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隘框架:是什麼困住了我們的思考方式?

2021-01-18 王智遠
本文共計6230字,「狹隘框架」。

這是智遠的第0137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從中長期角度來看,

去看看當下所做的事情。

多數人應該都知道計程車公司的運營模式,把車租給有駕照的司機,每月收取固定的租賃費,如果覺得營收有壓力,可是兩人一臺車。

司機的工作時間是彈性的,每天大概12個小時左右,除去每月上繳的費用,剩下的便是自己的收益。

每年應該都有淡季和旺季,在旺季時,計程車司機可能只工作6-8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一天的目標營收,而在淡季時,可能要12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

那麼司機是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呢?

部分司機採用的策略是「目標」導向,在旺季時候賺夠了就早早回家,在淡季的時候就多跑幾個小時。

著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曾做過一個實驗,如果司機旺季時多投入幾個小時,淡季不忙了少幹幾個小時,多休息下,拿出剩餘的時間做些額外的事情,那麼年化收入將比常規「單天目標積累總額」要高於10%左右。

司機陷入「每天收入」的小帳中,而忘記去算總額大帳,從總體來看,他們是吃了大虧的,而這種只關注短期收益而忽略長期價值的事情稱之為「狹隘框架效應"。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當你只盯著眼前的「錢」時,這個世界上的很多維度,真相你是看不到的,於是就會做出愚蠢的決策行為,與最終想要的中長期結果產生偏差。

01.什麼是「狹隘框架」。

先說框架,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拍照時候相機取景的框,由於取景框的鏡頭只有有限的角度,那麼框定在哪裡,你看到的也只有「框裡」呈現的景色。

所以狹隘框架往往形容個人在決策的時候,把自己陷在一個非常狹隘的邊界裡面,看不到事情的全部面貌,從而就不能從上帝是視角思考和做最佳的決策。

如果用古人的話形容有幾個詞彙再好不過了,比如「坐井觀天」「因小失大」「盲人摸象」。

狹隘框架對日常工作的影響:

一個人不能沒有框架,反之框架決策也會影響其結果,如果沒有框架,遇到事情我們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會沒有原則的退步甚至討好別人。

框架太強也不好,它就會形成一套思維定式,遇到問題直接按照既定的套路去解決,會麻痺了思維的開放性,這也是很多人經常遇到的。

比起擁有框架,狹隘框架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那麼人為什麼會陷入狹隘框架中呢?

其實人的大腦在處理問題時,是不善於處理較為複雜性的問題,通常會喜歡把它簡化,從而理解這個問題。

在簡化的過程中,思維就形成了邊界效應,一方面它讓複雜的內容更加容易理解,而另一方面它把我們的大腦限定在了思考的盒子中,跳不出自己。

框架是把雙刃劍,沒有框架,狹隘框架都會使我們決策失敗,法國啟蒙思想家愛德華·盧梭在《決策陷阱》中曾經提出人陷入「狹隘框架」的三個核心原因:

其一:不願意認真思考

如果自己做一個較大的決策時,一頭扎到問題中尋找答案,那麼往往就找不到最本質的結果,只會尋找「當下的結果」。

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這種場景,比如一個運營人員苦心地尋找社群運營如何「活躍用戶」那麼就陷入「運營方法論」表層上。

但凡認真觀察會發現,社群就像一個人請一桌人吃飯,串聯著和當中發言者很重要,如何找到他們才是真正的核心。

其二:框架盲目

陷入盲目框架的核心在於第一步就給錯了框架的定義,那麼第二步自然也就形成了決策偏差。

當我停留在如何活躍用戶層面時,大腦所指導的行動也是我該去找「如何活躍用戶的知識點,解決方案」,最後卻發現找到資料和自己實際使用完全不匹配。

其三:缺乏框架控制

但凡遇到決策偏差,人對於原有的框架設定就會出現放大或縮小的狀態。

一旦我發現尋找的資料不能解決社群活躍的問題,那麼我就缺乏了框架的控制機會,我就會尋找更多能夠解決的方法論,最後我就會陷入盲目的「知識海洋」中尋找答案。

最終會讓自己因為決策框架的變化而錯過了最佳的機會。

狹隘框架對金融決策的影響:

身邊有很多夥伴投資股票或者購買基金的,縱觀金融市場一般會出現兩個維度,其一是橫切面,指一個時間點上觀察很多的投資品種。

其二是時間列維度,通常指固定的看一個投資對象,看它在不同時間上的表現。

那麼我們按照這個維度看下狹隘框架對決策會產生哪些影響?

