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亞模式———教人成長,遠離彼得潘症候群

2021-12-25 邊慕教育心理


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或叫彼得潘症候群,它來源於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最為著名的劇作——《彼得潘:不會長大的男孩》。故事講的是一個拒絕長大的調皮男孩冒險的故事,後來引申到心理學中來形容一些成年的社會人在面對生活時,他們情緒化、孩子氣、不想負責任,心理上想回到孩童時代被人滿足;他們拒絕成長,沉溺幻想。

兒童和成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並不是懂不懂奧數,會不會英語,能不能背得出唐詩三百首,而是在面對人生,面對選擇時,是大筆一揮自己寫上自己的名字,還是左顧右盼,在人群中尋找自己監護人的影子。

寵愛、保護自己的後代,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天性,無可厚非。親情總是深厚而盲目。從小到大,只要有父母的地方,很多時候孩子都被過度保護;無論年紀多大,心永遠停留在小時候的年紀,自己永遠是「寶寶」,是長不大的孩子。

從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角度看,一個健康的人在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上均要符合其年齡特徵。也就是說,人的心理年齡要與生理年齡保持一致。然而,在我們生活中,像彼得潘這樣長不大的成年人越來越多。為什麼?這裡要說到一個詞彙:巨嬰。

巨嬰這個詞是心理學者武志紅在《巨嬰國》裡闡述的一個詞彙,他說「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職場也經常會看到「巨嬰」,很多HR抱怨,現在的年輕人跳槽、遲到、懈怠太嚴重了。職場本來是建立在社會契約關係上的,但對於長不大的「彼得潘」們來說,他們內心的聲音是「我是寶寶,我需要被滿足,而不是滿足你」。在工作出現勞累、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他們會推脫,會離職,會以任性、肆無忌憚的方式來對待。這樣的職場,只會讓他們越走越難,越跳越多。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得知,為什麼人們會有彼得潘症候群了——家庭的教養方式: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忽略其應該承擔的責任,從而阻斷了孩子正常的心理髮育過程。社會壓力:迴避成人世界的壓力和困惑,以退行的行為方式,暗示著某種拒絕長大的信息,來緩解焦慮。不安全的依戀關係:父母與孩子沒能建立正確的依戀關係,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

依賴感強:害怕孤單、寂寞,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來滿足自己的任何需求。責任感弱:不敢承擔責任,喜歡逃避,恐婚,頻繁跳槽。
行為表現:裝嫩,迷戀遊戲、動漫、玩偶,喜歡熱鬧,拒絕獨處。
其實,如果仔細思考,我們可能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正在經歷或一直都處於「彼得潘」時期。人生有不同的階段,總有一個階段叫彼得潘。但最後,我們總要去面對,去接受現實,才能真正地長大。

武志紅說「走出或孤獨或自我的狀態,與另一個生命或社會建立起有充分連結的關係,一旦實現了這一點,意味著各種問題都得到了改善。」我們都不願長大,因為長大了有太多的煩惱和挫折,但你要知道現實中的彼得潘並不在童話裡,就如一首歌唱到——

薩提亞模式所教人做的,就是讓人成長。成長的第一項內涵就是讓人在心靈上實現成長,與生理年齡同步或提前於生理年齡,具有高的自我價值,能夠看到自己的選擇,能夠為自己負責,表裡一致。



《薩提亞模式與自我成長》

作者:叢揚洋(叢非從)

有人曾說,薩提亞模式的魅力,在於她本人。這句話我至少看到了兩個信息:一個是,薩提亞模式的魅力不可被複製;另一個是每一個學習薩提亞模式的人,都是獨特的一個薩提亞!也是心理學家們常說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流派,且不可被複製。

成長是一生的功課,薩提亞模式教會人成長,絕不是讓後人固化她為教派。無論該書所闡述的理論怎樣命名,如果能對讀者有所啟發和思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叢揚洋(叢非從)

