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認知,教你洞察事物的本質

2020-12-19 海哥說演講

我們生活在一個個假設之中

曾經,我們的老祖宗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天圓地方的世界中。

因此,我們的古代典籍中,有著「四方來臣」、「四海之類皆兄弟」的說法。

既然是一個方的世界,那確實是有且只有四個邊,因此「四方」、「四海」就可以囊括全世界了。

但後來,麥哲倫的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我們生活的世界就變了,從方的變成了圓的。

再有,從中國有文字記錄以來,直到以刺激內需為經濟主要增長點之前,勤儉節約一直都是我們宣揚的美德。

我到現在都對小學課本上反覆出現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刻:「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

這幾千年來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以勤儉為美德的世界裡。

連清朝的道光皇帝都迎合這種「時尚」,在龍袍上打補丁(雖然被太監們坑了錢,一個補丁要四兩銀子,但主觀出發點還是為了以示勤儉)。

可是,當經濟的主要推力轉為刺激內需之後,我們就生活在了以放縱自己的欲望為時尚的一個世界裡:炫耀奢侈品的網紅成了偶像,月負族的年輕人成了主流,勤儉節約則成了食古不化的土包子。

因此,我們生活的世界不是客觀不變的,而是一直在隨著各種假設的變化而變化。

認知到這個有什麼用呢?有三個價值:

價值一:不死守常識減少固執價值二:更好地運用各種理論價值三:跳出思維定勢多創新

價值一:不死守常識減少固執

在網上買東西,我媽會很抗拒。

買回來的東西,稍有不如意,她就會說「你看,我說網上的東西質量不好吧」。

因此,她寧可冒著暴雨去超市買魚買肉買菜,也不接受我們用京東到家、盒馬鮮生等APP訂購。

她這個固執背後的假設是:便宜無好貨,網上的東西便宜,所以不是好貨。

只要她「網上無好貨」的這個假設不發生改變,她就會一直固執下去,不會接受移動網際網路下的生活方式。

哪怕是事實擺在她面前(你買的菜比她在超市買的更新鮮),她的觀點也不會改變。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所認為的一切「事實」都是建立在我們的假設基礎上的。

假設就是我們認知事物的一個個框架。當事實與框架不符時,人們就會歪曲事實,把它硬塞在框架中。

以說服我媽接受網上買魚為例。

如果我們在網上買回的魚是殺好的,我媽就會說「你們買的這種魚都是死了的,哪有我買的活的魚新鮮」。

於是,我為了說服她,在網上訂回來一條活蹦亂跳的魚,而且個頭比她買的魚還大,她又會說「你買的魚都是人工飼養的,哪有我買的野生的好」。

其實不僅我媽這樣上了年紀的人會固執,任何人都會從有利於自己或約定俗成的框架詮釋事物。

比如,你對一些穿得很暴露的年輕女生是怎麼看待的呢?在女權框架下,這是現代文明的彰顯,代表著開放、自由。在理學框架下,同樣的「事實」卻是世風日下、不守婦道。

因此,所謂的「事實」,是隨著我們不同假設背後的框架而變的。

認知到這個本質之後,我們就可以變得沒那麼固執,以及能夠更好地說服固執的人。

① 自己變得沒那麼固執

當我們基於常識,習慣性地想否定他人的某個想法,或者不願接受新事物的時候,就可以先停下來問自己「我這個常識背後的假設是什麼?這個假設在當前情境下合理嗎?」

這麼做之後,我們就能將自己變得沒那麼固執。

② 更好地說服固執的人

當你想說服某個固執的人時,不要想著去給他擺事實講道理,因為你所認為的事實套入他的框架後,就會呈現為另一種「事實」。

唯有假設才能推翻假設。

你要做的是找出他固執背後的假設,然後用新假設代替他的舊假設,這樣說服成功的可能性才會更高一些。

價值二:更好地運用各種理論

認知到一切都是假設的第二個價值是:能更好地運用各種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對科學技術重要性的大力宣傳之下,加上科技推動國家經濟飛速發展的事實,讓我們普通人對科學產生了盲目的信任。

