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表決通過彈劾總統川普的條款,川普成為首個兩次遭到彈劾的美國總統。根據美國相關法律,眾議院通過的彈劾案還需參議院以超過三分之二的贊成票認可才能奏效。參議院多數黨(共和黨)主席麥康奈爾當天稱不會為表決此案復會,無疑將彈劾案審理押後至20日中午當選總統拜登宣誓就職之後。儘管如此,對川普的系統清算正在加劇美國社會的撕裂。
1月5日至6日,400多萬川普忠粉從各地湧入首都華盛頓。6日,數萬不滿川普敗選的抗議者聚集白宮和國會山一帶,對正在清點和確認選舉人票的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施壓,部分暴力示威者強闖國會大廈迫使會議中斷,議員被迫撤離,衝突導致6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此事將美國憲政危機推向高潮。
由於川普一直指控民主黨作弊造假,不肯接受敗選結果,持續煽動支持者上街抗議並鼓動他們向國會施壓,因此被認為對國會山事件負有責任,也遭到美國和西方主流輿論的普遍譴責。基於此,民主黨人指控川普「煽動叛亂」「妨礙國會」「幹擾權力和平過渡」和「嚴重危害美國及政府機構安全」等,並於11日對其提起任內第二次彈劾。
2019年12月18日,眾議院曾通過彈劾決議,指控川普「濫用職權」和「妨礙國會」,他由此成為美國立國243年來第三名被眾議院彈劾的現任總統。此前,詹森和柯林頓曾遭此厄運,尼克森則以辭職方式逃避了彈劾。川普兩次被民主黨用彈劾之鞭「吊打」,兩黨內鬥之激烈和殘酷也算是刷新了紀錄。
和第一次彈劾相比,這次指控更為嚴重,眾議院232名議員贊成,197人反對。不僅所有222位民主黨眾議員齊心「同仇敵愾」,眾議院共和黨三號人物利茲·切尼等10名「自家人」竟也反水支持彈劾,另有4名共和黨議員棄權放水。即便麥康奈爾也是態度模糊,他在參議院審議時的態度將影響更多共和黨人是否拋棄川普。這表明,美國社會的撕裂不限於民主黨與共和黨「驢象之爭」,也有共和黨內耗內鬥,似乎被「川普主義」洗腦和整合的共和黨,又重現了四年前「嫌棄」川普的態勢。
民主黨重演彈劾故伎,未必奢望在參議院拿下川普,而是要窮追猛打逼迫他甘心認輸痛快交權,並遏制其四年後捲土重來再奪白宮。事實上,只要川普控權一天,民主黨人就寢食難安;只要7400多萬擁戴川普的選民不改初心,民主黨就很難擺脫夢魘。
自兩個月前大選民調確定拜登當選,對川普的系統清算即已開始。參與這場清算的力量不僅有直接對手民主黨陣營,還有維護「民主燈塔」和「山巔之國」的各路建制派,包括10名前國防部長,他們已聯名警告川普不得濫用兵權對外發動戰爭,對內顛覆民主體制和選舉制度。
此外,原本就站在對立面的電視臺、報紙和雜誌等傳統媒體,以及被川普帶火了的社交媒體也都一邊倒。國會山事件後,推特和臉書等十多個主要社交媒體平臺對川普禁言銷號封殺,使其坐擁億萬受眾的巨大話語影響力瞬間灰飛煙滅,「推特治國」手段不復存在。
表面上看,這是美國媒體作為「第四權力」在規制總統的公權力,但是,恰恰是它們過去四年為川普提供了巨大發聲平臺且放任其太多不負責任的言論。英國作家伊芙琳·霍爾在《伏爾泰的朋友們》一書中有一句話,曾被奉為民主和言論自由的圭臬:「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而今,川普被社交媒體集體消音並形成「政治性死亡」或「社交性死亡」,讓這句名言不再那麼鏗鏘有力。
某種程度上說,全面清算川普還是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對決、華爾街白領金領與鏽帶下崗階層的對決、共和主義與民粹主義的對決、自命「世界領袖」認知與美國「孤立主義」的對決。無論什麼形式和性質的對決,都使原本以多黨競爭、三權制衡和聯邦地方掣肘為特色的美國社會更加撕裂。
這種撕裂的極端表現之一,就是川普及其粉絲不再認同民主選舉的過程和結果,不再看重製度穩定性和程序合法性,進而暴力阻撓拜登團隊接管權力。有人已戲稱「美利堅合眾國」為「美利堅分眾國」,而據路透社報導,德克薩斯州有議員已發起「脫美獨立」公投提案,且得到另外幾個州部分議員的呼應。
儘管近日川普再次承諾如期交權,反覆呼籲支持者保持冷靜確保和平有序過渡,但他破例拒絕參加新總統就職典禮本身,仍反映了他不承認與不合作的真實心態。拜登誓言將彌合分裂重建統一,也不追究川普,但民主黨全票贊成彈劾條款的事實暴露了他的言不由衷。
總之,美國最嚴重的一場危機依然沒有翻篇。
文/馬曉霖(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
攝影/新華社 沈霆
內容來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