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或叫彼得潘症候群,它來源於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最為著名的劇作——《彼得潘:不會長大的男孩》。
故事講的是一個拒絕長大的調皮男孩冒險的故事,後來引申到心理學中來形容一些成年的社會人在面對生活時,他們情緒化、孩子氣、不想負責任,心理上想回到孩童時代被人滿足;他們拒絕成長,沉溺幻想。
兒童和成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並不是懂不懂奧數,會不會英語,能不能背得出唐詩三百首,而是在面對人生,面對選擇時,是大筆一揮自己寫上自己的名字,還是左顧右盼,在人群中尋找自己監護人的影子。
寵愛、保護自己的後代,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天性,無可厚非。親情總是深厚而盲目。從小到大,只要有父母的地方,很多時候孩子都被過度保護;無論年紀多大,心永遠停留在小時候的年紀,自己永遠是「寶寶」,是長不大的孩子。
從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角度看,一個健康的人在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上均要符合其年齡特徵。也就是說,人的心理年齡要與生理年齡保持一致。然而,在我們生活中,像彼得潘這樣長不大的成年人越來越多。為什麼?這裡要說到一個詞彙:
巨嬰。巨嬰這個詞是心理學者武志紅在《巨嬰國》裡闡述的一個詞彙,
他說「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職場也經常會看到「巨嬰」,很多HR抱怨,現在的年輕人跳槽、遲到、懈怠太嚴重了。職場本來是建立在社會契約關係上的,但對於長不大的「彼得潘」們來說,他們內心的聲音是「我是寶寶,我需要被滿足,而不是滿足你」。
在工作出現勞累、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他們會推脫,會離職,會以任性、肆無忌憚的方式來對待。這樣的職場,只會讓他們越走越難,越跳越多。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得知,為什麼人們會有彼得潘症候群了——
家庭的教養方式: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忽略其應該承擔的責任,從而阻斷了孩子正常的心理髮育過程。
社會壓力:迴避成人世界的壓力和困惑,以退行的行為方式,暗示著某種拒絕長大的信息,來緩解焦慮。
不安全的依戀關係:父母與孩子沒能建立正確的依戀關係,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
依賴感強:害怕孤單、寂寞,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來滿足自己的任何需求。
責任感弱:不敢承擔責任,喜歡逃避,恐婚,頻繁跳槽。
行為表現:裝嫩,迷戀遊戲、動漫、玩偶,喜歡熱鬧,拒絕獨處。
其實,如果仔細思考,我們可能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正在經歷或一直都處於「彼得潘」時期。人生有不同的階段,總有一個階段叫彼得潘。
但最後,我們總要去面對,去接受現實,才能真正地長大。武志紅說「走出或孤獨或自我的狀態,與另一個生命或社會建立起有充分連結的關係,一旦實現了這一點,意味著各種問題都得到了改善。」我們都不願長大,因為長大了有太多的煩惱和挫折,但你要知道現實中的彼得潘並不在童話裡,就如一首歌唱到——
薩提亞模式所教人做的,就是讓人成長。成長的第一項內涵就是讓人在心靈上實現成長,與生理年齡同步或提前於生理年齡,具有高的自我價值,能夠看到自己的選擇,能夠為自己負責,表裡一致。
《薩提亞模式與自我成長》
作者:叢揚洋(叢非從)
有人曾說,薩提亞模式的魅力,在於她本人。這句話我至少看到了兩個信息:一個是,薩提亞模式的魅力不可被複製;另一個是每一個學習薩提亞模式的人,都是獨特的一個薩提亞!也是心理學家們常說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流派,且不可被複製。
成長是一生的功課,薩提亞模式教會人成長,絕不是讓後人固化她為教派。無論該書所闡述的理論怎樣命名,如果能對讀者有所啟發和思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叢揚洋(叢非從)
Day8 1-3-2
薩提亞模式有什麼用——教人成長