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本質:還原古巴飛彈危機的真相》美國在危機中的決策模型

2021-01-07 網易

  《決策的本質:還原古巴飛彈危機的真相》一書是由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T Allison),哈佛大學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和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教授所著,他曾在柯林頓政府時期任助理國防部長特別顧問、助理國防部長等職務。這本書是他的經典之作,對學術界、政界和大眾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當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我是有些疑惑但卻又伴有非常濃烈的好奇心的。令我疑惑的是這本書的大標題——決策的本質。關於決策這一概念很好理解,而關於決策的本質卻認為十分錯綜複雜,很少去深究,那什麼是決策的本質呢?

  從文章的小標題中可以看出,作者是通過古巴飛彈危機這一冷戰期間最危險的核時代標誌性事件進行分析與探討。這一點是令我十分好奇的,在之前傳統的歷史課堂中,教科書上的古巴飛彈危機事件只不過是在美蘇爭霸這一大章節中小段文字,人們對它的了解並沒有那麼深刻,也沒有真正體會到它的重大歷史意義與背後所蘊含的政治決策與博弈。

  

  而作者通過搜集大量文字與錄音資料等為我們儘量還原出古巴飛彈危機的真相,從多個視角分析蘇聯為什麼在古巴部署進攻性戰略飛彈?為什麼美國做出用海軍封鎖古巴、阻止蘇聯向古巴運送飛彈的反應?

  為什麼飛彈會被撤出?帶領讀者回到一九六二年的秋天,進入到那個兩個超級大國站在核戰爭邊緣互相針鋒相對卻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博弈的十三天。

  關於本書的目標,一個方面是分析了人們在思考古巴飛彈危機之類的事件時,所使用的潛在假設對於分析所產生的影響。書中利用一些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新解密的美國與蘇聯相關檔案,通過古巴飛彈危機的案例分析,說明政府決策的過程及其本質,以理解國家的政策選擇和所採取的行動。

  

  在書中,作者分別用三種概念模式——理性行為體模式(rational actor model)、組織行為模式(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odel) 和政府政治模式(governmental politics model)在第一、三、五段分別從理論層面進行解釋古巴飛彈危機中美國政府的決策過程,清楚地闡述了潛在的分析模式並較系統地闡述了各種模式的內涵。

  而另一個方面則就是關於古巴飛彈危機的分析,是在文章的第二、四、六段分別對應每種不同的概念模式提出三層截面,分析從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到美國的封鎖以及最終蘇聯撤出飛彈的原因。

  這兩類內容相互間隔,理論性的一章之後就是案例分析的一章。本書通過依次運用三個參照系分析此次飛彈危機,不僅能對此次危機有更深的研究,有新的見解;

  而且也能展示出不同的概念透鏡如何使人們觀察、重視和擔心古巴飛彈危機事件的完全不同的方面。

  

  這也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巧妙的將理論性部分與現實性部分相結合,力圖既面向那些把外交政策視為「藝術」的人,也面向那些將其視為「科學」的人。最後一章則是結論,討論為什麼會在有關此次危機的解釋中出現不同的結果,並對這些差異做出解釋。

  模式一(「理性行為體範式」)把國家視為一個統一的行為體。通過分析國家或政府的目的和利益計算來解釋國際關係,這是這種決策模式的標誌性做法。

  在這一章中,作者通過「分析範式」這一羅伯特·K.默頓(Robert K. Merton)在社會學研究中提出的一個術語,列舉古典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國際制度主義自由主義等多種經典模式,提出許多代表的領袖性人物及其思想,將行為體認為是具有特定目標的單一行為體,追求價值的最大化。

  對古巴飛彈危機這一事件的分析時,從古巴防禦說、冷戰政治說、飛彈力量說、柏林問題說方面多種角度進行研究。在美國的應對措施選擇上也總結出了不做任何反應、外交施壓、與卡斯楚秘密接觸、入侵古巴、空中打擊、封鎖六種方案。

  

