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是紅太陽健康科普,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蛀牙」,其實它的官方名字是「齲齒」或「齲病」,俗稱蟲牙、蛀牙,是細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繼發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頜骨炎症。
可能是癌症的引路人
齲齒是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目前仍嚴重威脅著人群的口腔健康,是造成人類失牙的主要原因。根據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城鎮成人患齲率接近50%,兒童患齲率接近80%。我國5歲兒童乳牙齲齒的患病率為66.0%;12歲兒童恆牙齲齒的患病率為28.9%;35~44歲中年人齲齒患病率為88.1%;65~74歲老年人齲齒患病率為98.4%。
研究指出,1/5的口腔癌患者在癌變部位有尖銳的刺激因素。當牙齒被齲蝕到一定程度,變成爛牙、殘根時,就有引發口腔癌的風險。發病機制可能是齲齒作為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灶,如長期存留,在免疫力下降或疲勞時,可能會乘虛而入,引起頜面部間隙感染,甚至通過血液引發全身感染等病變。
齲齒的發病原因
先來看醫生的一個專科實驗:當用胃管攝取食物時,牙表面也有同樣的牙菌斑產生。但這種菌斑與葡萄糖溶液接觸不能降低葡萄糖的PH值,它所含的多糖較少而鈣、磷較多。這說明經常食用精製碳水化合物易造成菌斑中pH值的下降從而導致釉質的破壞。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品的要求更加精良。精製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攝入量增加使齲齒的發病率明顯上升,特別是青少年。這一現象的發生源於被一些學者稱之為「西化」的結果。
原因在於一些經濟狀況貧窮落後的國家和民族齲齒發生率極低,而隨著西方生活方式的引人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改變,齲齒的發病率也相增加。另外城鄉之間生活水平及飲食結構不同齲齒發生率也有明顯差異。大量攝入蔗糖對齲齒發生的意義更大。
齲齒的發病過程
在齲齒開始形成時,患者沒有疼痛和其他不適感,當齲齒發展到出現明顯的齲洞時,患者對冷、熱、酸、甜等刺激就較為敏感,有酸疼感。當齲洞擴展接近牙髓時,患者對冷、熱、酸、甜等刺激感到明顯疼痛。
如果食物進入洞內,也可因食物的壓迫而產生明顯的疼痛。患了齲齒以後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往往細菌就會侵入牙髓而發展成牙髓炎。細菌進入牙根周圍組織時,會引起牙槽膿腫,急性牙槽膿腫可引起面部腫脹,這些都是最常見的齲齒的併發症。
隨著牙體硬組織的不斷破壞,逐漸造成牙冠缺損,形成殘根,甚至牙缺失,不僅影響消化功能,甚至使健康素質下降,因此,齲齒是嚴重影響人類心身健康的一種疾病。
想要牙齒健康就這麼做
首先,調查顯示,家庭環境是導致齲齒的一大因素,家長文化程度的高低、家庭收入的高低會使兒童的飲食結構存在顯著的差異,文化程度高的家長可以儘早約束兒童的不當飲食,為兒童提供牙齒保健,對發生齲齒的兒童及早進行治療,齲齒的發生率便相對較低;而家庭收入較高則會為兒童提供更多零食或甜食,齲齒的發生率自然較高。對此,應提高家長對齲齒的認識,間接對兒童的飲食偏好進行規範化管理。
其次,衛生習慣也會對齲齒發生率產生明顯影響。兒童應堅持每日刷牙3次,早中晚各1次,以「立式法」刷牙,以氟化物塗布,這樣可以有效清除牙間隙中遺留的食物和牙菌斑,減少病菌與糖之間的發酵,預防酸對牙組織的腐蝕。
我們發現很多兒童未堅持上述良好衛生習慣,故導致齲齒的發生率居高不下。對此,應該為兒童保持足夠的刷牙次數和正確的刷牙方式,用氟化物塗布,以此來預防齲齒的發生。
從研究結果可知,兒童齲齒發病原因總結下來主要是:喜愛甜食、刷牙方式不當、刷牙次數不夠、未以氟化物塗布等。為了減輕齲齒帶來的危害,應採取綜合性措施進行針對性防治。兒童齲齒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原因與兒童的不良飲食習慣以及不恰當的衛生習慣有關。相關防治工作應從此原因著手進行針對性管理,以促進兒童牙齒的健康發育。
第三,增強牙齒的抗齲性
氟化物是防止蛀牙的重要元素,能加速口水修補初期蛀牙、抑制牙垢膜滋長、加強抵抗酸素的能力。氟溶液漱口法適用於幼兒園和中、小學校,使用0.2%中性氟化鈉水溶液漱口,每周或每2周1次,含漱1分鐘,不得吞咽,是較為可行的方法。
含氟牙膏刷牙法,一般濃度不超過0.4%氟化鈉,兒童每天早、晚各刷牙1次,有一定降低齲齒的效果。
除此之外,單氟磷酸鈉牙膏,一種共價型氟化物牙膏,與摩擦劑的相容性好,經酸或唾液分解,需要更多時間釋放氟離子,減少牙釉質在酸中的可溶解性,降低齲齒15%~42%,對乳牙齲有很好的預防作用,較易推廣,也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佳輔助方法。#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