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認知能力,正悄悄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2021-02-08 讀行時光

在伊索寓言裡,有一個傳奇的經典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烏鴉喝水》。

一隻烏鴉口渴,看到一個瓶子裡有水,但是自己夠不著。於是,它不停地叼起小石頭投入瓶裡,看著水位不斷上漲,最後它終於喝到了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善於思考和學會堅持,那麼問題肯定迎刃而解。但是,有「好事者」網友製作了《新版烏鴉喝水》,雖說有點毀童年記憶,但卻讓人感覺真實,喚醒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思考。

應該說,《新版烏鴉喝水》裡,這隻烏鴉的形成了思維定勢——叼石頭投水瓶就能喝到水,以至於它的目標是叼石頭,即便遇到了小河,但是它是看不見小河的,因為它的眼裡只有石頭,其他的都視而不見,被大腦的潛意識屏蔽了,結果一輩子忙忙碌碌卻碌碌無為。

實際上,這個思維定勢的形成,本質上就是認知能力的不同。那麼,認知能力是什麼呢?

認知能力,是一個人對待內心和外界的感知能力,對事物有著清晰的認識程度,同時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對待事物的看法,以及由此做出的決定和選擇。

在《認知覺醒》這本書裡,作者周嶺原本是一個普通人,直到36歲還碌碌無為。但是,直到有一天,他的思維突然覺醒,他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根本的差異是認知能力的差距。隨後,經過廣泛涉獵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等知識,最終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成為了領域專業的成長諮詢師。

在這本書裡,他將自身實踐的經驗撰寫成書,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想要人生獲得改變和突破,關鍵是學會突破自己的認知能力。

一、自我認知,塑造著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大約公元1800年,在法國曾出現一個全身赤裸的狼孩,全年流浪穿行在深林裡,後人稱為「阿韋龍的野孩子」。當時就在被人們發現時,狼孩的舉止完全不像人類,不會說一句話,反而發出野狼的嚎叫聲音。

原來,這個狼孩是從小被遺棄的孩子,由於從小和狼群一起生活,他以為自己也是狼族的一員。在他的認知世界裡,認為自己是狼族,而不是人類。即便雖然他身上流著人類的血,但是他卻完全意識不到。

可見,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決定了他的個人行為模式。

現實中,剛出生的小男孩和女孩差別並不大,那麼男女生的差距是怎麼慢慢拉開的呢?

其實,從小孩子出生的性別不同開始,人們就在潛移默化之中塑造他們對於自身的認知。比如,對於男孩子,家長會引導他往體型、力氣等戶外方面的活動,女孩子則更多地引導往甜美、漂亮的方向發展,而這些方式就塑造著ta對自身的性別認同以及行為方式。

二、認知水平,決定了一個人賺錢的能力

在《富爸爸和窮爸爸》裡,講了一個管道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1801年,義大利的小山村裡。由於村裡沒水,村長決定僱傭兩個年輕人柏波羅和布魯諾,把河裡的水運到村裡。一開始,他們兩個人每天都提著水桶,不斷地往河邊和村裡跑。但是這樣一天下來,弄得全身滿是疲憊。

這時,柏波羅有了一個想法,鋪設一條管道將水從河裡引到村裡。但是布魯諾覺得,這簡直是異想天開,同時他覺得這份工作很不錯,憑著這份工作,可以養活自己一輩子的。

就在柏波羅開啟管道計劃時,布魯諾還在嘲笑他,這不是白費功夫?但是柏波羅卻知道,也許需要3年時間,一旦將管道鋪設好,就有河水源源不斷運回村裡,那麼意味著財富源源不斷。就這樣,建造管道完畢,柏波羅成了富人,而布魯諾卻失去了一輩子的工作。

為什麼面對同樣的機遇,這兩個年輕人的表現如此大不相同呢?