  最終美國在權衡利弊下還是選擇了強硬但又不失緩和的封鎖。這些假說與方案都是基於將政府置於一個統一的行為體中,但在現實的具體生活中,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不是單一行為體,而是將之視為是一個由各種組織鬆散組合在一起的集合體,這些組織各自相對獨立。

  當組成政府的這些組織處理各種信息時,也就是政府在提出各種選項和評估這些選項的後果;而當這些組織在照章行事時,也就是政府在採取行動。因此,就有了第二種模式的討論。

  模式二(「組織行為範式」)則不是把政府視為如個人那樣的, 政府的行為與其說是一個精心選擇的結果,還不如說是各種政府組織根據標準行為模式運作的結果,是一個由各種組織構成的巨大的集合體。

  

  這些組織鬆散地連結在一起,每個組織都獨立而真實地存在著。政府通過這些組織來感知形勢與現實狀況;通過這些組織來處理信息、確定行動方案和評估結果;

  通過這些組織依據組織常規的運作,政府做出行動。因此,在第二種概念模式看來,政府行為不是經過仔細計 算而精心做出的選擇,而是各個大型組織根據組織的標準運作程序的運作而產生的輸出。

  在對美國與蘇聯政府行為的分析中也仍存在著大量與理性行為範式相衝突和不一致的地方,所以應通過組織行為的透鏡來分析問題。

  

  這一部分則重點採用組織的視角更加細化的展示了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組織與部門之間發揮的功能與作用,通過大量現實記錄與證據,更加細節的還原真相,還進一步討論了組織的信息來源情報與軍事具體實施等問題。

  組織中並不是完全一致,也存在許多分歧與矛盾,會影響著決策的制定與實施。

  模式三(「政府政治範式」)則認為政府體系構成了一個有各種行為體在其上進行各種博弈的複雜舞臺。這個舞臺上的博弈者包括來自行政部門、媒體、非政府組織以及大眾等的行為體。

  在政府(由行政部門代表)這個中心區域以外,還圍繞著社會的各個部分。而在這些外圍部分進行的鬥爭塑造著那些可以影響政府決策與行動的行為體所處的決策環境。

  

  集中關注那些實際上參與這些博弈互動的人。這種模式的聚焦點就更小了,由統一的行為體到分散的組織再到各種行為體的博弈。

  在這場博弈遊戲中,各類長官、幕僚、事務官員、臨時參與者都是各居其位的博弈者,他們通過自己各自的職位,由於不同的認知、目標和利益、利害關係和立場、期限和問題的不同方面進行決策博弈。

