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維中認知事物在行動中感知事物,知行合一,才能覺知活出自我

2021-01-08 了凡心療愈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變得越來越理性,認知也變得越來越高。但問題在於人們用一種錯誤的方式使用他們的理性跟認知,我接觸過很多聰明人,他們大部分人都會被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所困擾,也沒有辦法從認知層面去引導他們,他們更適合自我心理療愈。

在意識療法自我心理療愈體系裡就揭露了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自己身體的感知系統。所以每天都是依靠頭腦過往的經驗習慣,渾渾噩噩的生活,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明天也不過是昨天的複製,同時由於他們的意識經年不變,對於感知的麻木,他們需要更強烈的感官刺激來喚醒自己的感知,酗酒抽菸追劇是這個群體的普遍側寫!

這種感知的重啟常常需要通過當下的行動,去解決一個個長期被思維纏繞不開的癥結,思維讓我們認知事物,行動讓我們感知事物。在深層次的精神層面,所有的秘密都棲身於你的感知中,有時候我們在頭腦當中認識的那個我。與通過照鏡子,通過別人評價,通過人際社交感知中的我是全然不同的。

活出自我是活出感知中的我,並不是活在頭腦中的我。人在生活當中經常會聽到對一個人的評判說:這個人很自我。言外之意就是沒有大局意識,沒有集體觀念沒有合作精神。實際上他們是活在頭腦中的自我中,又罔顧周邊的客觀事實,如此產生激烈的衝突,融不進社會,融不進集體。在極端的偏執型人格當中,你就可以見識到這種心理狀態,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達利,就是一個典型的偏執狂。

偏執狂更容易成功,這是大家所公認的。在這個群體當中他們有一個比常人更為強大的大腦,他們大腦的思維甚至可以扭曲現實。達利喜歡故弄玄虛愚弄公眾。因為達利非常清楚現代藝術應該弱化視覺感知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傳統油畫的逼真性而強調頭腦的理性。繪畫成了他扭曲現實的工具,所以我們也稱他為超現實主義畫家。如果達利不是畫家而是律師醫生或者其他職業,迎接他的將是無限痛苦。

每個人都因為活不出自我苦惱。每個人可以在頭腦裡面把自己想像成徵戰沙場的將軍,叱詫風雲的政客,又或者是一擲千金的富商。如果這些都是超現實的想法那麼你就很難活出自我,所以在意識療法裡面有一個步驟,就是你首先要在這個現實世界裡先弱化你的頭腦思維,通過你的感知不斷的摸索經歷,結合你自身的情況,找到在這個塵世間的位置。

很多人在嘗試很多方法後並沒有效果,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們知道有氧運動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調節神經遞質的攝取平衡。那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它不適合所有人,至少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人是不適合的。如果罔顧客觀因素,只能弄巧成拙。

所以我們在進行自我心理療愈體系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理解能力的認知水平,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而不能把它當成一個呆板的公式,當成萬金油。弗洛伊德的talking cure讓人以為心理諮詢就是漫無意識的聊天,於是將心理諮詢當成知心姐姐,這是大家最刻板的認知。

其實大道理又有誰不懂呢?最近幾年很多企業都流行所謂的頭腦風暴,而現實當中風暴過後往往是一片狼藉。如同意識療法提到的那樣:知道不是得到,唯有做到才是得到,這也是知行合一的真諦。

意識療法裡邊的方法都是很不起眼的小事,這在禪宗裡被稱之為方便法門,但任何不起眼的小事,只要賦予了意識就會變得不平凡,將意識之光投射於無意識的黑暗之中,任何無意識的事物就會土崩瓦解。如果你此刻內心感到不安感到緊張感到痛苦,先不要急於批判逃避和對抗,否則思維會趁虛而入,在頭腦將你塑造成痛苦的化身,這就是小我!

