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水平低下容易導致窮人思維,改變認知需要在當下去感知和經歷

2020-12-24 了凡心療愈

人很難通過單純的頭腦思維去提升認知,你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你的認知範圍。你接觸的事物也桎梏了你的認知水平。古代有兩個樵夫山上砍柴時候閒聊,其中一個人就感嘆道:要是做皇帝多好呀!他砍柴的斧頭都是金子做的。其中一個樵夫嘲笑道:皇帝還用砍柴嗎?這麼冷的天,他肯定天天賴在家裡煨芋頭吃呢。樵夫如果去京師住上兩個月,認知保管會發生變化。

認知的水平反過來導致思維模式不同,在意識療法裡面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剛出校門的女生,見到商場打折。窮盡生活費買了一大堆必需品,自己一個人又拿不動,結果叫車的錢比這些折扣省下的錢還要高,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由於認知短視導致的窮人思維,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經歷。誰都有年少輕狂的時候,誰都有窮困潦倒的時候,誰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唯有這些經歷轉化為寶貴的經驗,提升了我們的認知。

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是很難進行交流的,這個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有陽春白雪也就有下裡巴人,也就有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看到處在抑鬱狀態下的人,很多人想要抱著想去幫忙的心態,結果自己被帶溝裡了,於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你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去經歷去感知,哪怕陪他們一起做有氧運動去慢跑,都比你說教雞湯要來得有效,更不能因為看到對方的認知局限,而嘲笑對方,因為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只是你已經走出來了,莫笑窮人穿破衣,十年河東轉河西。

認知水平不同而導致意識形態的衝突,於是這個世界上就有了衝突,有了紛爭,甚至有了戰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黨同伐異,這樣只能降低生命的質量,那跟自殺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儒家提倡:君子和而不群,群而不黨!你完全可以做到覺知,超然於衝突之上。

有人前來攻擊王陽明先生說:但凡從山東過來的人都知道山東境內有一座泰山,而你說心無外物,也就是說看你感知不到泰山,泰山就是不存在的,這不是很荒謬嗎?王陽明的做法就是未置可否,不做任何的回應!

王陽明傾向於知行合一多過於形上學的清談。泰山就好比是困擾我們心身的痛苦跟幸福一樣。即便你不去感知,它也存在於你的潛意識層面。一旦去感知就進入到你的意識層面成為你的認知的一部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不去感知就否定掉了泰山的存在,在於能不能進到你的意識層面。王陽明先生用緘默的方法解決不同認知導致的人際衝突,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相關焦點