這決定因素在於兩人認知水平的不同,尤其是對金錢的認知不同,決定了兩人能夠獲得的財富水平。

對於柏波羅來說,他對於財富有更高的認知,想通過更輕鬆的方式獲得,實現財富自由,於是他建設了管道,而布魯諾卻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地滿足一份工作謀生,結果被同齡人遠遠甩開。

生活中,城市裡很多打工者身上不也是懷揣著這樣的想法嗎?對於財富的獲得,就是日復一日地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和時間,這樣的結果是自己背負房貸車貸的壓力,但是老闆卻因為自己的加倍努力工作變得富有起來。

不得不說,富人和普通人之間的最大差距在於思維認知。富人獲得財富的途徑是,想著怎麼讓別人為自己工作,而普通人想著的是努力讀書,考一個好的大學,找份好工作,為老闆工作。

實際上,這說到底還是認知能力的不同,一個人始終無法賺到超過自我認知範圍的錢,正如朝九晚五的城市白領,無法想像富人是怎樣獲得財富的。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財富,那麼就要試著升級自己的認知,試著用富人的思維看待事情。

三、如何實現認知覺醒呢?

人的一生有兩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覺醒。

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認知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也定義了一個人的人生,因為人的一輩子,始終活在自我的認知裡。那麼,如何重獲生命的認知覺醒,實現人生顛覆呢?

一、堅持早起和運動

人們常說,早睡早起好身體。

不過,對於現代人來說,想要早起似乎有點困難。很多人都有熬夜的習慣,即使什麼事情也沒有,睡前一定要盯著手機,直到實在無法支撐才睡覺。但熬夜晚睡,勢必導致第二天精神狀態不佳,人容易疲勞和睏倦,對於工作無精打採。

試著堅持早起,利用早起的時間,做好一整天的規劃,比如羅列當天的工作,對其重要性等級排序,這樣可以保持頭腦的清醒,同時讓自己的生活得到掌控。

與此同時,堅持運動,調動自己的身體狀態,以應對高強度的工作,同時能夠提高我們的專注力、思維能力,保持身心健康,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二、練習冥想

冥想,能夠讓我們養成專注的習慣。

持續地練習冥想,能夠讓我們將專注變成無意識的行為,即便在不冥想的時候,也能自動地保持精神集中的狀態。

據科學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練習,能夠增大大腦的皮層表面積,使大腦皮層變厚,從而促使人頭腦變得更聰明。

在冥想前,我們需要找一個安靜的環境,不受外界幹擾的地方,讓自己平靜下來,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每天持續15分鐘以上。

三、跟優秀的人學習和交往

想要快速成為一個行業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行業的專家交流,直接向他們請教。

比如,拼某多的創始人黃崢,在2006年就曾經和股神巴菲特吃過午餐。要知道,和巴菲特吃一次午餐,在當時曾經競價到2000多萬。這頓午餐讓黃崢得到了兩點感悟,就是簡單和常識的重要性。就這樣,9年後他成了拼某多創始人。

可見,最好的成長方式,就是跟領域裡最厲害的人學習和交流,提升自我思維的認知水平。

四、閱讀與輸出

現實中,很多人可能沒有足夠的機會和資源,跟領域裡最厲害的人拜師學藝。那麼,又如何精進自己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閱讀。

書籍是傳承思想的最好媒介,我們又能以最低的成本找到行業裡頂級的思想,甚至有些是前輩的思想經過了上百年的時間沉澱和考驗。文字,能夠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和這些頂級的思想家交流,同時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

與此同時,練習寫作,用寫作方式輸出倒逼自身閱讀的輸入。一個人想要真正的成長,一定要學會寫作,試著用自己的語言組織知識,因為輸出的過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也許你沒有意識到,認知水平正悄悄地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果你想要人生獲得改變和突破,那麼不妨從升級自我的認知能力開始吧!