相關焦點

  • 通過當下經歷和感知,才能將認知轉化為覺知,那是自我療愈的鑰匙
    這樣你才能夠跟他們和解,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終止遺傳性。所以療愈也不是為了你自己,更是為了你的下一代當你覺知你就會意識到父母教導目的並不是為了綁架控制你的心身,只是出於不同形式的愛。為了讓你避免生活當中的危險,讓你有更好的未來,給你人生一個參考罷了,如果你奉為圭臬刻板地當成行事標準,任何不符合這個標準的事物都會給你帶來心理上的衝突,特別是這些規則的制定人突然破壞了這些規則和信念的時候,衝突會大到你難以承受,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反映了自我心身整合能力的缺失!所以你必須學會整合心身變得覺知。
  • 認知水平低下容易導致窮人思維,改變認知需要在當下去感知和經歷
    人很難通過單純的頭腦思維去提升認知,你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你的認知範圍。你接觸的事物也桎梏了你的認知水平。古代有兩個樵夫山上砍柴時候閒聊,其中一個人就感嘆道:要是做皇帝多好呀!他砍柴的斧頭都是金子做的。其中一個樵夫嘲笑道:皇帝還用砍柴嗎?這麼冷的天,他肯定天天賴在家裡煨芋頭吃呢。
  • 《認知覺醒》:覺知,讓你過上一流的生活
    心智探索者周嶺在其著作《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簡稱《認知覺醒》)中給了我們答案,即通過「每日反思」開始覺知,然後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並把這些認知轉化為真正的行動,進而讓自己過上一流的生活。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覺知是怎樣讓我們過上一流的生活。
  • 一個認知,教你洞察事物的本質
    我們生活在一個個假設之中曾經,我們的老祖宗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天圓地方的世界中。因此,我們的古代典籍中,有著「四方來臣」、「四海之類皆兄弟」的說法。假設就是我們認知事物的一個個框架。當事實與框架不符時,人們就會歪曲事實,把它硬塞在框架中。以說服我媽接受網上買魚為例。如果我們在網上買回的魚是殺好的,我媽就會說「你們買的這種魚都是死了的,哪有我買的活的魚新鮮」。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生活中,那些不能認識自我的人,往往處於迷茫狀態,沒有退路,而又無法前進,改變是最困難的事。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3)能獲得有效的反饋,想方設法得到外界的反饋,無論好壞,才能讓自己不斷精進,自我反思。4)始終在拉伸區練習,做讓自己感到有些困難但又可以通過努力來完成的事情,讓自己跳出舒適區,避開困難區。
  • 一類事物到概念:從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到概念是認知的巨大飛躍!
    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具有屬性,具有性質屬性與具有關係屬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屬性「性質屬性與關係屬性」來了解事物。我們談事物之時,從概念的視角,是在談一類的事物,比如人是一個詞語,概念的形式就是詞語,人這個概念,是代表著」類「,對應著人這類事物,而不是對應某個具體的人。
  • 內心明澈,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傳習錄》: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話語分析說認知:感知的含義
    為了討論的方便,本人從自身經驗和漢語文化出發,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話語含義進行溯源,提出了自己對話語的認識,其內容是:話語就是現實存在或曾經現實存在的個人,說出來的能夠表達他的思想的聲音,或者把這種聲音記錄下來的文字。而思想就是現實的個人對世界的認知,現實的個人對人和事物本身性質及其關係的認知。因為這是討論的起點和邏輯幾點,所以再次加以明確。
  • 心理學中的「思維」有什麼特點?「思維」有哪些分類呢?
    其一,思維在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將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徵抽取出來加以概括,形成對事物的本質認識;其二,思維不僅能揭示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而且還可以揭示事物的規律。思維的分類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① 直觀動作思維:是指憑藉直觀感知和實際行動解決問題的思維。
  • 科學教學法類比學習必須同時掌握事物的表層特徵與內在結構特徵
    1、表層特徵相對容易人的任何學習,必然是由「感知」開始的。通過具體感官帶來的感受(具身感知),對於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直觀感受,人就不能感知到一件事物是否存在、以一種什麼樣的形態存在、與別的事物的關係是什麼——一般可稱之為「抽象」!抽象會帶來理解的巨大困難。因為,以感知為基礎開展學習,這是人類思維的一個固有特點。