Day8  1-3-2

薩提亞模式有什麼用——教人成長

相關焦點

  • 機場無真愛丨你和我都有彼得潘症候群
    這幾則新聞所說的是,當現實同理想不符合時,他們為了達到一些目的,完全忽略了對其他人的影響,這些例子令我想起一種心理學病症,叫做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就是他們其實沒有成長。」
  • 公主沒有病~淺談彼得潘症候群
    提到「公主病」仨字兒,你眼前一定會浮現出「矯揉、嬌氣、驕縱」,「蠻橫、刁蠻、野蠻」,「自戀、自我、自負」,「過度依賴、易受傷、意志力差、耐受力弱」.卻整天做夢享受公主待遇的那群人?直到陪女兒看了多部迪士尼描寫公主生活的動畫片,才重新認識了所謂「公主病」是怎麼一回事。
  • 《夢幻島症候群》繁中發布
    女裝照不給本次新作《夢幻島症候群》,相比《監獄少年》文本量更為巨大,因此我們花費了更長的時間翻譯、校對、測試。同時,本作與前作一樣,先製作了繁體中文版本,對於大陸的姬友來說比較麻煩,首次登錄遊戲需要科學上網後下載數據,遊戲內購買更加複雜。
  • 艾斯伯格症候群
    3、結論  雖然艾斯伯格症候群在行為上的症狀診斷標準已經建立了,但是科學家對於這個疾病在神經生物學上的病理基礎所知非常有限。某些研究顯示被診斷為自閉症的人在他們腦部的額葉和頂葉有異常。Declan G. M.
  • 單曲循環——戀愛症候群
    期待在最美好的年華遇見你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幾乎讓每一個處於青春期或者已經遠離青春期的人開始懷念那段青春歲月懵懂的時光,柯景騰和沈佳宜似乎都得了戀愛症候群這種病。電影中有一段,柯景騰和沈佳宜打賭,說:如果這次考試高過沈佳宜,沈佳宜就必須扎一個月馬尾。
  • 彼得潘綜合症患者
    禮拜五的晚上不要12點前回家彼得潘綜合症患者我的朋友都是會在午夜發光的小仙女清晨掛在草尖上的第一顆露珠真的好甜明天跟我一起去嘗嘗帕丁頓熊釀的果醬好不好,媽媽彼得潘症候群該症候群雖非精神醫學正式的診斷,卻普遍存在於因家庭、婚姻、社交問題尋求諮商輔導的個案中,患者也往往不自覺。 症狀1 不負責任:表現任性、散漫,自我中心。  2 缺乏自信:恐懼失敗,不敢勇於任事,面對挑戰會找藉口逃避。  3 依賴心強:害怕孤單、寂寞,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滿足任何需求。
  • 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香港一些精英與組織站在暴徒一邊,背後是心理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同意犯罪者行為,並參與犯罪,成為文明的恥辱。這是犯罪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源於1973年瑞典一宗銀行搶劫案,4名被劫持為人質的市民在被劫持6天後釋放,卻拒絕出庭指證劫匪,甚至為其辯護。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也是今天香港的情況。這是香港的悲哀,也是世界文明史的悲哀。最近香港幾家大學校長的表現,也被懷疑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青春期症候群下的戀愛物語
    青春期症候群,是鴨智田一所寫小說《青春野狼系列》所提及的一個症狀,消失在眾人視線之內,甚至無人認得的症狀是青春期症候群的一大特徵之一。
  • 斯瑞恩插:戀愛症候群
    戀愛症候群雖然不作為一種正常疾病被列入學科手冊,然而戀愛症候群卻因其發病率高,影響程度大,以及復發性強為人所熟知。在正常的語言語境中,戀愛症候群常被形容為「作」、「矯情」。故而在社會日常生活之中,戀愛症候群患者會因羞於分享心事或過多分享心事從而引發自怨自艾或傷害他人的並發心理疾病。戀愛症候群患者與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無異,二者的最大差異在於社交網絡行為。
  • 症候群
    11月28號攝影師鹿道森投海自殺,兩個都是我曾經欣賞喜愛追逐的有才華的人。兩則悲傷的新聞,寫在開頭奠定這篇症候群的基調。我十分想嘔吐,雖然沒有吐出來過。我忍著不去想,既不在這種感受中徘徊,也不要讓胃裡的食物,往上湧。這種想吐的感覺,並不源於胃病或者發燒,感冒,打了疫苗吃了某種藥物導致的控制不住的不良生理反應。準確來說,我只是噁心,並沒到非吐不可的情況,我的意識尚且能控制住身體。