橫切面的理性投資:投資組合理論。

我帶你來思考下橫切面上的理性決策應該是什麼樣的,你在體會下狹隘框架對於決策的差異。

有句話叫做「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說法,在股票投資中,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錢都投到一個對象」上,應該分散投資,這是減少風險的有效方式,這種決策也叫做「投資組合理論」。

那麼會達到什麼效果呢?當你買到你認為世界上最好的一隻股票,你現在知道你不能把所有錢都投給它,因為它漲了你賺大了,它如果跌了,你虧大了。

為了降低風險,你只能每個都買一些,看哪些比較保守,做好組合,分散風險,所以當組合選擇時,你就不會看單個波動,而是看整體漲跌。

橫切面的狹隘框架什麼樣呢?

答案就是「看單個投資的跌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人這麼做嗎?其實不是的,人在投資時很少有全局觀。

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每個人摸到一小部分就開始做決策了,比如很多人都明白投資組合,分散風險,於是買了很多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

但是你從來很少關注這個組合的漲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每一個雞蛋上,逐一看單個自選股是漲了還是跌了。

就像我上述所說,理性的人應該選擇不同波動方向的資產進行組合,這樣單個自選股的漲跌就會被其他股票的波動所平衡掉,對風險沒有太大影響。

但是我們往往都會將錯誤的自選股的漲跌當做風險,這就會影響決策。

跌了心態不好,漲了又風險厭惡,逐一查看自選股的錯誤,就在於投資時缺乏全局觀,被單個資產的狹隘框架局限了,沒有將資產當組合來看,誤將單個資產的漲跌作為風險判斷。

時間久了投資的全局觀就會出現匱乏,這種常規影響,就是狹隘框架效應的影響。

因為在股票的海洋中,我們沒有一個很高的認知維度作為判斷,也沒有一個很高的「機會點」作為依據抓手,所以就只能依據小浪花,經驗做決策。

02.狹隘框架產生的原因。

狹隘框架是基於「框架」之上,如果說沒有制定好行動框架是失敗的一部分,那麼狹隘框架則是重中之重。

由於迫切地想行動,快速取得成功,因此就會做出一些沒有根據的假設,並以此為標榜。

然後我們帶著一副有色眼鏡觀察情況,尋找線索來支持自己的假設和狹隘框架,最後就會在錯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總結來說,產生狹隘框架有四個方面原因:

其一:過度依賴經驗

如果我直接問你,天鵝是黑色還是白色,你的直覺一定選擇一種答案,比如「白色」,如果這時突然飛過來一群黑色天鵝,那麼你的大腦就會重新思考再下結論。

這就是經驗對人的影響,當我們遇到問題時,通常會迫不及待地用「經驗」去解決,而在實際中過往的經驗早已不適合現在的時代,最終很難解決新的問題。

那麼具體怎麼做才能避免此類事情發生呢?首先看該問題是否以前遇到過,其次市面上有無相關的解決方法論,再者結合舊經驗做新的推導,最後形成執行方式。

其二,認知的局限性

如果一個人的邊界很小,自己遇到的問題很大,那麼就無法用現有認知去解決邊界以外的問題。

就像我說的股票投資層的問題,業餘選手通常只會橫切面加上縱向法去判斷是否引入,而專業選手不僅會從政策,信息,技術,走向,心理多個維度去分析股市。

甚至還會站到全球視野從經濟周期去做考量,全面客觀,做出的決策也更加合理。

思考下一個一竅不通的人遇到投資問題的出現,會怎麼決策?因為認知邊界造成我們看問題的維度是都發生變化。

其三:損失厭惡感

什麼是損失厭噁心理?通常指人們對於即時損失信號的具體情緒反應,人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只會做出一種對自己「有利」的決策。

股票基金投資的人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發生,比如你在投資中,為了追求長期利益,把錢做了一個投資組合,其中有股票,基金,債券等。

但你每天都會去關注收益漲跌的情況,為了避免短期損失,你會頻繁地買入和賣出,導致影響了長期收益,這種只顧眼前的損失,不顧長遠利益的行為就是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感就會對自己的判斷產生「狹隘框架」,因為不願意承受短期損失,會導致長期的利益受到損害。