相關焦點

  • 知乎高贊:6個令人叫絕的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以前都是下車的時候,司機要你給個好評,因為五星好評對司機很重要,能被優先派單。很多人都沒給,往往是因為下車的時候,忙忙叨叨給忘了。而那天他遇見的那位司機呢,卻是一通神操作:首先,離羅振宇家還有二三百米的時候,司機非常有禮貌地說:「我提前給你結束行程,少收你點錢。」聽到這句話,羅振宇很高興,覺得佔便宜了。
  • 我們和別人的差距,是從什麼時候拉開的?
    作為抓住90後尾巴的人,我也會反思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是什麼時候拉開的?以前會單一地認為,差距是工作之後才形成;現在卻是完全不同的看法,越來越意識到,這種差距的根源在更早的時候就發生了,只不過當時不是完全競爭的環境,我們不能完整地看到。
  • 寒門「逆襲」:家庭條件不足,認知能力來補
    例如,心理學家研究過兒童的人格、認知能力和家庭背景對其人生發展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基本上與《成長系列》紀錄片相似,揭示了家庭背景對成年後收入水平的巨大影響。很明顯,誰也無法決定自己出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但是個人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性格、知識與能力,即心理學上講的「人格」與「認知能力」。
  • 別給自己找藉口了,你和同齡人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然而,真正步入社會的時候我們才猛然發現,我們與別人家孩子的差距可不僅僅是學習上的差距。剛剛步入工作崗位時,大家都是新手小白,都要在前輩的教育和犯錯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有的人越做越出色,有的人卻因無法堅持黯然離場。工作幾年之後,有的人升職加薪,有的人工作卻毫無起色。結婚之後,有的人買房買車,有的人卻還在為首付發愁。
  •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深度!)
    人與人的差距,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是因為天賦還是努力?選擇還是運氣?基因還是能力?這些答案仿佛都對。然而問題在於,當你面對的是一個原本能力相當,出身不比你優越,天賦也並不過人,機遇也少於你的人時,為什麼如今他的成就卻高於你10倍,甚至幾十倍呢?
  • 設計師月薪5K和5W的差距,原來是這樣拉開的.
    月薪5K和5W的差距是如何拉開的那麼這個老司機又是誰呢?2.教你抱大師大腿的正確姿勢3.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4.用學習來終結抄襲(上)——設計師學習篇5.用學習來終結抄襲(中)——怎樣才能開創自己的設計風格6.用學習來終結抄襲(下)——沒有新認知哪來新創意7.你參加了那麼多分享課為什麼依然很low8.你利用了99%的碎片時間來學習,卻輸在1%的「知識管理
  • 《奔跑吧》李晨哭了的背後,是一場關於認知偏見的心理學實驗
    圖片來自視頻截圖這一期的跑男不同以往,在大家圍坐在休息室大廳閒聊天熱絡中,悄悄拉開了序幕「錨定效應」下的認知偏見,眼見不一定為實,你以為的事實未必是事實「實驗證明,人在進行信息補充時,內容會受聽到或看到的一些事情的影響,從而影響評估結果。這是一種認知偏見,被稱為錨定效應。」
  • 哪吒40歲餃子導演賺了1個億:真正與你拉開差距的,是這6個認知
    ,但四五年後差距就很明顯了,到七八年,十年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感覺。如果有人說,摩拜創始人胡煒煒套現2億拋棄同齡人是僥倖,那麼票房破30億的《哪吒》40歲餃子導演,十年磨一劍的成功經歷,是絕對有說服力的。網上有數據顯示,哪吒以30億的票房為基數,在影院和製片方扣除所有費用後,最後餃子導演可分得1個億左右的利潤。你能想像到你40歲時可以賺到一個億嗎,可能少個零都夠嗆啊。
  • 真正拉開孩子學習差距的,不是「雙商」,而是「視覺能力」
    你說會不會是孩子故意的,我看他就是不想用心學習。"其實,不單單是寫字的時候,就連生活中很多孩子也容易左右不分,穿鞋子會穿反。不僅如此,朗誦的時候也會發現年齡小的孩子更容易錯字漏字。許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馬虎大意造成的,實際上,這與孩子的"視覺能力"密切相關。真正拉開孩子學習差距的,不是"雙商",而是"視覺能力"。
  • 心理學常見的認知偏差誤區
    一些特異功能者聲稱他們可以判讀他人的想法,這種能力稱為「讀心術」。但這類報告尚無一例通過了嚴格的科學檢驗。 焦慮和恐懼雖然令你不舒服,幹擾你的工作效率,但它們都是正式的心理機制,本身都服務於人適應複雜環境這麼一個大目標。 具體如何處理這些負面情緒不在此處討論。由這個問題出發,我們可以把心理學研究內容稱為「非理性心理現象的邏輯」。所謂理性,就是經過智慧判斷,認為我在這個場合下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但這些「應該如何」總是和心理規律相悖。