  •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視角下《小歡喜》的家庭關係
    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深受關注與好評。
  •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72句語錄(收藏級別)
    7、我說對薩提亞的學習是漸進式的學習(increasethelearning),意思是要成為一個好的薩提亞治療師,需要不停地學習。重點是,你可以從薩提亞模式中拿出一小部分來用,而且往往就很管用。比如說,你要拿它來教親子教育,你就不需要用到"轉化"這個部分,而如果你要用它來溝通,你也可以用。
  • 藝術雲課堂|《小飛俠彼得潘之機場無真愛》——首部成人童話挑戰彼得潘症候群
    《小飛俠彼得潘之機場無真愛》是林奕華繼《心之偵探》後,與臺灣編劇徐硯美的再度合作,設計團隊由打造《紅樓夢》《梁祝的繼承者們》的製作總監陳寶愉領軍
  • 「肩關節-6」解析肩峰下夾擠症候群②
    歡迎來到 「肩峰下夾擠症候群②」也是肩關節系列的第六期。本期將會介紹肩胛骨如何影響肩峰下夾擠症候群,以及高舉過頭動作。「肩峰下夾擠症候群」的病人存在著動作時無法控制肩胛骨的問題。這代表著肩峰下夾擠症候群病人的肩胛骨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動作。
  • 是內向,是社交恐懼,還是亞斯伯格症候群?
    在我接待的青少年問題諮詢中,我覺得對每一位青少年父母的心理援助也常是必需的,改變父母焦慮消極的情緒,把他們的思維模式扭轉得正面、積極一些,讓他們內心真正接納孩子的不足,學會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孩子,只要父母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孩子,家庭氣氛就會變得和諧溫暖,良好的環境會讓孩子的心理情緒無形中獲益,整個人將發生積極改善。
  • 【潮專訪】顏人中與「失眠症候群」,相約晚安
    顏人中 治癒「失眠症候群」他說「晚安」,願你有好夢     大家對2019年樂壇人氣王顏人中一定不陌生,他帶著新專輯《失眠症候群》和巡演來了。用「飛速成長」來形容顏人中一定不過分,在2019年顏人中從別具一格的翻唱風格迅速獲得眾人眼球,從首支單曲《晚安》發布,到專輯《失眠症候群》發布期間6個月全新創作,顏人中憑藉優秀的音樂天賦和對音樂嚮往的不斷努力,目前,顏人中已經穩居網易雲音樂華語歌手榜前十名,單曲《晚安》上線後短短7個月播放量超8億,評論數超20萬。
  • 「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時間:2015-10-04 10:16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以前,大家對於韓劇情節的印象就是車禍、絕症、豪門恩怨,不過回首2014年,韓國的編劇可謂腦洞大開,一部《來自星星的你》掀起了世界範圍的韓流熱,劇中的外星人都教授這個人物設定也是讓不少人狂呼。如今,地球的人物設定已經滿足不     原標題:「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 「殭屍症候群」的法理切片
    來源 零點咖啡     ▼       那些沒有被感染,僥倖活下來的人,面臨著隨時都可能被撕咬,染上殭屍症的危險,於是逃亡中求生,拼命地尋找著個人與親人、個體與群體的依存的支撐點,尋找著人性,這就是《行屍走肉》的看點。「嗜血」是殭屍症候群的顯著特徵。
  • 孩子不愛說話,弄不好是個天才吧 —— 學者症候群與孤獨症
    說實話我也不是特別了解孤獨症和學者症候群,所以我就回家查了查文獻,再加上醫生給我講的一些知識,來這裡給大家稍微普及一下目前關於孤獨症跟學者症候群的一些研究成果,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能夠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有病治病,健康你我他。
  • 戀愛症候群
    「症候群,它的本意是指因為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關聯的變化而同時出現的一些症狀。後來有指某一些人因為相互影響而達成一致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