  時間的逝去,許多文件的解密使得關於古巴飛彈危機的歷史證據極大的豐富起來,而正是由於這些豐富的物料使得古巴飛彈危機中的更多歷史細節展現出來,可以更加細化的從每個博弈者不同的角度分析,使得研究更加深刻與細緻入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古巴飛彈危機:美國180艘艦隊進入加勒比海,轟炸機載核武器升空
    這時候,蘇聯和古巴的關係雖然很密切,但蘇聯尚不能確定卡斯楚是否同意在古巴部署飛彈,為了探明卡斯楚的態度,5月底,蘇聯派遣了成員中有戰略火箭司令等人的一個「農業代表團」訪問古巴,經過秘密商談,卡斯楚同意了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
  • 古巴飛彈危機:《驚爆13天》
    在關係增進的同時,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認為可向古巴提供軍備並秘密運送飛彈來牽制美國,此前美國在土耳其、義大利和西德都部署了大量飛彈,蘇聯重要的戰略地區均處於核彈、戰略轟炸機的直接威脅之下,如果成功在古巴部署飛彈,蘇在軍事上對美才能重回平衡,此提議獲得了蘇聯政府的認可,蘇向古運送飛彈的行動在緊密進行中。
  • 古巴飛彈危機中的間諜戰
    古巴飛彈危機漫畫在古巴飛彈危機中有兩個蘇聯間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分別是奧列格·潘可夫斯基和亞歷山大·費克利索夫。作為間諜的他們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62年8月,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U-2偵察機,在古巴比那爾德裡奧省首次發現了飛彈發射裝置。10月15日,美國人根據情報發現了在古巴部署的中程彈道飛彈、飛彈發射架和附屬設施,並確認發射裝置上安裝的是飛彈核炸彈。後院著火,這使得甘迺迪大發雷霆。1962年10月24日,美國人出動了90艘軍艦包括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組成龐大的艦隊封鎖了古巴海域,古巴飛彈危機爆發。
  • 《驚爆十三天》,古巴飛彈危機中的懦夫遊戲與談判化解
    電影中的三個核心人物,與史實略有不符真正核心人物是甘迺迪兄弟加上國防部長古巴飛彈危機發生在1962年,持續13天。它不光是迄今美國與蘇聯(俄羅斯)之間發生的最嚴重的正面軍事對抗,也是人類最有可能面臨毀滅的一次真實的核危機。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世界的13天,到底危險到什麼程度?
    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差點將愛因斯坦的預言變為現實。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在美蘇的軍備競賽中,美國拼命的擴充核武庫,這使得美國在美蘇的軍備競賽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步。與此同時,為了更好的在未來衝突中先發制人的打擊對方,此時美國不僅擁有了可以隨時打擊到蘇聯腹地的轟炸機和飛彈,美國在部分西歐的盟國內部署了飛彈,蘇聯在歐洲的重工業都處於打擊範圍內。
  • 關於古巴飛彈危機和值得你慶幸的13天|有關蘇聯的那些書
    古巴在此 10 天前,一輛 U-2 間諜機帶來了蘇聯將核彈偷運進古巴的圖像證據。早先出版的《冷戰巔峰》(High Noon in the Cold War)一書中,馬克思·弗蘭克爾(Max Frankel)稱之為「運木馬進特洛伊」。在發現蘇聯核彈的幾小時內,甘迺迪做出了決定:美國不會容忍這些核彈留在古巴。
  • 驚爆十三天:再現古巴飛彈危機
    38年前,因古巴飛彈危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劍拔弩張,核戰爭陰影籠罩,當時的許多美國報紙將之稱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夜。這也是人類進入核時代後,最接近核戰爭的一次危機。最近,美國新線影業公司推出的新片《驚爆十三天》,以電影的方式回顧了這段短暫卻驚心動魄的歷史。
  • 古巴飛彈危機內幕令美國後怕:蘇聯核武已到位
    慢動作的古巴飛彈危機」。首先,美國嚴重低估了蘇軍在古巴部署的總兵力以及古巴軍隊的數量和裝備水平。1962年10月20日下午向總統匯報情況時,麥克納馬拉估計,蘇聯在古巴大約有6000到8000名軍事技術人員。實際上,當年蘇軍總參謀部決定在古巴部署50847人。駐古巴蘇軍戰鬥序列是戰略火箭軍第43師,由5個中遠程飛彈團組成。
  • 回顧古巴飛彈危機(高清組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它由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美國則堅持要求撤除飛彈而引發。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0幾天,美蘇雙方在核彈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於千鈞一髮之際。
  • 古巴飛彈危機讓死神從全人類身邊擦肩而過!
    古巴飛彈危機13天,令世人無比驚駭的真相是:距離人類毀滅的最危險時刻,午夜將至,也就那麼一分鐘! 1962年10月16到10月28,古巴飛彈危機13天。
  • 古巴飛彈危機:美國180艘艦進入加勒比海,轟炸機載核武器升空
