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 感知 認知 決策 ——星空下的投資思考

2021-01-14 愛基金網

  光大保德信基金經理 陳棟

  夜,未央。仰望星空,在我們看到耀眼星光的時刻,可曾想過那光線可能已經被引力透鏡所扭曲,星體的實際位置並不在我們認為的那個方位;在星體發出的一系列電磁波譜中,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僅僅是很窄的一段光譜。

  茶,正濃。俯首沉思,既然宏觀層面的觀測都可能存在位置、頻率/波長、時間等偏差,且受人類感知能力的局限,更何況在微觀層面還受到量子不確定性的制約,那如何確保我們對客觀存在的感知是真實、及時和完整的?我們平時用來作為投資決策的各種信息呢?哪些是真實可靠的?哪些又是有偏向性或誤導性的?

  因此,如何消除感知偏差是我們在投資研究中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這其中,除了避免信息的二次甚至三次傳遞,還需要有合適的「分光鏡」去過濾和提取有效信息。而從感知到形成認知,從投資角度而言也往往存在「錨定原理、羊群效應、思維定勢」等認知偏誤,這就需要我們全面觀察、系統思考和獨立思考,並適當逆向思維。

  除了對客觀世界感知和認知的深度、廣度、多角度、多維度、敏感度;我們更需要感知市場的認知,就如《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所述「作為一個職業的演員,你一定要進入人物角色,切身體會他的思想、處境,但別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面對未知,我們人類依靠有限的感知對世界進行建模,形成初步認知、並作出邏輯推演和預測;再通過進一步感知,發現其中的矛盾(例如天文觀測數據、駕乘光速的思想實驗),提出新理論,進而修正認知模型,如此循環往復,從而逐步接近「存在」。近500年來我們對於客觀世界認知的演變,無不如此:1543年否定地心說、1859年發表進化論、1900年提出量子論、1905年闡明相對時空觀……

  在投資研究過程中,通過將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融合起來建立融會貫通的思維格柵,再把多層面的綜合感知信息納入到上述的分析框架,進行綜合比對、交叉驗證,確認哪些信息是可以相互印證的,哪些是矛盾的,無疑可以讓我們更加接近客觀真相。

  落實到投資決策層面,總量思維幫助我們靜態的理解世界的全局,而邊際思維則幫助我們動態的抓住機會:政策、行業、個股、事件、邏輯、情緒等等各種層面的邊際變化均有可能是投資的信號;而除了關注變化(一階導數),我們還需要關注「變化的變化」,類似貨幣政策、流動性方面的二階導數。

  投資最重要的是尋找超預期,超預期可能來自於更多的信息與數據,也可能來自於更好的邏輯與方法,也就是認知偏差,而大的投資機會通常來自於共識可能有偏差的領域。以人口老齡化為例,市場的第一反應是從需求端出發尋找製藥行業的機會,但從醫保資金供需的總量層面而言,老齡化導致繳費人群減少、老年報銷人數增多(當前老年人口比例15%,消耗了70%以上的醫保基金),這將使得醫保體系收支失衡,在嚴重老齡化的國家,醫保的資金總額甚至會陷入負增長。在絕大多數製藥企業的收入來源於醫保的情況下,面對有限的醫保資金,需求的增加只會導致行政性降價壓力加劇,這對製藥行業絕非好事。

  回到問題的本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毫無疑問,我們的終極需求其實是健康,而非藥品。這就需要我們改換思路、轉變思想,從供給端入手,通過基於算法和數據驅動的個性化健康管理和早期診療,預防為先、降低發病率、提高生存質量,在有限的資源水平下、降低後期的醫療資源消耗,才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上策。

  得益於人工智慧(AI)技術在近年來的快速進步,細分領域的進展已從實驗室逐步進入應用階段,例如英國通過AI來預測心衰的發生時間,其準確率已高出醫生平均水平,有助於提前選取恰當的治療方案。而到了後期治療階段,通過AI提升診斷和治療的效率,也是值得重點關注的方向。基於AI的算法進化和模型迭代與日俱進,各類應用將不斷湧現,從技術和產業創新的頻率、廣泛性、投入產出比而言,遠非以年為單位的傳統臨床試驗藥品研發所能比擬;當然,AI也將大大加速基因靶點的發現和藥物分子篩選與研發。這將是中國在醫療健康技術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良機,一如網際網路領域的中美並駕齊驅,必將有一批中國企業藉助「AI+」受益於這一偉大的變革。

  改變,正在發生,我們不能視而不見。那麼,我們的主要投資方向是什麼?應該已經顯而易見。

  上醫治未病,將不再是夢想!