  • 剽悍晨讀:理解這三個閱讀的心理學原理,你能有效提升閱讀能力
    今天是2020年8月19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設計師要懂心理學》。 這本書是由國際知名設計心理學博士蘇珊·魏因申克所寫。本書以科學研究和作者30多年的設計經驗為基礎,觀點均引證自國外正規專著和論文,以最權威的心理學知識,為讓你了解我們每一個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原理。
  • 教育心理學經典實驗篇之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教育心理學經典實驗篇之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http://www.hteacher.net 2020-01-07 09:23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7歲男童圈粉張紹剛: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居然是「它」!
    著名學前教育專家,何秋光老師就曾說過:「邏輯差的孩子,推理能力或空間能力都相對較弱,行萬事皆難。」但太多家長在孩子步入高年級時,才發現自家娃邏輯思維遠遠落後於同齡人,可惜這個時候已經有點晚了。因為腦科學調查發現,孩子的大腦9歲以後基本就「定型」。在此前,有沒有對孩子進行邏輯啟蒙,方法是否恰當,效果差別很大。
  • 為什麼30歲是拉開差距的年齡?
    營11月2日下午人這一生中有幾個階段都具有重大的意義:12歲告別童年的年紀;18由小孩變成大人的年紀;30歲比拼事業的年紀... ...30歲是人生中的中轉站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人一旦到了30歲,就會迅速拉開差距,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實。
  • 順勢而為,才是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能力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與投資一樣,若想獲得超預期的回報,重點並不在於我們能力有多少、把事情做的有多好,而在於你是否真的懂得「借勢用力」。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無法穿越平臺的優勢;而平臺的能量再大,也無法抵擋趨勢的力量。俗話說,不進則退。無論是小到個人,大到商業,趨勢是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無法人為改變的事情,並且它會重複上演。
  • 心理學中的十大認知偏差,你了解幾個?
    認知偏誤不受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會遇上這事。認知偏差中有些很顯著,有些卻不常見,但它們都趣味十足。
  • 語數外三門,哪門容易拉開差距?若想逆襲高考,這一科不容忽視
    學霸之間的競爭,時常會有「失之毫釐差之千裡」的現象,一分的差距,就能夠拉開許多名次,讓一些學生與夢想中的高校無緣;所以,同學們會懷著一分必爭的心態,努力考出好成績。語數外,有三足鼎立的態勢。若想抓住高考的契機,考出滿意的分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深度思考」你我與《天道》中丁元英的差距,就是思維認知的差距
    這幾天一直在循環觀看王志文主演的《天道》,大腦中徘徊的幾個問號:為什麼我們普通人和劇中的丁元英對於一件事情的思維認知差距這麼大?我們看《天道》中的丁元英是什麼樣的人?具有對繁雜事物精準的計算和判斷能力。劇中丁元英站在操盤者的位置,把每一步要做什麼,每一步要發生什麼,人性的變化,事態的發展,都事無巨細地想到了,並且牢牢抓在手裡。目標明確,手段雷厲風行。
  • 新量表定義精細認知障礙 非侵入性預測阿爾茨海默病
    Bondi課題組近日在Neurology雜誌上發表文章,發現用神經心理學量表客觀定義的精細認知困難 (objectively-defined subtle cognitive difficulties, Obj-SCD)  人群腦中,β-澱粉樣蛋白沉積速度較認知功能正常的人群更快,這提示神經心理學量表能比物理手段更早更敏銳地捕捉到人腦在疾病早期的細微異樣。
  • 2歲還學不會說話的孩子,「認知能力」落後於同齡人,狠下心是關鍵
    小郭聽完醫生的話,一下子懵住了,因為小郭也不知道孩子的認知能力在2歲該發展到什麼階段,以及平時該怎樣鍛鍊孩子的認知能力。所以孩子認知能力差和家長有脫不了的關係。其實不只是小郭,很多家長都不太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家長關注孩子生理方面多一些,覺得只要孩子不傻,孩子能力會自然習得,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