任何理論,只要加上一句「經過科學研究證明」,在普通人心中就成為真理了。

實際上,任何一個科學理論的本質都只是一個假設而已。

它是科學家對世界的真實運作規律在特定時空環境下的近似描述。

比如,人類最早的時候,憑著眼睛的觀察,得出了太陽和月亮圍繞著地球運動的理論,我們古代的聖人們甚至還基於這個基本假設,提出了陰陽之說,解釋了很多自然現象。但當望遠鏡發明後,人類在新的觀察下得出了「日心說」的新理論,即地球和宇宙中的其它一切星體都圍繞著太陽運動,從而解釋了更多的自然現象。隨著人類觀察手段的進一步提升(如射電觀察),我們才發現原來整個太陽系都只是銀河系獵戶座旋臂上的一個偏遠的小不點恆星系而已,以250千米/秒的速度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約2.5億年旋轉一周。在現在這個理論下,絕大多數能被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都可以得到解釋了,但只要人類的觀察手段再提升一步,估計這個理論就要繼續修正了。

天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曾給科學下過一個經典的定義:「科學皆為近似」。

一個理論,哪怕被一億次實驗證明過了,也不能被證明是真理,因為在第一億零一次的實驗中它就有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

科學與偽科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科學可被證偽。

所以科學理論只能與真理不斷靠近,卻永遠不可能是真理。

既然任何理論都只是特定時空下對真實世界的一個近似模擬,那麼我們在運用任何科學理論的時候,就一定要弄清楚這個理論的適用前提和範圍。

認知到這個本質之後,我們就能更好地運用各種框架和理論。

比如,利用高壓監督來提高個人執行力的這個理論,就要弄清楚高壓監督的適用人群。它對神經質水平低、抗壓力強的人是很有效果的,但對於神經質水平高、抗壓力低的人而言只會更糟糕,因為他們在高壓監督下更可能的表現是徹底崩潰。

所以,我們雖然提倡不要將寶貴的精力和時間浪費在「重造輪子」上,而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多多運用他人已總結出來的框架,但也要知道框架背後的假設,明確框架使用的前提和範圍。

價值三:跳出思維定勢多創新

認知到一切都是假設的第二個價值是:能跳出思維定勢多創新。

我在《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這本書裡,有舉一個例子:

現在的跳高世界紀錄是2.45米,由古巴運動員索託馬約於1993年7月27日在薩拉曼薩卡創造。在除跳高設施外,不允許使用任何其它設備的情況下,如果要求你跳過3米高的橫杆,你有多少種辦法可以做到呢?在我們正常的思維內,想到的方法可能是順著兩側的任何一個立柱爬上去,再跳過橫杆,或者將橫杆拿下來,再跨過去。可能你還會想到更多的方法。這些方法,雖然比正常的跳高有趣一些,但還都是被局限在已有的框架內:你處在地球上某處1G重力的平地上。

環境是我們絕大多數理論所默認的假設之一。

比如,我們說水的沸點是100攝氏度,自稱是南方人或北方人,都默認帶入了自己所處環境的假設。

因此,只要將這個環境假設給顯性化出來,然後針對假設做改變,我們就會有更多的創新想法了。

繼續以跳高為例。我們如果將跳高的地點換到月球上或地球上某個重力只有0.5G的地方,跳過3米高的橫杆就是輕輕鬆鬆的事了。或者,我們在山地或丘陵地帶,站在一個3米高的石塊上,這樣跳過3米的橫杆也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只要我們將每個理論背後的假設給顯性化出來,再針對假設做調整,就可以跳出框架的限制,做出曾經意想不到的各種創新。

攝圖網

我們所看到的事實也好,我們所認為的客觀也罷,都是經過我們的假設扭曲之後的。

比如,你是不是認為時間是客觀存在的? 牛頓力學就是基於時間是絕對的這個假設建立的,我的時間,你的時間,所有其他人的時間,全宇宙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推翻了牛頓世界的這個假設,相對論是基於時間是相對的這個假設建立的,粗淺的理解是「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時間」。而霍金則提出了「虛時間」的假設,這個假設基礎上的宇宙(也就是霍金計算出來的我們現在的宇宙空間),甚至沒有把時間當做實際存在的東西看待。

連時間都是假設的,這個世上還有什麼不可能是假設的呢?

