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師大新傳學碩829真題
簡答題2:
簡述議程設置和框架理論的關係
出處
胡師姐真題詳解藍皮書、胡師姐公號
《辨析框架理論與議程設置理論 | 北大新傳440真題詳解3》《議程設置、框架構建、鋪墊效應,你真的分得清嗎?》
答題思路
這道題北大新媒體方向曾經考過,胡師姐公眾號也發過原文。屬於基礎理論的對比辨析,難度不高。框架理論與議程設置理論二者在理論層面上是各自獨立的理論體系,在理論來源和焦點層面互為借鑑、補充。
參考答案
理論來源層面的關係
議程設置的基本思想來自於美國政論家李普曼,是其在研究民主政治的過程中提出的,研究的重心在於選舉等政治學領域,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原則方法相一致。
框架理論源自人類學家貝特森,高夫曼借用貝特森的心理情境的說法,認為框架乃是在特定心理情境中,由一群語言符號訊息所發展出來的經驗,人們藉此建立了觀察事物的基礎架構,用來處理和分析外在世界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
理論焦點層面的關係
議程設置理論在於效果研究,「新聞媒介對形成公眾意見的焦點施加的影響就是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框架理論在於意義的建構,涉及到影響新聞建構的各種關係, 以及他們之間互動關係的研究。
對於媒介如何設置議程,學者們提出了議程框架化,即一方面用框架的方法去挑選新聞,使內容與框架一致,進一步按框架的方式去架構新聞,具體到一個議題,架構時突出與框架一致的方面或屬性。
在議程設置研究中除了引用框架方法研究媒介議程的架構外, 學者們已開始探討這種層次的媒介議程對受眾認知程度的影響。在這之中, 因果框架在議程設置的效果研究中運用較多。這是指媒介的議程框架不僅是設置一個中心議題, 而且設置了歸因關係, 即議題的責任問題。
受眾研究層面的關係
議程設置有許多地方可引用框架理論的方法與成果。議程設置的受眾研究,一直比較注重於受眾的外化行為效果研究,而對於內在的心理機制研究較少。框架研究可以對此展開深入研究。
議程設置理論在外延上的發展是探討媒介議程的成因,這些問題其實與新聞框架的研究範圍一致。如媒介議程對現實事件或議題的報導、媒介議程的社會責任問題等,可以引用框架理論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手段。
綜上,框架理論和議程設置理論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