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婷婷 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我國是口腔疾病發病率較高的國家。調查顯示,12歲兒童恆牙患齲率為38.5%,5歲兒童乳牙患齲率71.9%。我國成年人患齲率達到88.1%,也就是說十個人裡面有九個都患有齲病。
今天咱們來了解一下齲齒。
齲齒又稱蛀牙、蟲牙
齲齒俗稱蛀牙、蟲牙,是一種以細菌感染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導致牙體硬組織慢性進行性破壞的疾病。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引發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頜骨炎症等併發症。
齲齒可見於乳牙萌出後任何年齡段的人群,但不同年齡段其患齲機率不盡相同。5~8歲兒童乳牙患齲率會達到一個高峰;老年人,由於牙齦萎縮和牙根暴露,容易引起根面齲,患齲率明顯增加達到另一個高峰期。
易感人群
飲食習慣不良者:如喜食甜點、飲料等含糖較多的食物,尤其是可樂等碳酸飲料;
口腔衛生欠佳者,如沒有刷牙習慣或堅持不好,以及佩戴正畸矯治器的患者;
抗齲能力較差者,如唾液分泌較少、牙齒排列不整齊等;
還有因頜面部腫瘤進行過放療的患者以及乾燥症候群患者。
了解一下齲齒的原因
目前公認齲齒的病因是「四聯因素」學說,包括細菌、食物、宿主和時間四個因素。
細菌是指造成齲齒的致病菌,主要有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酸性物質的細菌,細菌不直接破壞牙體組織,而是通過產酸引起牙齒脫礦,繼而形成齲損;常見的致齲菌主要有變異鏈球菌、乳酸桿菌和放線菌等。
食物是指我們進食的又能被致病細菌利用的食物,主要為碳水化合物,常見的有各種澱粉類食物,尤其是蔗糖,這些食物既可以被細菌生長繁殖所利用,也容易粘附於牙面,進一步吸引細菌粘附在牙齒表面;
宿主是指被細菌寄生的人的全身情況、口腔情況及牙齒的情況,包括有全身免疫水平、口腔唾液分泌、進食習慣、牙齒表面的缺陷等等;
時間是指齲病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
齲齒發生發展的過程是:
細菌粘附在牙齒表面並形成菌斑→細菌利用含糖食物進行生長繁殖→細菌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酸性代謝產物→牙齒脫鈣→脫鈣的牙齒有機質崩解→齲洞形成→齲洞逐步擴大變深→更易於食物嵌塞和細菌停留→進食冷熱食物敏感→進入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階段(牙髓炎)→暫時緩解,時間不定,期間伴有牙齒結構繼續崩解→再次發作,牙床腫痛化膿→暫時緩解,時間不定,牙齒結構繼續崩解→牙齒成為殘冠或殘根→再次發作→牙床腫痛化膿→緩解→腫痛……
齲齒有什麼症狀?
健康的牙齒表面應該是完整、光滑、有光澤的。齲病患者的牙齒在發病早期可能會出現白色斑塊或黃褐色斑點,此時患者一般無自覺症狀。中期以後患者會出現對冷、熱、甜、酸敏感的現象,同時牙齒外觀上會發現有齲洞。
隨著病程的發展齲洞也會越來越大,甚至還可引發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頜骨炎症等一系列的併發症,最終可能導致牙齒喪失。
典型症狀
初期症狀
牙齒表面開始有無光澤的白色斑塊或因著色而呈現黃褐色,一般無明顯齲洞。臨床上稱這一期的齲齒為淺齲。
中期症狀
齲病若沒有及時治療,則會慢慢形成齲洞,此時會對外界刺激(如冷、熱、甜、酸和食物嵌塞等)比較敏感,遭受刺激容易感到酸痛,刺激去除後症狀即消失。這一期的齲齒,臨床上叫它為中齲。
後期症狀
一般齲洞比較大,齲損已達到牙本質深層,用牙科醫生的探針或牙籤等物體觸碰有明顯疼痛感,對外界刺激可出現比中期更明顯的疼痛反應。這一期的齲齒,臨床上叫它為深齲。
齲齒的自我檢查
1、牙齒顏色
對鏡仔細觀察牙齒有無顏色的異常改變,前後牙都要觀察,兩牙間的鄰間隙有無顏色改變,不能只看前牙忽視後牙,牙齒唇頰面的牙頸部等顏色的改變。
如果咬合面的窩溝處顏色呈墨浸狀,有可能牙齒已經齲壞。
2、牙齒質地
被細菌侵蝕後的牙齒硬組織會脫鈣、變軟,在承受嚼壓力時可能斷裂,形成較大的齲洞。
3、牙齒形態
發生齲壞的牙齒的表面會變得不完整,有的形成洞、有的形成小碎塊脫落。
4、牙面清潔度
牙面經常粘有食物、軟垢等,有刷牙去除不了的色素沉著。
5、自覺症狀
在遇到冷熱刺激或吃酸甜食物時,有酸痛不適的感覺。
有以上異常改變或有自覺症狀時,建議及時去牙醫處做進一步檢查及必要的治療。
原標題:《牙不疼也可能有蛀牙!齲齒這件事,可大可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