

江湖風波惡,人間行路難

都鐸大帝形象蒼白乾枯、憔悴孱弱。這樣的人,不是身體有病,就是憂思過度。事實上,他兩樣盡佔。亨利其人冷酷陰鶩、工於算計、控制欲極強。由於天下自馬上得來,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因而他無時無刻不在擔心皇位不保。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的亨利七世禮拜堂

為此,他實施了一系列嚴密有序的連環計劃。甫一上任,就將理查三世的舊部全部以叛國罪論處,並沒收充公了全部財產和封地。接著,一有機會就不擇手段暗中處決其他可能的王室繼承人,以此方式確保江山永固,都鐸王朝的輝煌正是建立在這殷殷鮮血,壘壘白骨之上。更有甚者,他在全英格蘭境內埋設了一整套自己的眼線、間諜、告密者系統,重點探查可能的陰謀和造反,全面做好預案,對那些蠢蠢欲動的不安分子實行全天候嚴密監控和管制。

就這樣,亨利七世憑藉著無處不在的「人肉探頭」,將武裝力量緊緊抓在自己手中,牢牢禁錮住了英格蘭全境。再加上此前玫瑰戰爭令貴族遭受重創,權利大大削弱,因而這一時期英國中央集權君主制獲得極大發展。君命如山,逆我者亡。他的人生信條就是:如果臣民們做不到愛戴自己的君主,ok沒關係,朕有的是辦法讓你知道什麼是來自靈魂深處的戰慄。這種非愛即害的做派頗有點「寧可我負天下人」的決絕陰狠。

▲木版畫《亨利七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在他的治下,英格蘭如蕭瑟冬日,一片肅殺,從上而下,人人自危。當時的政治家、《烏託邦》的作者託馬斯·莫爾曾這樣評價這一時期的國家氛圍:「賊人暗中窺伺,隨時準備伸手扼住你的咽喉;恐懼猶如毒蛇,在人們耳畔『嘶嘶』地吐著信子。」

高壓政策背後隱藏的實則是內心的焦躁不安。對權利的極度渴望和擔心大權旁落的恐慌令亨利七世愁眉不展,日夜難安,健康低迷。此後在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數場戰役之後, 他心中愈發沒有安全感,於是變本加厲地徵稅、收緊間諜網、殘酷鎮壓。為了保得皇位,無所不用其極

▲刻有亨利七世全身像的錢幣

期間最可笑的一件事,便是他下令在英國錢幣上刻上自己的全身像。通常來說,各國錢幣上出現的僅是帝王頭像,但是這位惶惶不安的君主卻將自己身居皇位,頭戴皇冠,手拿權杖的全身像悉數刻在了一枚小小的錢幣之上,每一個細節都仿佛在宣誓著自己的主權,每一個細節同時也在傳遞著骨子裡的驚懼慌張。

葵花雙面鏡,映物各妍媸

儘管在政治手腕上狠辣陰鶩,但亨利七世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卻是英國皇室歷史上少見的專情與深情。當初,為了鞏固蘭開斯特家族的政權,他迎娶約克公主,將紅白玫瑰合成一支,史稱「都鐸玫瑰」——有心的看官們如今可以在倫敦皇家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頂梁上看到象徵著妥協與合併的紅底白心玫瑰圖案。

▲右一即為「都鐸玫瑰」

雖然是政治聯姻,但他卻始終與自己的皇后互敬互愛。事實上,在情婦滿天飛、私生子比比皆是的英國國王中,亨利七世當真是一股清流——非但沒有婚外戀醜聞,更難得沒有續弦(皇后於1503年因難產不幸去世)。而他對於自己的孩子們,也是愛之彌深,完全不見以往英國皇室中父子反目的狗血鬧劇。據英國國家檔案館記載,「小氣鬼」亨利平時對自己摳摳縮縮,一便士掰成兩瓣花,凡事還要親自記帳、查帳,但是對妻兒卻頗為慷慨,曾經不惜花費重金為女兒購買心愛的豎琴,為妻子的小型動物園購入一頭獅子,只為博取家人歡心。

▲亨利七世與約克公主

然而蒼天弄人,長子亞瑟與愛妻在兩年內相繼過世,將亨利拋入無窮無盡的痛苦深淵。數月之後,女兒又因政治聯姻的需要遠嫁蘇格蘭,自此天涯永隔,再無相見之日。這一連串生離死別的人生變故令亨利至為珍愛的美滿家庭分崩離析。尤其是在妻子去世後,平素冷峻剛硬的國王虛弱成紙片人一般,終日幽居獨行,拒絕開口與任何人說話。

▲亨利八世的三個子女日後都加冕英國國

然而,由於皇室血脈不興,亨利七世面臨著再娶的無奈抉擇(男嗣除長子亞瑟之外,僅有次子一人——此即日後的亨利八世,此君倒是足夠「濫情」,娶了六任王后)。這當口,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孀居皇后瓊一度成為新一任英國皇后的理想人選,而亨利只是冷冷淡淡地吩咐大使去實地考察一番,看看對方的外形條件是否合適。令人唏噓感傷的是,當亨利將自己心目中未來理想妻子的畫像交由大使作婚配參考時,人們赫然發現,畫中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原配!