  • 存在 感知 認知 決策 ——星空下的投資思考
    俯首沉思,既然宏觀層面的觀測都可能存在位置、頻率/波長、時間等偏差,且受人類感知能力的局限,更何況在微觀層面還受到量子不確定性的制約,那如何確保我們對客觀存在的感知是真實、及時和完整的?我們平時用來作為投資決策的各種信息呢?哪些是真實可靠的?哪些又是有偏向性或誤導性的?  因此,如何消除感知偏差是我們在投資研究中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 在思維中認知事物在行動中感知事物,知行合一,才能覺知活出自我
    在意識療法自我心理療愈體系裡就揭露了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自己身體的感知系統。所以每天都是依靠頭腦過往的經驗習慣,渾渾噩噩的生活,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明天也不過是昨天的複製,同時由於他們的意識經年不變,對於感知的麻木,他們需要更強烈的感官刺激來喚醒自己的感知,酗酒抽菸追劇是這個群體的普遍側寫!
  • 哲思| 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水平買單
    你的認知水平越來越高,站的更高更遠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困惑你的事情,不過是過眼雲煙。  認知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  2意思是一個人認知,是由過去的見識、經歷、思維、期望、評價,等等形成的觀念。每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場景時,我們習慣用以往的經驗做出判斷。  當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很低的時候,他腦海中的構念就會趨向單一,缺乏彈性,因而做出來的決策就很狹窄。  當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很高的時候,腦海中的構念就會更多元,因此決策會更靈活。
  • 認知水平越低,人越固執(深度好文)
    當你的認知能力高,見識的多、讀到的多、經歷的多、有獨立思考能力時,你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經驗,你的個人構念就會越豐富、越飽滿。在同樣的問題面前你便不會只是執著於一種答案,而是有幾種可能的答案。04認知水平相當的人,交流起來往往越輕鬆自如,認知水平差距大的人在一起交流時,往往會有「時間怎麼過得如此之慢」的艱難。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再見面時,有時會感覺沒有話可說,其實並不在於其生活環境的差異,所經歷人事的變遷,其根本的原因是個人認知差異的不斷擴大。
  •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4種「窮人思維,」不改變,沒有未來
    人窮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真正可怕的是不僅沒錢,還有著這4種「窮人思維」。1、有錢人看見機會,窮人看見障礙:有錢人專注於可以得到多少報酬,窮人專注於要承擔的風險有多高。其實,窮人和富人在這一思維方式上的差別,就類似那個古老的問題:「你看到的杯子是半滿的,還是半空的?」這裡反映的不是樂觀與否,而是你習慣性看待世界的角度。
  • 聊聊一個創業者的認知邊界和困境.丨【長文慎入】
    所以,犯錯其實是一種常態,我們在無數次錯誤選擇和歷史教訓中收穫新的認知和經驗,沉澱更豐富的知識結構。下面,我結合自身經歷,聊聊近期學到的,關於認知水平,提升方法及我所認為的認知邊界。 【認知水平】首先,我們通過思維三部曲來分析:WHAT:認知水平是什麼?
  • 思維頑固,改不了?只因你不懂元認知
    長久以來,認知科學家認為,只有人類才能夠完成基本的自我意識任務,比如,識別鏡子中的自我。後來的事實證明,我們對於他物種的自我意識水平理解有誤。因為不僅黑猩猩和類人猿能夠識別鏡中的自我,甚至連海豚、大象、獼猴、歐洲猿、喜鵲都能做到這點。而真正只有人類能夠完成,其他物種卻做不到的是,從自我知覺中脫離出來,審視一種脫離了自我的情景。
  • 能量越大,認知越強
    一個人再努力,其所獲得的成就都很難超過他的認知層次。而想要突破自己實現逆襲,首先要突破的就是自己的認知層次。在宇宙中,有無數維度空間,我們能認知的目前只有十一維度,人類大多數都在三維空間裡。認知,其實就是從事物上獲得的信息,因自己以往經歷,而進化。獲得這種信息的量和準確性,自我經歷越多,認知層次越深。
  • 系統思維框架的認知圖式,要做出改變,去組織並適應一些新的概念
    一個人要做出最大的改變,重新組織圖式去適應一些新的概念,當改這個改變是不容易的,儘管不容易,但還是要讓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出改變,只有這樣,一個人的認知結構才能發展。舉個淺顯的例子,形象化一點,離家在外有一年,回到老村,走熟悉的小路,突然這個小路前面出現了一個以前不曾有的障礙,此時怎麼辦呢,你要求小路做出改變去搬開障礙,還是要求自己改變,去繞開障礙呢?
  • 神劇《天道》的格局:決定命運的,確實是思維和認知水平
    一個人之所以窮,是窮在思維上,每天都在期盼一位救世主,這樣的人無法突破自己固有思維的限制丁元英認為即使父親被救活了,將來也會承受生理的痛苦和失去尊嚴為代價,那他寧願不孝。而老人一直想著這種回報,得不到的話就會覺得心裡不平衡,就越容易吃虧,覺得心裡苦,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直不起腰來的原因。
  • 漫畫解析:這10種認知扭曲容易導致心理疾病,你有嗎?
    這段時間給你們介紹了很多心理療法應對心理障礙,其中一個最簡單容易操作的方法很多人反饋特別棒。這個就是——認知療法。認知心理學對很多抑鬱症進行研究,最終得到一個心理模型,該模型認為,抑鬱的人對自我、世界和未來(即「認知三角」)持有許多歪曲的、不基於現實的想法,這些想法存在許多邏輯和事實上的漏洞,比如容易「非黑即白」、「大難臨頭」等。
  • 世界會客廳·跨年場|包剛升:從改變認知到改變世界
    世界會客廳現場。如果進行中西比較,歐洲同時代的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圖等都比較過不同的政體類型,比較過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的優點與缺陷。這也是思維和認知的重大差異。中華民族歷史上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民族,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們在認知模式或思維模式上存在著某種重要的缺陷。
  • 認知水平,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
    意思是一個人認知,是由過去的見識、經歷、思維、期望、評價,等等形成的觀念。每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場景時,我們習慣用以往的經驗作出判斷。當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很低的時候,他腦海中的構念就會趨向單一,缺乏彈性,因而做出來的決策就很狹窄。當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很高的時候,腦海中的構念就會更多元,因此決策會更靈活。簡而言之:一個人的行為,受其自身認知能力的影響。相信大家都看過這個故事。說兩個南方人去北方賣傘。
  •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認知》這本書的作者吳建平告訴我們,剔除各種外界因素,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是自身的認知差距造成的。他認為:如果要突破自我,持續成長,就需要認知升級。認知是我們認識事物、在大腦裡對事物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 話語分析說認知:感知的含義
    而思想就是現實的個人對世界的認知,現實的個人對人和事物本身性質及其關係的認知。因為這是討論的起點和邏輯幾點,所以再次加以明確。有關內容參看本人的相關文章,不再細說。關於認知問題,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已經對此進行具體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從話語分析的角度,對認知中有關感知的內容進行討論。1.
  • 心理學:認知能力,正悄悄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認知能力,是一個人對待內心和外界的感知能力,對事物有著清晰的認識程度,同時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對待事物的看法,以及由此做出的決定和選擇。在《認知覺醒》這本書裡,作者周嶺原本是一個普通人,直到36歲還碌碌無為。但是,直到有一天,他的思維突然覺醒,他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根本的差異是認知能力的差距。
  • 認知覺醒,幫你看清規律和真相,不再讀「無用的書」
    從那時起,周嶺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渾渾噩噩下去了,他毅然開始探索。經過大量的翻閱書籍和不斷地思考,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不是智力的差異,而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那麼,如何才能改變我們的認知呢?
  • 窮人窮,真的是因為窮人思維嗎?
    更有甚者對窮人大加鞭笞,只要提到窮人,就是窮人思維在作怪。窮人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做長遠打算。為此出現了許多訴說窮人思維的故事。來證明窮人的智慧低下,目光短淺。可是我們不禁要問,窮人窮,真的只是因為窮人思維嗎?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很窮很窮的窮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片貧瘠的土地,務農為生。
  • AI進入重要關口 從「感知型」轉向「認知型」
    與其他技術領域一樣,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在經歷著從初級、中級、高級再到超級的階梯式過程,這種階段式發展有著明顯技術特徵,每一階段也都有著自己的關鍵詞。人工智慧現在正在面臨的是從「感知」到「認知」的跨越。鏈科技小編今天關注這一話題。
  • 改變認知+升級大腦,結構化戰略思維是關鍵
    書中提到,按認知過程和方向分類,可以把思維方式分為兩種:專業思維(自下而上)和戰略思維(自上而下)。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屬於固化的專業思維,主要是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學生時期的學習是由點到面,先掌握底層知識點,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專業思維有其優勢,可以讓一個人在自己的領域深造,並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