責任編輯:zjj

相關焦點

  • 清華唐傑教授:認知圖譜是人工智慧的下一個瑰寶
    如今,隨著相關理論和技術的不斷革新,AI 在數據、算力和算法「三要素」的支撐下越來越多地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但是,這一系列驚喜的背後,卻是大多數 AI 在語言理解、視覺場景理解、決策分析等方面的舉步維艱:這些技術依然主要集中在感知層面,即用 AI 模擬人類的聽覺、視覺等感知能力,卻無法解決推理、規劃、聯想、創作等複雜的認知智能化任務。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在投資中確認偏差更為顯著,為了驗證自己觀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並由此獲得自信與自尊的滿足感,大多數投資人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認知問題。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前面說的研究了買了的股票總覺得好,所有信息都覺得是利好,忽視一些關鍵性的負面信息,很容易導致決策失敗;比如樂視網的故事,很多人當初就是覺得相信JYT,相信樂視的生態會成功,相信樂視的神話會繼續,結果對於後期樂視網很明顯的債務危機和道德危機沒有足夠的認識,這點讓很多投資人、專業投資人、甚至明星們損失慘重。
  • 清華大學唐傑教授:認知圖譜是人工智慧的下一個瑰寶(附PPT下載)
    但是,這一系列驚喜的背後,卻是大多數 AI 在語言理解、視覺場景理解、決策分析等方面的舉步維艱:這些技術依然主要集中在感知層面,即用 AI 模擬人類的聽覺、視覺等感知能力,卻無法解決推理、規劃、聯想、創作等複雜的認知智能化任務。
  • 話語分析說認知:感知的含義
    為了討論的方便,本人從自身經驗和漢語文化出發,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話語含義進行溯源,提出了自己對話語的認識,其內容是:話語就是現實存在或曾經現實存在的個人,說出來的能夠表達他的思想的聲音,或者把這種聲音記錄下來的文字。而思想就是現實的個人對世界的認知,現實的個人對人和事物本身性質及其關係的認知。因為這是討論的起點和邏輯幾點,所以再次加以明確。
  • 認知水平低下容易導致窮人思維,改變認知需要在當下去感知和經歷
    樵夫如果去京師住上兩個月,認知保管會發生變化。認知的水平反過來導致思維模式不同,在意識療法裡面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剛出校門的女生,見到商場打折。窮盡生活費買了一大堆必需品,自己一個人又拿不動,結果叫車的錢比這些折扣省下的錢還要高,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由於認知短視導致的窮人思維,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經歷。
  • AI進入重要關口 從「感知型」轉向「認知型」
    人工智慧現在正在面臨的是從「感知」到「認知」的跨越。鏈科技小編今天關注這一話題。在人們經過安檢閘口的流程中,人工智慧識別實際上只能做感知比對,而缺乏信息加工、理解、思考等認知步驟。要讓AI有類似大腦的加工活動,走到認知階段,就需要讓它掌握知識、形成判斷進行推理。AI從「感知智能」走向「認知智能」的實踐目前在通用狀態下比較困難,但在一些諸如反洗錢、偵察等領域正在應用。
  • 從感知到認知的飛躍 智能GIS技術再升級
    近年來,人工智慧與GIS的結合越來越受到業界重視,MapGIS 10.5 IGServer—S智能GIS產品也在人工智慧方面取得了技術突破,可以為城市的智慧化運營提供決策支持,實現從感知到認知的飛躍。
  • 影響決策的三種認知偏見:重複曝光、維持現狀和眼見為實
    編者按:儘管我們總是願意認為自己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我們總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這比我們願意承認的程度深多了。因而在做決策的時候,清除地認識到自己可能有的認知偏見可以輔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本文作者Isabel Hazan從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暢銷著作《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截取了影響我們決策的三種認知偏見,即重複曝光偏見、維持現狀偏見和「眼見為實」偏見。本文發表在Medium上,原文標題How Our Environment Makes Decisions For Us。
  • 《天道》:「VUCA」時代的關鍵決策:階層、認知、風險與選擇
    在VUCA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會做出怎樣的關鍵決策,將取決於他們的階層、認知、風險和選擇《天道》中格律詩公司當天售罄,業績可嘉。但被樂聖以不正當競爭起訴,要求賠償600萬元。天道中的各路人馬正式迎來了屬於他們的VUCA時代,此時,他們也將接受宿命的安排。
  • 狹隘框架:是什麼困住了我們的思考方式?
    最終會讓自己因為決策框架的變化而錯過了最佳的機會。狹隘框架對金融決策的影響:身邊有很多夥伴投資股票或者購買基金的,縱觀金融市場一般會出現兩個維度,其一是橫切面,指一個時間點上觀察很多的投資品種。其二是時間列維度,通常指固定的看一個投資對象,看它在不同時間上的表現。那麼我們按照這個維度看下狹隘框架對決策會產生哪些影響?
