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七哥給大家介紹這本書名叫做框架效應。作者是首爾大學心理系教授崔仁哲,他原本是讀理科的,後來因為追隨興趣要改讀心理學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深造。他筆下這本《框架效應》裡提到的創新觀點被奉為韓國的心理學聖經。書裡頭提到的「框架」,其實就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思維慣性。下面我將給大家介紹生活中常見的框架。
零錢框架
小紅劃著手機在找附近划算的健身房。突然一則廣告映入眼帘,廣告標題赫然寫著「每月只需六元錢,即可擁有黃金會員身份!」小紅立刻無意識地把年費很高的健身房會員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額的消費相比較。很顯然,小紅掉進了零錢框架中,只要一筆錢被命名為零錢,就逃不過很快被花掉的命運。
意外之財框架
我們常常會把從外套中忽然翻到了錢視為意外之財。在心理上,會把這些顯示為本來就不存在的,所以當花掉這些被視為意外之財的費用時,我們會顯得更加大方,更不客氣。
時間框架(默認從前的自己和現在一樣優秀)
在辦公室中,小紅因為做錯報表被老闆罵。老闆這樣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做這種事從來都不會出錯的!」這裡老闆就掉入時間框架中了。他默認從前的自己很優秀,但事實上,我們大腦在回憶時不會像打開一部經典電影那樣放重播。而是會不自覺地全新創造。此刻的老闆會無意識的給從前的自己「加特效」。
自我中心框架(不要隨便定義我)
小紅終於等到下班了。她等了半小時後,男朋友也終於出現了。剛上車,男朋友就忙著解釋自己遲到的原因。還沒等男朋友正式開口。小紅就破口大罵,數落男朋友的不是。男朋友不服氣地說:「上次你不也是遲到嗎,這次算扯平了。」小紅卻說,上次是臨時加班,不一樣。這就是自我中心框架。小紅會定義男朋友不準時出現就是不尊重自己,但自己遲到就會說是情景所逼,並不是她自己的問題。
生活中,當爭吵發生時,比起審視自己,我們更多的是用原則評論他人。自我中心框架就是這種「用情況看自己,用原則看他人」的框架。
變化框架(最省力的答案)
我們在生活中會需要做出很多決定。維持現狀是最省力的答案。很多人都敗給了改變現況所需要的付出。也因此錯過了許多機會。因此我們應該把「維持現狀」看做一個選項來與做出改變的情況做對比。做出公平比較後才有做出改變的可能。
縱觀上述所提到的框架,我們能如何一一打破呢?當我們說到意外之財時,我們可以將這筆錢存入帳戶兩個禮拜用一種心理洗錢的效果,使意外之財變成存款,我們就會珍惜這筆錢。而零錢框架則是具有正面的用法,但我們正在思考者是否帶全家人去趟韓國旅遊時,往往會被大筆開銷所打消主意。如果用一年的角度來看,這筆錢真的會很多,但因為一輩子的角度來看,這筆錢就變成零錢,我們就變得更容易接受。這種改變框架的方式就能提升我們在用錢上的智慧。
但我們發現自己正在過度美化記憶時,我們應該自問。當時的我真的是這樣的嗎?當朋友被個臭男生劈腿時,別急著罵說:「我之前看他這麼會甜言蜜語,就知道他一定有問題。」當我們用後見之明去告訴一個人,我早就知道會這樣時。你需要注意自己有沒有扭曲自己的記憶?
當我們在用情況看自己,用原則看他人時,我們該養成一種習慣。我用什麼方式說明自己的行為,就該用相同的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行為。而另一種常見的問題是,我們太常用簡單的信息去斷定一個人的個性。如果老闆說,因為你是牡羊座脾氣不好,所以不給你重要客戶,你肯定會生氣。但我們卻常常喜歡用星座血型去判斷一個人,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別人的全部樣貌。因此,在下一次產生出這種想法時,記得告訴自己,你了解對方的程度,大概是他了解你的程度。如果你討厭被別人隨便定義,那你就該知道,別人也是這樣的。
總的來說,框架就是每個人看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脈絡,但我們認識到框架所帶給自己的限制,我們就開始變得謙虛,知道自己看一件事情的角度不見得是正確的,才讓我們擁有打破框架的勇氣。是否幸福快樂,就要看你有沒有膽識,跳出自己深陷的框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