    1962年10月16日到10月28日,古巴飛彈危機十三天。哈佛大學教授、甘迺迪總統特別助理小阿瑟·施萊辛格認為:「不僅是美蘇冷戰年代最危險的時刻,而且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刻。」 在13天的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蘇之間上演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極限博弈。
  • 人類存亡最危險的13天——古巴飛彈危機
    但是在上個世紀美蘇爭霸中卻也因為核武器差點爆發足以毀滅人類的戰爭,好在由於雙方領導人的冷靜還是成功的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爆發。不過這次危機卻把世界各國都嚇了一跳,所以我們這裡就來說說上個世紀中,那人類存亡最危險的13天——古巴飛彈危機。這其中當真是充滿了各種較量。在核武器誕生後人類就見識了這種武器對戰爭的決定作用,隨著飛彈技術的成熟,軍事戰略空間的概念就被放大了。
  • 危情13天,看古巴飛彈危機,赫魯雪夫如何「一敗塗地」
    要說古巴飛彈危機究竟有多動魄驚心,一句話就是——差那麼一點點讓人類滅絕。古巴飛彈危機是世界離核戰爭最近的一次,同時也是離世界毀滅最近的一次,可以說是"危情13天"。1962年10月28日,莫斯科電臺傳來了一個聲音,那是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給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回信。在那一刻,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全人類,終於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
  • 周杰倫新歌《Mojito》,MV拍攝地古巴,歷史上的古巴飛彈危機
    一個就是古巴雪茄,你在美劇和電影中看到的雪茄,大多數都來自古巴,有數據顯示古巴的雪茄產量佔據了世界的三分之一。而另一個則是曾經的古巴飛彈危機。當時正值美蘇冷戰關鍵期,雙方你來我往,都不服輸,都想把對方拿下,好稱霸世界。但是彼此之間實力差距不大,而且作為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可以說都沒有可乘之機。但是偏偏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導火索。
  • 古巴飛彈危機:人人自危的13天,危險到了何種程度?
    ,其中古巴飛彈危機便是主要的導火索,這次危機持續了13天,也是整個世界最危險的時間。 古巴加入蘇聯徹底的激怒了美國,美國不斷的對古巴進行打壓,古巴為了給美國一個教訓,要求蘇聯給予自己核武器的支持,而蘇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愉快了同意了古巴的要求,偷偷的在古巴部署了大量的核飛彈
  • 看電影學歷史:古巴飛彈危機ー令全世界屏息的「《驚爆十三天》」
    ,講述了甘迺迪總統在科尼·奧唐納、羅伯特·甘迺迪等人的幫助下,在短短的13天內成功處理古巴飛彈危機的故事。而古巴飛彈危機正是在冷戰時爆發的。,同時為了能夠直接打擊美國本土以反威懾美國,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中程飛彈,並於7月開始實施。
  • 解密古巴飛彈危機:甘迺迪如何從戰爭邊緣退回來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14日刊登了一篇題為《甘迺迪如何從戰爭邊緣退回來》的文章,文章稱,在20年前,美國曾處於核戰爭的邊緣,那時冷戰變熱,甚至接近沸點。  在1962年10月16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給甘迺迪總統看了美國間諜飛機拍攝的古巴黑白照片,而照片顯示的是正在建造的蘇聯飛彈。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世界的13天,到底危險到了何種程度?
    美國與蘇聯私下悄悄的進行著軍備競賽,兩國各自手上都準備好了大量的武器。在世界歷史中,有這麼13天,雖然時間不長,但是世界卻差點毀滅,而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正是美國與蘇聯手中的核按鈕。這就是上世紀的古巴飛彈危機。在1962年的時候,美國在歐洲部分國家部署了中程彈道飛彈,由於這個國家離蘇聯眾國非常的近,蘇聯本土的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因此蘇聯也不甘示弱。
  • 古巴飛彈危機:人類離滅亡最近的13天
    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回憶一下,這場差點毀滅全人類的,古巴飛彈危機。1961年,美國在義大利、土耳其部署了飛彈基地,加上他在聯邦德國的飛彈基地和一批轟炸機基地,蘇聯所有的工業中心,都處在了美國的核打擊範圍之內,可以說,美國要想毀滅蘇聯,也就是一杯咖啡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感覺到被美國掐住了脖子,但是一時間也沒有找到好的反擊辦法。
  • 1962年,美蘇的古巴飛彈危機,意外幫了我國一個大忙
    在中國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還佔領了藏南等一些我國固有領土,一直對我國進行挑釁,在對印度自衛反擊之前,印度仗著有蘇聯和美國的支持,所以才有恃無恐,最終在1962年引發了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慘敗。其實在1962年中印戰前,蘇聯和美國無論從武器裝備到專家指導上,都是大力支持印度的。然而,印度慘敗後,蘇聯和美國為什麼一起沉默了呢?因為他們兩個正在忙著處理古巴飛彈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