其四:直接利益的損失

「小孩才談對錯,成年人只會關心利弊」,當我們做一件事如果直接損害到自己的利益時,也會陷入「狹隘框架」中,但這種框架沒有對錯之分,需要自己勇於去判別。

比如早期創業者都喜歡用股權激勵,股票激勵來留住跟著團隊開拓業務的厲害人物,來達到綁定在一條船上共同進退。

他們通常在和合作夥伴談薪酬的時候,會把你想要的部分現金,折合成為年度獎勵,甚至股份獎勵,在年底或者某個周期兌換。

這當中就涉及到「利益的博弈」,作為合作夥伴如何賭贏了,未來你可能得到一筆豐厚的財富套現的機會,如果項目賭輸了,不但未來股份,獎勵沒有,短期利益也會受損。

直接利益的博弈,更容易陷入「狹隘框架中」,這需要自己有較高的識別,懂得取捨的能力。

03.時間整體維度看「狹隘框架」。

狹隘框架效應是產生在一個問題有兩個以上相似的邏輯時,我們選擇的決策也有兩種以上,但有時我們只會把全部精力放在其中的某一個邏輯意義上,所以決策是會忽略全局的所在,那麼效應就產生了。

「狹隘」顧名思義指「不寬廣,範圍小」,如果再加上框架,那更是在局限的空間中縮小了範圍。

框架效應中有個核心的詞彙描述叫做「全局觀」,我在上述中也有提到,我們在處理任何一件事的時候,都應該站在時間維度與全局角度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不然就會出現誤判的現象。

局部正確,整體錯誤的案例:

在一次投資課程上,老師說了這樣一個案例,假設你現在在一家頭部公司做VC,有一次投資機會,可能產生兩種結果:

1.有50%的概率可以獲得100萬美金利潤

2.有50%的機會可能損失50萬美金

你會願意接受這兩個項目嗎?當然這兩個項目是獨立的,也就是說每個項目成功與其他項目是沒有任何關聯的。

因為公司規模大,損失100萬或者幾百萬都不會至於破產,在你看來可能也就是九牛一毛。

課程上老師讓學生舉手,但只有幾個人表示願意投資,老師又問CEO同樣的問題,他的回答是:「所有項目都接受」。

公司如果接受了這兩個項目,期望收益就會增長,問題出現了,為什麼這麼多人,只有3個願意接受呢?肯定是哪裡做錯了,那麼這些高管負責人為什麼不願意承擔風險呢?

一位VC說,如果項目成功了老闆會拍拍你的肩膀說加油幹有獎勵,如果失敗了,你可能就會被炒魷魚,他很喜歡這份工作,不願意為了三個月的薪水而承擔50%的風險。

高管的反應其實是非常符合普通人的理性選擇,其核心就是「損失厭惡」,因此高管為了規避潛在損失,做出了「局部正確」的決策,但是卻造成了整體的誤判,這也就是思維中的框架效應造成的。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方面就是將所有投資項目視為一個整體,用聚合效應的價值來替代這種「狹隘框架」,但這種調整很難自上而下實現,因為它要求組織在洞察人性的前提下,做好自上而下的布局。

時間框架影響決策結果:

狹隘框架也會出現在「時間」維度上面,比如投資中常見的投資回報率,往往就有兩種情況發生:

第一種情況:VC投項目(A+輪,B輪以上)一般會看1-2年的回報走勢,業務增長來判定是否押注這個項目,繼續跟投。

第二種情況:VC會根據整個賽道的玩家數量,行業發展趨勢判定這個項目能不能成,有沒有其他資本也在跟相似的玩家。

這兩種現象從表層上顯然都是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如果把時間拉長,其實差異化也就很明顯,第一種情況,增長率很穩健,B輪資本接著跟,但是你不知道周圍環境,玩家數量,就會出現狹隘框架效應。

第二種情況,經過行業的分析就能清晰地看到某個賽道中「哪個項目是潛力股」,「哪個項目目前有問題」但不代表以後不行。

這也就是有的公司數據好看,但是核心團隊背景基因不好,當前有優勢未必以後有優勢,而有的公司數據前期比較差,但團隊核心背景好業務能力強,視野高,當前弱未必以後弱,兩者所差異的地方。

不管是玩股票,基金,從投資角度,我們做決策應該站在時間拉長,局部與整體的變化,中長期利益去做決策,避免給我們帶來思維的誤區。

04.如何避免「狹隘框架」的影響。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我們生活的軌跡,工作所在的高度就是我們以往選擇的結果,在一生中,會面臨上萬次決策,小的決策可以依靠直覺決定,比如吃什麼?穿什麼?