▲美劇《都鐸王朝》的主角其實是亨利八

自此,直到亨利1509年患肺結核去世,再婚一事都未能成行,生生演繹一出「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哀曲,誰能說自古帝王薄情寡恩,英倫自有性情中人!

滿身憔悴在風裡,江山王氣黯然收

▲亨利七世夫婦之墓

人生的最後幾年,亨利七世一直鬱鬱寡歡。戎馬倥傯、處心積慮,不過換來一身憔悴、半世伶俜。在他死後,新王登基之時,英倫舉國歡慶。託馬斯·莫爾甚至以「壓抑與恐懼的冬天已經走遠,幸福與自由的春天終於到來」的語句赤裸裸地一舒胸臆。儘管由於在位時扶持工商業、充實英國財政等舉措,歷史還他以「賢王」的稱號,但在人們心中,玫瑰戰爭結束之後的英國並沒有迎來滿園芬芳,相反,那兒似乎永遠是一番北風烈烈、烏雲蔽日的凜冬之象……

關注「吐槽文史官」,了解更多中外文史!

相關焦點

  • 現實版《權力的遊戲》|殺戮與愛情滋養出的都鐸玫瑰
    略微涉獵西歐文史者都聽說過玫瑰戰爭,但想了解那段歷史,以前可謂一書難求。美劇《權力的遊戲》的原著《冰與火之歌》,大量借用了玫瑰戰爭的元素,電視劇的走紅,掀起一股玫瑰戰爭讀物出版的小高潮。與亨利六世的懦弱相比,他來自法國的妻子性格強悍傲慢,即玫瑰戰爭中的「紅王后」,是蘭開斯特家族的實質領袖,她與第三代約克公爵不斷發生衝突,最終將矛盾推動成一場血腥內戰。恩怨畫上句號:都鐸玫瑰的誕生都鐸家族繼承王位的合法性並不充足,它是玫瑰戰爭以及一連串意外事件的產物。
  • 【都鐸王朝】第一站:玫瑰戰爭
    小編最近在讀英國史中,對都鐸王朝感興趣,準備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段歷史的各重要人物,故事神話與趣事,像以前的【電影中的美食文化】每個星期走一站講一個國家的美食文化,我們從這禮拜開始也一站站走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歡迎各位與小編一起讀一起討論……【都鐸王朝】第一站:玫瑰戰爭
  • 試讀: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
    通常認為,亨利·都鐸於1485年登基成為亨利七世、1487年他在斯託克戰役捍衛王權之後,上述衝突就結束了。但實際上,很久以後,這場衝突還一直困擾著16世紀的政治。它肯定在瑪格麗特·波爾之死中發揮了影響力,因為這個老婦人是金雀花王朝最後一名存世的成員,也是如今我們所稱的玫瑰戰爭的一個活生生的遺蹟。瑪格麗特的許多近親和遠親都在玫瑰戰爭中喪生。
  • 與《晶報》談《空王冠》和玫瑰戰爭
    他是安茹伯爵若弗魯瓦,綽號「美男子」。據說他在自己的帽子上佩戴了一小枝黃色金雀花,所以他的家族被稱為「金雀花家族」或「安茹家族」。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屬於諾曼王朝)的唯一合法兒子死於海難,他決定傳位給女兒瑪蒂爾達。亨利一世駕崩後,瑪蒂爾達的君主地位受到貴族的挑戰,因為他們不肯接受一個女人成為統治者。亨利一世的外甥史蒂芬在部分英格蘭貴族支持下登基。
  • 英王列傳第二集:被當皇帝耽誤的人生,南唐李後主,英倫亨利六世
    本期即為該專欄第一季(Season One)《英王列傳》的第二集(The 2nd Episode)——亨利六世!楔子經歷了羅馬帝國入侵、盎格魯撒克遜人佔領、諾曼徵服、金雀花、都鐸、斯圖亞特、漢諾瓦到而今的溫莎王朝,有文字記載的英國歷史洋洋灑灑凡二千載有餘。
  • 曼聯與利茲聯,百年恩怨的新時代玫瑰戰爭,16年後終於再次回歸
    這場戰爭的影響甚廣,從很多方面都影響了未來英格蘭的發展,為了紀念這場戰爭,蘭開斯特大學與約克大學會在每年的五月舉行僅在兩校之間舉行的玫瑰錦標賽,而在足球場上,代表蘭開斯特紅玫瑰的曼聯和代表約克白玫瑰的利茲聯一直都是一對宿敵。
  • 家族恩怨不斷,國家戰火連綿,亨利七世如何於亂世中開創盛世王朝
    亨利七世是英國都鐸王朝的創建者,當時英國正處於玫瑰戰爭時期,蘭開斯特家族與約克家族之間恩怨糾葛不斷,互相徵戰,時間長達三十餘年,英國長期處於動蕩之中。這一切亨利·都鐸(亨利七世)繼位為英格蘭國王后才結束,並建立了被稱為英國封建社會黃金時代的都鐸王朝。
  • 玫瑰戰爭:由莎士比亞命名的一場戰爭
    玫瑰戰爭又稱英格蘭內戰,這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動的內戰。「玫瑰戰爭」一名當時並未出現,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 英國都鐸朝
