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7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亞通社社長徐靜波 靜說日本
田中明男先生是上海人,論資歷,他是亞洲最大紅燈區——新宿歌舞伎町的隱形「中國帝王」,因為早在27年前,他就在歌舞伎町,經營自己的酒吧,一直經營至今。
田中先生在深圳擁有企業,所以,也是過著候鳥的生活。兩人約飯局約了好久,年底前終於約上了「忘年會」。
這是純粹的兩人忘年會,不是去他的店,而是去了一家日本老太太經營的小飯館,田中先生說:「你一定會喜歡」。他是吃了十幾年的老主顧。
去之前,田中先生給我介紹了這位老太太,今年84歲,在歌舞伎町已經經營了40多年的小飯館,菜的味道一直沒有變過。
老太太的小飯館就在歌舞伎町的情人旅館區,走進飯館,前面一排是吧檯,能並肩坐下7個人,裡面還有一個小小的榻榻米房間,能夠擠下8個人。
所有的菜,都已經事先做好,放在吧檯上,客人是看菜下單,老太太再給你加熱。
日本人把這樣的店,稱為「お母さん料理」(媽媽的菜)。因為店的主人,一定是一位老太太,每一道菜,也一定是老太太親手做出來的。
我和田中先生一起坐在吧檯的座位上,與老太太聊天。
老太太個兒很小,估計1.5米不到。早年是從千葉縣來到東京的新宿打工,40歲左右的時候,在歌舞伎町租了一間店面,開了一家小小的餐飲店,每天自己去菜場買菜,自己做,做好之後,賣給客人吃。熟菜賣完了,店也就關門了。
日復一日,天復一天,老太太除了節假日,幾乎天天中飯之後,風雨無阻地從千葉縣的老家坐1個小時的列車到新宿,然後推著老人小推車去菜場選購新鮮的食材。從下午3點鐘開始在店裡忙乎,又是燉,又是煮,做出10道葷素搭配的菜餚,然後用大盆裝好,擺到吧檯上。晚上5點半鐘,老太太把印著店名的門帘掛到店門口,開始了一天的營業。
東京有各種各樣的餐飲店,「お母さん料理」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種店,一般都很小,而且僅此一家,由老媽媽親自打理。每一道菜,都是家常菜,但是這一種家常菜,卻因為老媽媽的不同,做出了不同的味道。
譬如,京都出身的老媽媽,她一定會做出一道道「京菜」。而北海道出身的老媽媽,做出來的菜,一定帶有濃濃的北海道家庭料理的味道。
於是,生活在東京的外地人,為了尋找「媽媽的味道」,就喜歡去尋找這樣的小店,一方面品嘗家鄉的佳餚,另一方面,望著老太太慈祥的臉和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思念母親的愛。小小的店,也就變成了鄉愁的思緒地。
坐在我隔壁的一位60多歲的男子,幾乎每個月都會來店裡吃幾次飯。他說,幾年前,母親去了天國,再也吃不到媽媽做的飯菜,想念時,就會跑來這家店,跟老太太聊聊天,每次來,都會給老太太買上一份禮物。而老太太一定都會為他特意做一道菜——紅燒墨魚,那是他最愛吃的一道菜,他是靜岡縣人,每一次回老家,媽媽在世的時候,都會為他準備這一道菜。
老太太是千葉縣出身,千葉縣是個半島,三面環海,一面丘陵,海鮮料理與農家菜餚並舉,真所謂「山珍海味」齊全。所以,老太太做出來的「媽媽菜」,既有紅燒魚,又有湯煮芋艿馬鈴薯,還有自己研製的新鮮醬菜,東京之大,卻找不出第二家味道相同的店。
老太太一直腰疼,端菜也是躬著腰,好在請了一位幫手一起打理,可以減輕一些負擔。前些天,老太太因為腰疼閉店三天,急壞一幫老食客,到處打電話找她。老太太笑著說:「いつか、店で倒れるよ」(什麼時候,我會倒在店裡)。
大家忙說:「媽媽倒下的話,大家就沒了去處,一個星期開一天也可以,請繼續做一點飯菜給我們吃。」
離開時,老太太一定要出門相送。田中先生叮囑她一定要多保重,身體不舒服時,一定要好好休息。老太太一直「嗨、嗨」地應答著。
我們走遠了,回頭看,老太太在寒風中還揮著手。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