但人的一輩子會有20-30次最重要的決策,會影響自己的發展路徑,比如和什麼樣的人結婚,做什麼樣的工作,一旦選擇就會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每個人不是環境的產物,而是自己決策的產物,所以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如果防止自己陷入狹隘框架就非常重要,這裡大概總結了幾個方面的思考,分享給你:

1.持有開放的態度

長期處在某個封閉的環境中,你的思維永遠無法跳出系統的邊界,成長型思維的人更能跳出思維的邊界與別人的大腦思考進行交叉式學習,因為他們願意聽取外界反饋的聲音,在舊的認知之上迭代新的認知。

開放的態度並非沒有自己的主見完全隨波逐流地參考別人,而是善於將別人反饋的內容,知識點,在大腦中進行有效的篩選,打磨,從而吸取部分核心。

2.持續迭代認知

我曾經說過:當下的問題需要一個更高維的認知來解決,持續迭代個人認知就成了解決狹隘框架最核心的力量。

就像一個人每年賺50萬,想突破自己賺100萬的目標,這不僅是用努力就可以解決的,需要找到破局的方法論,接觸更高的階層。

那麼如何持續不斷地迭代個人認知呢?自我總結大概有三個方面:

A.選擇已被驗證的認知,學習之。這是一個學知識,研究體系的過程,關鍵點在於分清哪些是知識,哪些是體系,所學的體系要被用科學的方法論驗證過顯得頗為重要。

B.自己去踐行,驗證認知。這也是人生必經之路,即便自己學得到了很多被別人奉為真理的的知識,我們也需要親自踐行,這個過程也無人可以替代。

C.從踐行的結果中,調整迭代認知。踐行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次反饋,每一次反饋,都是迭代認知的機會,所以不要固步自封。

D.從第一步開始,重複上面的過程。認知是一個沒有極限,只有層級的東西,既不必遙望他人羨慕不已,也不用沾沾自己每次的進步。

3.學會慢思考

快節奏生活下的自我修復,是99%的人都需要的,我們的大腦分為三個部分:思考腦,儲存腦,反射腦,思考的質量取決於思考深度和思考速度,速度很大程度上開始限制所有決策的正確率。

所謂慢思考就是抑制住自己瞬間決策的衝動,學會三思而後行,這也是很多年輕人應該學習的。

對時間要求得越緊,給出錯誤答案的人也就越多,哪怕是老闆,業務負責人,銀行家,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敵人,大腦的思考方式喜歡走捷徑。

所有很多時候,為了節省時間大腦為了最快速度的作出反饋,因為如果時間緊張,你的反射腦就會取而代之它的位置。

那麼怎麼讓自己慢下來呢?遇到問題不要急於下結論,要多聽,多看,看周圍人的表現,然後吸取每個人不同的觀點,自己在做相關的決策。

寫在最後:

狹義框架是我們決策中最大的敵人,我們總以為找到了最好的解決方案,其實有可能是自己的思維邊界之外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案。