    都鐸王朝在英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此期間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直接促成了英國民族國家的確立,民族主義是都鐸王朝首位君主亨利七世用以維護王位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此後由亨利八世出於個人私利而發起的宗教改革則進一步激發了英格蘭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資本主義商業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民族統一,社會穩定的政治環境,這與都鐸君主強化王權,加強中央集權的訴求不謀而合,由此而展開的地方離心勢力治理,政府機構改革
  • 果真存在一場「玫瑰戰爭」嗎?
    亨利七世將紅玫瑰作為白玫瑰的對比,努力提高和吹噓都鐸家族作為統治者的合法性。(一位編年史家寫道:「為了向白玫瑰復仇,紅玫瑰怒放吐豔。」他這是在一絲不苟地遵循博斯沃斯戰役之後的政府路線。)亨利七世在位的時候,他讓書記員、畫家和圖書館員在文件上添加紅玫瑰徽記,甚至篡改之前多位國王擁有的書籍,好讓它們的奢靡泥金裝飾插圖也包含玫瑰,並且是他自己偏愛的那種顏色。
  • 玫瑰風暴中成長起來的少年——亨利七世
    (雖然亨利的父親是死於傳染病,但畢竟是被赫伯特俘虜的)里奇蒙伯爵愛德蒙∙都鐸(Edmund Tudor)的棺槨,安息於威爾斯的聖大衛教堂沒有歷史記載告訴我們那個男孩成長的心路歷程,但不管你看向亨利∙都鐸人生中的哪個階段,他都是一個有耐心且韌勁十足的傢伙。新的彭布羅克伯爵立下遺囑,將女兒許配給里奇蒙伯爵亨利∙都鐸。然而世事皆有註定,1470年蘭卡斯特家族打了回來,威廉姆∙赫伯特被誅殺。
  • 玫瑰戰爭歷史科普系列
    問題四 @黃暴的大狒狒的一美 一直都沒弄清都鐸這個姓源自哪裡註:英格蘭為王級,從未加冕過皇帝,故不宜稱其王為皇帝  如果問題三的提問人認為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家族,白玫瑰代表約克家族的話,那麼這兩支都不是私生子的後代,他們的淵源關係見   問題二所述。
  • 玫瑰戰爭的真實與虛構
    這場戰爭也叫做紅白玫瑰戰爭,最終以都鐸家族紅白雙色玫瑰作為和解結尾。關於玫瑰戰爭傳說很多,最近我讀的兩本書,一本名字就是《玫瑰戰爭》,作者是艾莉森·威爾,她是英國最受歡迎的歷史小說家,主要關注都鐸王朝時期,比如《亨利八世的六個妻子》與《塔中公主》《伊莉莎白女王》等作品,《玫瑰戰爭》聚焦於玫瑰戰爭期間的衝突,結尾在亨利六世去世之後。
  • 《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玫瑰戰爭,歷史比小說更燒腦,看完別懵
    玫瑰戰爭是在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像極了蘭尼斯特)和約克家族之間進行的。之所以叫玫瑰戰爭,這是因為交戰的兩個家族的族徽分別是白玫瑰和紅玫瑰。馬丁老爺子當初寫冰與火之歌的時候,可沒少從玫瑰戰爭裡尋找靈感。這場玫瑰戰爭規模並不算大,最大的特點就是亂。蘭開斯特家和約克家打得稀裡糊塗,就連英國人自己都很少有人能把這段歷史給縷清楚的。
  •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莎翁筆下的紅白玫瑰之戰 | 一詩一會
    被譽為「玫瑰詩人」的裡爾克在許多作品中都提到了玫瑰的綻放與芬芳,他還曾將一部詩集命名為《玫瑰集》。此外,歐洲著名的「玫瑰詩人」還有莎士比亞、葉芝、博爾赫斯等,他們都在作品中留下了大量關於玫瑰的不朽篇章。義大利著名作家翁貝託·埃柯的代表作《玫瑰的名字》也與一首以玫瑰為主角的拉丁文詩歌有關——「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 玫瑰戰爭
    亨利五世和中國古代的周世宗柴榮比較相似。二者在軍事戰爭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有極強的執政手腕,盛年去世,在位時間短,卻給自己國家帶來了無法超越的輝煌。 亨利五世去世後他的獨子亨利六世繼承王位,亨利六世繼位是一名幼童,他的父親為他選定了一名攝政大臣—他的叔父格羅斯特公爵漢弗萊。
  • 玫瑰戰爭 講點兒英國歷史(十)
    第二十二篇:玫瑰戰爭亨利五世之後是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他為英國做的貢獻照樣流傳百世,其中以伊頓公學和劍橋的國王學院最為奪目。現在一說起伊頓公學或者劍橋的國王學院,大家頭腦中首先出現的字眼是「貴族」,如果有誰是在這兩個地方讀書,那他大概家庭條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