因此,現有的任何一切我們認識到的事物、現象、理論,我們都可以去找出它們背後的假設,並根據需要加以質疑、調整和替換。

只要你這麼做了,你的開放性、你對理論的運用水平、你的創新能力都會得到大大的提升。

相關焦點

  • 一類事物到概念:從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到概念是認知的巨大飛躍!
    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具有屬性,具有性質屬性與具有關係屬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屬性「性質屬性與關係屬性」來了解事物。我們談事物之時,從概念的視角,是在談一類的事物,比如人是一個詞語,概念的形式就是詞語,人這個概念,是代表著」類「,對應著人這類事物,而不是對應某個具體的人。
  • 《天道》:事物的本質沒有對錯,有對錯的,是人的分別心
    可能我們會因為不同的事物觀點而去爭辯。這種爭辯的過程,更多的是啟迪人們的思考,而不是去追尋一個結果的對與錯。事物的本質有對錯嗎?沒有對錯,有對錯的,都是人的分別心。事物的本質因空間與因緣的種種關係,它所折射出來的本質是有著不同的層次。所以當下誰真正看透了事物的本質,誰就掌控了先機。王明陽自認為,自己有點學問,所以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 《窮查理寶典》:億萬富翁查理,用逆向思維,教你看到事物的本質
    應用這個思維模型,他面對任何陌生的領域,都能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質。逆向思維,就是從事物的反面去思考問題。1986年6月13日,查理在哈佛畢業典禮上的的演講,有個教你變窮的方法非常著名,「我不知道怎麼可以把你變得富有,可是我知道什麼事情會把你變窮。」
  • 想要看透事物本質《天道》中兩個秘訣,掌握一個你就是聰明人
    有人說世間萬物皆為虛幻,誰能透過虛幻看到事物的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只有那些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質的人,才能事事搶得先機。
  • 從普遍聯繫中把握事物的本質
    這是因為「有國才有家,你不站崗,我不站崗,誰保衛咱祖國,誰來保衛家」。軍人正是有了對家中親人、對祖國的熱愛才參軍的,同時,也正是有了親人的支持和國家的關心,軍人才能安心服役。個人不是孤立的個體,是一個社會網絡的中心點,又是另一個中心點的組成部分。一個人的學業事業是在各種聯繫中進行和完成的,才幹品德也是在與他人的交往和比較中顯現出來的。人們認識事物,實際上也就是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繫。
  • 一類事物是有質與量的,一個概念是有內涵與外延的!
    想要理解概念,就要回到事物,回到一類事物去談概念,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屬性的概括就是概念了!換一種說法,概念是反一類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要了解一個概念,就要了解其內涵與外延,但不管是內涵還是外延,都要回到外部世界的一類事物,這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是「質」,對」質「的認知就是事物相應概念的內涵了。這類事物的範圍,就是」量「,這個」量「,就是事物相應概念的外延了。一類事物,是有質與量的,一個概念是有內涵與外延的,對一類事物質的認知,就是內涵了。對一類事物範圍的認知,就是外延了。
  • 怎樣才算是有洞察能力的人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很牛逼的話: 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 教你用一張圖片來做動畫,提高你的「視效元認知能力「吧
    朋友圈(裝逼界)流行一個不明覺厲的概念:「元認知能力」。什麼鬼?看了一下解釋,應該屬於底層的認知能力,就是對事物最原始最本質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給兩個人元認知能力不同的人最初級的工具或是隻言片語的線索,元能力強的人能利用極少的信息來憑空造物「搞事情」。
  • 心理學:你感覺那隻眼睛最恐怖,測你洞察人心的能力有多強!
    DA、你的防備能力很強,但是洞察能力一般,這雙眼睛看似很清澈,但是實際卻是另一種景象!你是一個容易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的人,所以經常性無法去察覺一些東西!你會在愛情和事業上經常遭受挫折,因為你太相信別人了。
  • 在思維中認知事物在行動中感知事物,知行合一,才能覺知活出自我
    這種感知的重啟常常需要通過當下的行動,去解決一個個長期被思維纏繞不開的癥結,思維讓我們認知事物,行動讓我們感知事物。在深層次的精神層面,所有的秘密都棲身於你的感知中,有時候我們在頭腦當中認識的那個我。與通過照鏡子,通過別人評價,通過人際社交感知中的我是全然不同的。活出自我是活出感知中的我,並不是活在頭腦中的我。人在生活當中經常會聽到對一個人的評判說:這個人很自我。
  • 心理學:你第一眼看中了哪個背影?測出你洞察人心的能力有多強?
    心理學:你第一眼看中了哪個背影?測出你洞察人心的能力有多強? 你是一個不容易相信別人的人,你的疑心很重,你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有預防性的態度,同時你看人的眼光也很毒辣,你很快就能發現你身邊會發生的一些不尋常的事情,你不喜歡被動地接受,你喜歡主動去引導事情的發展。你在工作上的能力非常強,你對市場和人性都摸得非常清楚,所以你從來都不會做出錯誤的選擇,大家都喜歡跟著你的決定走。