但也不能因為更好的,而捨棄的當下的決策,所以做一件事,做好中長期規劃很重要。

像開計程車的司機,如果就是為了短期賺錢,那就不用站在全年角度思考,反之如果是長期職業,那就應該全局視野去看當下。

相關焦點

  • 我們與高手的思維差在哪?思維框架,拉開我們與高手的思維距離
    真正厲害的人,都掌握一些思維框架和思維模型。當遇到問題,遇上難處,頭腦中會下意識的跳出相應的思維框架模型去應對突發事情。如果頭腦中沒有相應的框架,那學習的時候就類似盲人摸象:如果自己的思維認知中沒有思維框架,那麼我們在遇到事情,是不會有應對處理辦法的?而我們身邊的厲害的人呢?早已經開始重視思維框架和思維模型的底層構建了。
  • 上下文結構化思考:注意力、事物、事物的上文及下文、框架、系統
    這個專欄要探討的只有三個字:上下文,準確一點要什麼說呢?上下文結構化思考。當然探討上下文之時,你要搞清楚是關於什麼的上下文,你眼睛裡要盯著或瞄準著一個事物。上下文就是要針對你所對準的這個事物來講的,事物自身是啥,這個事物的上文是啥,這個事物的下文是啥。上下文所對立的其實就是局部,自己隔離了事物的上文,也隔離了事物的下文,隔離了事物的上下文去思考事物,最後的結果只能是碎片化!局部化的那種思考!
  • 框架限制下去思考系統,採取框架內隨手可得的資源去輸出一個系統
    對於系統,個人採取框架的視角去理解系統,就是設計一個框架來把一些要素組織起來並實現一定的功能的事物就是系統了。這樣去理解去系統還只是站在物的視角去思考系統,如果加入了人的視角,其實就是加入了」目的「的視角,一個人去設計一個系統,讓這個系統實現一定的功能,這個功能是為了實現【某個人或某些人的】目的。你設計一個」空調系統「,功能呢?是為了調節房間空氣的溫度;目的呢?是為了舒適地呆在房間裡。冬天太冷,夏天太熱!
  • 深度思考,看透問題的本質:每個職場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
    首先,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無法進行深度思考?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懶惰是大腦的天性,二是自我視點和思維定勢會讓我們思維狹隘。先說第一點,懶惰是大腦的天性,大腦喜歡固定的工作流程,其原因之一是因為大腦的高耗能,大腦相當於體重的2%,但是耗能佔一天所需能量的20%,所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大腦傾向於採用和以前一樣的方式處理,而不會深入思考相關內容。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於制式的流程,卻很少反思我們為什麼這麼做。
  • 顛覆思維方式:教師如何培養出有自己思考的「閱讀者」?
    《顛覆性思維:為什麼我們的閱讀方式很重要》將這些老師從未思考過的閱讀教學問題一一呈現出來,並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示範。  」  什麼才是真正的閱讀?  作為老師,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閱讀,不會主動去讀額外的文章;只是從文本中提取信息,而不能深入理解內涵;總是全盤接受文本中的所有觀點,而沒有自己的思考。
  • 能夠困住我們的,都是我們給自己設定的限制|《三十而已》
    我偏偏把你最在乎的東西摔碎給你看:你的豪宅/高端幼兒園/你心愛的老公/你的煙花公司,把你所有看重的呼啦啦摔的粉粹,顧佳從頭到尾,白忙一場,我們替她惋惜,為她不甘。曾經的她相信人脈/圈子/老公/資源,如今的她,只信自己。
  • 林子,到底什麼是框架呢?
    其實關係的主導者,這個詞是我想的,那個時候還不知道高低位啊框架這些概念,其實這個詞並不準確,想主導關係,已經說明你是低位了,真正的高位並沒有主觀意識要去主導關係,不需要費這腦筋,靠框架就足以做那個妥妥的高位,優雅淡定又我行我素。林子答:什麼是框架?比較複雜,說簡單點,就是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 一個情字困住多少人,一個愛字困住一顆心
    導語:一個情字困住多少人,一個愛字困住一顆心,愛上一個不能在一起的人,就註定要飽受相思的折磨,想愛又不能愛,想忘又忘不掉。經年舊夢,往事隔斷,那些萍水相逢,曾驚豔了誰的瞬間,牽惹了誰的多愁善感?在匆忙不迭的時光裡痴纏,沾溼了記憶,牽染了流年。
  • 你知道什麼叫框架效應嗎?快來打破生活中的這些框架吧
    生活中,當爭吵發生時,比起審視自己,我們更多的是用原則評論他人。自我中心框架就是這種「用情況看自己,用原則看他人」的框架。變化框架(最省力的答案)我們在生活中會需要做出很多決定。維持現狀是最省力的答案。很多人都敗給了改變現況所需要的付出。也因此錯過了許多機會。