  • 打桌球VS擲骰子:投資決策越連續就越不穩定,怎麼破這個局?|譚校長...
    那是因為母球停留的位置,會決定下一桿是否好打。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是把困難的球打好,而是儘量創造條件讓自己打容易的球,讓下一桿容易打。這背後的底層邏輯是,因為桌球是一個連續決策的過程,就是說這一桿的質量會影響到下一桿的質量,這一桿的果會成為下一桿的因。所以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做每一個決策必須要考慮到下一步。
  • 經常情緒化決策?學會讓數據「唱歌」,做理性思考的明白人
    只有擺脫情緒化與本能控制,才能建立對世界客觀全面的認知,這正是《事實》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也是我們今天想要分享的書籍。這本書暢銷20多個國家,受到多家媒體的讚譽,比爾蓋茨甚至拿它作為畢業禮物送給全美大學生。可以說,這本書一度掀起了顛覆思維方式的熱潮。
  • 驀然認知推出青獅認知計算平臺 輔助企業快速生產AI助理
    然而,隨著B端企業智能化需求不斷攀升,單純的「能聽、能說、能看」已經無法滿足企業需求,如今的企業需要機器能夠「聽懂、看懂」,能分析、思考、理解、判斷,讓知識真正能被機器理解和運用進而服務企業,提升企業效率,才是當下人工智慧發展的主要方向。而機器要學會分析、思考、理解、推理判斷,就離不開認知計算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智能。
  • 《決策的本質:還原古巴飛彈危機的真相》美國在危機中的決策模型
    關於本書的目標,一個方面是分析了人們在思考古巴飛彈危機之類的事件時,所使用的潛在假設對於分析所產生的影響。書中利用一些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新解密的美國與蘇聯相關檔案,通過古巴飛彈危機的案例分析,說明政府決策的過程及其本質,以理解國家的政策選擇和所採取的行動。
  • 清華系創業企業清雷科技發布雷達入侵存在感知方案
    近日,清華大學技術孵化的北京清雷科技公司發布了入侵/存在毫米波雷達智能感知方案。此前,清雷科技在第三屆中國國家進口博覽會上攜手Infineon推出的生命體徵監測雷達方案曾引發業界高度關注。
  • 人類對色彩的感知原理,世界上存在未知顏色嗎?
    顏色感知 生物要想看到顏色,就需要對電磁波有感知能力,於是生物進化出了重要的器官——眼睛,外界光線經過折射後投影到視網膜上。 視覺缺陷 明白了人類對顏色的感知原理後,我們就能解釋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有些人可能存在色盲或者色弱,那是因為在他們的視網膜中,某種視錐細胞感光過於靈敏、或者感光不足、甚至是無法感光。
  • 能量越大,認知越強
    比如人們對氣候的認知。冷熱雨雪屬於現象認知,四季變化屬於規律認知,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屬於原理認知,人類應該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屬於價值觀認知,還有就是對神秘不了解釋現象認知,就是神學。有人說過,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現實生活工作中,很多人對事物的認知只停留在現象和基本規律層面,而沒有到原理和價值觀層面,導致經常做錯事。
  • 《星空下的童話》重啟幾代人的童話記憶
    5月26日中午12點,國內首檔原創兒童音樂童話表演秀 《星空下的童話》在愛奇藝夢幻上線,一眾萌娃與童話輔導員從全新視角出發,重新解讀童話,以童話劇的形式,對陪伴過幾代人的經典童話進行了與以往不同的演繹。同時,《星空下的童話》注重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通過孩子們充滿純真的演繹展現他們眼中的童話世界,一場由童話延展開來的兒時記憶就此打開。
  • 山東省財金產業投資有限公司黨支部開展 「疫情下的人生思考」主題...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人和事,也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和啟迪,關於人生、關於工作、關於責任、關於選擇、關於未來等等。近日,山東省財金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財金產業公司」)黨支部組織開展了「疫情下的人生思考」主題徵文活動,號召全體員工積極參加,旨在用心凝聚思考,用文字承載感悟。
  • 獵豹移動投資的獵戶星空推出診療機器人捐助醫療機構
    藍鯨TMT頻道1月28日訊,近日,獵豹移動投資的獵戶星空將兩臺智慧機器人送到接診壓力巨大的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捐助智能服務機器人在醫療機構試點。獵豹移動及獵戶星空表示,由於疫情的特殊性,根據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需求,獵戶星空目前也在緊急開發適合醫院救治需求的定製機器人,以更加適應當前抗擊疫情的具體情況,並提供視覺、語音、導航、大數據支持,對診療情況實時視察、上報、統計和診療信息數據化,幫助醫護人員更快做出醫療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