  • 解密顛覆你認知的星象本質
    迷茫苦悶的時候,尋求諮詢與幫助很正常,但一定要警惕那些漫天要價的大師,警惕以佔卜為幌子行騙為本質的陷阱。 又回到了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佔星是算命嗎? 大眾對於佔星的認知,其實與嚴肅的佔星學有著巨大偏差。
  • 《天道》揭示的4種認知層次:你認知的深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處於葉曉明這一層的認知狀態,自作聰明,只願意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思考事物,不願意跳出固有的思維圈,面對不同的觀點和做法,不能理性客觀地思考和看待,常常因此栽跟頭。丁元英能夠看清事物的底層邏輯,抓住事情的本質規律,並且不斷思考和探索,最終為我所用。他的好友,正天集團的總裁韓楚風評價他說:「丁元英是一個明白人。」明白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不僅對事物邏輯能夠看得更深入,也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既不隨波逐流,更不固步自封。
  • 天道:一個人怎樣看透事物的本質?有這兩個方法,你知道嗎?
    花一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看透本質的人,命運很不同!《天道》這部電視劇雖然是十幾年前的一部電視劇,但是現在看卻依舊不過時,不管你是第幾遍重溫,都能夠收穫對自己有價值的智慧。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思維模式的區別,有些能一眼看透本質的人,一般都比別人看得更遠,更通透,凡事都可以捷足先登!天道這部電視劇在網絡上播放率非常高,每個人對天道的評價都不一樣,裡面的經典臺詞更是數不勝數在天道裡,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丁元英說的文化屬性這個詞。一個人怎樣看透事物的本質?
  • 你的努力是次要的,二八定律揭示:成功靠的是洞悉本質和利用規律
    如果你想取得人生的輝煌和事業的成就,就必須遵循這樣的規則:洞察分析,深入思考,找出能收穫80%成果的關鍵因素的20%。鎖定那20%,搞清楚它背後的本質和規律是什麼。學會洞察二八定律背後成功的事物本質20%會說的人,打敗80%會幹的人。案例分析:職場中工作有三怕——加班、開會、做PPT。PPT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 這本書教你如何高效解決問題
    這個方法在經濟不發達,信息封閉的時代還是很管用的,但在這個信息更新迭代的現代社會,任何一個有過往經驗的人,也是無法應對未來問題的。比如:父母是沒有經驗教我們如何在抖音、今日頭條這樣的平臺建立自己的影響度。所以,依據經驗作判斷、做決策已過時,我們需要掌握新的思維和方法,對未來人生做出正確的決策。
  • 心理測試:你最先看到的形象,揭示了你的認知方式,來測測吧
    心理測試:你最先看到的形象,揭示了你的認知方式,來測測吧 測試開始: 題目:你在下圖最先看到什麼形象?
  • 自考:認知是什麼?認知心理能否幫助我們理解自身的心理實質呢?
    比如,當我們聞到花香的時候,聞到的花香味就是屬於我們對香味的認知,只不過這是關於事物表面的低級形式的認知;而當我們思考這股花香是屬於什麼種類的花的時候,這就是高級形式的認知,我們通過高級形式的認知來揭示事物運行的本質和規律。其實「聞」只是我們認知的一個組成部分,人的認知還包括注意、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語言等諸多組成成分。下面我們分別來講:1.
  • 思考《乘風破浪的姐姐》火爆原因:直擊本質,你也可以乘風破浪
    簡單來說,事物的根本屬性是指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它的根本原因;問題的根源指導致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指隱藏在各種現象背後不變的規律。我們要洞察這一點,因為我們的產品要讓用戶產生黏性,就是讓用戶對你的產品產生貪、產生嗔、產生痴……當我們在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個產品的邏輯。不管是寫爆文還是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都像呈現給觀眾的一個產品,看似毫無關係,其實探究的都是亙古不變的人性,這個隱藏在現象背後看不見的東西就是本質,即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
  • 逆向思維讓你看透營銷事物本質,找到賺錢最簡單那條路!
    逆向思維更有助於你了解到事物背後的本質和真相。很多人整天總在到處追尋道理、真理、真相、本質、根源、究竟。然而,世界上的道理有很多,除了複雜的,還有簡單的,當然,核心的道理就那麼幾條,無論古今中外!也是一個意思。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是變化的還是不變的?大的方向和軌跡是不變的,每天的升起落下位置又是有不斷細微變化的。逆向思維有助於讓你不去人云亦云,用自己的思考去觀察事物背後的真相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