  • 《天道》中的換算思維:讓你看事物更有穿透力
    除了運用逆推思維之外,還運用了一個威力更加巨大的思維,而且這個思維是布局、策略很多方面的核心思維,也是發力點。這個思維就是換算思維。丁元英手中掌控的資金曾經上億,見過大錢,也賺過大錢,卻不貪錢,有口飯吃就滿足了,他與世無爭,混沌攤老闆收他兩次錢,他不計較; 拉麵店老闆嘲笑他沒工作,他也不計較; 想了卻病危的父親的心願要扒掉管子而遭致家人的數落,他不做解釋; 在公園看曉丹表演舞蹈而被別人擠走搶佔椅子,他連看都不看擠佔他位置的人一眼……因為,換算思維不僅能讓你看事物更有穿透力,而且還能讓你永遠不缺客戶。
  • 哲學討論:為什麼應當懷疑可感的事物?
    [i]從笛卡爾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在懷疑「事物中是否有一種真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又知道「感官曾經欺騙過我們」,而且「夢中的事物有時與現實無差」。 那麼因此,我們應當懷疑 「可感的事物「,感官有時也不能相信。 這裡只是概述了遇到過的境況,問題在於什麼時候相信感官,什麼時候相信事物的存在呢?標準是什麼?
  • 1億日本人都稱讚的「天神」中,藏著一個你必學的底層思維!
    接下來,我就來給各位職場人、運營人詳解第三大思維「知行合一思維」:第一、知和行是一體的;第二、重建高層次的知行合一;第三、知行合一與億一思維。就是說,你不斷的學習,試錯,慢慢的你的認知就在不斷精進。而當你認知達到1月100萬用戶的增長時,這就是結果的開始了;你很快就能做出1月100萬用戶增長的行動。如果你永遠做不到,你就永遠不知道。
  • 刷新你對0-6歲兒童遊戲的認知,遊戲對於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性!
    刷新你對0-6歲兒童遊戲的認知,遊戲對於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性!如,玩積木遊戲時幼兒認識了大小、多少、形狀、結構,理解了「拼」和「拆」的概念、「連接」和「層次」等構造關係,同時在擺弄積木和其他玩具的過程中,發現圓球、輪子、圓柱體、圓錐體、懸垂等的也運動規律,理解「滾動」、「轉動」、「擺動」的概念。2、遊戲與兒童感知能力發展感知覺是兒童認知活動的開端,是兒童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智力發展的通道。
  • 從普遍聯繫中把握事物的本質
    部隊實際工作中,一些同志容易出現簡單化、片面性的做法,從思想方法上來看,往往是由於就事論事,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不善於用辯證聯繫的觀點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因而很難做到準確定位、對症下藥。學一點唯物辯證法關於事物普遍聯繫的觀點非常必要,很有好處。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問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存在和發展的。
  • 單線思維是直接方式缺乏擴散性無法挖掘事物全貌可能還會影響認知
    有人說,學生思維中最可怕的一種就是單線思維。單線思維,是一種線性直接的思維方式,缺乏擴散性,無法挖掘事物的全貌,可能還會影響認知,誘導我們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走入思維僵局。《深度思維》一書中說,決定我們是否能成為人生贏家,就取決於我們是否具備深度思維。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深度思考」你我與《天道》中丁元英的差距,就是思維認知的差距
    這幾天一直在循環觀看王志文主演的《天道》,大腦中徘徊的幾個問號:為什麼我們普通人和劇中的丁元英對於一件事情的思維認知差距這麼大?我們看《天道》中的丁元英是什麼樣的人?用一句話總結:題思維層次入木三分;執行層次走一步看三步;溝通協調層次極簡單的制度去制約人性。印象最深的《天道》中丁元英對於人性的認知。
  • 用美的心靈去感知美的事物,尋找生命的快樂
    除了這些還可以識別的事物,只要是我們認為美的就可以,在我們看到美景時,這些風景有多麼的美妙,在看到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通過心靈去感知,去分享這份美。心靈美 亦稱「精神美」「內心美」「靈魂美」。中國古代將心靈美稱做「內秀」「性善」「仁」「誠」等。孔子提出「裡仁為美」,墨子認為「務善則美」,孟子認為「充實善信」是美德之人,只有善的、誠實的、有學問的人,心靈才是美的。
  • 思維頑固,改不了?只因你不懂元認知
    長久以來,認知科學家認為,只有人類才能夠完成基本的自我意識任務,比如,識別鏡子中的自我。後來的事實證明,我們對於他物種的自我意識水平理解有誤。因為不僅黑猩猩和類人猿能夠識別鏡中的自我,甚至連海豚、大象、獼猴、歐洲猿、喜鵲都能做到這點。而真正只有人類能夠完成,其他物種卻做不到的是,從自我知覺中脫離出來,審視一種脫離了自我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