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少說,進入正題。
一年前這件事在我的微博小號首頁廣為流傳。首頁多為在日留學生,多方出力幫助江母赴日處理後事,後來便漸漸地沒了聲息。江母開通微博,日常更新其追兇進度,後期卻反響寥寥。直到一年後界面新聞的報導,才突然引發大範圍全民討論。
你的媒介易感性
雖說是全民討論,但未必所有人都了解甚至聽說過這件事。去年得知該事件的大多是日本明星的粉絲——與留日學生有更多互動,也能以更高頻率接收日本新聞。界面新聞用戶面廣泛,能涵蓋更多人口特徵,因此更多的人知道了這件事情。簡而言之,在社交媒體,你有什麼樣的朋友,你就看得到什麼樣的新聞。
再者,這篇更多給人帶來情感衝擊的新聞,容易引起你,年輕的你,糾結於兩性關係和閨蜜相處的你,某處的情感共鳴。於是你瀏覽,討論,轉發。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I
著名的議程設置理論指出,我雖然不能決定你想什麼(What to think),但我能決定你想哪裡(What to think about),即在何種範圍內想。
該理論廣泛應用於政治票選,候選人往往操縱媒體發布對其有益的話題。譬如一個賣點是推廣醫療保險覆蓋的候選人,其黨羽必然為其發布大量《醫療保險頌》《震驚!小夥子靠醫療保險竟成百萬富翁》等信息。待街頭巷尾的談資都變成「今天你有沒有醫療保險」,便是收網之時。不論醫療保險其本身的好處,僅從有限曝光(一種理論,即人們往往更喜歡自己熟悉的東西)而言,人們肯定會把票投給這個「支持醫療保險全覆蓋」的候選人。
早上起床沒事刷朋友圈是嗎,那麼我給你塞一段新聞看看。我知道你今天可能不太想和朋友討論時政,但如果你有一點這個想法,那你不如來討論點我們的頭條呀?頭條是什麼呢,當然是我決定的。
不不不,我沒有讓你生氣或者難過的意思,但等一等,如果你萬一想要發洩的話,來吧,我們頭條的女主角就是個落水狗,大家都在踩。來吧。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II
我是你關注的情感博主,於是你看到《女孩子注意保護自己遠離渣男》;
我是你關注的法律博主,於是你看到《人肉搜索的法律隱患》;
我是你關注的搞笑博主,於是你看到《日劇律師:用李狗嗨的辦法解決此案》;
我是你關注的裝逼博主,於是你看到《道德的淪喪與無腦的狂歡:網友都是烏合之眾》;
我不僅能決定你的顧慮,更能把你的顧慮上升到某個層面。這就是議程設置的衍生物:框架理論。我並不會只說「醫療保險好」,我會說「能做到以下十點的就是好總統。第一:全民醫保」。我不說「擼啊擼比賽又輸了」,我會說「中國電競沒希望了」。
中文流行語裡,這個詞叫做帶節奏。
在其他學科和領域學習或工作的讀者們,我正在勉強給各位展現一個從傳播學視角看問題的框架。
關於媒體效應,百年來多有爭論。一種明顯的論調就是,新資訊時代,人們的信息選擇多了,也不再會像幾十年前那樣被動地接受媒介信息,而是自己主動選擇、篩選和吸收。話是這樣說沒錯,譬如我想知道炸雞怎麼做,我可以立即去全球資訊網搜索,而不用等著猴年馬月的報紙或者電臺。但如果推送式的信息流裡出現了大量的「初雪就是該吃炸雞和啤酒」,我不信你沒有「那麼在哪裡可以買到炸雞呢」的念頭。
儘管媒介提供的議題,可能並不是人們心中的議題。但是三人成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你可能充滿正義地想著要將陳某繩之以法,但大量信息流告訴你,那邊有個稍微軟爛一點的柿子,不如去捏捏看。
又,如果這條新聞未經炒冷飯式的報導,如今參與熱烈討論的人們如何得知這個事件?微博熱評裡每天這個實名投訴那個全家伸冤,為何不見如此轟動?
沒錯,大哥看著你呢,你也正看著大哥。
另,這個標題本來叫「給各位複習一下議程設置與框架理論」,然而一千個讀者裡有九百個不認識哈姆雷特,這也是很多科普作者痛苦的根源。
故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又曰,人道吾賤非賤也時也運也命也。有些話不再多言。
邵尼瑪
14/11/17
於金銀花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