  • 困住的心
    後來沒人知道那牆裡面發生了什麼事。   牆困住了衛兵的身體,自私困住了衛兵的心。遇到困難,我們要互相幫助。   (原標題:困住的心)
  • 我們總說家庭主婦把自己困住了,殊不知,真正被困的是丈夫
    」且不說裡面的故事情節,我們單就看這句話,就會發現,無論哪個國家,在大眾普遍的認識中都覺得,家庭主婦都是碌碌無為,且依附男人而生存的,好像被調皮的孩子、勞累的丈夫、繁重的家務困住了一般。大多數人認為,家庭主婦本質上是為了逃避弱肉強食的社會生存法則,所以將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自己更擅長的家務、孩子、丈夫身上。
  • 《刺蝟的優雅》:也是脫離了狹隘魚缸的那條金魚
    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十分的精彩,電影以巴黎左岸的一幢上流人士居住的豪華公寓為故事的開展空間,通過交替穿插的敘事手法來結構電影,為我們講述了發生在一個愛思考的富家天才女孩、一個溫文爾雅的日本男人以及一個看起來孤僻低調卻酷愛讀書、內心豐富優雅的門房女人的故事。
  • 屬性框架,概念框架、判斷框架,框架是可以一步一步有序生長的!
    屬性、性質屬性、關係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內涵、定義、外延、劃分,從0到1構建了屬性框架,並從1到N生長成了概念框架,今天要建立新的路徑去聯繫新的概念:判斷,生成一個更大的邏輯框架,稱之為判斷框架,框架是通過結構來生長的,在舊的結構的基礎上生出新的路徑,通過新的路徑,把新的概念聯繫到全新的結構
  • 解謎遊戲是如何困住我們的?
    用類比的方式去理解解謎這件事,可能會更貼切。遊戲裡會不斷出現其他類型的挑戰,即便玩家卡關了也能有動力繼續前進:從變著花樣殺人的 boss 手中逃脫,或者想要活到親眼目睹邪惡組織的消亡瓦解。這種互動關係是單純沉浸式解謎的遊戲無法帶來的。在以往的解謎遊戲裡,通常都是你被困在一個房間中,然後試圖解開眼前的謎題。
  • 鄭也夫︱超越狹隘民族主義
    我們不能無中生有,這是本書主要觀點之一。近日讀《宮崎市定中國史》。宮崎說:「將中國與西域相比較,無論如何西域都是擁有古老文明的發達國家。當然中國也有絲綢之類的特產,但這些還是更接近於初級產品。」這觀點顯然與筆者自幼年起接受的正統教育不同。從拙作可以看到,筆者已經完成了對狹隘民族主義的超越:印章、石碑、青銅冶煉,統統是自西域傳遞到中國,而那時候還沒有開通「絲綢之路」。
  • 可敬的"愚昧和狹隘" 由電影《刮痧》說起
    如在本埠某報讀到一篇影評,居然說在這部電影裡「看到了美國人在現代化外衣下的愚昧和狹隘」;而網上的一篇評論更是「一針見血」,甚至聯繫到了剛剛在聯合國被挫敗的美國第十次人權反華提案,說什麼從電影裡也「看出了美國的霸權主義」。我不禁啞然失笑:這都哪兒跟哪兒呀?敢情這些哥們兒那一個多小時算是白熬眼兒了———什麼都沒看明白。
  • 作曲家劉索拉:我們不能總用浪漫主義的方式來思考
    作曲家劉索拉:我們不能總用浪漫主義的方式來思考 宋一帆 2017-08-22 19:09 來源:澎湃新聞
  • 這部高分科幻電影顛覆我們思考的方式
    是否想過我們思考問題的線性方式不是唯一的邏輯?是否想過我們一直習慣的這種以物質存在的生物和物體不是唯一的存在方?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是啟示人類,我們習慣的一切只是我們人類自我設定習慣的方式,啟示這個世界有完全不同於我們習慣的一切存在,比如人死後可能真的有鬼魂,只是他們存在的方式我們無法了解到而已。
  • 雷迪克:大家太狹隘,是川普那種級別的狹隘
    那麼,在看得見的原因之外,還有沒有什麼看不見的原因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根據雷迪克的爆料,其提及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認為並不是某一刻的事情導致了失敗,道格-裡弗斯總是說,當一群球員在一起很久的時候,如果他們沒能變得更加緊密的話,那麼他們就會相互指責。」
  • 解決問題的關鍵 思考問題「核心」是解決的關鍵
    思考架構是幫助大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思考能力等。有了框架之後如何使用才是重點,因此在每個思維架構後又提出了思考方式,讓大家有更多反思跟練習的機會。有框架的人勝於有模糊的慨念,而有順序的人又更勝於只有框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